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李工坑村畲族“招兵”節活動紀實

  “招兵”節,是粵東畲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它是緬懷遠祖槃瓠,禳災祈福,招來“神兵”,保村寨安寧,保人夀年豐的一種民間宗教禮儀法事和民俗文化活動。由於歷史的原因,1953年以後沒再活動過。1993年12月24日,廣東省潮安縣李工坑村畲族恢復舉辦這一節日活動。該縣5個畲族村和饒平縣藍屋村畲族均派人參加。當地市縣的文化、旅遊部門亦派員實地考察,拍了電視紀錄片。我們有幸應邀參加,百聞不如一見,較之過去口頭訪問要翔實得多,因而作一紀實,從中也思考和探討一些問題。

  李工坑村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文祠鎮的一個自然村,現有79戶,350人,皆為畲族雷氏。據傳,其祖先于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福建省汀州龍岩縣遷居於此,曆四百餘年。村內有雷氏宗祠,曾有雷法進、法廣、法開等三位先祖在此設過法壇,歷來有“招兵”活動。每三五年舉行一次,選擇年末冬至日前後的吉日升壇“招兵”,最後一次是1953年冬。相隔40年,在改革開放、太平盛世的年代,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所改善與提高,村民們看今朝、憶往昔、念遠祖,祈求維護穩定發展的局面,舉辦了這次“招兵”活動。

  一、籌備

  從議事之日起,歷時半載,有如下幾項事宜:

  1.村民推舉雷楚良、雷宏生、雷錫龍等三人為理事,具體負責籌辦各項事宜。理事們受任後,即向鎮、縣、市、省的各級民族工作部門請示彙報,並徵求上級黨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2.集資。村民自願捐款,民族工作部門、文化及旅遊部門資助,共籌得人民幣一萬元左右,用於添置必要的設備、道具以及酬神、謝師和接待賓客。

  3.延師擇日。沿舊規,續請豐順縣風坪村畲族法師藍明慨(法名藍法進)及其助手主持這次宗教禮儀法事,擇定當年12月24日(農曆十一月十二日)深夜[2]時開始正式舉行活動。藍明慨年紀74歲,相隔數十年未搞“招兵”法事,自己又難於親臨,便委託其助手提前兩個月排演預備。

  4.各家各戶向親朋傳遞資訊,邀集前來,並備佳餚、彩燈、對聯等。

  5.邀約電影放映隊、木偶戲團屆時前來演出,酬神樂眾。

  二、禮儀程式安排和神局佈置

  各項籌備工作有條不紊,進入選定之時日。是日,有朋友自遠方來,李工坑村喧鬧起來了。雷氏宗祠門前豎起一面三角形、鑲牙邊的大龍旗為“招兵”的標誌,搭起彩色牌排,紅底金定書寫對聯:“松山竹青畲山美,政通人和百業興”,上批“合鄉平安”;正堂貼有“千古萬代,子孫昌盛”的新聯,足以反映這一活動的主旨。村內各家各戶的大小居屋門前懸掛紅色燈籠,兩邊貼著紅色對聯。祠堂門前廣場一側搭起上演木偶劇的戲臺,另一側撐起寬大的電影銀幕。全村呈現出一派節日景象。

  法師藍明慨由於年事已高,不能前來而委託其胞弟藍貴喜、其子藍金炮和三名助手攜帶神像卦圖、經書、法器和其它文書、符籙進場。經與理事們議定程式,安民告示。12月24日深夜2時起鼓,告示:“起鼓之時,凡肖狗、羊勿近”。程式如下:當晚,起師、大請神、奏文書、請佛、開光明經。25日上午,請龍、安龍;下午,安灶君、拜田君、安井、開公懺、消災懺、做供。25日晚,請師爺、開三奶經、打路引、給旗、招兵、上香、嘗兵糧、嘗酒肉、安兵、光燈謝土、慈悲經、觀音經、收師、送佛、謝師。

