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客家文化的地域性

  一、引語

  客家文化是一特色鮮明的文化,這已爲學界所公認。然客家文化“特”在哪裏?目前尚缺乏系統地科學地概括。有學者根據歷史上中原漢民曾數度遷徙到客家大本營地區的背景,主張“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如丁毅華先生認爲“客家人長期保持着祖先從中原住地帶來的文化因素,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1〕林曉平教授在《關於客家文化特徵的思考》一文中也把客家文化歸屬於一種移民文化。〔2〕劉勁峰先生則認爲“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爲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藴,而且還具有作爲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3〕等等。但我們知道,客家民係是歷史時期遷入贛閩粤三角地區的北方漢民與先前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古越族的後裔及畲瑶等少數民族經過長期交融而形成的。客家民係之形成,也就意味着其民繫表征的客家文化之形成。而客家文化一旦形成,就應當具有相對獨立的系統和穩定的結構。她與原生態的中原文化保持着血肉聯繫,但又有自己的鮮明個性。换言之,她不是原生態的中原文化的“原版”遷移,而是融入了許多南方山區地域特點和少數民族因子的一種新型文化。這種文化的屬性如何?她又具有怎樣的特性呢?本文提出了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權作引玉之磚,如能引發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討論,則於願足矣。

  二、移民文化論的誤區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會産生的觀念形態文化,即移民社會中人們的精神活動及其産品,主要包括倫理道德、宗教、哲學、藝術、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它在結構上表現爲兩大基本層次:一是移民心理,是指移民社會人們的情感、意志、風俗習慣、道德風尚和審美情趣等要素,以及以價值觀爲核心,包含在經濟、政治、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方面的觀念因素。其中,以價值觀爲核心的觀念因素是移民心理的深層結構,制約着情感、意志、風俗習慣等其他要素。二是直接反映移民心理的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即以移民心理爲基礎,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倫理學説以及宗教、哲學等思想體系。〔4〕

  移民文化是一個歷史範疇,有其嚴格的時空界限。客家文化的形成伴隨着客家民係的形成而形成。關於客家民係的形成,學界有“五代宋初説”、“宋元説”、“明清説”等不同的觀點,但不論哪種觀點,都肯定客家民係形成之後,客家文化也就成爲一個獨特而穩定的系統。而客家大本營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又使這種文化較少受到外力的干擾,其穩定性不斷增强。客諺“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正説明瞭這一點。一些論者認爲客家民係是因遷徙而形成的,客家文化之中保留了許多中原文化的因子,故客家文化就是移民文化。這實際上是對客家文化的一種誤解。

  移民文化是相對於非移民文化而言的,它不同於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與非移民文化的分水嶺並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或所屬民族的差异所致,而是由移民社會與非移民社會的内在結構及變遷來確定的。與其他文化相比較,客家文化極爲獨特,這種獨特就在於客家文化是一種以人口遷徙爲背景而發展來的。所謂以移民爲背景的文化,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突現出移民生活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的影響。强調客家文化形成的遷徙背景、而不是一般地將客家文化稱爲移民文化,是爲了與現代意義上的移民文化相區别。客家文化賴以生成的基礎是歷史上的人口遷徙、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客家文化既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與中原文化不同的特質。就像孕兒從母體中脱胎而出,但孕兒並不是母體的“克隆”一樣,客家文化也不應該是中原文化原版遷移的“移民文化”。

  在研究中,有的論者也注意到了客家社會的移民問題,並藉以分析客家文化的移民性。他們認爲客家民係是因遷徙而形成的,客家社會是一個移民社會,故客家文化就是移民文化。誠然,在客家民係形成之前,客家先民社會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客家民係的形成與移民有很大的關係。客家民係形成之後,也一直存在人口流動,如明清時期閩粤客家的倒遷入贛。〔5〕但這些人口流動主要是客家内部的人口流動。用客家社會的人口流動來證明客家文化的移民性顯然不可取。

  一些學者還混淆了客家文化與客家移民文化的内涵。客家移民文化是指客家民係、客家文化形成之後客家移民的文化,如四川洛帶鎮的客家移民文化、陝西南部商洛山中的客家移民文化。以此類推,我們還可以説,香港的移民文化中,有客家移民文化;臺灣的移民文化中,有客家移民文化;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中,有客家移民文化等等。顯然,以上列舉的客家移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種同質遷移,而不能據此説,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就如歷史時期裏中原文化會隨着漢民族人口的遷移而發生遷移,給不同的地區帶去“中原移民文化”,我們難道能據此説,中原文化是移民文化嗎?顯然不能!

