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佛山大樹堂《吴氏族譜》的新發現——吴趼人研究之七
凡是研究近代小説家吴研人的學者都有一種遺憾,就是《吴氏族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佚失。這種遺憾不久就轉化爲學者們勾沉和搜集吴趼人家世材料的熱情,其用功者首推王俊年先生(編著《我佛山人年譜》)和斐效維先生(《佛山吴氏及吴趼人家世考略》)。
一九九O年秋,我到北京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造訪王俊年先生,王先生不無感慨地説:關於《吴氏族譜》,我曾三次到訪佛山,也向有關人士作過函詢,但没有結果。當他知道我在佛山工作,便把咐我一定要找到《吴氏族譜》。稍後,我又會見過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盧叔度先生(主編《我佛山人文集》)和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林崗同志,得知他們曾和王俊年先生一起到過佛山調查,仍一無所獲。
盧叔度先生年事已高,在世最後二年曾對我説:我己有心無力,有二件學術的事情與我有關,也與你有關,你替我去完成:一是編好《洗玉清文集》(此書己在九五年出版,我已將文集趕送到盧老的病床前);二是你在佛山,天時地利,《吴氏族譜》可能還在,即使在海外吴氏處,還會回歸佛山。你要格外留心,設法完成這件事。
以上可以説是我研究吴趼人,關心《吴氏族譜》的精神動力。録下了與學術前輩交往聆誨的歷史回憶,也記下了學術背後鮮爲人注意的另外一面。《吴氏族譜》曲折的命運不但牽動着學者們的心,而且佛山大樹堂各房的後人也不斷地在尋找。據説在越南、香港尋到了踪影,最後在香港吴氏後人處影印回來,並輾轉回歸到了祖國大地——佛山故鄉。
謹告慰盧老先生在天之靈,您可以安息了。
《吴氏族譜》自六十年代在文革焚燬,至今已三四十年了,唏嘘感慨之餘,
因得句雲:
十年京佛兩奔波,三下禪城歲蹉跎。
一書家譜回歸夢,四十劫後人幾何。
一
據今次所發現的吴氏家世材料共有三種:
(一)《吴氏族譜(始祖一一大樹堂》一册,長24cm,寬17cm,封面、底頁均爲鷄皮紙,綫訂裝:序頁無吴尚廉、吴荃選序言,有吴氏“福建莆田縣字派:元、才、有、德、顯、榮、華、世、第、昌。”和“廣東佛山大樹堂字派:文、德、隆、宗、本、賢、能、萬、世、英,清、光、榮、尚、國、祖、業、永、相、承”。内容字由一世鼻祖后稷(棄公)至化龍!(一百零五傳,佛山始遷祖)至恒孚公(大樹堂始世祖、一百一十傳)。每世次有簡單説明。此譜似用墨水筆鈔録,再爲影印。序頁尾署“八宅吴雄炳謹録,民國八年”。另又署“佛山大樹堂房譜第一百一拾八世,第四十傳裔孫吴熊樂謹録”第二頁吴熊樂又另暑“謹録於民國八十六年,即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夏曆丁醜年二月”。
(二)《佛山大樹堂吴氏族譜》八册,每册長22cm,寬15cm毛筆鈔本之影印本。族内簡稱爲“八宅族譜”,但譜前並無吴尚廉、吴荃選兩序,亦不知何人在何時主修或影録。這本《吴氏族譜》共分八房每房一册,即大樹堂創始人吴孚恒(思九 ),的八個兒子爲八房。此譜格式固定:一、XX世祖,如卅三世祖。二、每房之堂號。三、XX祖之X子。四、字與號,。六、字派,。七、妻妾,:“原配,繼室、庶室”。八、“子、女”。九、職官、誥贈、敕封及著作或備説。十、生之時日(略)。十一、死之時日,葬之何地,是否合葬。十二、所生之男出之於何氏。