  法事主持人即佈置神局。神局布在祠堂正廳。廳中央置案桌兩張,上設神壇,壇有壇門,門前上書”閭山法院”,兩邊書有:“王母驅邪迎百福,閭山斷案集千祥。”壇內供奉最高位為玉皇靈符神牌,次為如來佛塑像,兩旁左側設青龍北帝,闔鄉各家慈悲神牌,右側設右鎮進財丁、五海四海龍王神牌和本境各鄉福主公神牌。壇前案上擺有各式素供和七個茶杯、酒杯及龍角、木魚、銅缸、銅鈸、銅鈴、鐵質尖刀、筊杯、戒尺等法器和經書多冊,還有一方“太上老君敕”銅印。壇內的神牌後面放置著各種表文和符籙。

  廳內神壇後的正面和左、右各懸掛有3幅布質畫的神像,每幅長2米,寬0.9米。每幅有三層神仙畫像。正面三幅為張、梁、李天尊,陳、林、李三奶,恭、劉、楊公先師;左:幅為王母娘娘、點兵師、左頭陀;右三幅為閭山殿,唐、葛、周將軍和右頭陀。

  經書有《奉請招兵書》、《安佛逍遙經》、《佛母娘娘經》、《觀音救苦經》、《三奶夫人國母娘娘》、《奉請生魂書》、《普庵祖師光燈謝土真經》、《北斗施孤龍王經文》、《超度孤魂經文》、《安龍鎮宅八場經》、《安灶經文》、《安井經文》、《消災經文》、《佛說蝗蟲經文》、《大慈大悲勸善經文》、《慈悲消災經文》、《本境各宮福公王神位》、《公王福主寶懺》、《消災經文》等19部。

  三、法事禮儀過程

  “招兵”節活動的整個過程,以法事主持人為中心,禮儀為主要內容,依序而演。主持人每一禮儀所需的經書照本宣科,配合舞弄各種法器,手舞足蹈,輾轉翻身,吹龍角,敲擊銅鈴、木魚和鑼鼓,擲筊杯,燒化各種文書、紙馬、紙錢等。又一出的木偶戲,夜間放映電影,日夜相繼,人流穿梭。夜間法事內容更多,25日的深夜“招兵”達到高潮。

  現按其程式分述五點。

  (一)起師、請神和上奏文書

  是日(曆十一月十二日,西曆12月24日)深夜2時起鼓,亦稱起師,即法事的開始。頓時鑼鼓喧天,壇前明燭燃香,向請聖靈神位獻茶獻酒,圍觀者眾。

  法事主持人身穿藍色鑲紅邊的道袍,頭裹青巾,頭裹青巾,額前配上老君、三清畫像的帽沿,吹龍角、拍戒尺,按神階高低一一恭請各位神仙到壇。據說,在壇內雖有神位牌和畫像,還要由能夠溝通人問與神靈的法師作法恭請,神靈才會駕臨壇內,聽取信民的禱告,按願施法,顯現神威。恭請的神靈多達百位,請神儀式長達五個小時。

  先請者為道教眾神,計有玉皇大帝、三清、三天尊、三夫人及左、右頭陀。每請一位,主持者念明神祗,說明潮安縣李工坑村信民相請,手捧點燃的土制草紙在壇前或壇後神像前比比劃劃,再回到壇前拋擲筊杯,如得一陽一陰則示意已經請到。當即吹起嘟嘟龍角,敲一陣鑼鼓,焚燒紙馬、衣、錢,以示謝神及迎神。眾位仙神請畢,即請本壇法師的先輩,稱“請我師”,或稱“請師祖”,共有37位。其中有車順、潮安、饒平、高州等縣人;有畲族藍、雷兩姓人氏;亦有不少漢族林、吳、鐘、蔡、黃、朱、羅、塗等姓人氏。被請的37位本壇法師先輩中,有31位是有法名的,如林法傅、鐘法生、沈法勝、蔡法靈、黃法通、朱法瑞、翁法端等。另有2位獲取有郎名的,稱為雷八三郎、雷九四郎。最後一位是本壇法師藍明慨的證明人,稱師伯塗源音,是饒平縣的漢族。據瞭解,“一家人僅有一人當教”,要經正式法師考核,另請法師證明,方能獲得法名和法師的資格,有了法師資格才能主持法事。

