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觀察——珠江文化的“源”與“根”

  評論員/王培楠

  《南方日報》2010年6月25日

  研究文化,貴在溯源尋根。也許,是由於有水才有緑色,有緑色才有生命,因此,大江大河往往被譽爲“人類的母親河”,大河文明也就成爲人們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課題。在世界悠長的歲月裏,有著名的印度恒河文化、埃及的尼羅河文化等等;在我國,有長江文化、黄河文化等等。這些大河文化都以自己深厚的歷史底藴,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在20世紀與21世紀相交的歷史時刻,廣東以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先生爲代表的一批學者,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10年來,這批學者不畏山高路遠,探訪秦漢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窮村僻寨與海島古港,都留下這批學者艱辛的足迹。近日,集結了該研究會十年研究成果的巨著《珠江文化史》開始出版發行,有專家認爲,該項學術成果,填補了我國江河文化的空白,意義十分重大。這部專著的出版,也是對廣東建設文化强省的一個很有意義的獻禮。

  研究與弘揚珠江文化,是廣東建設文化强省其中一項重大課題。黄偉宗教授等一批研究珠江文化的學者認爲,珠江是中國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蓋整個華南和南海諸多港灣與海島,在中華民族歷史和現代文化上有着重大貢獻和重要地位。珠江文化有自己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這似乎與珠江是多條江河自西、北、東之流而交匯的水態有關,也與多種文化在此相互結合交融有關;其次是海洋性和開放性。衆多出海口、海港碼頭與珠江水系密切連接,大量移民由此散佈海外,海外文化也最早由此涌入;還有就是它的前瞻性和變通性。由於受中原文化控制偏少,同時也由於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緣故,變通性較强等等。

  爲何在“嶺南文化”之外還要提“珠江文化”?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争議的話題。活躍的争議正是學術得以深入提高的必然階梯。認真閲讀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的相關論文,筆者似乎發覺:這批研究“珠江文化”的學者,力圖突破“嶺南文化”以“山”爲地標,以中原文化爲參照的局限,將視野引向以“水”爲源流,以長江、黄河文化爲參照,在探討正宗文脈傳承與創新的同時,他們將觸角更深地插入“土著”文化的源流演變之中,把“江”與“海”聯繫起來考察,使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貫通起來,因而思路大開,眼界也顯得更爲高遠。當然,由於研究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有些觀點與結論,還缺乏足够的證據支撑。但筆者以爲,學術研究的無窮魅力,正在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山坡上,奮力向高峰攀登。正因爲如此,每一個歷史細節的重新考證,每一種文化現象的新鮮發現,都顯得特别珍貴。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是重在歷史,還是着眼於當代,透過研究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現象,進而剖析該地區文化的沉淪與覺醒、包袱與創新,對活在當下的人們,都是一筆極爲珍貴的思想財富,尤其是在廣東構建文化强省的大潮中,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心珠江文化的研究與弘揚,因爲只有千百萬人民的積極參與,其文化的底藴與張力,才能轉化成爲創造曆史的偉大動力。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