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寺中七景

  近觀山色蒼然青,其色如藍。遠觀山色鬱然翠,如藍成靛。山色非變,山色如故,目力有長短,自近漸遠,易青爲翠,自遠漸近,易翠爲青,時常更换。是由緣會,幻相現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萬法皆然。

  ——弘一大法師《山色》 

  兩相視

  站在光明寺,向山頂望去,只見大殿光明堂上方約三百米處,有一石壁,壁立千仞,很有氣勢。那便是當日遥拜過的“華首門”,迦葉尊者守衣入定處,金頂就位於華首門的上方。

  從華首門俯視光明寺,六七個白屋頂的殿堂清晰可見。只見光明寺四面環山,被包裹其中,像是一處不染風塵的静修之地,隱藏得巧妙,保護得極好。

  三座佛塔

  院中東西横排矗立着三座塔,如光明寺一樣檏實且韵意豐富,分别是青灰色的佛塔,紅色的菩薩塔,以及一座白色的羅漢塔。三塔相距不遠,塔座並不太高,上面掛有經幡。

  最西邊爲青色佛塔,也是光明寺最早建的一座塔,四方形,塔身四邊分别雕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彌勒佛。

  紅色菩薩塔呈四方形,塔身四邊各雕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位於金剛石與無相石之間,據説,因天上有圓光射向此處,而决定在此建塔。

  東側爲羅漢塔,象徵白净法,塔身四邊分别雕的是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和阿難尊者。

  三塔並非一時造成、早有設計,自然形成三乘三係匯聚之意:佛塔代表金剛乘及藏傳佛教,菩薩塔代表大乘及漢傳佛教,羅漢塔則代表聲聞乘及南傳佛教。此與鷄足山在地理位置上,爲佛教三大語系的匯聚點扣然相合。同時,光明寺位於迦葉尊者守衣入定之華首門下方,直接承接着迦葉尊者的威神加被,此處亦有道妙之處。

  迦葉尊者護持着正法眼藏,從正法眼藏流出的是三乘三係,光明寺道場内,常有來自三乘三係的出家、在家人來此參學,乃至常住。

  據説,最後一塔落成裝藏時,天空出現祥瑞的光相,祈願光明寺領受迦葉尊者的加持,傳承正法,利益於一切有情。

  金色的卧佛

  寺中供奉着一尊金色的卧佛,佛身鍍金,相貌端嚴,作吉祥卧,身披白色哈達,據説,是來自泰國僧團的獻禮。寺中還有栩栩如生的藥師佛,由於年代久遠,臉上和佛身出現了點點斑駁,尚在修復中,但却並不有損佛相的莊嚴與慈悲,古佛含笑,目視衆生,令瞻仰者心生歡喜踴躍。

  光明堂

  殿門正前方有一列石階,再往前是一條土路,兩旁是低矮的石墻,墻體攀援着一些爬山虎似的緑色植物,青翠欲滴。殿門兩旁掛着一幅黑色的楹聯,烏黑的佛塔置於門外,走進殿門,要繞之而行。其後方被濃密的大樹環繞,向上眺望,便是華首門。據説,壬午年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前後,聞佛師曾在光明堂講授《善導大師文集》。時值雨季,鷄足山難見陽光,當聞佛師宣講到究竟處時,只見陽光穿透雲層,射入門窗,輝耀光明堂,僧衆莫不歡喜。

  霧中的光明寺

  朦朦朧朧之中,展露着一種清新脱俗的美,空氣中滌盪着潮濕的氣息。

  眺望遠方,這裏的天格外藍,空氣特别清新,仿佛身心得到了重生。放下一切雜念煩惱,此刻胸口中激盪着濃濃的喜悦和振奮,令人忍不住想要歡呼、呐喊,如此暢快淋漓。此刻,恍若走入畫中,擺脱世俗的紛擾,心靈安穩清净。

  五彩經幢

  光明寺中有一對河南居士供養的五彩藥師經幢,這對經幢是河南的300多名居士,歷經六年,一針一句藥師佛號刺綉而成的。它高49尺,周長是3.5米,高懸在大殿兩側,其規模堪稱全國之首。經幢放置的位置很醒目,似乎昭示着什麽,又隱藏着某種特定的含義。一位東北的師父居士介紹説;舊時,行脚的修行人,只要看到懸掛的經幢,便知道此處有大德説法。經幢的種類很多,有藥師經幢、石經幢、摩尼寶珠幢等。聽完這位師父的介紹,我想起了曾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法幢高樹。意喻;有經幢處,便有人説法。

  五方静室

  一行人繼續走着,穿過大寮向左拐,石坡上有一個小院,只見院門前有一些青磚,零散地堆積在兩旁,院中幽静,古樹參天,樹上掛着風鈴。再往裏走,看到一處很不顯眼的寮房。房門的旁邊有五塊大石頭,據説代表的是五方佛(五方佛、五佛智慧爲:中央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東方不動如來——大圓鏡智;南方寶生如來——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外國僧人曾來此朝拜。

  門敞開着,主人不在,但見寮房依兩塊石壁搭建,空間不大,最醒目的是紅色坐墊的長椅,也算是用木架臨時支撑的單人床,半靠在石壁上。後背的石壁上有一張字畫,寫着大大的“慧風”二字,右手邊是一個緊靠在石壁上的小佛堂,用一塊深紅色的絨布簾隔開;左側則是一個小茶幾,擺滿着茶杯等茶具,還有一個毛筆架。床頭立着兩個小書架,書架上擺滿了書,一旁有幾個小木凳,土質的地面,非常乾燥。

  環顧四周,這一刻,心中忽然聯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緑,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孔子雲:何陋之有?”

  遥想當年,劉禹錫作此《陋室銘》表明志向,儉約自恃,想必寮棚的主人定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修行人。

  正想着,一位身穿深黄色大褂的師父從旁走過來。那種氣度、那種灑脱、那種慈祥,令我們心生歡喜。 

  “師父!”一位同伴急忙向師父頂禮。經常樂師介紹,得知原來這位就是這間陋室的主人,光明寺的住持——聞佛師。

  見到聞佛師,心中自然無比歡喜,師父那親切慈祥的微笑,使我們的情緒由最初的緊張局促,到放鬆親切地交談起來,一切似乎都是那麽的自然圓滿順利地進行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