  道教眾神和法師請畢,即請佛教神。另換一位身穿袈裟的主持人,念佛經,敲木魚、銅鈴,恭請如來佛。經文念道:“(伯)巍巍金相坐寶蓮,浩浩玉毫顯金仙,皈依佛法僧三寶,戒定直香弟子傳……(白)大聖佛法僧三尊,一切聖賢僧佛陀耶,達摩耶,僧迦耶,三寶原來一派混有水,皆含秋月夜,無山不戴載陽春。(白)昔日皇宮隆胎,分明好界丈夫才,如逢出水方神道,感得天地開,瞻相好,陳(程)三妹妙童影裡奉慈尊,耳聽逍遙珂佩出,三界師兜率陀,天禮佛前三拜三大聖……”。最後,亦以拋擲筊杯表示神靈駕臨與否。

  諸神請畢,再換一巡供品,斟茶斟酒,敲鑼擊鼓,即轉入“上表”。由穿道袍者主持,念誦表文:“文疏上申,殿前奉,三清玉皇大帝道投壇,禳災集福,信民楚良,宏生、錫龍(三位理事)誠心拜幹。”內文中有一段:“乞求庇祐信民,闔族人丁興旺昌盛,富貴進財丁,六畜多生成群,耕求有利,五穀豐登,百謀遂意,萬事從心。驅除天災地煞、瘟疫時災,五土邪煞俱一出別鄉。驅除官非口舌、百怪、邪煞、災難、厄運、凶災,俱一遠送他方。再祈夫君等全幹庇祐闔族大小男婦老幼安康,血財興旺,百事榮昌,物阜人康,千載千歲,福祿無疆。”這些內容表達出全體信民心中的意願,通過法事禱告,上達眾位神仙,壇前焚化表文,意即遞給了玉皇大帝,信民的心理就得到安慰。這也是“招兵”法事的一個重要內容。

  上表時念的經書有《奉請生魂書》、《三奶夫人國母娘娘經》、《安佛逍遙經》、《佛母娘娘經》等。

  值得注意的是,法事所用的經書和表文,主持者全家客家方言念,而這個村的畲族,則通用潮州方言。因此,聽懂是不容易的,而這個村的畲族,只不過是意念相通、心神相通罷了。法事禮儀一式一式往下演進。直到天亮,法事稍停,吃早飯。

  (二)請本福主和“安龍”

  12月25日早上8至10時,法事主持人身著道袍,手拿小銅鈴、鈸、筊杯,由一位理事帶領十多位青壯年,敲鑼打鼓,抬著神轎,往村內各個方位供奉的感恩大帝、協天大帝、三山國王、打獵先師、路頭伯爺、龍尾爺等處,分別把象徵每一福主的香爐放置神轎,抬到祠堂左側神壇內供奉。念的經文有《本境各宮福主公王神位》、《公王福主寶懺》。

  接著“安龍”。在祠內壇前的地面上置一園形簸箕,用十多斤大米堆聚成龍頭狀,2塊紅紙折成2個角,2根香彎曲當須,2只雞蛋畫成2只眼睛。用木託盤盛供品、香爐。主持者念《安龍鎮宅八場經》、《北斗施孤龍王經》,請74位龍王、18位星君、東西南北中五嶽聖帝,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計算日月星辰和方位。其中念道:“普召天龍,時旱即雨,雖有雷公電母,終無損害。其龍來降,隨意所願,祈求福德,生長男女官職,人民疾病,住宅災厄,一切冤家及諸苦難、官事無有不吉。”

  然後,由壇內轉向壇外。法事主持人帶著法器,由理事和幾個青年陪同,端著供品,牽著一活鴨(象徵有水)到祠後山崗約五百米的龍神神位,然後明燭上香,擺下供品,又一番祭祀禮儀。畢,由另一條小路返回祠內,“安龍”法事便告一段落。

  “安龍”,是迷信住宅風水靠龍神所致,他們認為山脈走向是龍脈,相隔一定時間要請法師召眾位龍神聚集安下,以壯龍勢。祠堂是全宗族眾人活動的中心,關係全宗族安危興衰,因而要在祠堂“安龍”,其意念在於“宅舍保安寧,六畜保興旺,父母保長生,疾病得消滅,諸厭化為塵,財物不虛耗,萬邪自歸正,橫禍永無侵,闔門自安寧,元亨保利貞,子孫保榮昌”。

