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八排瑶的民族民間宗教信仰與道、佛教的關係

  人類學對宗教活動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全世界的各個社會文化在信仰與活動方面的异同。比較的結果發現,世界上的各種宗教活動,其基本哲學、儀式行爲,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大體相同。不同的是,由於宗教活動反映現實世界,各地社會現實不同,因爲宗教活動的表現方式也不相同。八排瑶的宗教信仰具有自己强烈的民族特點。又與漢族信仰的佛教道教文化關係密切。

  一、從萬物有靈到祖先崇拜

  八排瑶認爲人可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肉體,一部分是靈魂。靈魂(也就是鬼(排瑶稱之爲“本”)),它可以與肉體分開,游盪在外,保佑或嫁禍於人。排瑶由此類推自然界,認爲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者有各種不尋常的神威,有着類似人的威力,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及其變化都被認爲是神靈“作法術”的結果。這自然地形成了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無論何種自然物,如石頭、山、老樹等都可被視爲奇特之神靈來拜祭,以避灾禳禍。這在瑶經中有時也有記載,如“契石用,石公磨三郎石母羌九大婦閑遥”。1956年調查時,也發現瑶人打獵時通常祭祀某塊特殊的石頭,以保佑狩獵豐收。這些都是排瑶萬物有靈觀的體現。

  隨着社會的發展,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逐漸讓位於鬼魂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了。排瑶人以爲所有人或動物死了便變爲鬼。鬼就是死亡者靈魂的活現。他們把鬼分爲大鬼、小鬼與害人的鬼(黑巫術)、善意的鬼(白巫術)。鬼的善惡是與他們生前所爲聯繫起來的。某個人生前是無惡不作,爲非作歹的壞人,死後便是害人的,還有些生前雖然是好人,没做過什麽壞事,但他死於非命,冤魂不散,做鬼時也會作祟。

  在南崗排瑶,善鬼有36個,這些鬼都被列入大廟中,受人敬拜,這些善鬼有盤古皇公、盤古皇婆(他們是瑶族的始祖)。行祥(南崗)洞内房十二公、梅氏七娘、梅氏八娘、劉十五公、鄧十五公、黄面將軍、黑面將軍、白麵將軍,木星唐法真一郎、海高師鄧户手大王、西海四娘、房十五公、盤法交三郎、盤法清八郎、沈小法華十郎、沈小代家公、唐十三公、唐五白公等。這些都是些不害人的祖先鬼。

  惡鬼可分大小。惡鬼有:

  1.大鬼:有房成海公、房成佑公、房滿達白公、唐郎白公和出嫁姑人五個鬼。他們生前爲非作歹,以偷牛、羊、猪等爲生。這些鬼常作祟,把人們的牲畜迷魅上以致病、死。碰上這種鬼,便得用猪、羊來禳灾。

  2.八排二十四冲鬼:上面的五大鬼也屬於八排二十四冲的鬼,不過,其他説不出名的鬼都納入此類。

  3.小鬼:他們以爲凡是死於非命的人就會變爲小鬼,如槍殺的、刀殺死的、餓死的、蛇咬死的、害天花的、老虎猛獸咬死的和死在家宅外的都屬此類。這些鬼雖然小,但最害人。排瑶以爲許多痛病都是由於小鬼需要飲食而向人們作祟。故碰上此類鬼都必須用酒肉、紙錢來禳灾才行。

  據説善鬼能保護人口平安和家畜興旺,所以它們被列入大廟中。人們逢年過節都要備酒肉敬奉酬謝之。惡鬼一貫作惡多端,它們貪婪地害人討食,所有灾難都由這些惡鬼弄出來。如人生了病,就是犯了鬼,必須請先生公避灾驅鬼。先生公經過問仙公查出了鬼的大小,便决定用大或小的祭品來與鬼疏通。可見,無論善鬼惡鬼,排瑶都敬仰之,祭祀之。

  其實,排瑶並不完全以爲祖先鬼會保佑他們一切的。每逢耍歌堂時,每兩次中便應有一次黑面公歌堂,也反映了祖先鬼並非時刻都是好鬼,它也會做壞事。黑面公歌堂時,有三人扮演黑面公(頭戴牛皮寬邊帽、穿厚棉浸過桐油的背心、臉上涂些黑鍋底黑灰)、黄面公、白臉公,人們可以鞭打這三公,鬧着玩,而這三公也可以追打他人,先生公一邊給三公唸經。相傳,這三公是排瑶的祖先,他們是三兄弟,好遊山玩水。一次游到南崗排附近,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山洪爆發。他們想强渡過山溪,但被水淹死,冤魂不散,以後便到黑面冲(南崗附近)住下了。南崗人常被它們戲弄,日子過得很不安寧。於是,南崗人便立三人偶像祭之,立了偶像後有時它們也還戲弄人,因此瑶人必定時敬奉。於是有了黑面公歌堂。另外,南崗排瑶曾以爲祖先們未幫助他們打贏與别的排的械鬥,認爲祖先們住得太舒適了,於是懷着報復、怨恨心理,他們將放祖先偶像的廟拆卸後,换上茅草蓋。這些都説明祖先鬼並不會保佑排瑶的一切,祖先鬼並非時時都爲善鬼。

