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章 由“繭”至“趼”的思想軌迹



  思想演變的兩個時期

  吴趼人在江南製造局工作的14年, 曾改號兩次。17歲(1883年)入江南製造局時暑何號無考,25歲(1891年)改號:繭人;29歲(1895年)改號:趼人。根據這兩次改號的啓示,吴氏在江南製造局的思想演變可分爲兩個時期:一、29歲之前稱爲“繭人時期”;二、32歲(1897年)離開江南製造局之前稱之“趼人時期”。

  吴氏29歲之前的“繭人”時期,若以思想源流而論,有兩個來源:

  第一,新學。吴氏在《吴趼人哭》曾説:世上“聰明特達之士,知舊學不足持,故努力於新學。” 新學是指在歐風美雨衝擊下傳入的以西學爲主的新學識:它包括以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新的價值觀爲核心的新文明、新科技、新産品、新知識、新觀念、新文化……。這是一個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開始,就逐步蠶食,最後席捲全球無可阻擋的現代化運動和現代化思潮。以吴氏個人來説,就是在製造局所學習並加以實踐的機器製造和機械繪圖的基礎知識,以及當時傳入翻譯的一些初級的西方科技和社會知識。這無疑是以先進的科技、教育、文化爲先導,以資本主義工業和世界貿易爲支撑,具有全球視野的西方文化背景。

  其次,也包括因列强外患而被迫“内須變法”的“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洋務觀思想和有識之士對洋務思想的批評。還有吴氏在製造局自甲午一役以後因“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運動開始而接觸到的康樑變法思想,還有其他維新人士的變法著作,如湯壽潜的《危言》,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

  第二,正在變化轉型中的傳統中學(舊學):是指以專制政治文化爲核心的(也是洋務思想的致命傷)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儒家學説的知識體系。也就是政統、道統、學統……。亦包括封建社會中較爲優秀的政治和文化的遺産。簡言之,就吴趼人來説是以吴榮光的“忠君、義禮、保民、愛國、學術”爲核心、傳統的治國方略和道德倫理思想,這是一個具有幾千年不曾斷裂的民族文化傳統,並以深厚的東方大陸農業文化爲背景。這種舊學與新學在吴氏“愛國、保民”核心元素主導下,不斷矛盾、鬥争,融合,共鑄一爐,成爲吴趼人在戊戌變法期間不斷進取的思想動力。

  下面透過吴氏改變個人署號的背後,所發生的重大的思想變化,説明吴趼人在甲午戰争前後,如何向家族傳統和西學汲取思想營養,努力尋找救亡和革新的道路;如何體悟到人生的困局和精神上的危機。這些變化顯示了吴氏在不同階段復雜的逐步覺醒和獨特的思想軌迹過程。

  

  吴氏爲何改號“繭人”

  吴氏進入江南製造局第八年,剛好25歲之時,改號爲“繭人”。〔1〕吴氏25歲之前署何號,現已無法稽考,但25歲時又爲什麽改號爲“繭人”呢?這究竟是隨意的,還是背後另有思想動機和深意呢?這就有必要回過頭來,從家族的思想文化對吴趼人的精神影響介入,從吴趼人的曾祖父吴榮光任貴州巡撫時“引種柞蠶”説起。

  道光三年十月(1823年11月),吴榮光擢昇貴州布政使,越年昇貴州巡撫。便發覺貴州與廣東或别省甚爲不同:“漢苗雜居,俗獷風饒”,人地貧瘠,來此做官者多不安心,便勤加訓導和撫綏。他又繼而查知貴州“其地有椽樹,能育野蠶,蠶成作繭,可資被服”〔2〕。更重要的是他進一步發現前任遵義知府陳玉壂竟然不遠千裏把山東柞蠶引進貴州遵義安家。歷經四年,遵義地方人民養蠶織綢成爲主要副業來源,當地百姓收入較他地爲富。吴趼人的曾祖父决心學習和追隨陳知府“引種柞蠶”,扶貧開山之路,繼往開來。决定將一年俸禄“捐廉爲倡,買椽種,延栽師”〔3〕;大面積推行引種和養柞蠶織綢;以一省行政之力,百姓支持,遍佈通省,歷經三年而功成。

  這個一心一意願苗民和百姓豐衣足食的好官,見引柞蠶功成,民償其所願,心中便無限寬慰。在道光四年(1824)和道光五年(1825),兩年間先後寫了一組律詩,共十一首,以記述在貴州全省各地山區“引種柞蠶”全過程,以表詩人一顆扶持貧苦苗民的赤誠之心。組詩細目如下:

  1.《和春海學使椽繭歌》,2.《種樹》,3.《窖繭》,4.《春放蠶》,5.《秋放蠶》,6.《驅蠧》,7.《移枝》,8.《煮蠶》,9.《上機》,10.《利無笇》,11.《永不税》。〔4〕

  下面擇四首詩,以饗讀者,以瞭解吴氏曾祖何以感動後輩,何以使未曾見面的曾孫吴趼人改號爲“繭”,一生執其“繭”意,紀念曾祖。

  

  和春海學使椽繭歌

  櫟榝之屬房生捄,有子曰椽黔南陬。

  昔聞葉可爲紺緅,又聞樹僅充薪槱。

  ……

  作歌告我纴織修,使其有用大蔽牛。

  我亟編與守土謀,是時落實寒林秋。

  採以鬥石多爲裒,散種十二府一州。

  ……

  東風冲融吹林幽,其葉沃若如桑柔。

  蟫蟫蝡蝡緣枝頭,以枝接樹枝相摎。

  連枝壘葉紛蜒蛐,衆鳥耽飼聲噍啁。

  毆以竿幘戒槍矛,蛹成乃割盈盆甌。 

  繅以莜汁絲頻抽,蠶始蠶婦忙不休。

  成絢成匹皆堪售,不脛而走長通流。

  不税其蠶防苛搜,萬家萬樹同庇庥。

  回首蒼翠三年周,户户絲綉皇華輏。

  亦或蠶有同功不?更將十法爲汝謳。
  

    種樹

  種稻一時勞,種椽一鋤力。

  况土不宜禾,磽瘠橡可植。

  植成葉泥泥,用以供蠶食。

  黔民勤且,胡弗事纴織?

  煮蠶 

  繭老絲始成,繭熟絲始出。

  以身殉其絲,衣被及萬室。

  我繭一灰柔,伐繭一繅密。

  貿絲人未來,各念保素質。
  

  永不税 

  山炭與山蠶,俱不入課則。

  聖思寬邊隅,重戒盡民力。

  潌畲賦本輕,微末何足殖。

  寄言循良吏,慎勿擾作息。

  我是相信詩如其人的,盡管歷史上由皇帝到大小官員們裝門面的“勸農詩”,多如牛毛。這組名副其實的道光年間貴州的扶貧史詩,非榮光先生親臨其境地,非親身察看和感受農家苗人苦况,然後非親下决心要擺脱當地難種水稻的惡劣環境,非深懷讓百姓過上“衣遮身,腹止饑”的爲官之心和非實踐過引種柞蠶全過程的生活體驗,這樣感人的扶貧詩是斷斷寫不出來的。榮光深入觀察由種椽樹、得椽葉,引蠶種,窖冬繭、放春蠶、放秋蠶,驅蠧,移枝,煮蠶、繅絲、上機,收購、過卡關、免税等全過程。總結細訂養蠶“十法”,又以督撫令文通飭全省。日夜籌劃操勞,三年而功成。

  榮光思考再三:自己調走後,當官者不一定會繼續施行扶貧保蠶這一舉措,於是上報軍機和户部:讓苗民百姓的“山炭與山蠶,俱不入課則”,“永不税”。〔5〕

  他通過其詩組最後一首《永不税》,諄諄告誡後來黔地爲官者:黔地農事環境不好,本來税收也是很少的,現在朝廷免了税,請不要想方設法再收税了,這在朝廷算不上一回事。即使你不去保蠶扶貧,但也千萬不要干擾百姓的農事和休息。

  以孔子最高理念“仁”作評價標準。什麽是“仁”?愛人也。

  “寄言循良吏,慎勿擾作息。”(《永不税》)當政爲民永不税,走後常念勿擾民,爲人爲官者,善莫大於此哉!莫説其曾孫吴趼人會感動,連今人讀之,也震撼撫嘆不已。“慎勿擾(農民)作息”:這是一條爲循良官吏立品、立德之道;是由古到今農民的生存底綫。

  吴榮光告訴我們有三類官吏:一是爲民扶貧之官;二是不擾民的中庸好官;三是擾民的貪官污吏。勢易時移,清朝社會在19世紀80—90年代,官場道德早已走向窮途末路,不用説在那些懷有如李白和杜甫忠君愛民理想的官吏,已變成傳説和文物,甚至如阮元、吴榮光、林則徐、龔自珍等一流精英人物,早已無影無踪,因而,趼人縱有説部奇才,却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怎樣也寫不出第一種爲民扶貧之官。所寫的第二種中庸好官“繼之”之流,也只能是行止失據,形象蒼白,軟弱無力,無理想光彩的形象。無奈所寫最多,皆是隨處可見的第三種官:披着虎皮和羊皮,殃國害民,貪污自肥的牛鬼蛇神。

