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道光佛山第一家族——大樹堂吴氏



  公元1866年,清王朝穆宗同治五年丙寅,即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後兩年,在整個晚清七十年間,就政治、經濟,特别是文學編年而言,實在是平淡的年頭。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切膚之痛,總算過去,紫禁城裏太平天國的噩夢也接近結束。兩次鴉片戰争的結局:以金錢和國權更多的喪失,以及被沙俄訛詐去了三個法國大小的領土,僅换來了一些教訓和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演變,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洋務運動;手握重權的奕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江南製造局和翻譯館等等。若然作兩面觀,一面可稱作“買辦化”和“自强新政”;另一面却是中國現代化艱難的起步。

  從鴉片戰争和太平天國算起,二十多年的國事一敗涂地,不過,相反也相成,倒孕育了一場“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雖然説國門打開二十多年,西學東漸之風還是吹拂有限。在全國出版的西書譯本中,大部分以宗教爲主,少量以《續幾何原本》爲代表、關於聲光電化的科學著作却寥寥無幾。顯然,頗具聲勢的歐風美雨,其對整個文化層面的影響,乃至對社會和文學層面的滲透和衝擊,還遠未到來。

  詩歌,陳腐得幾乎不值一提。一潭死水中的宋詩運動和同光體,浮浮沉沉,了無生趣。小説呢,自生銹的國門被打破後,僅出版過四十幾部,不外神怪、人情、傳奇,在内容和形式上繼續翻炒古人的説部,淡而無味。只有一位日後在中國小説現代化的萌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晚清小説家吴趼人,出生在這一年五月,這樣太過於平淡的文學編年才開始有點意思。越年,即1867年,另一位一生遊戲的報業家和小説家李伯元降世。這一對將來有點兒叛逆和耀眼的雙子星,使多少發散發着保守沉悶氣息的中國説部村落,不經意的發散出劃時代批判的光芒。

  

  降生“分宜故第”

  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1866年5月29日),本書傳主吴趼人,以靈肉的方式降生於北京宣武門外丞相胡衕,已故祖父吴尚志的寓所“分宜故第”〔1〕。吴趼人原族名寶震(乳名寶大),又學名沃堯,從其父名允吉取字小允。到上海後,初號繭人,後改趼人。雖繼有戊寅人、繭園居士、嶺南將叟、抽絲主人,老上海、趼、佛、偈、繭叟、趼廛、趼廛主人、趼閽、趼人氏、檢塵子、老少年、中國老少年……等衆多筆名、别號行世,但蜚聲海内的是發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小説時的署名——我佛山人,意爲我是佛山人。

  吴趼人其父昇福,生於道光辛丑年閏三月三十日(1841年5月20日),以監生馳贈奉政大夫欽加五品銜浙江候補巡政廳候用〔2〕,實際上並未到任,長期侍奉父親(尚志)居京;其母是昇福奉父命娶直隸宣化懷來縣八裏村的劉氏,夫婦在趼人出生前已有一子,名壽世,三歲能知書識禮,進退有度,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剛生下的吴趼人是昇福的第二個兒子。

  祖父尚志,吴榮光次子,字任卿,號萃畲,又字萃畹。嘉慶甲子年九月二十一日(1804年10月24日)生。任工部屯田司主事遞昇員外郎。納三妾,生五子,長子同福和三子應福早殤,二子昇福是吴趼人之父;四子熾福與五子保福,都當過不大的官吏,後來都因其品劣而被寫進小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尚志所任的工部屯田司實際上並不管屯田,而是沿襲明制,負責皇帝陵墓的管理和修建的事務,顯然是個替皇上祖宗如何花錢的肥缺。屯田司員外郎定制:滿漢共五人,漢籍僅一人。由此可知,尚志要在蕓蕓六品的衆多官員中脱穎而出,父親吴榮光督撫的地位是多麽重要,但尚志39歲時,其父致仕,在南海佛山領導廣東民團抗英,不久,在廣西桂林養病時去世。咸豐十年,56歲時尚志處分“被議”,由工部員外郎從五品,降調至刑部福建司主事正六品。也許尚志早就明白,失去了家父吴榮光這棵封疆大吏的長青華蓋,别説恢復原職,官已經當到頭了。清同治丙寅五年正月初五(1866年2月19日),吴尚志在任上,離孫子吴趼人出世前三個月,在北京有名的“分宜故第”中去世,終年五十三歲。