  應當指出,無論是善鬼還是惡鬼,都是排瑶對祖先的追憶,只是褒貶不同而已,它們都被人敬奉。這其實反映出排瑶的祖先崇拜。排瑶中的每個排排頂都有一座廟,該廟稍離人們的住宅,四周長着青青緑緑的杉樹與雜木,相當幽静。廟是一連三間式的房子,四周没圍墻,僅用木柱支撑,房頂用密密麻麻的竹片與茅草蓋成。正面是高高的神臺,放着大大小小的祖先偶像,廟裏的偶像是用木頭雕塑的。最大的雕像是盤古皇與盤古皇婆像,是高40英寸的坐像,其他代表各姓的祖先像,約高30英寸。除了廟裏供奉祖先的偶像表示祖先崇拜外,每一家都有敬奉祖先的神位。在每户住宅中廳都必放着神龕,神龕上是寫着歷代祖先的諱名的紅紙,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得向祖先燒香與奉祭。祖先神龕是不可侵犯的,蓋房子時,神龕上就不能有樓板,免得男男女女跨過祖先神位,褻瀆神聖的祖先。

  排瑶的祖先崇拜還體現在對祖先墳地的選擇上。排瑶習俗以爲要把祖先安葬在風水較順適的山地,每年祭掃祖墳,祖先墳地不能隨意破壞,無論吉凶都必須向祖先燒香祈求。

  從萬物有靈、鬼魂崇拜到祖先崇拜,體現了排瑶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特别是祖先崇拜的出現應當是在父系社會已充分確立的背景下才會産生,只有男性在社會上占居主導地位,並從夫居、從父姓,財産由男性繼承,才有祖先崇拜的發展。然而這是否意味着排瑶社會開始出現人爲的一神教呢?

  二、從巫術向宗教的轉變

  盡管學術界對於巫術與宗教的關係有不同的理解〔1〕但是我們以爲,巫術與宗教是不同的,巫術是一種較原始的信仰形式,它是“一種在超自然觀念指導下的行爲,人們借着某些工齡與動作,以求能控制超自然力量,以達到祈求的目的”,而宗教則“通過道德的約束,整合的力量,透過對神明的信仰,而達到其社會和諧、内心慰借的目的”,一般地説,人爲的宗教必須具備如下幾方面的條件:教主與神、教義與經典、儀式、教士與教會〔2〕。

  首先應當看到,排瑶並非信一神教,也没有獨尊的教主,即没有排斥别的神且凌駕在一切神靈之上的神,排瑶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可以説是一種多神信仰。

  從執行宗教禮儀的人來説,他們也並未專業化。在排瑶,執行宗教禮儀的有兩類人。第一類是先生公。先生公雖然是宗教職業者,但他並没有與農業勞動分離,而是半職業性的。平時他們和普通人一樣依然參加農業勞動,并且以農業收入爲主。在有人需要他時,便暫時放下農事,進行宗教活動,因此宗教活動是先生公的副業。由於他有這些副業的收入,先生公比一般人家生活還是好些,除此之外,先生公是有文化的人,能説會道,略識漢文,起碼要念得懂瑶經,因此先生公一定程度上都受人尊敬。盡管如此,先生公在平時勞動與生活中並没有什麽特殊的地位。第二類是問仙公,排瑶稱之爲“老面公”。它不像先生公那樣專門爲人送鬼。他是查鬼的,即有人生了病,病勢也許到了較嚴重的地步時,先生公也不知哪一類的鬼作祟,這時便得請問仙公,經過查鬼以後,才能對症下藥。他獲得的報酬是1斤米和三四角錢。不是天天都有人去請他們的,視需要而定。他們平常還是和一般人一樣參加農業勞動,也並非專職人員。

  從先生公與問仙公“法力”的來源來看,它不是來自於嚴格的宗教道德修煉以及諸公在宗教組織中的地位,而是來自於直接接觸超自然。因此他們多是些情緒不穩定、比常人更易失去知覺、更易迷幻的人。當人們遇到患病或灾難降臨這類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以爲灾難和疾病的根源是超自然,且不可知的,便去請問仙公。人們求助於問仙公,是因爲問仙公有進入超視覺界的能力。我們以爲,如果問仙公在幻覺中不能親自見到鬼神和靈魂,那麽至少是他的祖神在他詢問神的過程中指引着他,他的祖神在爲他尋找和辯認在路上相逢的靈魂和鬼神。在他祖神的陪同下,爲了進入超視覺現實,問仙公不用備什麽祭品,只需要一筒米、三枝香和一些白紙錢,問仙公站起來喃喃唸經,用一牙板塊敲打自己的手臂,全身處於顫抖狀態(顫抖是一種神經過度激動的表現)。通過這種狀態,問仙公撇開了可見的平凡現實,而進入超視覺現實。實際上,祖神是問仙公自己的化身,在活動過程中,問仙公精神分裂爲若干部分,在音樂伴奏下激起顫抖,他氣喘咻咻地吟唱,替病人招魂;他在鬼神栖息地辯神,並對比病人的疾病現象與超自然的病因;在祖神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病因。他喃喃自語,説出病人是犯了什麽鬼,要用什麽祭品,在什麽地方祭告。旁邊的人都答應了,問仙公便在背後,背着手擲出筊貝,旁人一邊拾起筊貝,一邊告訴問仙公是什麽樣的貝名,問仙公接二連三地擲筊貝。筊貝擲足够了,他全身仍在顫抖,他拿過牙板再在自己的前肢臂膀上亂敲幾下,表示他回到了陽間。這時他突然倒下。旁邊人馬上把他抱起,不讓他倒下去,問仙公慢慢醒過來,至此,算是爲病人確了診,他也恢復了知覺,重返現實世界中來。可見,問仙公之類的巫術執行者,十分類似北方薩滿教中的薩滿巫師。

