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般舟佛現前三昧法門的緣起

  説起行法的居士,我們不禁想起近日裏入住静陽庵的見聞:每天,行法的居士都有很多,佛號日夜不停,十多天下來,没有一天空閒,這裏的修行氛圍非常好,大家都是那麽精進,深深地感染着我們每一個人。我曾注意到一位女居士一日一夜行法後的表情,相較她行佛現前三昧前,更添了幾分淡定與從容,更多的是掛着喜悦的面容。

  這時,身邊的同伴,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模仿着電視廣告的語氣説了句:“誰修誰得,誰念誰知道!”一番逗趣的表情把我們都逗樂了。

  “嘘!嚴肅點兒!”一位年紀較長的居士望了一眼窗外,轉頭説。此時,師父們正在打佛七,都很認真,我們也不敢太過吵鬧,立刻安静下來,仔細讀文集。

  書中記載着聞佛師提倡般舟佛現前三昧法門的緣起,其中印刻着一段往事:

  1995年,聞佛師來到福建平山寺參學,遇到了一位大德法師,名叫上智下真老和尚。老和尚此時已97歲高齡,是般舟佛現前三昧行法的實踐者,虚雲老和尚的法子,大約30歲時對法性有了证悟。解放前,他曾是西安終南山净業寺的方丈,威德遠播,令人敬仰。

  聞佛師初見老和尚時,便覺得他是一位檏實的出家人,眼神中透着智慧、清澈與純净。這一抹純净仿佛從未被污染過,是清净法性的真實流露。

  聞佛師被深深地打動,感慨地想:“這或許只有見到佛陀的人才能看得到的!”

  後來,聞佛師在終南山净業寺海螺溝住了一段時間,有機會親近智真老和尚數月日。

  智真老和尚對聞佛師説:“作爲一個出家人,要在這一生中不要辜負自己的出家因緣,不要辜負自己累劫以來的善根,不要辜負出家這種閒暇的時間和生命,不要辜負自己修法的機遇,不要辜負諸佛三寶對我們的愛護。”

  接着,智真老和尚又囑咐聞佛師三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般舟佛現前三昧行法。老和尚鼓勵聞佛師愛護實踐這個法則,當時,聞佛師認爲自己煩惱多,習氣很重,福慧薄少,對此報以畏懼、慚愧的態度,因而没有完全地接受和承擔。

  當時,老和尚多次提起,希望聞佛師行完十個佛現前三昧般舟。盡管最終聞佛師並未真正地完全實踐,但是,老和尚的囑咐,却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粒金剛不壞的種子。

  聞佛師與智真老和尚的這種特殊因緣,讓我想起了電視劇《天道》裏的智玄長老跟丁元英。

  丁元英去五臺山參拜智玄長老,並把自己寫在信紙上的一首詞放在智玄長老桌上,題目叫《悟》詞中寫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注定?

  袈裟本無清净,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鐘,

  都是痴人説夢。

  智玄大師把信紙輕輕往前推了一下,説:“敢問施主什麽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麽呢?”

  丁元英回答道:“所謂真經,就是能够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爲成佛,在求。悟爲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爲成佛,那什麽是佛教呢?”

  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爲成佛,那什麽是佛教呢?”

  丁元英説:“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晚輩個人以爲,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説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説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即是文化。從衆生處説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却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智玄大師説:“施主縱是滄海一滴,我佛也願匯而融之,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净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説:“晚輩嘆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辯證思維,如是不可思議。

  隨着因緣不斷成熟,聞佛師法師也在不斷地實踐這個殊勝的法門,慢慢得到許多法的喜悦。2002年的一次行法,使聞佛師大爲震撼與感動,真正生起對行法實踐的願望,對智真老和尚與净土一法的傳播者有了相應處。

  此後,看到越來越多的善知識實踐這個法門,聞佛師感覺非常欣慰。

  閲讀文集時,看到聞佛師曾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麽要行佛現前三昧?”我不禁眼前一亮,這也正是我思考的問題。居士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要度衆生,有的要解决心中的疑難,也有人説要報佛恩。

  説到報佛恩,聞佛師聽後,覺得有點相似的東西,但是爲什麽要報佛恩,佛給了我們什麽恩呢?這個問題引人深思。聞佛師在此後又做了一番細緻的開示,包括付出精力細微地實踐、尊重投入生命的實踐、體驗生命每一時每一刻的尊貴、審視究竟的需要……

  文集中又有一篇篇包含行法僧衆們血與泪的實踐總結,讀來受益匪淺,心靈顫動。

  大菩薩們用生命來實踐,把實際修行經歷真實地展現出來,告訴我們行法時將會面臨哪些困難,以及前期的準備,指導一步到位,細緻入微,令人讚嘆。在他們的事迹鼓勵下,我漸漸昇起一種信心。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詩雲:“黄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不妨稍作改動,以示决心:“黄沙百戰穿金甲,不見真佛終不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