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同佛不同命——説巴米揚大佛被毁和樂山大佛重修五週年

  粤諺雲:“同傘唔(不)同柄,同人唔(不)同命”。佛也如此。同爲唐時人見证過的阿富汗巴米揚石刻大立佛和我國樂山石刻大坐佛遭遇的命運就迥然不同。

  巴米揚大佛因位於阿富汗巴米揚而得名。巴米揚是阿富汗著名的歷史和文化重鎮,是巴米揚省的首府,位於巴米揚河谷的中部。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135公里處。巴米揚是興都庫什山的重要隘口,是古代南下北上的商旅隊伍必路之地,也是佛教徒朝聖地,佛教曾盛極一時。巴米揚市東北郊的山崖上曾遍佈大小石窟6000餘座。窟内雕刻着數以萬計的佛像和無數的彩色壁畫圖案,形象生動,色彩斑斕。其中一高53米(名塞爾薩爾)、一高37米的(名沙瑪瑪)兩尊大佛是極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本是阿富汗的國寶,是世界文化遺産中的珍品。

  巴米揚大佛始建於何時,中外文獻已無從查考。其最早的記載,始見於公元5世紀的中國文獻。被稱爲“5世紀初的偉大旅行家”的我國古代名僧法顯,在他寫的《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中,曾記録他在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途經巴米揚(梵奄那)見到大佛的事。這樣推算起來,巴米揚大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更詳細記載巴米揚大佛的,當推唐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該書記玄奘於唐大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他從“(揭職國)東南入大雪山……行六百餘裏,出覩貨邏國境,到梵衍那國。”據中山大學周連寬教授的《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及季羡林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校注》考證,認爲梵衍那或“梵淹那”就是現在的巴米揚。他當時曾受到“梵衍那王出迎,延過宫供養,累日方出……如是經十五日,出梵衍那”(《慈恩傳》)。他在那裏曾參拜大佛像,他説:“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焕爛。東有迦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迦藍東有瑜石(按:即銅)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别鑄,總合成之。”(《大唐西域記校注》季羡林校注本,中華書局第130頁)可見唐僧所見之“高百四五十尺”的大佛就是那尊高53米的巴米揚大立佛像,至公元7世紀還非常雄偉、美麗、壯觀。

  中國四川的樂山大佛(又稱凌雲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坐像。佛像依凌雲山西壁鑿岩而成,位於栖鸞峰下,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激流匯合處,坐東向西。佛像通高71米,比巴米揚佛高18米,頭寬10米,髮髻共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嘴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8米,手指長83米,脚背至膝高28米,脚背寬85米,雙脚間可圍坐百人以上。佛像體形魁梧高大,比例匀稱,巨細和諧,神態端莊。遠眺峨眉山,近瞰樂山市,雙眼欲睁似閉,面容肅穆慈祥。整座佛像,形神兼備令人讚嘆。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一大精品,是我國重點保護文物和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産。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佛像建造的發起者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他曾經結茅於凌雲山修持佛法。凌雲山位於岷江樂山河段的中間,大渡河和青衣江匯合後,江流匯聚直冲山麓,每到夏汛,便如萬馬奔騰,直搗山岩,常常傾覆舟楫,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劇。海通有見於此,便决心開鑿佛像,以開鑿之砂石减殺水勢,以鎮風鑄。故開鑿佛像的初衷,首先是爲了水利。開鑿佛像的工作千辛萬苦,曾經幾代人的努力,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由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經營完成,前後歷時90年。

  時至本世紀的頭一年即2001年,這兩處世界著名的大佛,却遭到了完全不同的命運。

  2001年3月1日,阿富汗武裝派别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强烈反對,悍然下令炸毁了巴米揚兩座大佛。據塔利班士兵3月26日向來訪的記者説,炸毁這兩座大佛整整花了20天的時間,他們首先用大砲轟擊,然後在彈孔中塞上炸藥包引爆,僅僅炸毁那座53米的巴米揚大佛就耗時四天,結果那座高達53米的巴米揚的大立佛已被完全炸毁。體積稍小的那座37米的大佛也只剩下右肘部與山體相連的一小段。塔利班失敗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2003年初把巴米揚地區作爲文化遺産收入《世界遺産名録》,並於是年6月打算撥款100萬美元幫助重建被塔利班破壞的巴米揚大佛。但由於對如何恢復這一舉世聞名的人類文化遺産的方案争論很大,即有人認爲可將大佛的粹片粘合修復,有人認爲用水泥重塑,更有人認爲可作“毁滅的紀念碑”保持原貌,不能取得共識。加上形勢的原因,至今五年過去,而巴米揚大佛原址仍是廢墟一片。

  事有凑巧,同是2001年3月24日,中國開始了新的維修樂山大佛工程。大佛經歷千年滄桑,近年來又由於風化、酸雨、水漬和江水衝擊及遊人日多的影響,大佛面部出現“黑鼻”“花臉”,佛體表面模糊,甚至出現岩體崩剥現象,危及大佛的安全。

  這次大維修耗資25億元人民幣,主要對大佛進行“美容”。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技術人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對大佛進行檢測和維修。其“美容”的手段分爲三段:一、清除佛身的垃圾雜草;二、去除佛身肩部所有前次維修時抹上不合理的水泥涂抹物,改用石灰、岩灰和水泥的三合土做成的肉色灰漿進行涂抹;三、采用熟石灰,麻筋、紅砂粉和水混和的傳統錘灰材料來修補佛身的裂縫和破損部位。到年底還實施對樂山大佛作防風化保護,佛身排水,佛脚防江水衝擊等工程。2002年5月又對大佛“修脚”,將大佛佛脚平臺在現有基礎上向江面擴寬150平方米,與此相適應,在大佛北門沿凌雲山崖一帶修一棧道,直通佛脚平臺,同時還擴寬了遊人通道。這一工程已於同年九月在四川樂山第四届國際旅遊節暨首届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遺産保護節前竣工。樂山大佛以其嶄新的美麗莊嚴面貌迎接世界遊客。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與我國樂山大佛同屬世界遺産却遭遇到如此截然相反的命運,説明一個國家必須有進步的社會制度,先進的思想觀念,還必須有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方能對文化遺産進行科學的保護。

  原載《文史縱横》2006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