  三、客家文化是在贛閩粤邊區形成的地域文化

  文化是生態環境的適應。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漫長的歷史時期内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毫無疑問,孕育這一産兒的母體就是贛閩粤客家大本營地區。在這一特定的時空範圍條件下,諸多因素對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了作用,擇其大端,其中最爲重要的有三個方面。

  首先,唐末至宋末的中原移民運動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動因。一方面,漢民們把先進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帶入了客家地區,使這一地區得到較快的開發,迅速改變着往昔那種“人烟稀少,林菁深秘,野獸横行,瘴癘肆虐”的面貌。另一方面,漢民們與畲瑶等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在一起,勢必以自己優勢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對他們發生方方面面的影響以致最後同化他們。上述兩個方面便促使贛閩粤三角區發生着歷史性的變化,以至到了南宋時期,這裏人文蔚起,一個以中原傳統文化爲核心同時又藴涵着其他文化因子的新的文化形態——客家文化便初步形成了。

  其次,贛閩粤三角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爲客家文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一方面,客家先民從北方遷到南方,從平原地帶入居山區丘陵,他們雖然遠離了動亂與戰火,却面臨新的生存劣境。因此,他們不得不對原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模式作某些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由此久之而形成新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客家大本營地區四面環山,交通不便,成爲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爲客家文化保存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龢民係個性創造了條件。如客家方言中保留着較多唐宋時期的中原古韵和古漢語詞彚,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第三,贛閩粤三角地區土著居民的文化給客家文化的形成予重大影響。從人類發展的通則來看,不同民族間文化的影響和融合是雙向式的。南來漢民在進入客家大本營地區後,以自己的文化去融合、征服土著居民,那麽,土著居民也勢必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去迎接這種外來文化,雙方便在這種不斷的撞擊中激盪和交融,最終孕育出一種新文化,即客家文化。

  王東先生指出:“客家文化不是中原文化的單向、簡單移植,而是包括了燕趙文化副區、黄土高原文化副區、中原文化副區、淮河流域文化副區、荆湘文化副區和鄱陽文化副區等衆多區域文化在内的多向、復雜整合。”〔6〕一部漢民族發展史,一方面是不斷融合周邊其他民族的歷史,另一方面又是漢民族向北向南播遷、伸延的歷史,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後者得以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客家民係與漢民族的南方其他諸如廣府民係、福佬民係,都是北方漢人南遷的産物。既然有一部同源的南移史,爲什麽廣府文化、福佬文化就不是移民文化,而只有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呢?這顯然也是講不通。事實上,歷史時期由於戰亂、饑荒、疫病等原因,中華大地的人口是不斷流動着的,一個姓氏在一個地方居住幾百年、上千年的情况是不多見的。也就是説,人口是動態的,而文化却是相對穩定的。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對進進出出的人口就具有很强的影響力和同化力,而不會因爲人口流動而改變其整體屬性,客家文化當然也不例外。

  綜上所述,如果主張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也就等於主張中原(北方)地區原來就存在一個客家民係、客家文化;贛閩粤三角區的客家文化是由中原(或北方)的客家文化遷移過來的。這樣一個判斷的不合理之處在於:忽略了客家文化的形成過程及贛閩粤三角區地理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土著文化的作用和影響,也在實際上否定了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因而是難以成立的。客家文化,概括地説,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爲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畲、瑶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文化不僅是指産生於贛閩粤客家大本營地區這個特定的地理範圍内的文化,而且更爲主要的是她具有自成體系的歷史淵源、特定内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這個文化體系,具有其風格的地域性,歷史發展的穩定性和搆成的完整性等特點,由此才形成爲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在全國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客家文化的亞文化屬性