  當天上午10時,法事禮儀暫停,全村舉行慶祝“招兵”節大會。市、縣的民族、文化、旅遊部門和鎮的黨政部門負責人應邀出席。他們在大會上強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發揚畲族人民開拓山區、建設山區、艱苦創業的精神,儘快擺脫貧困,奔向小康。

  (三)做供拜田君、“安灶”和“安井”

  是日下午1時至5時30分,每家每戶搬來方桌,排列於祠堂門前本境福主眾神位之前,擺上三牲(豬、雞、魚)、果品(蘋果、梨、柑等)、稞粿粄(紅頭粄、發酵粄、糯米圓)等供品。家家主婦明燭上香,並輪番在福主香爐前叩拜,其場面熱鬧非凡。

  法事主持人穿袈裟,在本境福主諸神前拜田君、安灶君,口念《消災經文》、《公主福王寶懺》、《佛說蝗蟲經》。還有一紙寫著信民祈求的心願:

  誠心頂禮:

  五穀神王鎮一鄉,斷除蟲蟻及災殃。

  祈保禾苗多秀實,闔鄉人口保安康。

  災瘴來時風送去,強梁盜賊懸外鄉。

  虎豹豺狼出外境,青蔥白有出別鄉。

  蝗蟲蟲赤蟲赤皆消滅,山豬獐豬出外鄉。

  官非口舌皆消散,六畜興旺鎮一鄉。

  大聖大慈尊婆羅樹王佛,

  誠心頂禮:

  完滿寶塔似琉璃,鸚鵡銜花遠天飛。

  月中有一菩提樹,分開八萬四千枝。

  枝枝葉葉生羅漢,五百生童掛紫衣。

  完滿藏菩薩摩訶薩。

  接著,“安灶”。全村79戶,戶戶有灶,灶有灶神,也要“安”。過去分別逐家逐戶做法事,這次簡化,採取集中辦法,統一法事,然後分發灶君符籙,各戶張貼。

  法事主持人仍是穿著袈裟,在福主壇前念《安灶君經文》。經文的開頭以問答式,自問自答,教化信民“灶有灶神”,不能得罪。經中道,“灶中四十二神,文武七十二部落神灶”,要知“灶中禁忌,不能觸犯”,進而為信民消除罪過,最後“恭對廚房,願求解脫,懺息愆,保平安。祈保平安增福壽,闔家災難盡消除,延福壽”。當場發給每戶“普庵敕令安灶君吉利神符”、“敕令臨水正治護身保命消災符”、“佛普庵佛安吉符”和“敕令安吉符”等4張符。符皆用紅紙、墨筆寫成,加蓋“太上老君敕”的紅油印章。要符籙者送人民幣2元、3元或5元不等的紅包。有些外來的親朋也當信民,紛紛要符籙,主持者只得現場現劃,給予滿足,信民盡興而散。

  另有一位穿道袍的法事主持人,由一位理事帶領到村內最古老的一口並,做“安井”法事。

  (四)“招兵”

  當晚7時,法事繼續。主持人穿袈裟,在壇前念《慈悲消災經》、《大慈大悲勸善經》,做消災懺、開公懺。然後,主持人換穿道袍,念《普庵祖師光燈謝土真經》、《超度孤魂經》、《諸品經》等,做開光明經等法事活動。

  至深夜11時許,進入“招兵”。此時場外電影已停,木偶戲台的觀眾也稀稀疏疏,幾百人擁進祠堂內圍觀“招兵”法事。老年人為間斷多年的法事重開而特別興奮,青年們出生以來頭一回觀看,頗感新鮮,興致很高。祠門口用三張方桌疊起作為“招兵台”,另一側是大批家庭主婦挑來一擔擔內裝谷米和鹽巴的籮筐。又掛起一盞小燈籠,預備“送兵糧”。九名青壯年武士打扮,穿著桔黃色鑲紅邊的衣服,腰束紅帶,頭披青巾,與鑼鼓隊在一側排練“接兵”。