  雖然,吴榮光的《石雲山人詩集》是吴氏家族後人必備之書,但吴氏後人能與大太公榮光距隔數十年時光而心神意會,將吴榮光的封建正統道德和倫理結合新時代的新因素,付之實踐者,唯“寶震”一人而已(寶震是吴趼人出生時采用寶字派上燈上譜之族名)。

  

  佛山鄉人寫《吴榮光傳》時(見民國《佛山忠義鄉志》)提到他在貴州引蠶之功,只評了一句:“民咸温暖。”吴氏字號獨取“繭”者,正是取其山蠶野繭對百姓的功效,兼紀念曾祖父,永記“民咸温暖”之大志。吴榮光這個曾孫吴趼人改號“繭人”背後的真正因由,實際上涵括了吴氏思想中的“中學”儒家的核心内容。後來吴氏雖改號“趼人”,或其他字號,但仍在日後一些作品署上繭叟、繭翁、繭廛;其居廬曰繭門,可見吴氏一生對“繭”(曾祖父)之深情,也反证吴榮光的爲官愛民之思想對後代影響之深遠。

  “繭”,對吴趼人來説,從字號之改演變成紀念曾祖吴榮光的象徵和標誌,並深刻地體現出吴榮光這位嶺南大儒的各種精神元素和人格光環對其曾孫思想上的强烈輻射和影響。

  

  “繭人(仁)”之苦悶

  吴氏因上述紀念吴榮光的緣故,於進入製造局第八年25歲時(即1891年左右),改號繭人。但到了甲午中日戰事失敗,《馬關條約》簽訂至公車上書事件發生的前後,即過了四五年左右30歲的吴氏又把“繭人”之號再改爲“趼人”。

  有什麽必要再改號呢?吴氏本人對此有過一個生動的説明:

  

  “吴趼人原號繭人,一日求人書畫,增款書作“繭仁”,趼人大驚曰:“繭中之一仁、死且僵矣!”急易作“趼”字,仍音繭,因多誤作“研”者,便記於此。” 〔6〕

  

  顯然,他從那個畫家誤寫“繭仁”時,當場意識到,無論從個人或從國家的狀態就是如同“繭”中之“仁”,廣東人最愛吃新鮮佳肴“繭仁”,從國家前途説,這不就是别人的“盤中餐”嗎?從個人講,進製造局畫圖房就呆了七八年,繭人不就是“繭仁”!内心一念,口中大叫“繭中之一仁,死且僵矣!”情急之下,忙和那個畫家[HJ70x]説:快,换上“趼”字,音仍繭。説那由“繭”改“趼”之時分;心中大驚,且又大痛。情之緊急,刹時間,民族危亡、個人困局、補天大夢,在意念中通通在攪在一爐。 

  下面從三方面作一分析:

  第一,吴氏自來上海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能够不斷的反思和進步,他第二次改號“趼人”之前,顯然是體悟到精神上陷入了一種表面不易察覺而實質上已漸變成一種“死且僵”的嚴重危機。他思想上不滿情緒日益增長,渴望革新,但又無法明察和不知從何處突圍;他思想上早已把製造局畫圖房視作非久留之所,但又不知那裏是安身立命之地。進看不見前路,也無法後退。吴氏發覺他本人這種人生困局和國家無出路的狀况一模一樣,如同作繭自縛。這種個人無前途,國家無出路的蒙朧聯繫意識,使吴氏更加對國家當權大吏的决策敏感,更加注意報紙上包括民間官紳的各種階層精英人物的思想動態和中法戰争後的邊疆危急形勢。

  吴氏在畫圖房(即設計繪圖室)學得一手機械繪圖和設計船舶的好本領,若受聘到洋人船廠,工薪還挺高(一百洋元左右),但是,當一個機械繪圖師,絶非心懷高志的吴氏所向往。他不甘心被飯碗所累、被總辦所壓、被自己没有决心冲破製造局這個大繭蛹而内疚、悔恨、苦悶。無奈平日只能偷空干些私活,做個小火輪什麽的爲樂,又能幫補生活。話説回來,風大雨大,出走容易,安心最難。以上海這個洋人稱之爲“冒險家樂園”之大,可又能到那裏?那裏可以找到既能實現人生理想又能救亡圖强之所,又能容納和舒展個人所長之地呢?

