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遺址周邊地區的調查



  衆所周知,當發現一個遺址存在後,不管遺址的性質是什麽,準確範圍有多大,在開始全面工作之前,第一件工作要做的就是把遺址周邊地區的各種情况作一次較爲詳細的調查。爲此,在上級單位同意開展工作時,我們就開始對遺址周邊5平方公里的地域進行調查,把考古踏勘調查和地質環境調查同時進行,踏勘路綫有三條:一從荔枝莊碼頭沿海岸經大白角、白角仔、深涌角、深涌村行至榕樹澳;二由荔枝莊沿山路經蛇石坳、深涌、黄地峒行至榕樹澳;三從榕樹澳沿引水道車路行至企嶺下老圍,再順海灘邊小路經企嶺下新圍、瓦窯頭、井頭行至輋下。沿程對該區域内海岸和山地的地形地貌、海蝕遺迹、植被現狀、岩石露頭、坡積物及其類型等作了較爲詳細的調查和觀察、並采集了岩石樣本、化石標本、文化遺物等等。調查路綫全程共計50公里餘。

  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能作爲石器的原料,如硬度較大的燧石、凝灰岩、硅質砂岩、硅質凝灰岩等在荔枝莊至榕樹澳山坡、海岸上多處出露。從荔枝莊西側的大白崗至白角仔沿岸,以及一個在石芽頭與白角仔的未名海灣海岸,均發現硅質凝灰岩、硅質砂岩、燧石,但該地的硅質凝灰岩和硅質砂岩的節裏甚爲細密,不利製作打制石器。除了黄地峒西側海灘上見有石器、半成品、廢片和碎屑外,其他處尚未有所發現。調查路綫上的踏勘除在離黄地峒遺址約2公里的一條小溪入海口處發現了半個刃部有磨過痕迹的斧形器和在榕樹澳附近發現了一件刃部有磨過痕迹的斧形器外,迄今爲止還未發現陶片及其他史前文物。在調查過程中同時發現,黄地峒西側海灘上(位於山脚海邊小路以下的海灘潮間帶,高程2.5米以下),散佈着大量的石器石料,大、小型石核、石片和石器。這個分佈範圍當時估計約爲南北向長300多米,由山坡向海上延伸東西向寬約100餘米。潮間帶以下的部分石料、石核、石片和石器被海水淹没。石料開採後滾落在山坡和海灘上,人們選擇合適的大石核就地打片,就地加工,海灘上至今還保留着好幾件大型岩塊石核,其中一塊高約0.5m,寬約0.4m,上面經剥片後留下的石片疤痕清晰可見,周邊的地下遺留着大小不一打下來的石片、廢件和一些半加工的器物,其密度十分可觀。類似這樣的石塊,在海灘上散落的許多,大小不一。這些大型岩塊既是生産石片的來源,又是進行加工石器的石砧。這種形式既方便又實用,其用途一目了然。

  我們在黄地峒西側海灘的潮間帶石器加工埸的中心區劃出一個5×10米的表採區(標號SD1)進行現場統計,把這一範圍内散落在地表面有人工加工痕迹的石核、石片、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等進行分類統計。爲了更好地瞭解山坡上堆積物的情况,與此同時,我們在試掘探方T3、T4的東南角和探方T5的西北角劃出了兩個小區(標號分别爲SD2和SD3)進行現場統計。由於潮夕作用,一些細小的石器被潮水帶入海中或翻埋在深處。爲了瞭解石片、石器的垂直分佈規律,我們在海灘高潮綫上、下分别布設了兩個1×1.5m的小探方T1和T2,從中我們亦發現了打制很好的石核石器和小石片石器等。這些石器來源於何處?爲什麽僅集中在這段海岸潮間帶内?在潮間帶外被海水淹没的地方有多遠還有這些石製品的存在?顯然,那些巨大岩塊和較大的石器不可能被海水從很遠的地方搬運而來的,近處也没有很大的溪流,不會從遠處高山上冲下來,極可能就從黄地峒向海方向的低處山坡上滾下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黄地峒西側山坡下,在潮間帶小路靠山坡的一面上,由於修海邊小路時切出一幅長達15米,高1米餘的剖面,在剖面中出露一層有石片、石核和石製品的文化層。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