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吃籺

  籺,我查了下《新華字典》,没有這個字;查了一下《辭海》,有這個字,但讀核(He),説是“米麥的粗屑”。

  籺,這個東西没有什麽特别的地方,只是米製品而已。但是,它的讀音很特别,在茂名地區,人們讀ed。還有湛江、吴川、廉江,以及廣西玉林、北海兩市緊鄰茂名、湛江的一些地方,人們也同茂名一樣,懂得這個籺,識得讀ed,也喜歡做籺吃。也許,籺也是鑒江流域地區的一個“特産”吧。

  籺是啥東西?從我所知道所有叫做籺的東西來歸納概括,很難將其定義。

  我曾説過,籺是用稻米粉做的,内中包有各種料配成的餡,可蒸、煎、煮的地方風味食品。後來覺得不妥,糯米籺未能包括其中,因爲它是直接用糯米做的,不搞成粉。還有我小時候,吃過用高樑粉、蕃薯粉混合稻米粉做的籺,籺不只是用稻米做,還有蕃薯籺、高樑籺、鴨脚粟籺。

  吃籺,在鑒江流域及其鄰近地區是習俗。其實籺很好吃,也很有特色,是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佳品。

  籺,有很多品種,我看過又吃過的有煮籺、壽桃籺、葉包籺、簸箕炊、鑊□籺、糖板籺、糖心糍、艾籺和糯米籺。

  1煮籺

  煮籺,人們最常吃的一種籺,用糯米粉,或粘米粉和糯米粉三七混合來做,先用水拌匀搓粉,搓成軟膠狀,再搞成一個個小圓團,然後壓扁成直徑大約七八公分的圓形籺皮,再把餡放在中間,將籺皮對開包起來,用拇指和食指沿皮縫將籺皮捏緊密,籺就做成了。因爲它象個半月形,兩端尖,我給它命名爲“月角籺”,人們一般就稱爲煮籺,通常説做籺食,就是這種籺。

  這種月角籺,可以煮食,也可以煎食。煮食,鑊或鍋裏乘上鷄湯、猪骨湯,没有湯用水也行,先煮開,然後把籺逐個放進去,一邊煮一邊用勺攪動,不讓其粘在一堆。同煮餃子差不多,完全浮起來就算熟了。煮熟了,用勺把它撈起來,真好像是“水中撈月”。煮籺,要即煮即食,不宜存放。煮籺又嫩又滑又香,很好食的。我每次回高州老家,都要吃上一頓。

  煎食,就是先把鑊燒得灼熱,鋪上油,把籺逐個放進鑊裏,不要擺得太密,然後灑上一些水,蓋上蓋,煎一會,底層變黄色但又未焦時,把它翻過來,再煎一會就行。煎籺别有風味,可以當即食,也可存放三兩天。隔日吃也要煎一煎。

  説一下籺餡,在我家鄉,一般用白蘿蔔、韭菜和瘦肉,都切成粒狀,炒熟即可。如没有白蘿蔔和韭菜,用沙葛和葱也可以。現在市場上食料越來越多,人們袋裏錢也越來越多,籺餡也在變化,越變越精細,越變越高檔。不過,我個人看法,籺不是餡越高檔越好味的。籺,如果没有蘿蔔韭菜,也同餃子一樣,没有韭菜,總不是“那個味”。

  2壽桃籺

  壽桃籺是送禮佳品。它用粘米粉和糯米粉三七混合,搓成小團,壓成籺皮,放上餡,把籺皮“凼凼轉”包起來,做成圓形,最後放在籺印(籺模)壓成半邊桃形,面上印有壽字圖案,就做成了壽桃籺。我真不知道,究竟應叫壽桃籺,或是應叫壽圖籺。