  吴趼人一生敬仰和深懷曾祖吴榮光忠君愛國爲民,“民咸温暖”的社會理想,但遺憾的是,眼下,這理想並未能够在這個厭惡仕途、對官場深刻失望的曾孫的人生上再次實現。吴氏從直觀和感覺上不滿製造局,不滿洋務,不滿國政,不滿外交,不滿軍事……幾乎不滿一切,但是又無法接觸到超越洋務思想那種更徹底、更先進的社會革新思想和理論。這是吴氏在製造局的“繭人”時期未能破“繭”前,時代性的思想苦悶。

  事實上,1895年之前社會上具有相當水平、救民救國又切實可行的維新方案和維新理論,還未最後醖釀成熟,更不可能凝聚爲一股社會改革潮流。改革家陳熾的《庸書》,光緒二十二年(1896)夏季才首次刻板刊行;而吴氏的同鄉鄭觀應增編新訂的《盛世危言》十四卷本至1895年才面世。

  第二,以個人職業技能論,吴氏還未磨煉好離開製造局後所能發揮的文字專長— 一枝生花妙筆。况且社會上雖然出現自由文化人職業的小小空間,但社會上還未具備條件和時機,演變成一種大量的自由職業需求和能養家活兒的報酬。吴氏就陷在這種歷史社會條件未成熟和個人意願、人生理想與實際處境矛盾的困局中(參考《吴趼人哭》)。難怪他一下子從“繭”的具體圍困形態和意念,敏感地意識到,製造局對他而言,遲早會成爲一個大繭蛹,而自己正是“繭”蛹中之一人(仁)。若再不求變,再不尋求出路,籌劃人生,就將會如僵蠶一般:“繭中之一人、死且僵矣!”

  第三,趼人最初並不是馬上察覺和意識到自己在製造局停滯不前的狀况,從思想上朦朧混沌的苦悶矛盾到欲變求新,這需要一個逐漸明晰的過程。他的突破還需要外界時機和條件的成熟,因而,親友的平常交往也會成爲促使他思考人生的一種刺激和機緣。

  1892年夏,吴趼人的一個族叔公吴荃選,春闈不中,便從京都南下回家鄉廣東佛山時,路經上海,與吴趼人相聚。祖叔侄兩人商談什麽呢?據《吴氏家族四傳畫傳·序》(原件藏佛山博物館)推斷:應有二件事:一是欲收集吴氏大樹堂各房衆人的詩作,合集名曰;《續吹篪集》。因“先伯祖吴荷屋公輯家園群享諸詩名曰:《吴氏吹篪集》,自兹以囗代有其人”。吴荃選在1910年11月寫的《吴氏家族四傳畫傳·序》説:

  

  “……餘數年前曾與從囗小允有《續吹篪集》之議,旋小允匆匆返滬。餘亦北轍南轅,兩地奔逐,彼此各有不遑要處之况。籍是遲遲至今,顧詩則各有存稿,猶可俟諸异時。”

  

  趼人平日亦喜作詩,以訴心境。自到上海以來,詩作累積不少,但因生活計,從未静下心來,細品詩句,挑選佳作。况且,自已眼光有限,打算,日後另清高人汰劣存優。這就是下文所提到1897年12月9日的《消閒報》,内中吴趼人有詩三首的《繭暗詩稿》。

  
第二件事是:“將吾族畫匯爲一册,名曰《吴氏四傳畫册》,猶先伯祖集詩意也。”吴趼人少年時雖學過幾筆丹青,練過一下書法,但當時早就覺得實無此天賦,平日也無作書畫習慣。當然推辭。

  《吴氏四傳畫册》經吴筌選的奔走雅集,終於在1901年11月15日以家刻本的形式在族人内發行。而 “小允有《續吹篪集》之議”究竟成事没有,侍考。

  因爲趼人和筌選彼此皆吴氏本家文人,慣以詩唱和。趼人寫下了《文鹿季父春聞報罷南旋過申,賦此送歸嶺南,並寄介叔王季父京都》(三首)七言絶句。〔7〕下面選録兩首。

  

      幾人下第感劉蕡,且喜英風侍海濱。

      慚愧阿咸游滬瀆,十年馳逐亦風塵。

  

      難得天涯一再逢,驪歌催别太匆匆。

      故園父老如相問,爲説飄零與昔同。

  

  這裏先説一下吴趼人兩個族從祖叔的情况。一是上面詩題上所謂的“介叔王季父”吴尚廉,是吴榮光七弟燦光的第三子。名常熊,子雲卿,號叔度,玠叔,1889年(光緒十五年)舉於鄉,次年連捷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大理院第二庭推事。辛亥革命發生後即回籍,族譜記載生年爲1864年,比吴趼人年長兩歲。查族譜並無終年記載。近翻查民國十二年編纂的《佛山忠義鄉志》,發現吴尚廉擔任評議一職,以可推斷:吴尚廉終年大概爲1924年左右。1892年吴趼人有詩題給這位族祖“介叔王季父”,並知其時仍在“京都”任職。《佛山忠義鄉志》有傳。著有《臨江遊記》、《庚子大事記》、《臨江丐客詩鈔》。