  “分宜故第”是明代權相嚴嵩身後的一個衆説紛紜的傳説:“分宜”是指嚴嵩的故籍地望分宜縣;“故第”是指嚴嵩父子在北京所居“跨三四坊,甲第十餘所”的大宅第。嚴嵩在昇任禮部尚書、入直西苑的嘉靖十八年(1539),買下了西長安街一座古老又廣闊的宅院。宅府有湖,周圍三十餘畝,列植垂楊桃杏之屬。嚴氏父子敗落後,此名園貴地,爲權傾内閣二十年的首輔張居正所屬,但僅得“其中大第、一園及兹池而已”。

  在清代,雖然此“分宜故宅”早已一分爲衆,淪爲會館和富民家宅,但是清代的達官名流對此寶地猶情有獨鐘:彼居此遷,你進我出,走馬燈般。先是徐干學大司寇的南園舊址,再是岳鐘琪故第,張玉畏運使故第,紀曉嵐故第,劉雲房故第,干隆辛巳狀元王杰故笫,葉雲素三世故第……等等〔3〕; 時至今日,不少研究吴趼人的學者也許仍不清楚,這樣一個由明至清幾百年赫赫有名,平凡之輩不敢染指的權貴大宅園,爲什麽竟然落到了一個默默無聞、從五品的平庸小官吏吴尚志的手中(盡管只有十幾分之幾)。也許唯一的可能是吴尚志的父親—— 當時官場上“門高能識將相居”,一顆冉冉躍起的明星吴榮光,在北京擢爲軍機章京時買下的,不用説佛山吴氏家族只有他最有資格做這個“分宜故第”,封侯拜相之夢。

  北京人都知曉,“分宜故第”是座衆多明清官員被抄家的“凶宅”,但是在吴趼人之父昇福的心目中,這座住了近二十年十分熟悉的老宅院,是“凶宅”或“吉宅”,已經不重要了,只知道從當年農曆的正月初五至四月十六日短短的三個月内,吴氏大宅院發生了昇福人生中最爲慘痛的兩件大事:先是父親(尚志)不幸辭世;後是最疼愛的三歲兒子壽世病危殀折。吴趼人在26歲時所寫的《都中尋兄墓不得八首》的序中提到過他哥哥的去世:

  

  “先兄壽世,生於同治癸亥(1863)。甫三歲,日識數十字,進退揖讓如成人,鄉先輩多以神童目之。歲丙寅(1866),沃堯墜地,先兄殀亡。”〔4〕

  

  人到中年,昇福突然遭受到喪父和失子的雙重打擊,自然是悲上加悲,痛不欲生。眼下,二兒子(寶大)竟然又同時呱呱墜地,雖然説是禍中之福,但備受摧殘的昇福,早已欲喜無心,精神近於麻木了。喪事料理間,昇福又嘗到了父親謝世後親戚朋友的人情冷暖、世態炎凉。要不是兒子寶大年齒尚幼,不宜遠行,這皇城根下花艸池閣的“分宜故第”,真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何况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又舉目無親。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對京師帝王繁盛之地也再無留戀。

  同治六年(1867),26歲的吴昇福作了一重大的决定:南歸故鄉。臨行,全家來到京郊龍潭湖畔廣東義園壽世的墓前,昇福撫摸着在母親懷中兒子寶大(吴趼人)的頭,泣而立誓:“等你弟弟長大後,一定會把你帶回故鄉安息。”⑸頓時,昇福仿惚自己和這個家如一片從上到下,摇摇擺擺的空中落葉。於是一家三口,含辛茹苦,扶柩奉喪,千裏歸根,回到水網交織,天氣温暖,吴氏嶺南發福之地——廣東省南海縣佛山鎮觀音鋪吴氏大樹堂。