(三)《七宅四房支譜》。電腦打印本,内容有:1、佛山我族吴姓考,2、科甲表,3、字派與傳數,4、宗支表,5、始遷祖至大樹堂歷代簡述,6、“大樹堂 ”七宅濟運公“淡和堂”支譜,7、七宅長房、三房、四房之譜表,、8、十宅澤運公支譜、10、《吴玉如(尚聰)年譜》。
《七宅四房支譜》是吴氏七宅四旁後人九十年代中編寫。
二
根據上述新發現的吴氏世系資料,經過綜合和簡化編成一個吴氏家族世系表,並加以簡單的説明。凡族譜永家世材料中有明顯矛盾和錯誤之處,均照録存疑,不作考訂,或在説明中提示。
佛山大樹堂吴氏世系表
(一)遠古始祖
后稷 不蜜 鞠 公劉 慶節 皇僕 差弗 毁瑜 公非 高圍 亞圍 祖紺 澶父 泰伯一季簡 叔達 周章 熊遂 柯相 疆鳩夷 餘橋疑吾 柯盧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處 柯轉 頗高 勾畀 去齊 壽夢(乘) 諸樊 光 夫差 友 彌庸 勾餘 直 涉 平 申(被秦所滅,逃廬山歸隱) 芮 淺 信 廣志 千秋 長陵 全 隆 復興 漢 成 盱 勝 圭 文質 應之 康年 嗣英 正己 定 之則 延 猛 誠 均 欽 文蔚—良—義方—遠—鞏—叔沆—矯—暄—
際。 (從后稷至暄,共七十八世次。)
(二)福建莆田祖宗支
際(字道成,唐穆宗長慶四年進士,欽差到蒲田。見山清水秀,便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至福建莆田定居)—侃—紀(進士)—嘉—藏—周輔—奚恤—顓—元制(進士)—邦懷—光集(宋干道元年恩州刺史。)由福建蒲團遷廣東恩平前共十世。
(三)廣東恩平祖宗支
光集(字光榮,宋干道元年由福建蒲田遷廣東恩平仕崗都鵬崗村定居。配室雲氏,生二子)—三思(創業於仕崗村大港)—子敬
—紹大—奇峰—子卿—從善(字俊文,遷新會)由恩平遷新會前計六世次。(共計九十四世次)
(四)廣東新會祖宗支
從善(字俊美,由恩平遷新會堂美鄉定居。葬於開平,生五子。村閘門上有“洛甫”二字,村名:吴村。)—天成—子達—妙安—以孚—遂廣(生於明正統年間)—順理(葬於鶴山)—干達(葬
於鶴山)—貫道—允恭(葬於鶴山)—化龍(遷佛山)。
由新會至遷佛山前計十世次,(共一百零四世次、吴化龍爲一百零五傳)。
廣東佛山祖宗支簡表(一 )
以上各世系表由后稷一一大樹堂寶字派寶震(趼人)共一百一拾四傳。
以下是吴氏佛山始遷佛山後各世次各房南簡單説明,(以八宅第一房爲主)
(一)化龍 ,字慶宇,號熙寰(1588-1649)享年61歲。
明崇禎八年(1636年)由廣東新會牛肚司河村堡棠美鄉洛浦村(又稱吴村)遷佛山山紫村華村巷。與配室鄧氏(159O-1673)後葬於欄石白仙岡,生子如祈、如初、如碲四人。吴化龍是吴氏佛山始遷祖。
(二)如 帝,字文祉,號敬五,(1614-1691)化龍公第三子。,新會庠生,配室黎氏(1616-1691),合葬於南海里水山峽口塘鄧家祠前之山崗,生子振元一人。
(三)振元,字裔鬆,號在野(1641-1719),享年79歲。配室陳氏(1637-1669),與陳氏合葬於敬五墓左側,生子瑋、琨、球三人。
(四)球,字甸山,號禹田,(1667-1730年)邑庠生,創建“敦讓堂”,享年65歲。配室吕氏(1667-1694),享年二十八歲。妾黄氏,生子維翰一人,葬於禹田墓左側。與吕氏合葬於花縣赤坭米樓崗。