  問仙公這種法術不是隨意可以學到的,也不是通過問仙公招收徒弟隨便傳授的,更不像現代宗教如基督教那樣有特定的教會、神學院來教授的。據瞭解,他的傳授法也類似於巫師作法術。每到清明節前後,人們紛紛祭祖掃墓(他們相信清明節是陰間冥府讓鬼自由的一段時間)。在晚上,人們認爲老問仙公老了,需要找人接替,於是一些年青人便可以到老問仙公的家裏聚集,在廳上,對祖先公燒香,由老問仙公請來歷代宗親的祖公。另外一些人在敲鑼打鼓。準備當問仙公的青年便坐在那兒,聽着老問仙公念咒請祖先公,當祖先公來附身時,這些青年人中馬上有一人突然失去知覺,隨即發瘋似的拿起一對牛角,在地上長時間地打滚。人們用鑼鼓助威,這樣一直持續兩三個小時,到後來此人又突然昏倒過去,兩眼緊閉,人們把他扶起來,老問仙公便向他問話,這個人隨口説是某某祖公的附身,把來歷説一遍。這時老問仙公便宣佈這個人可以收爲徒弟,隨後念咒語,不久,這個人清醒過來,對自己剛才的舉動則一無所知。這樣,他便被當作問仙公的繼承人。

  由此可見,排瑶信仰中有强烈的巫術特點,盡管如此,我們仍可看到宗教各要素在排瑶社會的萌芽。這突出地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盡管排瑶信仰多神,關於神靈的科層組織體系也不很清楚,但可以看出來,盤古皇是最受歡迎與最受人崇拜的神靈。人們以爲盤古皇是其始祖,具有保護他們的生産、生活、財産的神威,盤古皇神位在各神之首,他們有關於盤古皇的傳説,反映着盤古皇這一民族神靈的來源。婚喪,有祭祀盤古皇的宗教經典《盤古皇歌》等瑶經。特别是十月十六日這一排瑶社會最大的節日便是祭祀盤古皇神,這更顯現了盤古皇神的地位。解放前,排瑶每個大的排都建有盤古皇大廟,小排建小廟。各排把盤古皇木偶像供奉在廟的最中央,且其形象最大(約40英寸高),專由掌廟公與燒香公負責燒香祭祀。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十月十六日,全排的人都要到廟裏祭祀盤古皇。所有這些説明,盤古皇在排瑶社會中的崇高地位。

  第二,有專門的祭祀程序。以祭祀盤古皇這一始祖神的耍歌堂爲例。耍歌堂大概可分爲如下幾個程序:首先是準備階段,不論大小歌堂,每次要舉行歌堂的當年二月初,便由全排先生公商定日子,預先把盤古皇廟蓋頂重修一番。到立秋後,先生公選定吉日來耍歌堂。第二步是祭祖神,即盤古皇神,盤古皇的祭祀在耍歌堂的前三天便開始了。届時,歌堂頭三人、歌士仔(瑶語,歌手)、手持紙幡的童男、教真 儋(即教歌仔唱歌與做動作的人)、打鑼公、打鼓公、燒香人、長鼓隊共齊集盤古皇廟上,陳設鷄、酒、米、肉祭品,開始在大廟上唸經,禱告祖先一番,並設一長三四丈並經先生公祭過的竹幡。隨後將祖先公偶像抬下來放在木架轎上,盤古皇偶像放在最前,舉行游神活動。導前的是大竹幡,隨後是長鼓隊、打鑼隊和神轎、歌士仔,最後是先生公。先生公都穿紅袍,手持神杖和劍,邊走邊唸經,分别游神到各姓。例如,南崗排有三個“龍”,即唐姓、盤姓與鄧姓,每姓各一龍。到第一龍時,第二龍的人便持酒菜祭品到第一龍接公。第三龍的到第二龍接。沿途放鞭砲、土銃,當天將這些偶像安置在第一龍,先生公在這裏唸經,直到深夜。第二天人們把偶像抬起,依前一天做法,游神宿於第三龍。第三天則宿於第一龍。翌日把祖先公送回大廟,殺猪、宰牛、唸經,向盤古皇祖先們祈禱。

  排瑶打道箓這一莊重的宗教活動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首先同樣是它的準備階段。决定打道箓的那年,在正月十五請先生公擇日準備好“申疏”(類似呈文),在二月間擇一吉日燒“申疏”,一共有18張,分别爲土地山場、地府山場、筆寸山場、東我山場、青皇山場、九龍府山場、九州崗山場、天力師、法力師、水之間、我引、照山二、完滿疏、大馬牒、山保山場、十保山場、嫁師長(以上皆瑶語,不知其意)。燒“申疏”時同時禱告祖先公,保佑當年豐收以便慶鬧。此外,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七都要向祖先公起願,保佑豐收以便打道箓。到了立秋時,再擇日作準備工作。這些準備工作有:用木頭雕刻已故祖先偶像,將過去的祖先像重新油漆,還要制竹籠擔子用來裝紙錢給亡故的祖先,男女們制一件紅衣。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以後,便等待正式的日子來臨。在正式日子前半個月或一個月要開始素食。

  打道箓共三天。第一天開始“入龍”到大廟上祈禱一番,不斷唸經,然後用紅紙寫祖先公的名字,把祖公接到設爲臨時打齋的房子裏。這房子里布置了五顔六色的,寫着亡故者諱名的紙條,陳列祭品,香火不絶,由先生公唸經,並不時地放土銃。第二天早晨即開始“會兵”與過竹山。第三天燒竹籠擔子,解願和送祖公回大廟,就這樣又活動一整天。這天開始開齋,殺牛宰猪,在家宴請客人,並謝禮。

  第三,開始出現專門的宗教教義與宗教用具。排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利用漢字創造了瑶經。排瑶共有24部瑶經,這些瑶經有:催生經、接花求子經、打齋扶葬經、風水拜山經、耍歌堂經、打道箓經、打閻羅經、狗經、送白虎經、蓋土廟經、破六甲經、安龍經、收金經、關風門經、安葬經、解古人錢經、滅火經、起屋經、醫生救病經、求雨經、迎親經、架橋經、殺蟲經、買牛經。這些瑶經並非單行本,而是東抄西集地收集成多本。因没有一本是印本,只是師傅傳給徒弟鈔寫,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因此有不少瑶經有以訛傳訛的錯誤。