  壽桃籺用蒸籠或蒸鍋蒸熟。蒸時要用菠蘿樹葉或蕉葉墊底,面上中間還點上紅色料裝飾。這種壽桃籺,一般做來送禮,祝壽、結婚、滿月喜慶事,都可以見到壽桃籺這種禮品。

  壽桃籺也是很好食的,蒸熟可以當即食,隔日就煎來食。壽桃籺可以保存多日。

  壽桃籺可以保存一段時間,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它的餡没那麽快變味。壽桃籺餡一般用黄荳、緑荳及蝦米來做,煮熟的黄荳、緑荳和蝦米,切碎炒匀便成壽桃籺餡。這樣做的餡,含水較少,没那麽快變質。現今,有人做壽桃籺,也可能像做月餅那樣,在餡上做文章。

  3葉包籺

  顧名思義,葉包籺就是用葉包着的籺。用什麽葉?用籺葉,所謂籺葉,就是包粽子那種葉,在我鄉下就叫籺葉,在廣州則叫竹葉。圩市有得賣,有人種籺葉拿到圩市上賣。

  葉包籺怎麽做出來的?我没有見人做過,是用米粉做的,或是用米漿做的,也不知道,所以説不上。可能不太好做,一般居家不做,只是圩鎮裏有店鋪或熟食攤販有做出來賣。我在鄉下生活了十幾年,從來没見我家人或鄰家人做過這玩兒。我小時候,走五公里路,去趁那當年頗繁華的信宜鎮隆圩,在街邊小販那兒吃過葉包籺,很好吃,感覺就是美食。農家的小孩,跟着大人,或結伴去趁圩,目的不就是在街邊吃上一次葉包籺、簸箕炊或粉皮嗎?還有什麽奢想呢!

  4簸箕炊

  簸箕炊,也可顧名思義,理解爲用簸箕炊成的籺。簸箕是一種農家的生活用具,用竹篾做的,圓形,一般用來簸谷簸米,揚去糠秕糟粕。炊,《新華字典》上説是燒火做飯,但人們理解“炊”同“蒸”差不多。簸箕炊,不是放在鑊或鍋裏用水泡着“煮”,而是放在鑊或鍋裏,水在下,簸箕在上,蓋上蓋燒水靠蒸汽“炊”。

  簸箕炊是用米漿分層蒸成的,但從形態上又看不出明顯的分層現象,可能掌握火候很重要。我没有親眼見過做簸箕炊,只是聽人説的,真的説不準,不過,簸箕炊也是很好食的。我認爲,簸箕炊和葉包籺都很嫩滑,又不油膩,是老少咸宜的美食佳品。

  吃簸箕炊,通常用水果刀那樣的刀具,割幾塊放在碟上,淋上豉油和花生油,撒些芝蔴,撈匀就食。在鑒江流域地區,食簸箕炊,食葉包籺,食粉皮(像廣州的沙河粉),都是這種食法。

  5鑊□籺

  鑊□籺,這個“□”字,《新華字典》没有這個字,在廣州話裏有這個字,讀na,讀第一聲調,注釋爲疤痕。用在這兒,則表示粘連的意思,如説“□埋一堆”,就是粘在一起的意思。

  這種鑊□籺,是用米漿,放些葱花,放在鑊裏煎成的。我覺得同北方煎餅,同薄鐣,差不多,只是米或麥不同而已。做鑊□籺比較簡單,把米磨成漿,放到鑊裏煎就是了,但它畢竟是米經過二度加工而成的,屬於上了一個檔次的食品。人們不是常食的,而是有些緣由才做來吃的。好不好吃,大家知道。那麽多人喜歡吃煎餅,鑊□籺也差不多吧。