  “招兵”是道教禮儀,源於畲族神話傳說。當年始祖槃瓠為高辛皇帝平定番亂,渡海遇險危難之際,幸得六丁六甲神兵相助,獲勝而有功于國,被賜封駙馬王,同公主成婚。婚後繁衍盤、藍、雷、鐘四姓畲族裔孫。因此,畲族為緬懷先祖,學法“招兵”,“扶弟子,招轉神兵鎮家門”,“招轉神兵護家門”。所以,“招兵”法事牽動著畲家人的心。在法事開始“大請神”禮儀中,當請“闔鄉各家慈悲神位”(即本宗族各家祖先)時就是從請駙馬王開始的。這次法事省略了祭祖,以禱告禮儀代替。

  “招兵”法事由三位主持人輪番主持,主持人吹奏龍角,敲擊鑼鼓,拍打戒尺,念《請神招兵一道經》:“一聲龍角勝洋洋,啟請三清聖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靈神老君,王母七千將徒眾,閭山三官神九郎,福州陳林李三奶,遊溪法主朱滿姑,啟告前傳並口教,歷代祖本眾親師,左右兩營神兵馬,蛇頭五虎大將軍,有事通神來相請,無事不敢請神仙。頭壇法事已周畢,招兵法事未前行,伏望仙神坐蓮台作證,見千金上聖落龍壇。”啟請渚位神仙駕臨,擲過筊杯,獲准。

  接著,打路引。主持人禱告各方作好準備,傳達敕旨,要五營兵馬齊備待命;要本家宗支祖先、土地神、門神、灶神等打掃所堂,備好茶點接神兵;要“前屋化為閭山殿,後簷化為祖師衙,屋樑屋桷化為龍現爪,燈火化為龍現光,牛馬化為卷田象,鵝鴨化為鸞鳳凰,豬犬化為麒麟獅子將毛王,男人化為金剛將,女人化為王姥娘,千邪不入屋,萬邪不入家,五色祥雲來遮蓋,祥雲遮蓋弟郎身”。各各變法化身。並傳旨敕令城隍爺、土地田君預備軍糧馬料,本境傷亡修路,河伯水官備好船櫓,火急火急,不得失誤。還要排除障礙,掃清道路,要冥司下衙奴鬼邪魔妖怪急回避。各方就緒,給九面各色旗幟。三位法事主持人由壇前扛著香案,一人擎旗出祠外“招兵台”,再次請師。

  一位主持者左手擎著九面旗,右手拿筊杯,登上雙桌疊起的“招兵”台頂層,雙腳站在盛滿大米糊以紅紙的米鬥上;一位站在第一層的桌面上,另一位立於地上。三位主持者形成階梯狀。九位武士裝束的“接兵”青年和鑼鼓隊侍立在旁。在漆黑的夜空中,站在最高位的主持者不停地搖曳旗幟,口中念念有詞,其餘二位主持人附和,分別招來九路神兵,以不同顏色的旗幟象徵各路神兵。旗幟用色紙製作,長一尺半,寬一尺左右,有旗竿,旗的周邊剪有牙狀。其中,五營兵馬為東方九夷兵,青色;南方八蠻兵,紅色;西方六戎兵,白色;北方五狄兵,黑色;中方三秦兵,黃色。左右兩營兵馬為,左營天生兵,藍色;右營地生兵,黃色。本壇法主(雷法進、法廣、法開)一面旗,白色;本地福主一面旗,紅色。依上述順序,每招來一路神兵,站在高層的主持者拋擲筊杯於地面,若一陽一陰為勝,即表示應招,否則須重複。有時竟多達數次才招到,頗緊張又神秘。每招來一路神兵,即吹奏龍角。站立高處的主持人拋下應招的那面旗,由武士接住,敲鑼擊鼓,大隊人馬快步簇擁跑入祠內繞神壇一圈,把旗插在壇上的米鬥內。旋即返回原位,往返九次,直至招齊九路神兵,三位法事主持人才轉入祠內壇前,做“安兵”法事。念道:“眾兵將、眾兵郎,聽我吩咐兩三場,草鞋莫離腳,衣甲莫離身,長刀莫出鞘,短刀莫離腰,戰旗頓在大門口,短槍頓在法壇前,若有邪師來鬥戰,喝起眾兵有何難。”