  

  千年世家 

  吴趼人的祖父吴尚志,在北京而言,只是一個普通中下級的從五品官員,但在其嶺南老家佛山,吴氏一門却是肇於炎黄,由北而南,幾千年長盛不衰的世家大族。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吴榮光時期,吴氏的佛山分枝達到了極盛,已儼然佛山第一家族。族譜是農耕社會姓氏宗族的個人精神基因,血統輩分排列的封神榜;理論上説,無論死去和已出生的,只要是同一姓氏血統,同一支派,都能在歷史長河的族譜鏈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也是一種鞏固族本族團結和信心的精神符號。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族人吴荃選在佛山重新纂修《吴氏族譜》,開篇有吴尚廉和吴荃選叔侄二個作序,據吴氏後人説,可能分上下兩册。上册述上古至南宋,應與吴氏各支派正宗世次不會有大差异;下册可能述由南宋光集公遷徙至廣東恩平始至吴化龍始遷佛山——至吴榮光十兄弟各房。

  文化大革命前,中山大學教授,吴趼人學者,《我佛山人文集》(八卷本)主編盧叔度先生,在廣州一個吴氏後人處,見過這本手抄《吴氏族譜》,並摘鈔下其中一些吴趼人親屬的生卒年月。上世紀中期文化大革命中,這本《吴氏族譜》和大多數其它姓氏族譜一樣,都難以逃脱“四舊”之名被掃盪焚燬的命運。文革後八十年代初,吴趼人學術研究逐漸恢復,當時撰寫《吴趼人年譜》的黄俊年先生,爲了尋找光緒三十一年纂修的《吴氏族譜》三次來到佛山,可惜都遍覓無着,抱憾而歸。

  據近年筆者在佛山新發現的吴氏家世的新資料中的《大樹堂吴氏族譜七宅支譜譜前》記載:吴氏的初始祖爲轅軒氏黄帝,是姬姓吴氏的初始祖。第五始祖爲后稷——農神。笫十七代的吴氏部族得到了商王的認可,被賜歧邑的周太王古公亶父爲最近的遠古先祖。

  凡中國漢族幾乎每一個姓氏的各流支派,無論如何都想方設法地盡可能做到源溯炎黄,直追三皇五帝的神人階段。一個民族和每一個姓氏部族,從肉身到精神,都會凸顯出“我(們)從那裏來”的問題。當然,每當我們的人文和物質的生態不平衡,社會和精神的支柱發生危機時,少數人便會關注“我們走向那裏”?如吴姓一百三十多世的吴趼人,就通過他的小説《新石頭記》,描繪過未來世界中國的道德和科技相結合的烏托邦社會。

  吴氏似有兩個源頭,一個是見於宋代出現早已逸失神秘的古籍《路史·國名紀》,説吴權是炎帝之臣;又説吴樞是黄帝之母。這與上述《佛山大樹堂吴姓族譜》以黄帝爲吴姓第一遠祖的另一源頭相當接近,似可以合二爲一。從吴氏遠古譜系看,吴姓的來源應是太(泰)伯。但泰伯無子女,只能作爲——吴姓開氏始祖,因而吴姓實際來自泰伯之第仲雍——吴姓傳代始祖。説這兩兄弟是吴姓傳代開山,還有另一原因:太伯和雍仲要把歧周邑的之大位讓於三弟季歷,於是他們雙雙出走句吴(古國號)荆蠻之地,誓不回去,决心開拓中國東南長江三角洲。當孔子讀到了這一段動人的歷史,感動之至,拍案而呼:“秦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讓天下,民天得而稱。” 無獨有偶,在太伯和仲雍禪位之後,吴國又出現了的第二次讓位風波,這是中國其它姓氏罕見的。吴王壽夢的長子諸樊秉承父親的旨意,讓位給季扎,不料季扎象當年太伯一樣出逃延陵,自然,也意味着歷史上古老的“兄終弟及制”的終結。季扎被後世天下吴姓和分支出來的延姓、延陵姓,公認爲是三姓的始祖神。