  瑶經的格式:每一段開頭多用“爐中香火起紛紛(或師郎香火起雙雙),逍遥直上奉天門(或逍遥直上奏天堂),”接着有時用“且出××原出處,××出處有根源”兩句,有時用唱神話故事的七言詩。下面以“架橋經”爲例:

  “爐中香火起紛紛,逍遥直上奏天門,且出(疑爲“説”字)龍絲布原出處,龍絲布出處有根源,丙丁二年天大旱,到處軍州無米糧,孫權有母年八十,小無米糧養細妹。孫權學得待絲竹,傳學釣魚竹一根,每日釣魚來養母,釣取紅魚養母新(疑“親”字),孫權又潭水上釣,龍王差出夜叉兵,差出夜叉隨水上,問是何人在此潭,孫權便向夜叉出,你來聽我説言章,元字之來通上聖,通字與郎通法門,今日將來通使用,爲吾弟子架花橋,架起花橋連天過,架起花橋連地行,花橋直到老君殿,花橋架到弟郎香案前,承作真花橋上過,承作真花橋上行,千日接花天了日,萬日接花天了身,大上傳吾三口水,用將神水變化橋。”

  排瑶進行宗教活動的器具有:1.筊貝。這是用竹子頭辟成的兩塊竹片。作用是用它來問卜决疑。兩塊合在一起抛下地時有三種情况,一種是兩塊都顯着正面,是陽貝,另一種是兩塊都顯着反面,即陰貝,第三種是一陰一陽,這便是勝貝。無論送鬼問病和各種宗教活動,筊貝總帶在先生公身上,常以勝貝爲上,陽貝爲次,陰貝最次。2.道鞭。這是5塊銅錢樣的銅片,扣以鏈條,結在一條弓形似的小竹根的一端,有時這小竹根尖端還有像龍頭一樣的東西。先生公常把這一串東西插在背領裏,用時順手往後拔出來,這便是道鞭。拿在手上上下晃動,便發出鐺鎯聲。3.銅鈴。是杯形的銅制鈴,有軟皮的手把柄。它用於召鬼魂來品嚐祭品。4.鋼刀(瑶語西刀)。長約8寸,端尖,刀把手是一個環,環又扣上幾塊圓銅片,刀身下方左右都有小銅環,這樣使用刀時,發出叮乪之聲,有助於驅邪治鬼。5.神杖(瑶語爲“端地”)。長約五尺二寸,頂端刻有一坐佛,仗身刻龍紋,樣子似佛教的禪杖,作用是擋煞封路。6.錢格印子(瑶語爲“辛秋”)。是一條4寸長鐵條,一端呈圓形,圓形空心中有一小圓,在紙上打印有一個銅錢的格印模樣。7.架橋木(瑶語稱之爲“牙板”)。是一條不到1尺長的木削成一平一端尖,像劍形,中間有龍紋。它是接鬼時逢水過渡當橋用的。8.大刀。是普通的刀槍軍器,或稱關公刀,平常用得不多。9.神像掛圖。10.道袍。它類似無袖的背心,無領,顔色鮮艷,無冠,只有用厚紙皮剪裁成佛冠上面畫有盤坐佛像的紙冠。佛冠形式,類似佛教的冠帽。只有在隆重的場合,如打道箓時,才穿道袍。

  第四,從宗教執行者來看,雖然他們是非職業性的,但是調查表明,他們已開始職業化,即表現爲半職業性。在瑶區,宗教活動涉及到每一個方面,所以先生公一年活動次數很多,特别是道行較高的先生公,有時一天有多項活動。如解放初,南崗的唐管止二公、鄧沙十公、盤亞林二公、唐介二公等都是些有威望的先生公,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有人請他們去趕鬼等。先生公開始學習,也是從成年後大約25歲左右開始的。1956年調查南崗時,發現南崗101名先生公中有6039%在25~37歲這個年齡組學作先生公的,25歲以下的占188l%,而中老年占2079%,因此,有人一生便作專門的先生公。

  先生公不同於類似巫師的問仙公,他更類似於宗教的教士,即他是經過嚴格的訓練並熟悉瑶經,而非以超自然神的指示來進行祭祀的。先生公的傳授是采用老先生公帶徒弟的辦法,通常一些年輕的小孩,家長要其學習成爲先生公的話,首先要讓其學習文化,基本上要略通一點漢文,然後請求先生公收其爲徒弟。先生公認爲可以的話,徒弟便在春節時備辦兩斤酒、一塊肉、二角錢的封包到先生公家,這樣共進行三年。師傅除口授外,還把瑶經給徒弟抄讀,一般經過三至四年,師傅認爲徒弟可以滿師了,便選定一個日子,徒弟備酒肉各1斤、封包一元二角(白銀)、鯉魚1條和鷄1只送給師傅。再備祭品,由師傅領到山上偏僻處(不讓别人看到),徒弟跪下來。師傅唸經請起各方鬼來,算是祭告天地,讓各方鬼神知曉。完畢,師徒兩人就地把祭品喫喝乾净才轉回家。自此以後,師傅被人請去作法事,徒弟也跟着學習,時間不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人們知曉這個徒弟能作法事以後,徒弟便可以開始單獨被人請了。

  先生公招收弟子也並非依血緣而定。本來,起初先生公把自己的本事傳給血緣關係親近的人,但因其兒子的年齡、興趣有時不一定適合,所以後來非血緣關係的慢慢增多。據南崗1956年調查,101個先生公中,有血緣關係的(包括父子、兄弟、叔侄)占3073%,而6930%是没有血緣關係的。