  念畢,法事主持人把插有九面旗幟的米鬥移至廳中央的一個大簸箕中。一大群婦女挑著谷、米、鹽,點著燈籠,魚貫進入祠內,把一擔擔糧食擺在上廳、下廳,燈光閃爍,呈現出一幕“夜送軍糧”的壯觀場景。一位法事主持人一邊在簸箕中不斷搗米,一邊念道:“謹請閭山門下給糧下米發眾兵。”意在給各路神兵“賞錢糧”。 

  接著,“造樓塔”、“安兵”。法事主持人謹請東方造樓造塔師,“造起樓臺高萬丈,闊萬里,樓上置更鼓,樓下置軍營。樓上望,樓下槍刀林林自如沙;樓下望,樓上槍刀凜凜自如霜。”然後請各位神將神兵就寢,念道:“神兵累累住蘭房,雙手掰開紅羅帳,輕輕移步入蘭房。男人都是男打扮,女人都是女彩床。鴛鴦枕,象牙床,光灼灼,灼灼光,各各睡到五更才起床,勒轉馬頭鎮壇前。”。

  然後,法事主持人把插有九面旗的米鬥移至壇的右上角安放,意為“坐鎮壇前”。至淩晨2點半鐘,“招兵”法事才告一段落。

  (五)送神和謝師

  “招兵”完畢,法事轉入勸善。主持人著袈裟,念《大慈大悲勸善經》。旋即送神、謝師。開始時請來的諸位神聖、先祖、本壇法祖、本村福主要分別一一送行酬謝。主持人轉穿道袍,念《上屋奏表》、《普庵祖師光燈謝土真經》,邊念邊舞。直至早晨6點鐘,“招兵”全過程遂告結束。

  四、思考與探索

  (一)“招兵”法事體現粵東畲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徵

  綜觀“招兵”法事活動的全過程,從神局佈置、使用的經書、法師服裝、法器及其禮儀活動的內容,鮮明地表現了道教的內容。神壇標明的“閭山法院”,是中國道教兩大派中正一派的支派。明、清之際,正一派漸趨衰微,民間宗教實力相當強大,“閭山三奶派”(陳、林、李三夫人)則在福建、臺灣等地廣為傳播(參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5頁)。粵東畲族的先民也多於明代從福建、江西等地遷至廣東,他們遷徙時把所信仰的宗教帶來。在潮安、豐順、連平、和平等地藍、雷兩姓畲族的成年人需經“招兵”法事來取得“法名”或“郎名”。從他們收藏的族譜看,這一習俗至清代中後期逐漸消失。“安龍”、“安灶”、“安井”的民間宗教信仰活動列入了“招兵”法事禮儀程式。據法師藍明慨及其助手稱,他們是道教信民,法師是有法名的,而且是祖輩14代相傳。居住在豐順、潮安兩縣畲族“招兵”法事歷來由他祖輩主持。鄰近漢族農民“安龍”、“安灶”、“上屋”亦請他們的祖輩主持。但稱呼不同,畲族稱他們為“法師”,漢族則稱他們為“覡公”。

  “招兵”具有民族性,是粵東畲族特有的傳統活動。據瞭解,1953年以前,潮安、豐順、海豐、連平、和平等地的藍、雷兩姓畲族都盛行這種傳統活動。但不是每個畲族村都要舉辦,而是村中有經歷道教禮儀取得法名,又設有法壇的方能“招兵”,具有明顯的道教性質。各地法事禮儀亦存在地域的差異性。其基本點是相同的,即都與槃瓠圖騰崇拜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畲族民間珍藏的歷史文獻《祖圖》,是記述盤瓠非凡身世的歷史畫卷,說明槃瓠也是信奉道教,有“茅山學法”一則畫,而且法術高超。畲族裔孫為紀念遠祖槃瓠,渡海平定番亂遇難之際得到六丁六甲神兵相助,大獲全勝,有功于國的偉大業績,招神兵、鎮邪惡、保平安就成為一種宗教意念,傳承於後。畲、漢兩個民族長期交錯雜居,畲族人口少,居住又十分分散,處於漢文化的包圍之中,能夠保存自身的宗教文化,更顯出與傳說中的圖騰崇拜、民族始祖源流相聯繫,但又超越了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階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意念。

