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海波 劉宇雄
《廣東科技報》2010年6月25日
西方各國多以本國最大的主幹河流爲母親河,作爲本國的文化符號,美國稱密西西比河文化,埃及稱尼羅河文化等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涵蓋的只是黄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嗎?不!還有珠江文化。在“茫茫九派流中國”的江河文化中,珠江文化綻放异彩,爲構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擎起“珠江文化”理論研究旗幟
20世紀80年代末,一部電視專題片引起了一位有心人的思辨。該片在探討中華水系文化時,只談到黄河文化,却忽略了長江文化、珠江文化等水文化的存在。
這位有心人認爲,中華文化如果漠視珠江文化的歷史作用,那就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近現代珠江文化,正是對其“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近現代中國整個文化的格局———這不僅有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啓動於廣東爲證明,更有我們今天廣東成爲中國改革開放最大最早的實驗區爲證明。可以説,整個珠江流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自成一個系統,有着非常豐富、深刻的内涵,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
這位有心人就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基於這種理念的衝動,他連同一批致力於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者、作家,連同以他爲首的“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團隊孜孜不倦地開始了珠江文化的深入研究,擎起了“珠江文化”理論研究的旗幟。
多年之後,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司徒尚紀在中山大學檔案館中發現,早在1926年3月,郭沫若到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任教時發表《我來廣東志望》一文就指出:“我們要改造中國的局面,非國民革命策源地的廣東不能擔當;我們要革新中國的文化,也非在國民革命的空氣中所醖釀的珠江文化不能爲力。”這裏提出了“珠江文化”的概念之始,數十年後,這一概念被以黄偉宗爲主的文化研究團隊發掘,並開始了深入研究。
既是理論問題,又是“歷史”問題
研究珠江文化,是需要勇氣、學問和膽識的。在歷史上,珠江從來都是被文化主流所疏忽甚至遺忘的。在這種不利的情勢下,提出問題並創立體系,是最艱苦最有挑戰性的勞動。何謂珠江文化,如何使之與黄河文化、長江文化並列,成爲中國江河文化的一員,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歷史”問題。
説其是 “歷史問題”,自古以來,舟楫之便,使廣府人馳騁於遼闊的大海上,視大海爲世界的起點。兩千多年前乃至更久,這裏便有世界最發達的造船業,20世紀末發掘出的南越王墓葬中,就有不少船模。而造船業的發達,標誌着航海的拓展,也就是説,對整個大洋,廣府人是開放的、豁達的,有無限的進取精神與冒險的勇氣。正是海洋,賦予了廣府人開放的胸懷與無限的生機,他們走出國門,逐漸形成“以海爲商”的海洋文明,在中華文化中搆成獨特的一翼。
而珠江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就這麽凸顯了出來,因爲這裏是中國與世界最早也是最突出的結合部,是中國走向世界最早的起錨之地。而這,與今日已形成的廣州“四地”説(即嶺南文化中心地,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改革開放前沿地)是相銜接的。
在理論問題上站不起來,史也就是徒具軀殻而缺少靈魂;而在歷史梳理上缺乏層次與遞進,有如人失去骨架而難以支撑。因此,黄偉宗教授連同研究團隊才雙管齊下,史論兼濟,以史帶論,争取達到史論雙贏。
文化的考察、發現、定位、開拓
1993年夏,黄偉宗任參事不久,便到南雄考察,即發現並提出珠璣巷與粤贛分界的大庾嶺梅關古道相連,梅關古道正是唐相張九齡所開鑿,自古以來是中原人南遷的中轉地。從史料考據,自唐以後,中原經南雄遷珠江三角洲移民,就有156姓之多。北宋至元的200多年間,三次大規模移民皆先栖居於珠璣巷,然後再行南遷。2000年8月、2002年6月,黄偉宗率其團隊兩度考察南雄,終研究得成果,證實梅關珠璣巷是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對接點和通道,填補了當時學術理論的空白。
