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大教授黄偉宗多年來率隊追溯珠江源流,撰寫巨著《中國珠江文化史》——廣東非文化沙漠,更像文化海洋

  記者/李曉瑛  實習生/楊雪麗

  《南方都市報》2010年6月28日

  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這支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領軍的學術團隊,多年來探訪秦漢古道,追溯珠江源流。今天,研究會將迎來其成立十週年的慶典,一部凝結多年心血而成的300萬字巨著《中國珠江文化史》也正式出版發行。

  日前,《中國珠江文化史》的雙主編黄偉宗和司徒尚紀,在接受南都記者的采訪時表示,“這本著作將告訴你,廣東的文化源遠流長,廣東更絶對不是文化沙漠”。

  記者:珠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研究角度有何不同?

  司徒尚紀:“嶺南文化”這個概念的流行時間比較長,大約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嶺南文化的概念就已經出現。其以嶺南這一穩定的地域作爲載體,表達地方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地域是面狀的,而江河則是綫狀的,我們所説的“珠江文化”則是以水爲載體。

  記者:每一種文化都有自身的優缺點,經過你們多年的研究,珠江文化的優缺點有哪些?

  司徒尚紀:優點方面提得很多,比如多元、包容、開放、務實。但是,我們也一定要認識到珠江文化的不足之處。廣東人經常自嘲“只識生仔,唔識幫仔起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文化的劣勢。

  記者:國外流行一種説法:看500年前的中國,去西安;看300年前的中國,去北京;看100年前的中國,去上海;看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去廣東。你認同嗎?

  黄偉宗: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珠江文化與黄河、長江文化具有同等地位。舉個例子,20世紀60年代,粤北曲江馬壩發現了原始人頭蓋骨化石,距今10萬年,被稱爲嶺南人的祖先。70年代末,粤西封開發現兩顆原始人牙齒化石,確認爲距今12.8萬年,這意味着珠江文化的發祥史提前了2.8萬年。封開人文明甚至早於北京人。這足可以證明,珠江文化源遠流長,與長江、黄河文化可以相提並論。

  記者:對廣東,外界還有類似“文化沙漠”、“南蠻”等説法。你如何看待?

  黄偉宗:廣東絶對不是“沙漠”,反而是“海洋”。珠江因其水態,而擁有獨特的“海味”。珠江的總體形象,既是交匯型的,又是放射型的。特别是其有衆多出海口,所以從古至今是陸路、沿海與海外的交流樞紐。此外,“南蠻”也不見得蠻,這裏的文化有其多元性和交融性。從歷史上説,是由土著的百越文化與來自五嶺以北的華夏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來自海外的文化的先後結合與交融而成。從珠江水流地域而言,珠江文化兼容着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以及新起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移民文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