  季扎離去,僚作吴王,引起諸樊的長子公子光的不滿,他策劃專諸刺吴王僚,光於是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吴王闔廬。接着,父子强吴,夫差横掃楚越,當上中原霸主,但却忽略了危機來臨。讓勾踐演出了十年卧薪嘗膽,反攻吴地,生擒了夫差的雪耻之劇。赫赫吴國頓成斷壁殘垣。這時吴姓開始了背井離鄉,改姓避禍大流亡, 吴姓各支“散處吴楚,閩越”,難以詳考。

  吴姓在西漢最顯赫是吴芮家族,吴芮父親吴申在楚雖然官任大司馬,但看到了天下必歸秦,於是急流勇退,南下隱居在廬山。其長子吴芮有才,秦時爲番陽縣令,二世時率越人起義,隨項羽入關,封衡山王,後再封長沙王。吴芮家族五代長子爲王,九人封侯,到第六代孫吴千秋就被漢皇奪去封爵便候,被迫全家遷居蒲板(今山西永濟縣浦洲)。

  吴千秋的第六代孫吴章是西漢末年以教授《尚書》的著名學者,他的第二個兒子吴漢,却是吴漢東漢時的開國元勛,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封廣平候,官拜大司馬,是吴氏東漢時最顯赫的先祖。

  《佛山忠義鄉志》卷十六《金石志一》漢銅印條説:

  

  “吴漢,南陽宛人,佐光武中興,繪像雲臺,封廣平侯。吴榮光專藏金石書畫之筠清館,曾藏有廣平候,讓王孫二印。廣平侯印己失,唯此印沿全,皆吴漢遺物也。”

  證明吴氏歷代都保存吴漢的印章,以爲正宗。吴漢一家封侯者達十數人,在當時整個分支甚多的吴姓中最爲興旺和顯貴。光緒時主持重修《吴氏族譜》的吴荃選撰《序》説“……吾族三讓開基,保世滋大,五公七相、冠蓋相望”。大概指由周太公到季扎,再至西漢吴芮至東漢吴漢的昌盛期間。表彰吴姓在兩漢的顯赫的族譜,從今天看來並不同等於歷史真實本身,只能説包含有真實成份在内的歷史材料。它只是鞏固宗族的工具,吴姓部族對自身承傳歷史的合法性的一種追認。

  唐中後葉吴漢一脈傳到了吴際進士(唐穆宗長慶四年),便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遷居於風光秀美的福建莆田,開始了福建莆田的吴姓支派十世次的歷史,也拉開了吴氏一族,由宋代到明代末年的千年大遷徙的序幕。

  

    《吴氏福建莆田祖宗支派》(宋——明)

  際—65(遷福建)侃66—紀67—嘉68—藏69—周輔70—奚恤71—顗72—制73—懷邦74—光集75(遷址廣東恩平)

  (本文以黃帝爲一世祖,若由后稷爲一世祖,泰伯爲十四世祖,則光集公爲八十九世祖,與吴尚廉、吴荃選所修定的《延陵吴氏族》譜相差不大。)

  向南方進發。

  蒲田吴姓的十代人,經歷了北宋最後的兩個皇帝被金軍北擄的靖康之耻,金和元與南宋,犬牙交錯的軍事對峙的戰争。爲《吴氏族譜》作序的吴尚廉説:“再傳至靖康;望烽傳徙,至於嶺南。由恩平而新會”。因而我們可以推斷吴際後代一支從靖康,即北宋最後一年(公元1126),開始全族向南方漫長而曲折的移徙過程。

  到了南宋時,雖宋金和議,但主戰有力者張俊受斥,邊備俱廢。吴氏福建莆田祖宗支派族人,見形勢嚴峻,於是再度在南宋干道元年(公元,1165年)率領全族老少,從福建轉經廣東韶關珠璣巷,向嶺南避難, 