2000年6月,黄偉宗率剛成立不久的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專家學者組成的考察團先後到湛江、雷州、徐聞,廣西的北海、合浦,福建的泉州考察。並對多學科的史料和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經反復論证,再次認定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就在徐聞與合浦。在2001年11月,在湛江舉行“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北京、上海、廣西、海南、厦門、泉州、香港、澳門百餘名專家學者在會上暢論,確認黄偉宗學術團隊的研究成果。2003年9月,黄偉宗率隊到陽江考察“南海1號”宋代沉船,並爲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在國内外引起轟動。
黄偉宗所率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團隊的對珠江流域文化遺迹、文化遺産、文化現象、民俗文化、文化風情等的考察和發現軌迹,包括:從2004至2005年在雲浮和粤西四市考察和提出南江文化,2004年春在新興、曲江、懷集考察禪宗的六祖文化,2005年在懷集提出金燕文化,在德慶與廣西岑溪爲龍母文化定位,在肇慶爲包公文化、利瑪竇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立論,還先後爲粤東的媽祖文化、廣寧的南竹文化、江門的僑鄉文化、臺山的僑圩文化、韶關的古道文化、乳源的瑶鄉文化、湛江霞山南頭村的古港文化、廣西賀州及廣東恩平的科舉文化、廣州番禺的古番禺與南學祖地文化、廣東科協的科技文化、廣州荔灣區與雲浮鬱南的“廣東大西關”文化、肇慶的端硯文化和“端州文化”等作出的考察和定位,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
對接水文化系統,填補學術空白
此後,黄偉宗與他的團隊的考察研究工作更是如火如荼,乃至進行系列化、系統化、體系化的開發研究。在江河文化上,對珠江水系的西江、東江、北江、南江的文化研究;在民係文化上,對客家、廣府、潮汕、雷瓊民係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系統上,與黄河文化始祖黄帝、哲聖孔子,長江文化始祖炎帝、哲聖老子相對應,發現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哲聖惠能的文化系統。珠江文化研究會經歷十年的艱辛歷程,從其研究成果,已搆成自己特色的學術系列。由此,作爲珠江文化工程,它確立了珠江文化的體系,與長江文化、黄河文化並列爲中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中國的三大河均在“華夏江河傳記叢書”均有立傳。1995年12月,《長江文化史》(上、下册)出版,2003年5月《黄河文化史》(上、中、下三册)出版,這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專家領衔主編。珠江作爲中國第三大母親河,也理所當然應有自己的文化史。近年來,珠江文化研究會,陸續出版了15册近千萬字的《珠江文化叢書》,初步確立了珠江文化的理論基礎和體系,接下來《中國珠江文化史》的出版將會填補珠江文化史的學術空白,具有巨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珠江文化研究的六大工程
珠江文化研究會根據自身的性質、任務和實力,制定出了一個珠江文化工程規劃,以對珠江文化覆蓋地域的現實和歷史的文化,進行多學科、全方位的立體研究與開發。
現實理論工程
依據現實發展的需要,組織多形式、多層次的論壇或學術研討會,對迫切的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探討,以推動現實文化經濟的發展,並以此逐步積累,建立珠江文化體系。課題包括: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文化基礎研究;尋找以珠江文化精神提高珠江人的綜合素質和精神凝聚力的方法與途徑等。
學術系統工程
編撰系列學術著作和舉辦學術論壇,挖掘和展現珠江文化的歷史源流和豐富的底藴,繼續編輯出版《珠江文化》叢書,逐步形成系統。其内容包括:文化人物系列,文化成分系列,以及地域文化系列、行業與企業文化系列等,並編撰大型學術專著《中國珠江文化史》。
文化遺産工程
發現、挖掘、整理和宣傳文化遺産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使其在珠江文化、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遺産中的地位獲得應有的承認和確定。盡早改變我省至今尚無世界文化遺産的現實。主要課題將圍遶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内容展開。
音像藝術工程
以各種影視藝術方式再現和弘揚珠江文化,創造出多系列、多種類的有珠江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首先着手編輯出版《泛珠三角報告文學叢書》,以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城市改革開放20餘年的光輝歷程,反映出泛珠三角合作的必然走向和趨勢,每市一部。
規劃策劃工程
發揮珠江文化研究會的人才優勢,爲各地縣市、企業、單位的建設規劃、旅遊規劃或産業發展規劃、形象工程等提供諮詢或服務,推動文化經濟融合。
培訓及普及工程
將現代文化意識和珠江文化知識對各級幹部和各種人員進行培訓,對廣大人民群衆進行普及。擬在中山大學、深圳大學設立珠江文化研究中心和珠江文化培訓中心。編寫一套《珠江文化普及叢書》。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