  第五,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極爲重要的角色。人們無論大事小事,都由宗教予以解决。這樣,宗教便滲透到人們日常行爲的每一方面,成爲人們頂禮膜拜的東西。排瑶宗教活動範圍廣泛。兹作如下分類:

  1.農業上的祈禱儀式。指通過先生公的法力來達到農業豐收的目的。包括:(1)赤田驅蟲。一些群衆發現自己的田土有害蟲,便認爲農作物受灾是這些蟲瘟鬼作祟。因此,請先生公來驅蟲,向所謂田頭公唸經。祭品須1只鷄、3斤酒、一些肉和油豆腐、1斤米和紙錢、香等。經過一次赤田驅蟲後,在3天内不能在田土上操作,特别忌下糞、種青苗。(2)求雨。排瑶居住地,特别是南崗排,附近没有大山溪水,每年或大或小有天旱之灾,一旦天久不雨,以解决生産迫切的需求,在南崗,第一次求雨要請姓盤的先生公,并且要去相距一二十裏的横坑鄉的土名叫猪屎崗的地方去求。通常一個先生公穿便衣到達那地點,鋪設些紙錢、酒肉、香,便念起求雨經。請滿天鬼與海龍王,一連三天不厭其煩地拜求,如天下起雨來,再去還願。如三天不雨,再求時便到盤古皇大廟向祖先公求雨。求雨時,也是陳設祭品,唸經後用茅草把一祖公偶像捆起來,意思是讓他去上天求雨,如真下雨了,便鬆解茅草並還願。求雨期間,全排人素食,不能帶雨帽,不能施肥下田和挑青菜,以示誠心誠意。(3)按牛欄公。凡買牛回來的人,必須請先生公在牛欄立一牛欄公,備1斤酒和米,少許猪肉及紙錢、香。先生公念買牛經,願牛欄公保佑這只牛健壯、有勁,出入牛欄不會迷路。(4)關風門。如果遇到臺風吹到瑶山上,便認爲上天的風門敞開,爲了保護莊稼免遭灾殃,通常是先生公自動地、默默地拿一些香與紙錢到大廟去祈禱,求祖先公緊閉天上的風門,以免讓莊稼受到大的破壞。

  2.生活上的祈禱儀式。包括:(1)擇日子。擇時日一般得請先生公來家吃一頓飯。先生公翻看黄曆定吉日。擇日的範圍很廣,包括娶親、嫁女、建房、修墓、掃墓、架橋、生産、命名、求子、打道箓、耍歌堂等。(2)架橋。這是屬祈福一類的宗教活動。不管有病或無病,一般人每年都至少要架橋一次。架橋的地點在排脚的十字路口或樹下。給小孩架橋是請先生公携1只小鷄、1斤米、一點酒、12角錢和香、紙錢。給老人家架橋,祭品則多些。先生公念架橋經,一邊唸經,一邊殺小狗,以小狗的鮮血淋紙錢,盛一碗狗血放着,就地架起爐竈煮狗肉。祭畢,將狗肉吃完。(3)解古人錢,即替老人祈福。遇到哪家有年老久病的人,這家人便請先生公來趕鬼。趕鬼有兩層意思,一是希望趕鬼除病,促其早日恢復健康,另一方面即鬼未趕掉,病未好轉,便索性促其早死,免得病人痛苦。這類性質的趕鬼,除先生公外,還得請掌廟公一同唸經。事畢,掌廟公和先生公各得一二斤重的猪肉。(4)收金。這是瑶語的説法。過去雙方搞是非,不管是排内或排外糾紛,都請先生公來向祖先公禱告,唸經預祝打敗對方。這也算是向祖先公起願,祭品用鷄和香、紙錢等。隨後還到打仗的場地上祭告。打仗中如打死敵人,則也請先生公唸經,由他割取敵人的耳朵或一些皮肉到大廟上併殺猪還願。還願後,凡打死敵人的那個槍手,可得一半猪肉,算是奬勵。(5)建房造屋。凡是建造房屋的人家,首先是請排中最有經驗的先生公來家吃一頓飯,請他擇好日子。到上樑那天,這家人備20斤糯米糍粑,殺1頭猪、4只鷄,祭品放在一供奉神的桌上,另外在樑下架一高臺,樑上懸1紅布樑包,有紙扇1把、書1本上貼些符咒紙。一些新建的房屋,也須安神龕和祖先牌位,也請先生公唸經。接祖先公時,須用紅紙將歷代祖先寫上,並貼好,然後祈求祖先公保佑家宅平安,人丁興旺。

  3.節日祈禱。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和十月十六這四大節日,排瑶都得在盤古皇大廟向祖先公祈求。這是一種集體性的宗教活動。先生公推舉掌廟公主持祭禮。耍歌堂與打道箓更是先生公們大顯神通的時機。

  4.生病趕鬼。這主要包括:(1)安龍。安龍指村中或家宅中遇到人口不平安、病痛多或瘟疫流行等情况,人們便以爲村裏龍脈不佳,故先生公來安撫龍脈。先生公在龍頭處唸經,請山神土地、列祖列宗。安龍一連舉行三年。第三年還得殺1頭猪。安龍後,三天内忌鳴鑼、放鞭砲、打槍,也忌在家搬鋤頭、鐵器。(2)送瘟鬼。這是全村遇有瘟疫症流行時舉行的專門儀式。規模比安龍大,且一連三年舉行。先生公唸經後帶領持着竹片削成的刀槍、竹船的群衆挨户搜捉瘟鬼。每户人家在門前擺設祭品,先生公到來後吃一些祭品,並進宅内拾一些鷄毛、木炭、鹽巴或茶葉,放在竹船上,表示把鬼引進船去,然後先生公走到村中龍尾的地方,把竹船與紙錢燒掉,再在四周路口釘上畫有五雷符咒的桃木符。每路口釘36條,意思爲把路口封閉,瘟鬼無從再返。每個人家也貼上黄紙符。

