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小良水土保持試驗站

  在小良鎮,有個菠蘿山水土保持試驗站。小良鎮,過去屬電白縣,現今歸茂港區。

  這個菠蘿山水土保持試驗站,是原湛江地區水電局九名幹部白手興家搞起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湛江地委工作時,曾多次到過這個試驗站,親歷其日積月累的勞動所引起的變化,更感受其創業的艱辛,明白其研究試驗的意義。

  爲什麽搞這個試驗站?研究水土保持爲了水土唄,水電局搞的爲了水利唄,這是好理解的。

  爲什麽在小良這個地方搞水土保持試驗呢?這問題不太好回答。

  當時,小良菠蘿山幾十平方公里範圍内,曾是寸草不生的光裸地,已到了沙漠化的邊緣,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三天無雨小旱,十天無雨大旱”,即使辛辛苦苦的種上了作物,也是“十種九不收”。

  在小良這地方搞研究實驗,研究人員主要是想探索:這個地方能不能長出森林?怎樣才能長出森林?能長出什麽樣的森林?林中土壤有什麽變化?小水循環有什麽變化?

  這樣的研究實驗,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三年幾載,就有結果的。

  50年的艱苦努力,終有正果。通過采用科學的技術措施,成功地治理了水土流失,把這片不毛之地改造成爲喬、灌、草,林、果、花多層次多樹種交織的“人工森林”。

  在這4300畝的地方,有人工混交林250畝,桉、鬆林300多畝,荔枝、龍眼和其它水果林500多畝,葵、胡椒等經濟作物200多畝,種有大葉相思、鐵刀木、沙楞、白格等闊葉樹和其它植物共320種,圈或放養着動物140多種,成爲一個試驗、示範、生産、觀賞相結合的水土保持站和人工生態園區。並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考察點;中國科學院的十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人工林區;1984年、2001年兩次被評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集體;吸引了世界五大洲69個國家206人次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和考察。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原世界森林研究所所長布朗尼博士曾先後七次來試驗站參觀考察。他贊賞説:“在地球赤道與回歸綫之間的多數地區都因森林破壞後而演變成了沙漠,唯獨中國小良同屬這一地帶,却人爲地把接近沙漠化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人工森林,確屬奇迹。”

  是的,在全球赤道與北回歸綫之間,許多地方是沙漠,如非洲是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是魯卜哈利沙漠;但在中國,赤道與北回歸綫之間的地方,主要包括臺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雲南南部,海南全省,都不是沙漠。爲什麽呢?因爲受季風影響,降水多。

  在小良這地方,爲什麽會走向沙漠化邊緣呢?可能因爲,一來植被遭受破壞或稀疏低矮;二來降水相對比較少,而且蒸發量大過降雨量。

  小良這個地方,靠近海,常年風都比較大,空中水汽未成雲就被吹散了;再加上,小良背後是鑒江下游平原或臺地,没有高山大嶺阻擋抬昇海洋氣流而降雨。所以,小良這地方,年降雨量比高州、信宜山區少幾百毫米。

  要改變一個地區的降水狀况,改變大氣水循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植樹栽草種果,恢復和改善植被,調節小氣候,减輕和防止沙漠化,是可以做得到的。小良水土保持試驗站的示範意義就在這兒。

  小良水土保持試驗站,現今變成菠蘿山森林公園,開放給公衆遊覽。

  它能成爲森林公園,首先那裏是森林,是人工森林。它是人類勞動汗水的結晶,科學實驗的成果,是精神和物質結合的當代文化。

  在那裏,還有兩棵價值百萬的小樹。據報導,這兩棵小樹名叫“長葉柞木”,屬於大風子科植物,是小良水土保持試驗站建站初期從國外引種的。這種長葉柞木,五十年才開一次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國内極其稀罕,據説目前除了廣西十萬大山外,其它地方已找不到了。别看這兩棵小樹,長得“其貌不揚”,可其身值百萬。美國哈佛大學曾有意出資15萬美元,四川省植物研究所也想以100萬元人民幣取走。這是“鎮園之寶”啊,哪能用錢買的?現今有些遊客是專程去小良水土保持試驗站“珍稀植物園”觀看這兩棵“年輕的老樹”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