  人類學認爲,“亞文化是一個社會或族群的次一級群體的文化,既有所屬的母文化特點、行爲模式和價值觀念等,而又有其本身獨具的特色,與母文化有所不同。”〔7〕“亞文化”一詞是從Subculture翻譯過來,在中文世界裏的歷史並不悠久。根據《韋伯斯特百科詞典》的解釋,它包括兩個相聯的定義,一爲“社會中某一族群所特有的文化觀念和行爲方式”,二爲“在社會、經濟和倫理等方面具有獨特特徵的族群”。我們通常引用第一種定義來指亞文化。社會學對“亞文化”的概念還有一種定義,“當一個社會的某一群體形成一種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徵,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時,這種群體文化被稱爲亞文化。亞文化可以圍遶着職業種類發展而成,如醫學或軍事部門的亞文化。亞文化還可能是基於原來的國籍,如美國黑人亞文化。亞文化還可能是源於地區的差异,如美國南部各州的的亞文化。”〔8〕“每一個復雜的社會都包括着許多亞文化,社會成員常常是在一個以上的亞文化中發揮作用,反過來説,他們在一生中也會經歷許多種亞文化。”〔9〕亞文化是在亞文化族群的特殊土壤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並不等同於主流文化在亞文化族群裏的簡單嫁接。

  談到客家文化的屬性問題,就不能繞過客家文化的特質問題,李曉方給客家文化特質概括出一個概念:“它是對最能反映客家文化個性的衆多文化因子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這種抽象與概括相對别的文化而言具有凸顯性和穩定性,長期以來對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爲取向發生着深刻的影響。”〔10〕關於客家文化特性問題,因篇幅有限,容另文撰述。但諸如客家民間信仰、客家風水術、客家山歌、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喪葬禮俗等就是客家文化個性的衆多文化因子的代表。這些文化因子都是在贛閩粤邊區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下以中原文化爲基礎,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因子而産生的新的文化事象。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這一特殊土壤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並不是中原主流文化在客家族群裏的簡單遷移和嫁接。歷史上,客家人長期處於“處處爲客”、輾轉遷徙的狀况,無論是處在地理空間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邊緣,還是從邊緣山區向中心地帶的平原流動,都勢必與當地族群發生融合與衝突,清末的土客大械鬥就是這種客家生存形態的集中體現。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客家人迸發出一種很强烈的族群意識,在群體性格與心理上突出表現爲團結、奮進、熱情、質檏、保守、警覺、謹慎。早期客家研究的主流强調根係中原與血統的純正,以争取“正統”地位和回歸國家與社會的中心,正是客家文化亞文化屬性的生動寫照。關於客家文化的亞文化屬性此前已有學者進行過研究。如程世平以四川客家話爲研究對象,認爲“客家話的話語信息所承載的文化内涵在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史上從主流文化演變爲亞文化的過程”使“客家話聯結的移民聚居區已經形成一種相對於主流文化的較爲典型的亞文化圈。”〔11〕。客家文化作爲一種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是中國整體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與其它區域文化或族群文化在長期的互動過程中而逐漸形成的;它既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與中原文化不同的特質。因此,我們主張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母體中衍生出來的一種亞文化。

  五、結語

  當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面臨喪失話語權的危機時,那些帶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存在和發展方式,無疑都爲21世紀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可能的發展啓示。對於21世紀中國文化而言,地域文化類型並不在少數。在這些文化中,客家文化作爲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有着極爲重要的地位。客家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僅是一種新質的東西,而且客家文化這種地域文化經驗爲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生産方式以及傳播方式,换句話説,這種地域文化經驗對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種參考作用。〔12〕不同文化價值觀的長久性存在及對主流文化同化功能的消解等仍然持續地影響和作用着這個世界,有的甚至還可能化解並生成新的文化價值觀,以彌合文化間的差异,在全球化進程中找到新的出路。因此,探討作爲一種地域性、多元性龢民間性類型的客家文化的歷史經驗,可以爲我們思考中國文化發展的可能性提供思路。

  注釋:

  〔1〕

  丁毅華.客家與“客家文化”四論[A].“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0.

  〔2〕林曉平.關於客家文化特質的思考[A].“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0.

  〔3〕安國樓、劉勁峰、劉曉春.話説客家人——客家學研究者三人談[A].新華文摘,2004 19.

  〔4〕張然.論移民文化及其特徵[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

  〔5〕參見羅勇.明末清初閩粤客家的倒遷入贛[A].客家學研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王東.客家學道論[J].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黄淑娉主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C].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9〕〔美〕戴維·波譜若.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10〕李曉方.客家文化特質研究的幾點思考.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3

  〔11〕程世平.四川客家話與亞文化圈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

  〔12〕李惠娟.客家移民與文化的變遷[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羅勇:江西省贛南師範學院教授、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