  5.生育祈禱儀式。包括:(1)架橋接花。婦女不生育或嬰兒殀折時,便得請先生公給她架橋接花一次,通常是請一個多子女的先生公,另請四五個子女多的親人或鄰人相陪,準備1具用弓形竹片扎成的貼有五色紙的紅橋、紅紙花6朵(或12朵)、白紙花6  (或12朵)、小狗1只、144塊糍粑(約6斤糯米)、65斤飯、1斤酒、1把油紙傘、一些油豆腐與香紙錢,到排脚十字路口或大樹脚下,陳列祭品後,先生公(可不穿紅袍)便念瑶經,其他人殺狗,用狗血淋紙錢,將狗耳、牙、尾和12個銅錢埋在架橋的地下。先生公念完經後,將6朵紅花交給兒女多的人帶回去放在她家堂的神龕上。(2)命名。指經過先生公接花後生育的子女在命名時的宗教活動。這時必須請先生公到架橋接花的地方去還願一次。未經過架橋接花的人家生育的第一個兒女,也常請先生公來命名。(3)催生。婦女臨生育時,一般請先生公預先來家唸經催生。婦女産下嬰兒後,接生婆得抱嬰孩讓先生公剪斷臍帶,然後由先生公邊唸經邊將胎盤埋在産婦床下,這樣孩子便可長大成人。(4)破六甲。是指一些身體瘦弱多病痛的小孩,經漢人算命先生排過八字,認爲體弱是六甲神所致。這時便得請先生公來家中,先生公作一稻草人,裏面藏一鷄蛋,代表六甲娘娘,祭品若干。先生公唸經後,從草人身上取出鷄蛋,並把它打破,這意思是,把六甲娘娘肚中六甲的靈魂還給小孩。把破蛋帶回到小孩睡房,然後送走這個稻草人(六甲娘娘)。

  6.婚喪祈禱儀式。主要體現在:(1)出嫁祈福。女子出嫁,按例要請先生公來家爲她祝福,以男方送來的酒肉作祭品。先生公則替她祭告祖先公,請祖先公庇佑她到男家後夫妻和諧、家庭幸福。(2)迎親。娶媳婦當天請先生公唸經,由先生公寫兩道符帶去新娘家,一道貼在油傘上,一道插在新娘的髻上,認爲這樣可避邪驅鬼。娶媳婦的男家,每一頓飯都得由先生公唸經,請祖先公來飲酒並庇佑新婚夫婦,先生公告誡人們飲酒勿醉,不要打架吵鬧,以防失火,不要讓鬼纏身,等等。這些稱爲收關(即收鬼魂之意)。三天後回娘家時,也請先生公給新婚夫婦開關,新婚夫婦從娘家回來時,請先生公再唸經,説是把新婚夫婦收關時的鬼魂放出來,並趕走它們。(3)挖墓遷葬。普通新墓滿三年,便挖墓將骨骸另葬至一瓦缸中,擇一風水好的地方再葬。這時也由先生公唸經。(4)喪事打齋。打喪事齋時,首先先生公在死者斷氣後,即用香燭祭過,説些好話讓死者放心瞑目,即修好。第二是指路,告訴死者朝某方向走向陰府或天堂,第三步是掛油牌,用紙寫着各種招魂到陰府或天堂的字句,掛在打齋廳中,第四是開天門,用白布掛在廳的右側角,象徵通往天堂的路。(5)接魂。在廳裏燒7張疏文,殺1只鷄,先生公唸經爲死者接魂。(6)讀二十四道經。(7)謝罪。先生公唸經向天地人和謝罪,祈求大赦死者生前罪過。(8)出喪。死者出葬和到墳地時,先生公都要唸經。

  由此可見,排瑶的社會生活,從農業生産到房屋建築,從生育小孩到出嫁喪葬等各個方面都可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也就是説,宗教活動貫穿在排瑶的生活中,在排瑶社會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綜上所述,我們以爲,排瑶社會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巫術信仰,另一方面又開始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宗教。結合解放初排瑶所處的社會狀况,我們以爲排瑶的信仰處在由信奉超自然的巫術到有專職神職人員、教義、教主的現代人爲宗教的過渡階段,排瑶社會的宗教信仰呈現出其自身的特色。

  三、八排瑶宗教的道教化

  排瑶的信仰不僅處在向現代宗教的過渡階段,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其發展的趨勢是日益接受漢族道教的影響,排瑶的宗教有强烈的道教色彩。這具體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信仰的神靈來看。從瑶經中見到排瑶普遍信仰的神除盤古皇外,還有道教中的老君、玉皇大帝、北極紫微神、原始天尊、張天師、李天師、玄天高上帝、五谷神、龍虎將軍、水府三官、高真武神、上元高二聖、竈君、土地神、五龍司命神、本方地主、魯班、打獵公、五雷、梅氏姐妹、六曹教主、青龍白虎、五行、都天元帥。