  第二個祖叔是荃選,吴綬光之孫,吴尚時(字弼卿,號坤如)第三子,1852年生,年齡大趼人14年。族名福燾,字頌明,號文鹿,吴趼人與這位族叔有多少親情。1892年,春京壬辰正科(貢士)會試,吴荃選第二次赴京應禮部試,不第南歸,路經上海,曾探訪吴趼人。吴荃選工柳體,爲世侄書楹帖:上聯爲“滬海風流懷小阮”,下聯“京華馳逐悵劉賁”。吴趼人感報以詩三首作答:詩題爲《文鹿季父春闈報罷,南旋過申,賦此送歸嶺南,並寄介叔王季父》。吴趼人詩題中稱“介叔王季父”,是把“玠”字的左偏旁“王”移到“季父”之前,變成具有祖父之弟輩分的“介叔王季父”。文鹿所贈對聯的“小阮”,即世稱二阮之晋朝才子阮籍與阮咸的小阮;劉賁在唐代文宗太和二年(1828)應賢良對策時,挺身緘貶宦官禍國的考試士人,因畏中官,無人敢録取。登科人李合曰:“劉賁不第,我輩登科實厚顔矣!”文鹿送給趼人的對聯用意是把自己比作劉賁;不第比擬自己考貢士不中,把趼人比作才子小阮(又稱阿咸)。因而吴趼人的詩句才有:“我這‘阿咸’在上海胡混十年,若鄉中父老問起我,就説還是單身一人漂泊,和以前一個樣”的意思。文鹿與趼人相互感懷身世。叔侄唱和,感情甚爲融洽。

  趼人出行上海後,吴荃選大概在佛山見過趼人多次,深知趼人爲榮光遺留之書籍和文物擔憂,而荃選本人則接收榮光部分文物時,却不以咸告,以至趼人晚年爲此多次提及,念念不忘,却不知情。荃選後來官至内閣中書,補用知縣,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與尚廉主修和考訂《吴氏族譜》。辛亥革命前,聽從尚廉的勸導,棄官回籍。在鄉修建别墅“陸沈園”,倘佯山水與文物考據之間。又組織“龍塘詩社”(在祖廟後面),每日與鄉名流飲酒倡和。辛亥革命反正後,又被選爲佛山第一届議會議長,民國十二年,參與《佛山忠義鄉志》編纂,可以説吴荃選是當時佛山名紳和風流人物。族譜記一八九一年卒,大誤。因其參加編修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卒年應爲一九二四年後。

  文鹿與趼人以詩文感懷身世,引起吴氏對自己目前在製造局碌碌無爲的狀况深深的思考。魯迅先生説過,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没有出路。吴氏個人的夢醒了嗎?

  已經搬到西門外住所(在畫圖房旁,上班方便)的吴趼人覺得自己在製造局每天的生活——繪圖呀,繪、繪、繪……是作繭自縛,毫無見識,缺乏歷練和發揮的天地,完全没有明確的方向和出路。

  既然命運早已注定這位吴氏青年日後會成爲小説領域的言語諷刺大師,爲什麽命運不讓他早點成名和成功呢?記得俄國天才詩人和小説家普希金説過一句不大討人喜歡的名言:“藝術是最不喜歡趕忙的。”誰也無法改變什麽。於是,一切都在在慢慢地醖釀、孕育、形成之中。

  

  注釋:

  〔1〕《〈趼廛詩删剩〉外詩》之《餘自二十五歲改號繭人,去歲復易繭作趼,音本同也。乃近日友人每書爲研,口占二十八字辨之》,《吴趼人全集》,第八卷149頁。

  〔2〕〔3〕(民國)《佛山忠義鄉志·人物·吴榮光傳》。

  〔4〕 吴榮光: 《石雲山人詩集》,卷十一“黔藩集”,甲乙、申酉年之詩。家刻本,佛山圖書館藏。

  〔5〕吴榮光:《石雲山人詩集》,卷十一“黔藩集”甲乙、申酉年份詩之《永不税》家刻本。

  〔6〕吴趼人《吴趼人哭》(五十七則)第一則。《吴趼人全集》,第八卷227頁。

  〔7〕《趼廛詩删剩》之《文鹿季父春聞報罷南旋過申,賦此送歸嶺南,並寄介叔王季父京都》(三首),《吴趼人全集》,第八卷137頁,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