(五)維翰,字宗大,樸齋,號謙谷,(1686-1735)廪貢生。享年五十歲。配室方氏(1687-1719),妾趙氏、白氏,與方氏合葬於寓田墓左側。共生子誠、九、禮、泰、義、全六人。
(六)恒孚,原名思九,第一百一十傳,字握文,號玉棠,、貢生,維翰第三子,(1715-1786),是佛山大樹堂創始人,享年七十二歲。配室黄氏(1744-1737),妾黄氏(1717-1797)、易氏(1729-1821)、左氏、張氏(1733-1802),一妻四妾。與妻黄氏合葬於南海必涌 指崗。與妻黄氏生啓運、昇運、澄運三人。與妾黄氏生鴻運、清運、澍運三人。與妾易氏生子濟運一人。易氏因“五世同堂”,奉旨賜“昇平應瑞”扁額。左氏生澤運人。恒孚生子十人,孫八十七人,女孫四十二人。一時子孫過百,科甲綿連。有《拜 堂詩集》、《玉耕堂詩鈔》
吴氏初到佛山,五傳居址不定。至六世恒孚購買佛山大族洗氏十畝園地,在田心裏創立在大樹堂,才有固定發祥之基。大樹堂是因吴氏祖祠“翰林家廟”前有兩棵巨大愧樹而得名,大樹堂内恒孚十個兒子分住十宅,每宅一巷,房屋七十餘間,節日戲班女樂不斷。全盛時約有二百多人成爲佛山最有名的園林式大宅。恒孚早年經商,後事鹽務,以其父謙谷(維翰)數千兩資本獨力經營,十年間獲利百萬。至六十歲時,已積財産數百萬。因年老居家,遂命第六年鴻運繼承商務。不滿一年,虧空大半,逐關閉全部商業,結算時僅餘四十多萬。(《八宅四房支譜》)至吴榮光時才再度中興。
據吴氏族後人透露,恒孚第四子和第五子因大逆不道,觸犯族規,經全族公議,被開除出大樹堂吴族,族人不得與之交往。現存族譜和吴氏諸文集,這兩宅的文字痕迹已删除得一干二净。這就是恒孚十個兒子十宅 ,爲何只有八宅族譜的原因 。此事族内人代代相傳相誡,吴研人著作中抨擊世家大族墮落之文字,此是其淵源之一。
(七)啓運,長房,第一百一十一傳。字堯階,號鏡瀾,(1734-1780)。敕授儒林郎、福建浦東田貳場鹽課大使。居大樹堂一宅“樹德堂”。生子崖、昆、侖、柱五人。
(八)昇運,二房,字漢階,號曉桐,自署“四百八十甲子逸田老人”,(1736-1816)。貢生,任浙江餘姚縣縣丞,二年後告病回籍。享年八十一歲,葬花縣飛鵝嶺。居大樹堂二宅,“滋喜堂”。生子鳳三、鳳岳、風髦、風儀、風守、風圖、振光、風巢、志剛、風韶十人,生女七人。
(九)澄運,三房,其字號不明。叙議布政司理問,原配張氏,繼室鐘氏。享壽八十四歲。(1737-1820)。居大樹堂三宅。生子峰、嶷、岸三人。
(十)鴻運,第六房。字彤階,號漸逵,(1750-1809)。廪貢生,候選同知;議叙候選知府,享年六十歲,葬白雲山金梭嶺。居大樹堂六宅,生子用光、徽光、耿光、宣光、鑒光六人,生女四人。
(十一)濟運,字崇階,號和衷,(1751-1828)卅三世祖,居大樹堂七宅“淡和堂”。廪貢生,候選教諭。“終身布衣蔬食”。享年七十八歲,葬於廣州白雲山龍公塘觀下,建有龍塘觀,雲蔭山房。配室樑氏(1751-1796),生子榮光、錫光、彌光、恩光四人;妾鄧氏生子綬光、垂光、燦光、三人;妾伍氏生子純光、鬆光、盈光三人共生十子、十八女。有《淡和堂制義》二集,《淡和堂詩鈔》二集。
(十二)清運,第八房。字王睿階,號石舟(1752-1832)。貢生,任開平縣訓導,居大樹堂八宅“敦撲堂”。原配衛氏、繼室勞氏,生子湛光、重光、揚光、瑶光、熙光、成光、耀光、葆光、德光、寵光、孔光、延光十二人,女六人。
(十三)澍運,第九房。字 晋階,號若霖(1758-1850)。候選兩浙江南鹽運使司經歷,居大樹堂九宅“訓徽堂”。生子時彦、時和、棠光、觀光、文光、彬光、瓚光、槐光八人。
