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稀有的經書

  在光明寺裏,渾厚的鐘聲與繚繞耳畔的佛音會讓人耳聰目明,彌漫着的香火讓人心静神怡,所有世俗的塵緣在斑駁的石墻面前盪然無存,一切物質的紛擾也會遁於無形。

  每一位僧衆,都放下自己,安下心來,用心靈與佛祖對話。更有虔誠的僧侣與居士,在一個個徑行道中念佛,日夜相繼,無有休息。至今仍記得初見這一場面,一個僧人微微摇晃着身體,行走,念佛,不坐、不卧、不睡,已走過3天3夜。那一刻,我的心靈十足受到了震撼。

  是怎樣的虔誠和毅力,能讓人不眠不休,脚步不停?

  是何等的崇敬與仰慕,會有如此安心與堅持?

  是秉持着哪一種决心與信念,讓人在艱難的條件下,敢與極限挑戰,與自己對抗?

  試問自己:“我有這樣的毅力嗎?我能戰勝自己的懶散、懈怠與放逸麽?”我忽然感到害怕、惶恐、畏懼與退縮,心中的答案,顯得那麽蒼白無力。

  我的眼睛似乎被蒙蔽了,遲疑、仿徨與徘徊將我束縛。我急急地想要打開一扇門,眺望更遠的世界、更遠的地方;又有一種激勵,默默地推動着我,讓我的脚步一點點向前。

  心裏很亂,在退縮與嘗試的矛盾中挣扎。於是,我將心中的疑惑,向静陽庵的當家慧明師説出並請教,這位尼師點頭笑笑,仿佛了然於心中。她送給我兩本書:《佛説般舟三昧經》和《般舟行文集》。

  “讀過這兩本書,如法行持一段,你就明白了,真正的佛現前三昧般舟行人,這個東西是干擾不了的,因爲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一句佛號圓滿回施,你没有什麽可畏懼的。”

  她還告訴我:“如果行法之前,對經法有較深刻的認識,使自己的一念堅固住,那麽在行法過程中,對超越身心的痛苦是有極大幫助的。師父説了;行佛現前三昧的人,應當發願;不來不去,清净守護,不增不减,真實守護,住法界心,用法界功利益法界有情。”

  慧明師的這番話,讓我很受鼓舞:一切感受與體驗,都將在親证中獲得。

  依稀記得,初聞《佛説般舟三昧經》是在登山的路上。五色的經幡上的三字訣,讓我對這本佛書有了一段最初的印記——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

  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

  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

  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

  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

  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癢。

  勿念饑,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熱。

  勿念苦,勿念樂;勿念生,勿念老。

  從慧明師那兒回到我的房間,我洗手漱口,静下心來,打開《佛説般舟三昧經》莊重地誦讀起來:

  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爲菩薩超衆行……

  經文不太長,初次大約讀了40分鐘,但是越讀越歡喜,仿佛打開一扇門,滿眼是光明與希望;又如黑暗中射出一綫光亮,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尋找了好久,幾多迷茫與困惑,終於在這一時間徹底地釋放。

  這個法與自己多麽相應呀!我在盡情地釋放喜悦與感動,心想,只要一直朝着這個方向去行,不疑惑,就一定會花開見佛!

  經文中,佛陀的兩段教誨令我印象深刻——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告跋陀和:“有聞是三昧不輕笑,不誹謗,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歡喜,樂書學,誦持者,我悉豫知見之,其人不獨於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自致得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想到這句,我恍然大悟:“爲何那麽多的僧衆行佛現前三昧法,全然不顧周身的疼痛,日中一食,不眠不休,堅持經行念佛。無論是八九歲的稚童,還是花甲老人;無論博士、學者、官員、商人,或是教授、學生。因爲行佛現前三昧法,容易激發出大家愛樂一切供佛的機會,利益一切衆生的機會,是法義的證實者,是平等的安住者。”

  我想,與世俗人眼中的苦相比,不了解佛法的真實妙用處,那才是真苦。

  合上經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此時,我忽然想起前幾年見過的一位法師,她老人家已证得念佛三昧,得以見佛。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她對我説的一句話:“不要拜我,要拜佛、念佛,極樂世界可好了!”

  一句“極樂世界可好了”,説得眉開眼笑,喜悦异常,開心的表情無法形容。那副畫面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裏。

  對佛現前三昧般舟行法,昇起了無比的歡喜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