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石製品分類



   本報告定義石製品有關的辭匯如下:

  * 石製品(Stone artifact):所有人爲加工的石質物品;包括石核、石片、長石片、廢片、斷塊、半成品、廢品、成品(石器)。

  * 石核(Core):用以剥片和製造石器的大塊石料。石料它可以是礫石,也可以角礫和岩塊。

  * 石片(Flake):可加工成石器的石片、斷片和廢片。可加工成石器的石片是指在剥片工序中有製作石器意圖而剥下的片狀體;以此加工成器稱爲石片石器。

  * 長石片/ 石葉(Blade):石片中的一種。這種石片的形狀兩側平行或接近平行,其背面中央有貫穿前後端的稜脊,長爲寬兩倍或大於兩位倍以上。

  * 廢片(Debitage):在剥片工序中剥下的不能再利用和加工成石器的石片。

  * 毛坯(Blank):一般指用來進一步加工成磨刃或磨光石器和半成品。用來製作石核石器的石核坯或石片石器的石片。

  * 石核石器(Core tool):用石核作爲原料而加工成的石器。

  * 石片石器(Flake tool):用石片作爲原料制成的石器。

  * 礫石石器(Pebble tool):用礫石爲毛坯制成的石器。

  * 刮削器(Scraper ):多數采用以石片加工制成的;也有爲少數不多的用小石塊或石核制成的刮削器。通常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側緣,經加工而成的刃緣。

  * 尖狀器(Point):大多以石片爲毛坯、多經正向加工制成,在其兩側緣修理後,常在前端相交成一尖角(或尖刃)。

  * 手斧(Hand axe):用礫石或大石片爲毛坯,采用錘擊法向兩面加工而成的體形較大的工具,在其背面和腹面通脊略爲隆起;器型呈梨形或橢圓形,兩側刃緣較直。

  * 手鎬(Pick):用礫石或大石片爲毛坯,采用錘擊法向單面加工而成。器身較長,横斷面呈三角形或四邊形,多數腹面略平,背面隆起;尖端鈍厚粗實。

  * 砍砸器(Chopper):采用石核、礫石或角礫爲毛坯,也有采用大石片爲毛坯,以錘擊法向交互加工制成。器身通常較坦寬,刃緣曲折。修制刃緣多單面或兩面,刃角在45度以上。

  * 雕刻器(Burin):多以石片或石葉爲毛坯。由一次或多次縱向、斜向打擊,修理制的刃部幾乎垂直於毛坯背面和腹面的刃面,刃口齊平。

  * 尖狀器(Projectile point):用石片爲毛坯,多以壓削法在兩側緣加工,使之兩刃相交成一尖。

  一、   石材

  據香港地質研究,黄地峒遺址基岩是中生代侏羅紀形成的“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Coarse ash crystal tuff) ( Sewell and others 200)。比例十萬分之一的《香港地質圖》(2000年版) 顯示黄地峒遺址的基岩層理(Bedding)傾角爲40° (根據考古隊員譚惠忠實地測量,第二采石場基岩的層理爲傾角38度。)。

  2004年度黄地峒遺址采集和探方出土的石製品標本,送交中山大學地球科學係岩礦室磨片作鏡下鑒定,確認爲硅質凝灰岩(或沉凝灰岩)。硅質凝灰岩顔色爲淺灰至灰黑,具水平層理,質地堅硬(硬度7至8),適合打制石器。

  硅質凝灰岩出露於黄地峒山坡30米~80米等高綫處,遺址的硅質凝灰岩露頭經長期風化呈球狀,極度風化後的物質則形成 “赤壤土 “(ultisoil or red soil),即遺址泥土。硅質凝灰質岩所受物理風化作用較弱,在熱帶或南亞熱帶較高的氣温和較强的降雨條件下,極易受到化學風化。岩石原色爲淺灰—灰黑色,在地表受到酸雨或富含腐植酸的逕流侵蝕,岩石表面高嶺土化而變成白色或米黄色,隨着風化程度的加深,風化層逐漸由薄變厚。

  風化層的厚薄和顔色與風化程度有密切關係。出土石器遭受風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探方T14的L3層出土的石器,灰黑色的凝灰岩表面僅有1mm左右的米色風化層,表面光滑,對岩石硬度影響不大;而探方T14的L4層、L5層出土石器,米黄色風化層厚度大於3mm,表面較粗糙,摸之有粉塵剥落,岩石硬度降爲3左右,可見埋藏越深,時間越長,受酸性腐蝕程度越强,則風化越深。

  黄地峒石製品風化層分級如下:

  * 風化層薄(0.5mm至1mm),則顔色灰白;風化層表面硬而滑。

  * 風化層中等(1.1mm至2.0mm)則顔色呈淺米色。

  * 風化層表面不滑。風化層厚(2.1mm以上)則顔色淺黄至黄色,風化層已呈粉狀(即高嶺土化);風化層表面成粉狀,用手甲即可劃出刮痕。粉狀風化層的存在對觀察石製品的修疤極爲不利。

  二、   觀察、測量和分類

  黄地峒遺址石製品以石片石器爲主,石核石器和角礫石器較少。2004年測量的石製品,以石片爲毛坯者占62.17%;以角礫、斷塊爲毛坯者占36.59%;以長石片爲毛坯者占1.28%。

  2005年測量的石製品中,以石片爲毛坯者68%;以角礫、斷塊爲毛坯者占32%。

  (一 )石製品觀察和測量

  本報告中石製品分類主要以功能和形態爲原則,以功能爲主,形態爲輔。凡石核/角礫/塊狀石器不具石片軸者,即以其 “長軸”(Long axis,形態軸Morphological axis)定位及確定石製品擺法。 “長軸”是指石器兩點間最大距離之直綫。石核/角礫/塊狀石器的擺法:長軸直對自己垂直,打擊點朝下(即向自己),遠程朝上(即遠離自己);背面朝上(即面向自己),腹面向下(即向桌面);左右上下的定位均以此爲準。個别角礫/ 塊狀毛石器和石核石器命定名皆以其工作緣與形態軸關係而定。

  “石片石器”是具有石片軸的;即以石片軸定位和定出擺法。 “石片軸” (Axis of flake, 技術軸 Technique axis)是石片石器由打擊點延伸到另一端之直綫,並將打擊泡平分爲二的直綫,所以技術軸又名 “打擊泡軸”(Bulbar axis)。石片石器的擺法:長軸直對自己垂直,打擊點朝下,遠程程朝上;背面朝上,腹面向下;左右上下的定位均以此爲準。石片石器的命名以其工作緣與石片軸關係而定。

  石片石器和石核/角礫/塊狀石器的測量:長度以石片軸或長軸表示;寬度以垂直於石片軸或長軸的直綫之最大距離表示。石片石器的厚度以破裂面上至另一面的最大距離。角礫/塊狀石器的厚度測其最厚處。 

  黄地峒出土和表採的石製品器的形態和屬性有七個:

  (1)石器的長、寬、厚和重量;

  (2)毛坯的類型;

  (3)刃角和刃邊的形態;

  (4)刃邊修理留下的修疤的形態;

  (5)臺面形態;

  (6)第一次加工方法、方式和精度; 

  (7)第二次加工。

  此外,石製品使用情况、埋藏後的磨蝕程度以及風化級别都納入觀察和記録之列。完成觀察石製品中大部分是石片石器,均具有刃邊。完成測量的刃角選定端刃角和側刃角;刃部的觀察和測量選定側刃和端刃。石片石器的邊緣一般都有修理遺留下來的 “石片疤”(或稱爲“修疤”)。修疤的形態從兩方面觀察和分類:修疤的深度和傷疤的層數。

  加工方法分爲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一次加工的觀察着重分辨是否直接打擊還是簡接打擊。若爲直接打擊者,則據其打法細分爲錘擊法或鋭稜砸擊法。直接打擊法則據其打片方向細分爲正向、反向、交互等。毛坯分有三種:以錘擊方法打下石片、角礫和塊狀毛坯。

  (二) 石製品分類

  出土和采集石製品共3,621件。由張森水先生、張鎮洪教授和吴偉鴻觀察和測量者共724件石製品(20%);其中工具類344件,占45.51%;非工具類300件,占41.43%。完成觀察和測量石製品件數和百分比如下。其中的手斧、手鎬和楔形器均悉數納入的。

  經觀察和測量的724件石製品的詳分類如下:

  (1) 非加工類石器

  ①石核

  a單臺面石核

  b雙臺面石核

  c三臺面石核

  d多臺面石核

  e龜背型石核

  ②錘核

  ③斷塊

  ④石片

  a 錘片

  b 斷片

  c 殘片

  d 板薄片

  ⑤ 細石葉

  (2)  加工類石器

  ①  寬刃器

  a單刃刮削器

  b雙刃刮削器

  c多刃刮削器

  d楔型器

  e砍砸器

  f齒狀器

  ②尖刃類

  a手斧

  b手鎬

  c尖刃器

  ③尖狀器

  ④雕刻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