(十四)澤運,第十房。字應階,號蘭畹(1762-1804),監生,候補兵馬司正指揮。候選布政司經歷,居大樹堂十宅“漱華堂”。原配温氏,享壽四十三歲。生子龍光、棣光、林光、琛光、棟光、璧光六人。著有《墨香室詩鈔》。
(十五)榮光,濟運長子,一百一十二傳。原名燎光,字垣殿,號荷屋,石雲山心。生於干隆三十八年(1773)正月初十日二十七歲。殿試後改名榮光,改字伯榮,四十歲時又自號石雲山人。學術界對此人,吴趼人的曾祖父並不陌生、資料並不缺乏,問題是深入研究較少,幾乎没有研究專著。在吴趼人一生之中,特别是後期存在着一個家族個人崇拜的思想情結。假如我們對吴榮光在佛山社會和吴氏家族内的崇高地位,對他政統、道統、學統的封建思想没有相當瞭解,那麽,對吴研人後期思想中的矛盾就不能深入地分析,就會流於表面。例如:吴趼人晚年把長期珍藏吴榮光的《游踪圖》拿到鄧實主編的《政藝通報》去發表。這就表明瞭:在辛亥革命前夕,他的思想陷入了矛盾和苦悶的困局;家族情結,一一吴榮光,這一個思想元素和家族光環是如何令吴趼人緬懷向往,“死人又是如何拖住活人”。吴趼人晚年的保守思想錯綜復雜,不能簡單和表面化,吴榮光只是内中一個重要因素而已。
榮光第一個妻子是廣東新會羅氏,與榮光同庚,兩年即逝。第二個是同邑伍茂猷之第三女伍氏,時年十八歲,吴趼人之曾祖母。吴榮光排老大,有姊一人,有弟九人,有妹十七人,兄弟姊妹共二十七人。吴榮光本人自有三子四女,二個兒子尚忠、尚志做官,女兒尚熹較有文學才華。吴榮光時,大樹堂繼續發展,嘉慶帝親書“大樹堂”和“五世同堂”額扁,聲譽空前。榮光主編鄉志,衆望所歸。至此,榮光與吴氏家族的地位在家鄉發展到頂峰。晚年,致仕回籍,領導佛山人民抗英鬥争(184O),誠爲一生最光輝之時期。一八四三年,因足疾赴醫桂林,七月卒於李氏家,後葬於花縣赤坭打鼓嶺。(見《吴玉如(尚聰)年譜》)
(十六)錫光,次子。字超垣,號載之,(1778-1797)二十歲卒。國學生,覃恩馳贈承德郎工部營繕司主事。生子尚懋一人。
(十七)彌光,第三子。字章垣,號樸園,(1789-1871)八十三歲卒,舉人。《佛山忠義鄉志》有傳。生子四人,女三人。著有《勝朝遺事》初、二、三編。
(十八)恩光,字寵垣,號芝軒,(1803-1822)二十歲卒。敕贈修職郎按察司知事。原配區氏,生子尚息一人。
(十九)綬光,字錦垣,號叔遂,(1806-1857)國學生,敕授儒林郎議叙布政司經廳,年恩浩贈奉直大夫内部主事,加一級例音奉政大夫補用同知。享壽五十二歲。原配廖氏,生子尚時、尚聰二人。
(二十)垂光,字拱垣,號苞蓀,(1818-1842)三十歲卒。監生,候選翰林待詔弛封六品銜,廣東順德協右營把總。無子,女三人。入嗣二人。
(二十一)燦光,字星垣,號藴山,(1815-1884)七十歲卒。國學生誥授奉直大夫,議叙光禄寺署二級,例贈文林郎楝選知縣。覃恩晋贈中憲大夫刑部主争事加四級。生子尚敏、尚慶、尚熊、尚億、尚態五人,女八人。
(二十二)純光,(1819-1826)八歲卒。
(二十三)鬆光,蔭垣,號翠亭,(1826-1841)原配傅氏,無子,入嗣。十六歲卒。
(二十三)盈光,樂垣,號傅泉,(1828-1858?)其終年族譜無記載。據盈光生第五子尚愉時爲一八五八年,推斷盈光一八五八年生第五子和第六子之間應在世。叙從九品候選道使大使,覃恩馳封中憲大夫,刑部主事加四級。生子六人,女三人。
(二十四)尚忠,榮光次子。字春卿,號恬虚。生於嘉慶元年(1796)二月,字春卿,號虚恬。監生,因屢試不第,報捐通判,歷大倉直隸州、泰州、蘇州同知。官至江蘇、常州知府。卒於同治八年一月,(1869),葬於花縣,享年七十五歲。配室鄧氏,庶室黄氏,陳氏。生子七人:高禧(族譜無記載)、雙福、平福、瑞福、開福、多福、長福(族譜無修福記載)。生女十五人。道光間,大樹堂常有戲班演戲,觀音誕、七夕等節日多在燦光屋地之池塘旁空地上演戲,所選戲班包括有尚忠在蘇州帶回的“女樂八人鼓吹”(見《吴珏如(尚聰)年譜》)
