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稀世之寶

  暖暖的陽光灑落木棚,驅散了初冬的一抹凉意,懸掛於寺中的經幡隨風飄摇,似欲飛舞,落入衆生的心田。

  陽光照在我們身上,感覺那麽温熱,安心、清净,這正是此刻的感受。師父忙於修補經幢,我們不便打擾,微笑合掌告别。我們脚步未停,一行人走向不遠處另一個粗簡的木棚。

  步上臺階,抬眼望去,不禁眼前一亮,這兒像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藏寶庫,内裏裝滿經書,高大的書架格外醒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迦牟尼佛傳》、《佛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覺海慈航》《佛説般舟三昧經》、《般舟行文集》、《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

  一層層,一摞摞,佛書整齊地擺放,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書都是免費結緣的,書頁也很新,看得出是剛精心印刷不久的,一些書本還帶着淡淡的墨香。

  我們高興地走進去,小心地翻閲,如獲至寶。書的内容很豐富,包含法師講經説法、歷代大德的開示,除佛經外,另有國學啓蒙類、勸人向善的書籍若干,如《弟子規》、《因果故事》等。

  在我眼中,它們就像一個個隱世珍寶,默默地等待有緣人來隨緣翻開、讀誦。

  無論是繁體字、藏文、精裝的彩圖繪本,或是類似漫畫的書目,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們。這個木棚也像是一個知識海洋,一處滋養人心的樂園,帶給我們無窮的心靈養料。一時間,我無法用語言盡訴它的裨益與開闊。

  有人説,閲讀是心靈的無聲滋潤,是靈魂的對語。當閲讀者掬出自己虔誠的心,以靈魂的無間靠近,生命與生命的細語喟嘆,就是風與風的共舞、水與水的波盪。

  走到近前,打開《釋迦牟尼佛傳》細讀,醒目的大字跳入眼簾,句句扣人心弦,佛陀的苦行故事一點一滴清晰地呈現,仿佛身心回到三千年前,跟隨佛陀的脚步,體悟宇宙人生。

  又有《佛陀的故事》系列插圖書,製作精美,銅版紙印刷的圖畫光鮮亮麗,類似漫畫一般,故事雖然短小,内涵却很豐富,將積德行善、孝順父母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其中,類似《弟子規》,值得品讀。

  讀書的間隙,眼角不覺瞥見同伴的目光,大家都是那麽專注,各自翻看着自己喜歡的書籍。四周很静,静得可以聽到呼吸與書的翻頁聲。最初的稍許談笑早已淹没在浩瀚的書海中了。

  一位朋友將一本《弟子規》放入包中,準備要帶回家給孩子學習。她對我説,孩子的學習固然很重要,但是道德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贊同地點點頭,如今的孩子,生長在幸福的温床中,在寵愛中長大,恭敬心和孝心漸漸被寵愛遮掩,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感恩與孝道的教育,感恩佛陀、長輩、父母、老師,自然萬物。

  另有兩個伙伴也低着頭,興致勃勃地挑選着,一邊小心地整理書籍,幾十本佛書在她們的手中擺放得整整齊齊,上面的灰塵也被輕輕拂了去。

  此後,她們各自挑選了《佛説般舟三昧經》和《了凡四訓》,不時低聲交流着。

  “原來,書上説的學佛不僅限於吃齋念佛,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比如爲人處事,解决矛盾和糾紛,都有示範。”一個同伴説。

  “是呀,要學習佛陀的慈悲、無私無我、無貪無嗔、光明磊落,無所求地利益衆生。”另一個伙伴回答。

  説起修行的含義,我想起一位祖師的回答,他的弟子提問:修行是什麽?法師淡淡一笑,“饑來喫飯,困來即眠”。

  細細品味,内藏智慧,各有所得所解;另有一點可以説明:行住坐卧、一言一行,起心動念之間,便是修行。

  那麽,就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吧!

  同伴們的熱情被小小的點燃,一面整理經書,一面有了一個計劃。

  不知誰提議,要帶回一些經書回去翻印,爲了回報佛恩,廣結善緣,回報鷄足山,讓更多的同修能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

  聽到這番話,衆人都很歡喜,助印經書很有功德,能够利益衆生,何樂而不爲?於是我們低聲議論,有了更爲詳盡的計劃。

  興奮地説着話,忽然一個念頭閃過:行程將近,就要離開了。一想到這,神情忽然變得落寞下來。

  喜與悲,轉换得是多麽快速。這變幻莫測的“心”啊,明明不願去想,總歸是又添了愁滋味。    

  想到離别就在兩天後,捧着經佛書的手也不覺微微一顫,多想在這裏再呆些日子,可是,時不與我,世俗的牽絆太多太多,已不能多做停留。

  同伴們仍在快樂地交談,整理書籍的動作也快了許多,我愣在原地,感受到大家的熱情,不覺心頭一陣釋然。

  與其説是散場的落寞,不如説是奏響前行的凱歌。

  許了心願,未來,很多事情便等待着我們去做,例如帶走大山的記憶,講給有緣人聽;將經書翻印出來,贈與更多學佛的居士。

  “快看呀,這個箱子裏還有好多書呢!”同伴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書架旁邊有很多木箱,裏面裝滿了書,有的箱子裏裝着同一種書,有的各有幾種。一些箱子裏還裝有佛像和畫。