  第二,從瑶經的内容看,很多是道教的内容。瑶經裏不僅提到上述道教神靈,而且還提到道教的有關故事、道教的陰陽五行、畫符念咒。道鞭,這是作法事的道具。它由5塊銅片作成,其中4片是圓形的,1片是四方形或葫蘆形的。四方形的是一個印樣,長寬各2英寸,中間有天字,包着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兩邊分别是:一邊是日字下面彎彎曲曲成一符樣,另一邊是日字下也有符形。其它四塊圓片,每片都刻有陽紋,第一塊底面都刻二龍戲珠,第二塊下面右邊刻有一個像捧着一個“張天師”牌,左邊有三個赤身童子在鄉間玩着,它的反面分成三圈,在最裏的圈是十二時辰(子、醜、寅、卯、辰……),中間是八卦(干、坤……),外圈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第三塊圓片正面是太上老君(陽文)和左面是太上老君坐像,右邊是善才童子,中間下方是一只仙鶴。這片的反面又是12個小圓圈含12個生肖,第四塊圓片正面有4個字,即“壁(上)宿(下),除(右)日(左)”,每個字之間有八卦紋。這道具顯然是道教的標誌。它的作用是驅邪辟鬼。先生公用的神像掛圖也清楚地反映道教的痕迹。神像圖有4張,1張是三清宫圖,似佛似道地分成三重天,下面還有一重似是地府,鬼卒吹着牛角,坐在公堂上。另外兩張是他們稱爲太上老君的騎着馬、虎、蛇、獅的四種不同的畫像,此外1張是所謂文丞武尉的門神像。先生公畫的符咒也有“太上老君敕令”字樣,這也體現了道教的内容。

  第三,從排瑶的宗教行爲來看,也帶有道教的色彩。打道箓、耍歌堂及其他宗教活動中的先生公、問仙公的行爲都是遵從道教的規定的。從宗教習俗上看,也是如此。如,遇産婦難産,請先生公唸經,主要是借道教中太上老君的法力來讓産婦順利生産。

  道教在排瑶中傳播已有很長的歷史。根據連南大坪瑶族唐丁噹公收藏的一份明代天啓年間抄成的《歌堂書》中記載的明代排瑶的造橋經、香花經、收紅屍經、發牒經、夜來爲兵經、長沙王經等内容,可以看出早在明代便有道教傳入排瑶。李默、房先清先生收集到的明代崇禎年間寫的《耍歌堂斷卷書》也説明作爲具有濃厚道教色彩的耍歌堂在明代已有很大的發展。至於清代,李來章的《連陽八排風土記》雲,排瑶耍歌堂時“至廟宰猪奉神,延道士口誦道經,瑶人拜其下,以筊卜吉凶”。説明道教在瑶區實行的情形。由此可見,明清兩代,道教在排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們認爲,這不是排瑶接受道教的最早時間。

  我們知道,道教創立於東漢末年。漢末張角在北方利用民間秘傳的《太平清領書》創立了太平道,張陵在巴蜀利用《老子》和《太平經》創立了“五鬥米道”,即“天師道”。後來,太平道因發動農民起義被鎮壓,而張陵的孫子張魯以“五鬥米道”雄居巴蜀幾十年,並有了很大的發展。早期天師道除尊老子爲鼻祖外,其信仰中心爲天、地、水三官,到魏晋以後,道教開始在全國傳播。教義中出現了玉清、上清、太清三天尊及玉帝諸天神,以科儀之别而分出南北天師道,即丹鼎派與符箓派。符箓派以符圖醮儀範爲主要修持方式,北天師道專以禮度爲首,而加以服食團練。唐宋以降,南北天師道逐漸合流,到元代稱爲正一道。

  自道教創立至唐宋,排瑶祖先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漢代稱之爲“長沙武陵蠻”、“五溪蠻”,南北朝稱之爲“荆雍州蠻”,隋唐稱之爲“莫瑶”,宋稱之爲“徭蠻”與“梅山蠻”,其活動中心在荆湖一帶,尤以湖南武陵山、洞庭湖地爲其活動中心。在這個時期,道教開始向瑶人滲透。道教七十二洞天福地(即傳播道教的據點,唐宋時稱這些福地爲宫觀)之一的緣蘿山(在武陵縣桃源洞)、德山(在武陵縣)已在瑶人聚居地周圍設立。從瑶族民間所保存的宗教經書、神話、史詩、傳説來看,這時道教已開始傳入居處在五溪武陵地區的瑶族中〔3〕。

  隋唐時,瑶族開始大遷徙。這樣,排瑶進住連南八排。我們知道,早在東晋,道教便傳入華南地區。《晋書·葛洪傳》記載:“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性寡欲,無所愛,不好榮利。……洪見天下大亂,欲避地南土,以遂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岳留,不聽,去,乃止羅浮山煉丹”。羅浮山成爲南方傳授道教的聖地。〔4〕《羅浮山志會編》雲,“毛公初漢人,名翁。……道成移居羅浮山,三百餘歲,弟子七十二人。”這樣,排瑶南遷,進一步吸收了道教的内容,使道教成爲排瑶文化的一部分。

  排瑶之所以能接受漢人道教的影響,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瑶漢民族都是以農業爲生。而其實質,則是由經濟基礎决定的。瑶漢文化具有相近的文化深層結構。我們曾指出,文化深層結構是指文化的内在本質,是它的以價值觀爲核心的情緒、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認識心理,“兩種文化的深層結構的相异程度對文化之間的交流吸收(即文化涵化)有極爲重要的影響。倘若文化深層結構與外來文化有一些共同之處,可以找到嫁接的地方,在功能上互補、耦合,那麽,文化涵化便容易得多”。〔5〕排瑶以農業爲生計經濟,生産工具落後,人力無法抗拒自然,因此他們推崇權威,崇尚祖先,安於現狀,唯命是從,無爲而治,這便與道教所主張、所推崇的價值觀相吻合。而且,排瑶因生産力低下,社會發展緩慢,風行祖先崇拜與鬼魂崇拜、萬物有靈觀,這不僅吻合了道教的陰陽觀和鬼魂信仰,而且使道教的神仙和與排瑶原始的巫術結爲一體,滿足排瑶治鬼驅邪的需求。道教的符箓派則符水爲人治病驅鬼,用一把劍、一塊印和一套符箓即可應付之,這種普及化了的道教派别便極容易爲排瑶人所接受並使用〔6〕,用來解决其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保佑其長期遷徙狀態中對各方面的需要。所以,道教的内容與方法便深入到排瑶的文化結構中去,成爲排瑶文化的一部分。