(二十五)尚志,榮光第三子,吴趼人祖父。字任卿,號莘畲。生於嘉慶八年(1804)九月,同治年五年正月在北京卒於官。葬於花縣打鼓嶺,享年六十三歲。監生,覃恩誥授奉政大夫,工部屯田司員外郎,刑部福建司主事加二級。原配嚴氏,繼室陳氏,庶室張氏、黄氏。所娶皆官第閨秀,張氏爲吴趼人之親祖母。生子五人:同福(早殤),昇福、應福(早殤)熾福、保福;生女四人(似全部早殤)。
(二十六)尚熹,吴榮光小妹。生於嘉慶元年(1796)十月,字禄卿,號小荷女士,南海女士。嫁同邑葉應琪(官至山西蒲州府同知),一生從父或隨夫宦遊,並創作大量詩詞,是清代著名的女詞人。九十年代吴尚熹在女性詞史的地位顯著提高,有《寫韵樓詩稿》,又有《寫韵樓詞》一捲。族譜没有記其卒年,吴族後人説她一生多出外,族譜不記終年,是族人不知她夫婦的消息。
(二十七)吴尚廉,吴趼人叔祖,榮光七弟燦光的第三子。尚廉,名常熊,字雲卿,號叔度、介叔。光緒十五年舉於鄉,次年連捷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大理院第二庭推事。辛亥革命發生後即回籍,族譜記載生年爲-八六四年,比吴趼人年長兩歲。有人考終年爲-九一三年。查族譜並無終年記載。近翻查民國十二年編纂的《佛山忠義鄉志》,發現吴尚廉擔任評議一職,以可推斷:吴尚廉終年大概爲一九二四年左右。一八九二年吴趼人有詩題給這位族祖“介叔王季父”,並知其時在“京都”。《佛山忠義鄉志》有傳。著有《臨江遊記》、《庚子大事記》、《臨江丐客詩鈔》。
(二十八)荃選,吴綬光之孫,吴尚時(字弼卿,號坤如)第三子,一八五二年生。族名福燾,字頌明,號文鹿,吴趼人與這位族叔有多少親情。一八九二年,吴荃選第二次赴京應禮部試,不第南歸,路經上海,曾探訪吴趼人。吴荃選工柳體,爲世侄書楹帖:上聯爲“滬海風流懷小阮”,下聯“京華馳逐悵劉賁”。吴趼人感報以詩三首作答:詩題爲《文鹿季父春闈報罷,南旋過申,賦此送歸嶺南,並寄介叔王季父》。叔侄唱和,感情甚爲融洽。吴荃選大概見過趼人幾次,深知趼人爲榮光遺留之書籍和文物擔憂,而荃選本人則接收榮光部分文物時,却不以咸告,以至趼人晚年爲此多次提及,念念不忘。族譜記載:荃選生於一八五二年,長趼人十四歲,終於一八九一年,誤。荃選官至内閣中書,補用知縣,光緒三十一年與尚廉主修和考訂《吴氏族譜》。辛亥革命前,聽從尚廉的勸導,棄官回籍。在鄉修建别墅“陸沈園”,倘佯山水,與文物考據之間。又組織“龍塘詩社”,每日與鄉名流倡和。後又被選爲佛山第一届議會議長,民國十二年,參與《佛山忠義鄉志》編纂,可以説是當時佛山名紳和風流人物。族譜記一八九一年卒,大誤。因其參加編修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卒年應爲一九二四年左右。
(二十九)昇福,吴研人之父,字允祺,又字允吉。生於中英鴉片戰争之際,一八四一年三月,尚志妾張氏所出,幼隨父宦居北京,娶直隸宣化府懷來縣八裏村劉氏。據族譜所記:劉氏生年爲道光辛丑年(1841)三月,終年却無記載。監生,馳贈奉政大夫,欽加五品銜 。浙江候補巡政廳。一九零零年,昇福在北京因護衛祖母靈柩,被八國聯軍恐嚇成痴,一年後才恢愎。昇福在日記中有詳記,此事被趼人寫入《紀痛》。父(尚志)卒,昇福和劉氏携趼人全家扶柩回佛山。數年後,赴浙江寧波任收柴厘税之差事。光緒八年(1822),卒於官,享年四十二歲。是時少年吴研人只身赴浙江寧波,辦理喪事,護柩回佛山,再葬於花縣打鼓嶺。昇福排行第二,有兄同福一人(早殤),有弟應福(早殤)、熾福、保福三人。又有四位姐姐,但族譜無記載,趼人亦從無提及,似是早殤。族譜只記所生一子,又並無趼人妹曉蘭的記載。