  在法事中,有如來佛,居諸神的第二位,這次使用的19本經書中至少有5本是佛經,主持人念佛經時則改穿袈裟,道、佛兩教既有區別,又同壇共處。主持人說:“無佛不成壇。”說明他們融佛、道於一體,也說明粵東畲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同時,法壇法事有本家先祖、本壇師祖、本境福主等眾位神祗,既有祖先神,又有自然神,多神彙聚。

  由此可見,這一法事禮儀的本體思想意念是緬懷神話傳說中的民族始祖槃瓠,又吸收道教和佛教的內容,其中道教內容更多一些,同時又保留了自然崇拜的民間宗教信仰。我們認為,研究畲族的宗教信仰,對於研究中國道教史和佛教中國化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二)畲族“招兵”在不斷演化,同現代社會相適應

  經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這一活動是具有畲族特色的宗教禮儀,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樸素的宗教文化,不宜當作迷信活動。其活動主旨如前所述,可從對聯、上表文書、經文內容中表達出來,主要是通過宗教禮儀,祈求鎮邪除惡、扶正保良、人夀年豐,勸善、修德福,以此來調整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係,祈求平安幸福。這與當今強調穩定發展、講奉獻的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沒有矛盾。只不過前者具有宗教色彩。社會主義社會也允許宗教信仰自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是如此。只要引導得當,把宗教活動納入法治範圍,更有利於安定團結,穩定社會。

  事實上,筆者感到這次“招兵”活動是在祥和而熱烈的氣氛中完成的。而且在傳統繼承的基礎上注入了現代的新內容。比如,召開慶祝大會,宣講政策法規;教育和動員群眾發揚開拓山區,艱苦奮鬥的精神,加快經濟發展,搞好“兩個文明”建設;現場放電影、演木偶戲。既是酬神,又是一次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同時,法事禮儀也作了改革,比如省掉了祭祖和接“神兵”時全體村民舞刀弄棍、跳跛腳舞儀式,並把分別各戶“安灶”改用集體法事,議程也從過去的三天三夜縮短為兩夜一天。說明傳統的東西,也可通過改革,求得發展。

  從歷史上看,畲族“招兵”禮儀也在不斷變化。明清畲族男性村民必須經過宗教禮儀、齋戒、學法,取得郎名、法名,以表示成年享有進入社會的權利。清代之後,這種活動已不多見,漸趨式微,只保留法師的法名資格。潮安縣石古坪畲族,把擇吉日集中舉辦“招兵”活動,同春節相結合,分解在除夕和正月初四日舉行;連平、和平縣畲族“招兵”,省略“安龍”、“安灶”等,增加“開山門”等禮儀。這都是變革的結果。社會深層文化的信仰意念,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畲族傳統的“招兵”活動,也可以在繼承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同現代社會相適應。

  (三)畲族“招兵”同民俗文化活動結合起來。以豐富和發展民族文化

  粵東畲族的傳統節日,除每年春節祭“祖圖”外,較有規模而又具特色的就算是“招兵”。雖然不是每年每個村都有條件辦,往往一村舉辦,多村的親朋參加,應該說,是具有一定的群眾性。畲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歌也很具山區民族的特色,遺憾的是瀕臨失傳,急需搶救、挖掘、整理和提高。現在潮州市和潮安縣的文化、旅遊部門擬把開發當地畲族傳統文化納入潮州名城旅遊區規劃範圍。這是很好的一次機遇,各方面要大力支持。若能把畲族民間民俗文化發展起來,同傳統“招兵”相配合,可以充實和豐富畲族文化,促進畲族改革和開放,加快山區畲族的現代化進程。

  (原載《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七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洪 馬建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