  6糖板籺

  糖板籺就是年糕。糖板籺,我見我母親是這樣做的:先用糯米粉和黄糖分别煮成膠狀糊,然後將兩者一起倒入盆裏,再用擀面棍攪和合、攪細膩,最後倒入簸箕或蒸糕盆裏蒸熟。

  糖板籺,春節時做來祭祖、祭神,也用來送禮。糖板籺,可以存放比較長的時間。現在,市場上有工業化式生産出來的年糕,也許加入了防腐劑,可以長久存放一年半載也没問題。

  我以爲,糖板籺這東西,偶兒吃些没問題,常吃可能於健康不利,會增加人體内的糖份。上了年紀的人,更不宜多吃糖板籺。

  7糖心糍

  糖心糍,我看好像就是許多小食店有得賣的糯米糍,或叫糍巴。糍巴,《辭海》上説,是一種用糯米做的食品。

  糖心糍的基本做法是,用糯米粉煮成膠狀,與熟糯米粉和在一起搓成小團,然後稍爲壓扁,中間弄個小窩,放上用炒花生搗碎和糖砂混成的餡,最後從四周“凼凼轉向中間收口”包實,整平搞靚,就成爲糖心糍。糖被包在中間心,所以,叫做糖心糍。

  糖心糍,在鑒江流域地區,是年初一做來祭神的,它是素品,年初一人們習慣食素的一種食品。

  現在,在許多地方的小食店,甚至酒樓餐館,都有糯米糍這種食品。但在我感覺,糯米糍没有我家鄉的糖心糍好食。

  8艾籺

  艾籺是一種用田艾和糯米粉做成的籺。做法比較簡單,將艾草搗成汁,在搓糯米粉時加上艾汁便可做成艾籺,可以做成有餡,也可以不要餡,蒸或煎都可以。

  田艾是一種比較小的草本植物,多長在田裏,學名叫什麽,我不知道。但聽説具有驅風祛邪的功效,所以,人們喜歡用它來做成艾籺。

  艾籺是具有地方風味的健康食品,茂名、湛江兩地的飲食店,以及在廣州的湛江、高州風味餐館,都可以償到這種健康美食。

  9糯米籺

  糯米籺是直接用糯米做的,不需要搞成米粉,有點像粽子那樣,但比一般粽子長,可以長至20公分。

  做糯米籺,先把糯米洗濕浸透,用籺葉包裹起來,要用簕股蔑包扎,包得結結實實,糯米籺就做成了。

  這簕股是什麽?是一種熱帶性植物,學名叫露兜簕,熱帶、亞熱帶地方都有生長,一般長在水溝邊或村邊路旁。它的葉比較長,又有一定的韌性,所以人們常把它搞成簕股蔑,用來包扎糯米籺。

  糯米籺中間有餡,當然没有餡也可以。餡一般用猪肉,切成長條狀,用鹽和五香粉拌和而成。也可以用緑荳、紅豆之類做餡。這是傳統的風味。這糯米籺的餡,也有文章做。我説件我自己的事,我六歲那年要進家族的私塾讀書了,入學那天一早,我母親拿一只糯米籺給我吃,中間的餡就是一條葱。母親説,我吃了這只糯米籺,讀書就會聰明。我想這只是父母對我的期望而已。我自認爲,自己讀書還是算比較聰明的,但只與我的資質有關,與我吃用葱做餡的糯米籺無關。如果真是有關,大家都用葱做只糯米籺給自己孩子吃,豈不是所有孩子都聰明瞭?有可能嗎?

  糯米籺也算是鑒江流域地區的一種特别的地方風味食品。它可以存放一段時間,所以,也成了民間的送禮佳品。

  糯米籺要放在鑊裏或鍋裏,蓋上蓋,煮很長時間,才能讓其“生米煮成熟飯”。糯米籺也同粽子一樣,搞成碱水的,碱水糯米籺要沾些糖汁或砂糖才好食。隔日的糯米籺,可原裝再煮來食,也可以剥了葉放鑊裏煎來食。

  我認爲糯米籺有個缺陷,就是它要煮很長時間才能熟,耗能源。不管燒柴火,或用煤、電,耗能源,均與現今社會提倡低碳生活不協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