  應當指出的是,排瑶接受道教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它並未完完全全地接受,而是創造性地接受,有一個與民族文化嫁接、内化的過程。排瑶與漢族道教文化涵化的結果,便證明瞭這點。這表現在:

  第一,雖然排瑶信仰道教神靈,但他們以爲盤古皇爲一切神的中心和排瑶的始祖,代表一切祖先的靈魂。排瑶的《盤王歌》雲:“盤古去去罡天地,何帶杵上罡人民;罡得男多女又少,後生一世得草身;盤古出世是何日,盤古出生是何時;何人擔水歸洗面,何人載前做孝衣;盤古何年何月死,晋到何年何日兇;三百貫錢請和尚,謝人來徉征門開;夫妻擔水歸洗面,匠人載前做孝衣;盤王羅郡十主,一雙羅帶九條麻,問説今召有相請,盤王聖帝一齊臨。”盤古皇神在盤古皇大廟中,形象比太上老君等道教神更突出,更鮮明,位置更顯眼、更醒目。在耍歌堂時,盤古皇神也排在最前面,表示最受人尊敬。

  第二,排瑶有自己獨創的神靈,如肉神公、打獵公、五雷、鐵充仙童。即使從道教中傳入的神,一旦進入排瑶文化中,它便發生變化。試以竈君爲例:漢人稱竈君爲司命竈君,是每一家庭中一位極普通而最與家庭接近的神,家人對其十分敬仰,它的職責是暗中觀察一家的善惡,以便年終上天匯報,故每年年終有送竈君迎竈君禮。這是每一家庭中對竈君的大敬典。但排瑶意識中的竈君神格不同。試以拓瑶《竈君歌》來看:“崑崙山上諸竈鬼,急下鄉村請聖人;竈鬼奴竈鬼奴,身着白衣你身烏,一日三時江上水,有人身光彌身烏;天下鬼神你不做,你做陰間吹火奴;細思量無好命,低頭吹火泪雙流;三界後頭對面座,不知面下有靈神;只有女人不曉化,便將火黑向竈君;一時退病脱了身,問説今朝有相請,竈君焰焰下壇來。”這簡直是一篇駡竈君歌,駡之爲“竈鬼”、“吹火奴”,説他是因行爲不好才做竈君,在家裏專門纏女人,使人患病,必須殺鷄獻祭後,才能使除病。這與漢族道教中的竈神已大相徑庭了。

  第三,從宗教教義來看,排瑶也有創造性的發明。瑶經雖然是排瑶的教義,並用漢字寫成,但又並非照鈔漢族經典,而是有所改進,這不僅在文字上有所改造,産生了一些令人費解的字,如“□”、“□”、“□”、“灲”、“砙”、“□”等,而且在内容上常使外人看不懂。如:“酒□起頭(題目):壬子丑時家林夫路虧,夫路百盆劉耗耗,平池中家卦黑來,酉中到酉塊百丁,酉不中到酉塊中,大中出禮□故百丁,大年出□故人,人中夗點劉婦好,酉不中脚酒點中,盆出日家子,人凄丁日日人丁,盆故奉夭八赤□,不□婆祥房猪二床……。”

  因此我們説,排瑶的宗教信仰道教化,但它並非完全搬用道教的内容,而有一個創造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瑶文化中,我們可以見到若干佛教的東西,如瑶歌或瑶經中的“和尚”、“慈悲”,某些廟寺中的“觀音菩薩”,服飾上的花紋與佛冠。但是,我們並不由此認爲,佛教已成爲排瑶文化的一部分,已是排瑶的宗教信仰。我們認爲,佛教成分是與道教一起傳入排瑶的,是中國道教的産物,因爲中國道教在東漢發展時,便受到佛教的强烈影響,佛道有相互融通之處,所以道教中有佛教的若干内容是不足爲怪的,因此我們説,佛教並未搆成爲排瑶的信仰。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爲,排瑶的宗教信仰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巫術,另一方面又具有漢族文化的道教内容,二者結合爲一體,因而形成具有自身風格的信仰習俗。這種信仰開始具有現代宗教的雛形,但又不如現代宗教那麽典型,而保留有它的幼稚與不成熟,並未從原始的巫術與祖先崇拜中完全脱胎出來。所以我們認爲,排瑶的宗教正處在萌芽階段,是一種類似於道教但又有别於道教的特殊信仰。

  排瑶宗教的這種性質,决定了我們對待它的正確態度是,我們不能隨便將其歸之於封建迷信,予以掃除,又不能將其提高到現代宗教的高度來予以提倡肯定,而應是考慮到它的歷史與傳統,將其當作爲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其中的糟粕予以改造,對其正當的合理部分予以弘揚。這樣,我們既尊重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落實了黨的民族政策,同時又加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

  注釋:

  〔1〕關於巫術與宗教的關係,有幾種説法,有人以爲宗教在前,巫術在後,有人以爲宗教包括了巫術,也有人以爲巫術在前,宗教在後。目前我們大多學者都以爲巫術是處於前宗教階段的信仰,本書采取此種觀點。

  〔2〕宋光宇編著:《人類學導論》,臺灣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第366、378~379頁。

  〔3〕黄書光:《瑶經文學與宗教的關係》,轉引喬健等編《民族研究論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79頁。

  〔4〕楊鶴書:《廣東各民族中各種宗教信仰源流淺説》,《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第4期。

  〔5〕同上

  〔6〕李安民:《關於文化涵化的若干問題》,《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4期。

  原載《八排文化——八排瑶的文化人類學考察》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版,此文與李安民合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