  到公元1264年吴氏光集公終於歷盡曲折艱辛,率族人到了恩平縣仕崗都鵬崗村定居,此跨世紀磨難,開啓吴氏廣東恩平支派

  據《佛山忠義鄉志·民國卷十一“藝文一·吴氏族譜》記載:“(光集)公爲宋時人,元至元年(公元1264年),由鄉薦廣東肇慶府南恩州,遂家矣”。若從北宋靖康年(公元1126年)移徙起計,到元至元年(即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吴光集公在陽江當上南恩州知州,安頓好家族爲止,吴氏一族已艱辛流徙了一百三十八年。即僅離大臣陸秀夫背着最後一個小皇帝趙昺在新會崖上邊跳下茫茫大海,南宋的最後滅亡——只有十五年。

  個别姓氏部族大規模遷徙的磨難和痛苦,往往被濃縮到族譜幾行文字之中,有時又會借民族矛盾之機化大、渲染,以襯托現時的幸福或危機。

  按宋初廣東無恩平縣,其地歸入廣東陽江縣,明成化十四年才恢復。光集公率族人到了恩平(陽江縣)仕崗都鵬崗村定居之後,遇獲鄉薦。宋官制有規定:本地人不準做本地官,外省客遷的吴氏光集公反而當上了廣東路肇慶府南恩州知州,州治亦在陽江。

  

      《吴氏廣東恩平祖宗支派》(6代)

  光集75—三思76—子敬77—紹大78—奇峰79—子卿80—從善81—(由恩平遷新會)

  從善公,字俊文,是吴氏由恩平繼遷新會縣牛肚司河村堡棠美鄉的始遷祖。棠美鄉里,吴姓聚居,因稱吴村。村閘門樓上有寫有“洛浦”二字。自從善公遷新會縣,吴氏計元亡明末三百年,整整十代人。

  新會分四支。

  明崇禎九年,新會棠美鄉吴村吴允恭的四個兒子作出了是否再度南下遷居立業的重大决定:大哥春宇留守傳承三百年基業的棠美鄉,四弟心寧草遷靠海的香山縣;三弟於卓轉徙地沃人淳的鶴山縣;四十八歲的二弟吴化龍却選擇落户天下四大名鎮之一南海縣佛山鎮(郊)。

  佛山忠義鄉志中《吴氏族譜·吴尚謙序》説:“自煦寰祖奠居佛山,此爲着籍南海之始”;吴榮光的《石雲山人文集》卷四的《先君行狀》談到他的佛山先祖時説:“明崇禎間,吴氏十一世”諱化龍,號煦寰,遷佛山……。近年筆者在佛山發現有關吴氏家族歷史的殘碑,上刻:……衷係出廣東新會縣棠美邨吴氏十一傳至贈文林郎諱化龍當明崇禎時始居南海縣佛山……

  吴化龍,字慶宇,號煦寰(生於公元1588年——終於公元1649年),享年六十一歲。是從新會遷徙到南海佛山鎮吴氏開山一派的始遷祖。“吴氏十一世”是指由新會棠美鄉吴村的奠居人從善爲一世傳十代到化龍爲十一世。吴氏初到佛山,居佛山鎮城門頭外的山紫村華村巷。   

  思九,字恒孚,又字握文,號玉堂(1715——1786)。貢生,吴維翰第二子,是吴氏家族在佛山由經商起家關鍵人物。一妻四妾。與妻黄氏合葬於南海必涌、指崗。與妻黄氏生啓運、昇運、澄運三人。與妾黄氏生鴻運、清運、澍運三人。與妾易氏生子濟運一人。易氏因“五世同堂”,奉旨賜“昇平應瑞”匾額。左氏生澤運人。恒孚共生子十人,孫八十七人,女孫四十二人。一時子孫過百,科甲綿連。佛山祖廟現存壁、柱所刻對聯和文獻,由吴垣孚始,後世子孫多有署名留存。吴氏一族,千年之後再度始爲崛起。有《拜[HZ(][XCz1.tif][HZ)]堂詩集》、《玉耕堂詩鈔》