  很遺憾,由於書架的大小有限,箱子裏許多好書都没有上架。

  就在大家感到惋惜的時候,我們留意到眼前的書架,仔細一瞧,若是稍事整理的話,是可以空出一些位置的。於是大家便决定重新整理書架,把書分門别類地擺放好,擦去灰塵,盡量騰出些多餘的地方擺更多種類的書,讓更多的居士能看到這些書,多一些選擇。

  很快,一群人開始忙碌起來,各有分工,有的負責專門在箱子裏找書,找書架上没有的,有的負責把書擦乾净,並傳遞,另外的同伴負責往書架上擺放,分工協作,一條整理圖書的流水綫組織完成,流水作業,開始勞動。

  叮叮哐哐,我們忙得不亦樂乎,額頭不覺滲出汗珠兒。

  不過,爲了能够讓法寶流通,讓更多的人接觸這些書,明白處世爲人的道理,這些疲憊又算得了什麽呢?

  就讓我們徹底地、投入地勞動一次吧!這恐怕是能留給大山的一點點微薄的回報,也算是對心靈的一個慰借吧!

  六 離别的遐思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再别康橋》

  終究還是到了這一天。黎明時分,淡淡的風,掠過窗口,抒寫寒意。這個離别的冬日,從清晨的夢境中醒來,睁開眼睛,望着四周,同伴正熟睡着,墻角放着幾個昨夜整理過的行李箱,它安安静静,一動不動,似乎想着心事。

  腦中很自然地想起徐志摩的這首詩,不覺有些傷感和不舍。

  同樣是離别,呵。想必詩人是有着許多灑脱與從容,在離别的時刻依然能留下一筆鏗鏘的文字。

  人生總有離别,月圓月缺,花開花謝,盡管知道“人間萬物有定數,庸人何必自擾之”,當現緣現前時,仍難免添了幾分喟嘆悵然。

  夢裏白雪皚皚,世界一片蒼凉;窗外却是一片緑意濃濃,以及掩不住的恬淡與從容。

  想起昨日,我和同伴信步前往佛現前三昧般舟徑行道,先是駐足張望,而後又在近前輕撫着木門、小窗,這裏曾有我們走過的足迹。

  告别,回顧。我默默地許願,還會再次前來行佛現前三昧法般舟,這條路上,即使荆棘再多,只爲走向心中的光明,依然義無反顧。

  傍晚又去蓮花石轉轉,大家在眺望山林時,我從隨身背着的小包裏拿出紙筆,在石邊悄悄寫下了一行小詩,詩名叫《相遇》——

  如果生命中,只有這一次,

  與你相遇,

  請不必,相見恨晚,

  一次擁有,足以是幸福的見证。

  離開時,帶着初來乍到時,  

  那個絢爛多彩的夢,

  至少,夢裏有青山、泉水、古樹、經幡……

  呵護這個夢吧,

  像呵護嬰兒一般,

  呵護這個心靈永恒的栖居地

  ——鷄足山。

  再次凝望一眼不遠處的木屋,我將這小小的紙條放進石邊一個隱蔽的縫隙。這裏藏着我的一個夢。

  我想,如果真的離開了,離開時帶着千言萬語的不舍,就索性默默地不留下一句話,更不必吐露分别的傷心,爲還有再見的期盼,還有期盼可以成真。

  回程時,經過清泉邊,我捧着泉水喝下幾口,我要記住這甘甜清醇的味道。

  昨夜的暮色美得深沉,火紅的雲霞繚繞,我手拿着相機不停地拍照,雲、光、樹、石,出家人在山石上打坐,藏地居士的叩頭禮……

  我將小松鼠覓食,彌陀鳥的啼鳴録入手機,還有聞佛師養的那只野兔小白。

  接着,我便不顧旁人驚詫的目光,在醉人的夜色中,在山間的小路上奔跑,我張開雙臂,想要擁抱大山,擁抱夜幕。停下脚步時,彎下腰,大口大口地呼吸。

  只有自己知道,我在用這樣一種方式與大山告别。

  收拾好心情,告訴自己,今天,要笑着面對,有緣再聚。

  天還没亮,我就悄悄地起身,披着棉衣眺望灰蒙蒙的天空,啓明星閃着微弱的光輝,朦朧欲睡。

  不遠處,徑行道中居士的念佛聲傳來,尼師們的僧寮亮着燈,我知道,師父們一定是在默默地打坐。

  回過頭,聽到厨房傳來一陣響動,幾個師父和居士忙着做早餐。他們總是起的很早,劈材、煮粥,調制小菜,默默地奉獻,數十年如一日,當大家還在夢鄉的時候,她們已備好清淡可口的美食。

  是誰説過,花似的流年,留得住蝴蝶的青睞,却留不住時間的脚步。

  多麽留戀,20多天的美好時光,就在山路匆匆走過,在師父們的誦經聲中劃過,在甜甜的睡眠中悄然而逝。

  想記住的太多,惆悵的太多,牽掛與不舍的,依舊是太多太多。

  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樣捨不得。不然一同來的那倆小姑娘,不會在某個角落暗自神傷,默默無言,或是撫摸着某棵樹干,流露出純真的孩童般眷戀山林的神態。

  晨鐘敲響,很快,静陽庵的尼師與居士們再度出現在寺中各處,脚步匆匆,神情莊重,情景如同昨日重現。

  這一刻我忽然想到初來静陽庵的那日,依舊是在這院落中,我們見到誦經的尼師們,心頭那抹震撼與仰慕至今難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