(三十)熾福,字昌祺,號爾昌。生於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1842),自幼隨父宦居北京。監生,長在直隸任候選典史、巡檢,一生未曾返過故里。光緒十六年秋(1890?),死於瘟役,終年五十歲。原配程氏、繼室趙氏及所生子女早殤。再娶天津香河縣馬氏,生子寶漱(君宜),寶靈(瑞堂)二子,未及成人,亦早殤 。
(三十一)保福,字蘭舫,號艾山,似爲昇福同父异母之弟。生於咸豐癸醜(1853)年七月 。欽加五品銜江蘇候外分府,曾任試用東河閘廳等雜差。其人生性勢利,凉薄寡情,曾將趼人母子昇福之數千金吞没,趼人對此弟無甚好感。保福原配劉氏,續娶南京陳氏,《忠義鄉志.人物誌》“節烈”有傳。族譜無記子女,似是無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卒於宜昌。
(三十二)寶震,昇福之次子,佛山祖十一傳,大樹堂祖第六傳,吴氏一百一十四傳。(1866-1910)族譜無世次專頁記載,僅記至一百一十三傳,即昇福一輩爲止。我這裏提出一個問題:吴趼人有無捐官(雖不是本人意願),這個虚衔是什麽品級?近查民國《佛山忠義鄉志.選舉志》,發現在“仕官文職欄”上記載着:“吴寶震、江蘇補用通判正六名”,排列於吴尚廉之前十多位次。究竟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兹録吴趼人小説一段:“母親取出一封信,及一大紙包,遞給我看。我接在手裏一看,是伯父的信,却從武昌寄來的。看那信上時,説的是王俎香現在湖南辦捐局差事,前回借去三千銀子,己經寫信託他代我捐了一個監生,又捐了一個不論雙單月的候選通判,統共用了三千二百多兩銀子,連利錢算上,已經差不多。……再看那大紙包的是一張監照、一張通判的官照,上面還填上我的名字。”(《二十年之目睹怪現狀》五十回)本來這段吴趼人自傳體小説的自述,大可信與不信之間。但看到了《佛山忠義鄉志》“職官志仕官文職欄”列有“吴寶震江蘇補用通判正六品”,就不能不確信無疑。小説後段又寫到吴趼人决不爲官,便與母親商量,把這些監照、官照通通賣掉。上述發現完全無損於吴趼人一生厭惡官場的品格和立場。
三
《吴氏族譜》的新發現,對於我和不少同仁,可以説是漫長吴趼人家世尋找熱的結束和家世研究階段的真正開始。但世事往往無絶對,我們還誠虔地相信,吴荃選在光緒三十一年編修的《吴氏族譜》最終會被發現。佔有一個歷史人物或小説家的家世材料一一族譜,無疑是對研究人物的家族和家庭環境、思想以及創作動機的淵源形成,有莫大的作用。但是族譜不是萬能的,並不能代替對人物的研究和分析。而且,族譜也不是家世材料的絶對權威,其中編修族譜時的種種陳規陋習,或多或少降低了文獻的真實性。這樣,對族譜和其他家世資料的排比分析和考訂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於《吴氏族譜》,我們亦作如是觀。
(此文是原稿,與後來發表於《明清小説研究》2003年第2期的版本略有出入。)
任百强 三稿於佛山聖堂舊址旁蘭臺裏
二零零一年國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