  吴化龍一脈初到佛山,五傳居址不定。至六世恒孚(思九)購買佛山大族洗氏十畝園地,在田心裏創立在大樹堂,才有固定發祥之基。大樹堂是因吴氏祖祠“翰林家廟”前有兩棵巨大槐樹而得名,大樹堂内恒孚十個兒子分住十宅,每宅一巷,房屋七十餘間,節日戲班女樂不斷。全盛時約有二百多人成爲佛山最有名的園林式大宅。

  恒孚早年經商,後事鹽務,以其父謙谷(維翰)數千兩資本獨力經營,十年間獲利百萬。至六十歲時,已積財産數百萬。因年老居家,遂命第六年鴻運繼承商務。不滿一年,虧空大半,遂關閉全部商業,結算時僅餘四十多萬。(詳見《八宅四房支譜》)直至吴恒孚的孫子吴榮光時才再度全面中興。據佛山吴氏族後人透露,恒孚第四子和第五子因密謀,在父親的飲食中下毒,準備得手後瓜分其父經商後的餘額。幸被收買的厨子於心不忍,提早告之恒孚,才免於毒手。兩兄弟這種陰謀弑父,大逆不道的行爲,經全族公議,被開除出大樹堂吴族,族人不得與之交往。現存族譜和吴氏諸文集,凡所有涉及兩宅的文字痕迹已删除得一干二净,這就是恒孚十個兒子十宅 ,爲何只發現八宅房譜的原因。此事族内人代代相傳相誡,吴趼人日後著作中大量抨擊大族世家墮落的文字,此是其淵源。

     

  ① 本節《千年世家》的吴氏家族材料,主要來源於2000年新發現佛山大樹堂的《吴氏族譜》。參見2003年《明清小説研究》第二期所載,任百强:《佛山大樹堂《吴氏族譜》的新發現》

  ② 由於本文統計方法不同,因而所計算的吴氏家族世系與吴氏後人所計稍有出入。

  

  家族的精神偶像——吴榮光

  作爲歷史上發生過一定作用的著名人物,能不能對百年後的血統後代發生一種跨時代强烈的思想輻射和精神感召呢?佛山吴氏家族的“封疆大吏”吴榮光和他去世後二十三年才降生的曾孫—吴趼人,可以爲家族人物傳記的研究提供一個實例,因而對吴榮光的一生的思想、學術、仕途等各方面的分析瞭解,成爲研究吴趼人晚年錯綜復雜的狀况切入的新角度。

  吴榮光,字殿垣,一字伯榮,號荷屋、可庵。晚年號石雲山人,别署拜經老人。按族譜以季札爲一世,榮光爲一百一十一世次(屬能字派),是嘉慶、道光道時佛山大樹堂吴氏的家族首領,道光時期授任貴州、湖南、湖廣等省之封疆大吏。

  干隆三十八年(1773),吴榮光出生在南海縣佛山鎮觀音鋪吴氏族居的大樹堂西第;其父是吴垣孚(思九)的第七子(房)吴濟運,字崇階,號和衷。生母樑氏,是干隆進士、福建羅源縣令樑翰的第四女。濟運做過總鹽商,生平不樂仕進,但對榮光的仕途和學業十分留心。9歲前,濟運親當蒙師課子;其後六伯父鴻運又願意爲這個老成、勤奮的大侄子榮光,在自家的適園負起繼讀啓蒙這個重任。不久,又聘陳益齋在八叔公吴清遠的“鑒帷别墅”的“敦樸堂”開館,專門輔導吴榮光。13歲後,榮光錫光兩兄弟同在西園受業。前後有七個業師上課,不久再添了從弟用光、徽光,有點熱鬧。17歲應童子試,不中。當時,有人勸其父濟運,不如先用錢捐個監生,等有了名聲,再作打算。顯然,這是一條短視和非科舉正途的辦法,吴榮光之父濟運不允。

