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八、黎明的鐘聲

  不等清早啼鳴的鳥兒將我們唤醒,静陽庵的晨鐘便已鳴響,冬、冬、冬,聲音清亮悠遠,響徹山谷,似乎能傳到遥遠的山那邊。

  匆匆刷牙洗臉,整理衣裝,一行人跟隨師父們上殿誦經,認真過起了修行生活的第一天。

  静陽庵尼師的佛事活動,每天早晚兩次上殿,晨鐘暮鼓,早課誦讀《楞嚴咒》、《大悲咒》和《十小咒》,《大集賢護經》,晚殿三堂功課,即誦《彌陀經》、《藥師經》、《禮拜八十八佛》和《大懺悔文》,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加香贊拜願。早齋午齋時,依《二時臨齋儀》以所食舉供諸佛菩薩,爲施主回向,爲衆生發願,然後進食。

  這天清晨,與往常一樣,尼師們做着早課,誦經聲語速和緩。受此感染,面對佛菩薩的莊嚴與慈悲相,我們也捧着書本,一同做課,磕頭、禮佛,極盡赤誠之心。

  大約七點鐘,木魚梆聲敲響,尼師們都去齋堂過齋,我們也跟隨其後,走進齋堂。

  堂上供着一尊彌勒佛,金身彌勒,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看着讓人心生歡喜。一副寓意深遠的楹聯人盡皆知: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另有一聯與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想起舊時曾去過杭州千佛禪院,彌勒殿中有對聯曰: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會無了局;經年袒乃腹,看胸懷灑落,却是上乘。

  此類種種,把彌勒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雙手合十,禮拜彌勒佛,心想着且學佛笑看人生,以寬大的胸懷面對生活。

  彌勒佛的兩旁各有5排長桌,一排可坐5~6個人。桌上各有暖瓶,與上殿一樣,尼師們按照職位高低,坐在東西向狹長的桌子後面,依次而坐。

  十餘位師父就座後,在一位常住居士的引領下,我們與一衆行法居士排着隊走入一側長桌前坐好,約有20人,遵循規矩止語。此時不覺腹中咕咕,飢腸轆轆,行齋堂早已備好清粥小菜,逐一端來。

  我們先後品嚐了四道菜,青笋、土豆、南瓜和青菜豆腐。清淡爽口,唇齒留香。庵堂的飯菜味道總是那麽特别,非家常飯菜所能比擬。

  吃過齋飯,我們注意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居士,她將籠屉上留下的烙餅渣一點一點地撿起來吃掉,尼師們則拿起暖瓶,在碗中倒些熱水,和着殘湯飯粒一並喝掉,干乾净净,不留痕迹。

  見此情景,心頭涌起一句話來:“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想來定是師父們覺得糧食來得不容易,不敢浪費,未免來世披毛戴角償還。於是我們紛紛傚仿,不敢有所虧欠。

  過齋後,齋堂又發了水果,有柚子、椪柑等,味道清甜,回想起來路時,山中成片的丫柑樹,不禁揚起嘴角;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堅果、餅乾和紅薯干,很香的味道。據説是朝山的女衆臨走時留下的。

  用過齋,大家排隊離開,各回住處修行。此時忽然發現齋堂中並無功德箱,心中不免疑惑,從前去過幾次廟宇,大都設置有功德箱,惟獨此處空空如也。

  步出齋堂的時候,我們還爲此悄悄議論,生怕有所虧欠,便想找機會向同修居士問個清楚。

  輾轉來到齋堂後院,只見幾位常住居士正在忙碌着。打水、砍柴、刷碗,不可開交。

  聽到我們的詢問,一位居士告訴我們,這裏不設功德箱,不過,還是隨心付一點好,不佔用别人的財物就是誠實,出家人吃的用的都是四方的供養,咱們還没有那種福德因緣,承受不起啊!

  這番話讓我們感到有些意外,心中更添了幾分敬意。我們蹲下身,也來幫忙,打水、掃地、洗碗,做些簡單的工作。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很快便整理得乾净妥當。

  久未勞動,身上不覺大汗淋漓,望着常住居士們辛勤忙碌的身影,這一刻十分佩服這些大菩薩,他們默默地護持道場,任勞任怨,全然不覺得苦,那份自在與灑脱令我們羡慕又汗顔。

  想想自己,終日爲生計奔波,忙忙碌碌,心無歇止,一片茫然。渴求的越多,就越痛苦,而眼前的居士們却想着回報佛恩,護持道場。相比之下,實在是愧對佛菩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