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什麽是文化

  社會上説“學文化”的文化,是指一般知識,包括語文知識在内。説“學文化”,就是學習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識;説某人的“文化水平”,就是説這個人的語文和知識程度。

  我這本書所研究的文化,是什麽呢?

  《辭海》説,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北京大學王恩涌教授在《文化地理學》中説,最早給文化定義的是英國的人類學家愛華德·泰勒。他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的開頭説,“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説,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爲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

  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在《廣東文化地理》中説,文化的内涵很豐富和廣泛,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多元的大系統;文化又是歷史的投影,是時間積澱的結果,也就是説,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産物。

  袁躍興在《羊城晚報》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世博告訴我們文化是什麽》,他説:

  “文化,是一種歷史,是人類歷史最深厚的積澱。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中,人類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形成了文化,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搆成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生活史,我們的文明史,我們的文化史,乃至成爲我們每日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種創造。因爲有了文化,人類才發展出精緻的建築美學,觀悟出舞蹈和音樂的藝術,轉化出隽永的文學、深刻的哲學,在文化中人類在自覺和表達之間激發了創造力和想像力,在這個靈魂探索的過程中,萌發了思想的内涵和美學的品位。

  文化,是一種認同。它使零散、疏離的各個小團體找到了連結而轉型成精神相通、休慼與共的社群,把本來封鎖孤立的經驗變成共同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在文化認同中,人類認識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在更深層的文化心理中,生命共同體意識由此萌芽,公民社會由此塑造,逐漸成形。

  文化,是通向高尚的生活形式,是人類尋求幸福的形式之一。人類未來的發展,擁有的訴求、夢想和願景,城市生活的美好、理想,這些心存着的渴望、更新的衝動,都需要通過文化的形式來尋求達到完善、完美。

  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類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和不斷涌現的新的文化模式,在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心態中,共生共存,相互發展,世界也因此,文化風景豐富多彩,氣象萬千。

  文化更是人類的心靈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麽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麽活潑,創意有多麽燦爛奔放,它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麽旺盛,徹底决定人類的發展力量,和它的未來……”

  綜合分析上述各家之説,我認爲可以這樣説:

  物質是文化。人類創造的、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實物,如建築、園林、服飾、飲食、舟車、道路、村落、城市、日用器物、勞動工具等等,都融進了觀念、哲學的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制度是文化。反映社會形態和社會性質的制度,是人類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的文化産物,包括社會政制、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以及各種各樣的具體的規章制度。

  思想是文化。人類的思想、觀念、信念、心態、心理,以及理論化、對象化的哲學、倫理、道德、宗教、美學、音樂、詩歌、文學、繪畫等,都屬於文化。

  行爲是文化。耕種、狩獵、遷徙、採礦、冶煉、製造、交易、掠奪、壓迫、戰争、傳教、行善等人類所進行的種種行爲,都留下很多的文化遺傳。

  生活是文化。人類的起居、出行、交流、運動、娱樂、消閒等生活狀態,具有很强的時代性、地方性、個性和文化含義。

  歷史是文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人地關係貫串始終,思想、行爲、方法、工具和産品層出不窮,歷史有鮮明的階段性、連續性和繼承性,歷史才是最具光輝的文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