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四、詳述安居

  “這裏是一個久遠的道場,我們來到這個地方,也是因爲安居的一個緣起,安居是每年必修的一個課,從每年4月15開始,寺廟僧衆居士在一起好好用功,對這裏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會逐漸熟悉。”

  回憶起安居期間的日子,聞佛師這樣説。

  “當時,您給大家講的什麽?”我試着走入一段陌生的記憶。

  “講的是《安樂集》,《安樂集》是唐朝道綽禪師講的,他一生講了200多回《無量壽經》,是一位大善知識。現在日本、南韓還有這本書。從祖師們的著作中,只能看到安樂集的名字,但看不到文字,我們比較慶幸能看到這個文字。我感覺這些文字能去除人的那種壓抑、迷茫、憂傷。”

  聞佛師繼續講着:“在講的過程中,我主要從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這五個方面來講。除疑是特别重要的,人一旦有疑慮,什麽都做不下去的;生信是一個感受的狀態,安心,人在心念上安樂下來,明確地表達一個願望,按照這個願望去做就是正行。”

  由於之前没有聽説過寺院每年還有安居這個戒律,更不知道安居時這些僧人要做些什麽,我的心中存有一些陌生又好奇,於是便向聞佛師請教:“安居期間,僧衆每天都做些什麽呢?上課嗎?”

  聞佛師點點頭,“每天一堂課,每天留作業,過一段的時候,有一個小結報告。”

  聽起來更像是大學時代的學習生活,似乎安居的生活並没有外界想的那般神秘。

  揭開安居的面紗,聞佛師的聊天話題也逐漸變得隨性、寬泛,説起立誓這個内容,他笑着説:“立誓不是個人的事情,是集體的一個事情,像廬山東林寺,123人一個寺,我們就開玩笑,看,我們也有123人,事實上也不知道有没有,我也没有查過,安居的人數確實很多。”

  “什麽是立誓呢?”我有些不太瞭解。

  聞佛師回答:“立誓就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先是要把心安下來,在這上生决定,不能有疑慮,到寺院修行,這麽一個要求。立誓起一個好作用,讓我們瞭解這一生,生死如幻,得不到什麽,知道這一生的必然結果。”

  “可是……如果做不到呢?”同伴小聲地説。

  “做不到這個没有問題,但要看得到,瞭解的到。所以説,我們立這個誓,活着就念佛,不與人争奪,但行其善,遠離諸苦。安居期間,通過這樣一系列次序,慢慢地,起碼説,堅持聽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些法的喜悦,大家對法有一個梳理的過程,尤其是參與整理文字的人,比較細膩地與大家交流。”

  我們的話題從了生死,聊到了般舟佛現前三昧行法。這時候,我提出了心中的一個疑惑:“行佛現前三昧時,憶念落到脚上就疼,如果落在念阿彌陀佛聖號上就不疼了,這是啥道理?”

  聞佛師耐心地予以解答,“這不是道理。這個香爐是熱的,這個東西是凉的,那你説我拿着這個東西是凉的那是什麽道理?我拿着這個是熱的是什麽道理?你給我講一講?”

  “這……”我撓撓頭,窘然失笑。

  “香它本身熱,我碰到就熱了,這個東西是凉的,我碰到就凉了。你説的是一種感觸變化,所緣境罷了,這跟佛法還没關係,這是你擇取方便罷了。你要認爲這就是佛法了,那就是你所緣是佛,那就緣佛就成佛了。這所緣方便,處處知所緣方便,那你就見佛了。見諸相非相,是凉是暖,那都是佛,這才能處處見佛。”

  聞佛師繼續補充道:“要説我拿個暖東西了這才是佛,那你出大事情了。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你説我見脚不疼了就是佛,那不行的,那不是佛力。你那只是一種感覺力,我希望不疼罷了。這樣修证佛法,最後修成出來會是個什麽狀態?我要疼了,我就不信佛了,一旦形成習慣了,我這學佛怎麽這麽大的違緣?”

  “很多善知識都如此嗎?”我有些疑惑地問。

  “我遇到許多善知識都是這個樣子的,以前我自己閉關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開始真是精神很好,二十四個小時不睡覺,眼都可以不眨的,到最後弱到什麽程度,什麽都不行了,走路都走不成了。怎麽學佛學成這個樣子了?後來才知道,知道什麽了?説一切覺處皆是究竟覺處,皆是絶待處,皆是大恩德光明所照,這才生起了圓滿廣大的感恩心,最弱的時候、最糟糕的時候、不行的時候,才能感恩的。”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聞佛師的話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中敞亮了許多,一些難解的困擾也消除了。我由衷地羡慕起了出家人的生活,心想:“可以定期聚在一塊,學習、修行,這種機會實在是難得啊!這種福報也不是人人都會有的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