  18歲的吴榮光除了一邊跟從一些有實考經驗的老師受業外,一邊到山紫鋪觀音廟旁的田心書院參加會文。所謂會文是地方書院的一種童生有奬的競賽和考課評文。會文的活動,多由鄉人賢達權威主持出題。參加會文的童生即日交文,不得越宿。文章收齊後,交由鄉一個文章評審權威機構,評定甲乙等級,甲魁者有奬百文,次减。一年大概有二十餘次會文。實與今日學校之模擬考,同曲而异工。干隆、嘉慶時,嶺南各著名的書院均盛會文之風。“粤中論文者至不敢輕閲田心(書院)論文”。可以説,榮光是經歷了八年“焠火”,從近二百次會文中鎚煉出來的,其中學識、經驗、素質、視野一並收穫。幾十年後,榮光爲督府時回歸觀音鋪田心裏,曾倡議捐助書院與學子,寫下鄉人爲傲的《田心書院記》。

  嘉慶二年(1797),24歲英姿焕發的吴榮光考取了南海縣附生,文章列冠。縣府君以其父曾任總鹽商(商籍)爲理由,壓置第二。榮光馬上以俗例不利院試,請改第四。清代科舉制度對商籍歧視的條文和規定,肯定對吴氏家族刺激頗深,但對意志堅毅的吴榮光來説,反可以作爲發憤之動力。同年冬,考入粤季書院;越年中式舉人。嘉慶四年(1799)己未殿試,中式二十三名進士,越年,由庶吉士授編修,歷充武英殿協修、纂修。

  嘉慶十年(1805),榮光以江南道監察御史上奏《清查辦粤東海盗折》,報告香山縣、順德縣之石岐、大黄沙、新沙、勒流、甘竹各鎮被流匪搶掠實情。奏稿中,又以“臣籍隸粤東”自責和以清匪爲己任。一時珠水官紳傳頌(此文收入《佛山忠義鄉志》),地方上漸有名聲。

  嘉慶十三年(1808)十月,吴榮光受命巡視通州倉和天津漕務,目睹河北民呼民怨和通州二倉盗賣漕米和摻假等種種弊端之猖獗。

  越年五月,向嘉慶皇帝據實提出貪腐的嚴重性和防貪除弊的詳細方法。他在奏章中建議:河北官船朽爛,地方官不補,專拿民船協濟,民困追呼,宜委大員查辦。朝廷准奏議行。到天津後,榮光立即革除陋規,拒收一切賄賂。並通過勘查現場,發現偷買偷賣和投文、驗封中的各處漏弊,隨之役捕盗犯和幕後巨蠹者,法辦懲處。漕政弊端一時肅清。

  八月,榮光巡視監察範圍之内的通州中西二倉事發,倉書高添鳳等用水漲米,察覺時已虧短白米二千石以上。榮光作爲上級督查官員涉有嚴重“失察”之責〔7〕,按大清有關漕運律法懲處,立等革職。這是漕運下層的貪腐官員,采取魚死網破的辦法和殺鷄儆猴的策略,以吴榮光敢於對抗黑勢力,被誣陷革職爲樣板,警告和阻嚇其他反貪正直的監察官員。

  據説嘉慶十五年(1810)吴氏的在京諸友深憫其冤,集資〔8〕爲榮光捐了某部院的員外郎(從五品)。越兩年,調刑部江西司員外郎,他的老師阮元告誡他:“刑學生死所關,官此者勿以爲幸。”榮光一生服膺。自始清理冤案、積案,剖析詳盡。又提倡“精研律意,出以慈和”〔9〕,頗有人道和人本的意味。四年後昇郎中。同年又受命軍機章京,雖然兼任,但因職務涉及中央權力機構和機密核心,因而考選時,頗費周折。初由事機大臣監試,再引見皇帝,親决録用。

  吴榮光第一次提高佛山吴氏家族地位是中舉人,登進士;笫二次是在翰林庶常館學習期滿,由皇帝御試,分發任用,授翰林院的編修。是時如例仁宗皇帝贈其祖父母和封生祖母爲正七品。雖然是光宗耀祖,慶事有所鋪排,但畢竟品階和資歷有限,吴氏不敢擅建家廟。這次提調爲軍機章京,擢爲“軍國大權之總攬”的軍機處的辦事班子成員,無疑確是官宦仕途的一個轉折點。佛山大樹堂吴氏家族,决定在大樹堂建立翰林家廟,祀吴榮光之祖父玉堂公思九(恒孚)。至此,以佛山大樹堂吴榮光爲代表的吴氏家族才足以具備資格,取得沿明代以來,地方勢力(如冼氏)對客族吴氏家族的認可,進入只有少數姓氏才能躋身的佛山貴族上層社會核心階層。時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底。

