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雷於藍對話黄偉宗:學習别處的先賢重要,挖掘廣東先賢更重要——文化資源需要整合提昇

  記者/李培   實習生/吴敏

  《南方日報》2010年7月15日

  點睛之筆

  黄偉宗:孔子是“黄河文化”的代表,老子是“長江文化”的代表,惠能是“珠江文化”的代表。開放包容、争潮領先,這是“珠江文化”最本質的東西,也是海洋文化的本質特徵。

  雷於藍:從古至今,廣東人不但有走向世界的想法,而且有走向世界的勇氣和智慧。我們不但有令人自豪的對外開放的古代歷史,還有30年來對外開放的輝煌成就。

  文化定位强調“珠江文化”並不是排斥“嶺南文化”

  雷於藍:廣東的文化,以前大家以“嶺南文化”稱呼,現在您把它定義爲“珠江文化”。“嶺南文化”以山爲坐標,“珠江文化”以水爲坐標,這是出於什麽考慮呢?

  黄偉宗:以前研究廣東的歷史文化,都講“嶺南文化”,我把它命名爲“珠江文化”,就是要重新認識廣東的文化特質。世界各國的文明都是水文化,只有“嶺南文化”是山文化。再看看國内,多年前,北方已經有學者專門研究“黄河文化”、“長江文化”,并且出版了很有分量的專著,而關於“珠江文化”的研究還是空白,我們很着急。“珠江文化”是從概念上跟世界對接,體現出海洋文明的風範。講“珠江文化”,就是要發揮珠江的輻射作用,將珠江流域和泛珠江三角洲整合在一起,從而和“黄河文化”、“長江文化”並列,不居一山之隅,這樣的研究更有意義。

  雷於藍:文化有地域特性。用不同的眼光和標準認識、界定文化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否是不一樣的?换一個角度看問題、换一個坐標衡量問題,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黄偉宗:孔子是“黄河文化”的代表,老子是“長江文化”的代表,惠能是“珠江文化”的代表。開放包容、争潮領先,這是“珠江文化”最本質的東西,也是海洋文化的本質特徵。廣東的文化現象都與海有關,與水有關,有開放包容、敢爲天下先的傳統,這是廣東發展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也是廣東建設文化强省要强調的重點。正因爲如此,我把廣東的文化定義爲“珠江文化”,强調海、强調水的作用。當然,强調“珠江文化”,並不是排斥“嶺南文化”。

  廣東與世界廣東人有走向世界的勇氣和智慧

  雷於藍:珠江連着南海,面向海洋的文化,就是面向世界的文化。歷史上,廣東與世界的聯繫從未中斷,而且曾經有80餘年的時間是“一口通商”。研究廣東的歷史文化,過去的經驗,能够給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鑒?

  黄偉宗:西方説中國没有海洋文明,我在美國參觀過一個展覽,講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中在一個很小的部分講到鄭和下西洋,説鄭和七下西洋,海航技術很厲害,但因爲中國人没有海洋意識,所以没有發展出海洋文明,看了心裏不是滋味。古代中國人海洋意識確實不强,但廣東有不容忽視的海洋文明,例证就是自漢朝以來從未間斷的對外貿易。我認爲,到目前爲止,中國海洋文化的理論體系還没有建立,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加强這方面的研究,可以爲廣東面向世界的開放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廣東不僅是外來文化的中轉站,也是中外文化的匯聚地,還是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的連接點。

  雷於藍:徐聞古港、黄埔古港、“南海I號”、光塔寺、華僑來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質的東西都凝固成文化了,這些都是廣東與世界緊密聯繫的物证和實例。從中我們看到,從古至今,廣東人不但有走向世界的想法,而且有走向世界的勇氣和智慧。我們不但有令人自豪的對外開放的古代歷史,還有30年來對外開放的輝煌成就,放眼未來,我們對廣東的發展充滿信心。

  明辨得失,提供借鑒,總結過去,指導未來,這是歷史文化研究的使命所在。

  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文化學術可以轉化爲經濟後勁

  雷於藍:廣東的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我們雖然没有長城、故宫,没有秦始皇陵、兵馬俑,但是我們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華僑文化、商貿文化、禪宗文化、海洋文化、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社會主義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應怎樣研究、繼承和弘揚?

  黄偉宗:您説得對。文化强省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龢利用。文化資源分爲四個層面:物質資源、精神資源、制度資源、人才資源。第一,物質文化資源不僅是文物遺存,也包括商品文化理念,廣東商人講誠信、能融會貫通、能溝通中西,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第二,精神文化資源,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内容更多了,如粤劇、潮劇、漢劇、客家山歌劇等等,各種傳統工藝技術、民俗表演、民俗活動等等,他們從另一個方面、用另一種形式記録了廣東人的精神軌迹。當然還有廣東人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特質———領潮争先,這是寶貴的精神遺産,應當傳承和保護;第三,制度文化資源,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倫理道德,如“禮義廉耻、忠孝節義”等,這些東西不是法律,但能够在道德的層面對人的思想和行爲起作用;第四,人才資源,古的、今的都要發揮作用,這是富礦。學習别處的先賢重要,挖掘廣東的先賢更重要;引進人才重要,用好現有的人才更重要。

  雷於藍:廣東考古界、史學界多年來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是否更需要在文化學術上予以提昇,并且要轉换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2007年,開平碉樓“申遺”成功,當地政府在履行好保護責任的同時,積極發展文化産業,由此帶來了明顯經濟效益;“南海I號”打撈成功,帶動了陽江的文化、旅遊、休閒娱樂、餐飲住宿等産業的健康發展。有學術力量的支持,廣東可以打造更多閃光的文化名片,讓文化爲經濟的發展提供後勁和動力。

  黄偉宗:文化研究與經濟發展關係密切,與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關係密切。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文化上的整合與提昇。比如,我們根據史料、實物和古迹提出,江門良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即“後珠璣巷文化”,自從這一提法被廣泛傳佈後,現在每年有差不多10萬人前往江門祭拜羅貴墓,直接催生了當地的文化産業發展;德慶龍母廟香火很盛,實際上是一種“報恩文化”。政府只要對這些文化現象準確定位,對群衆心理加以正確引導,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就成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推動力。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廣東的宗祠很普遍,宗祠文化很發達,因爲大家都是從很遠的地方遷徙來的,離家久了就會想家,無法回到老家,就建個宗祠紀念祖先、懷念家鄉,宗祠文化的作用發揮好了,對加强團結、促進和諧有好處。這也是對歷史文化的有效保護、開發龢利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