  道光元年(1821),榮光漸以深得宣宗重用,從福建鹽法道擢昇貴州布政史。從一個道級提拔爲一省獨當一面的司法長官,它的級别稍低(或平於)於布政使。此後歷授福建、浙江、湖北三省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十月,昇任貴州布政使,屬省正級行政長官。越年,護理貴州巡撫。後再昇任湖南巡撫和湖廣總督等封疆大吏。

  吴榮光文章學術淵源深厚,性愛書法,金石,收藏和鑒賞之精,海内聞名。與干嘉學派人士如阮元、翁方綱等爲師友,與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官員和金石學術人士多有交往。又以本地區無可争議的崇高地位主修道光《佛山忠義鄉志》,由於他文化學術的成就和長期擔任封疆大吏的資歷與威望,將佛山大樹堂的吴氏家族的威望推向高峰——佛山上層社會核心集團的領導地位。

  晚年告老回鄉時遇鴉片戰争爆發,吴榮光以在籍鄉紳及其權威領導廣東團練和佛山人民抗英鬥争。林則徐曾派樑廷楠到佛山鎮,邀其到省城廣州共商抗敵大計,此爲吴榮光一生最光輝的時期。著有《吾學録初編》24卷、《盛京隨扈日記》、《金石款識類》、《帖鏡》、《辛丑銷夏録》、《筠清館金石録》、《白雲山人詩稿》、《白雲山人文稿》、《緑伽楠館詩稿》、《歷代名人年譜》等學術著作。並修輯道光《佛山忠義鄉志》14卷。此外還有篆刻《筠清館法帖》6卷;畫作《湖南苗圖》卷12幅及《楷書聯》等。此公除了身後這份學術遺産外,還以其皇朝正統的道德觀念:忠君、撫民、愛國,學術和以儒家治學入世的人文精神魅力輻射後人。它的重要性不在於出身與權勢,而在於給曾孫吴趼人一生留下極爲深刻的文化精神烙印。也是當時吴氏家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佛山青年學子的精神偶像。〔10〕

  

  注釋:

  〔1〕李葭榮:《我佛山人傳》,魏紹昌:《吴趼人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2〕凡上下文涉及吴氏家族人物史,俱見於拙著《佛山大樹堂〈吴氏族譜〉的新發現》,載《明清小説研究》2003年第2期,(本書末附録全文)。其中不見於拙文的俱見於佛山博物館所藏《佛山大樹堂吴氏族譜》。

  〔3〕有關“分宜故第”傳説和舊話的材料參見:一、裴效維:《吴趼人研究》;二、嚴嵩:《鈐山堂集》卷二二、卷一七;三、王世貞:《相府蓮花牡丹》、《弇州史料後集》卷三六。胡春焕、白鶴祥:《北京的會館》,156頁,“湖廣會館”條。

  〔4〕〔5〕《都中尋先兄墓不得(八首)》之序雲:“……時將南歸,乃立碣墓側,撫沃堯而言曰:俟此子長成,好奉乃兄返故土也。……” 見《吴趼人全集》,第八卷128頁,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6〕“千年世家”一節的吴氏家族材料,主要來源於2000年新發現的佛山大樹堂的《吴氏族譜》。又參見《明清小説研究》2003年第2期任百强:《佛山大樹堂吴氏族譜的新發現》。

  〔8〕以嘉慶買員外郎之官職計,至少要8000到9000兩銀。參考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載《燕京學報》1950年專號,燕京學報出版社。

  〔9〕引文見《佛山忠義鄉志·人物》之《吴榮光傳》。

  〔7〕〔10〕吴榮光生平主要參考《清史列傳·吴榮光傳》、[美]A W恒幕義:《清代名人傳略·吴榮光傳》和家刻本《吴榮光自訂年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