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教育部的“文革”情結



  2008-2-26 13:22:42

  教育部繼中小學生跳集體舞後又開始張羅起京劇進課堂了(見2月26日《南方都市報》A10)。明星發言人王旭明不打自招,一改口風説這一次和上一次均不是“要求”,而是“推廣”。好像明知理虧,知道人家會上門質疑拍磚,不如自己先脱褲子打一針預防針似的。其實中國話到了官員嘴裏,翻來覆去意思都一樣,關鍵看指定用在什麽地方。

  跳交誼舞集體舞是汲取人類藝術精華,唱京劇是從小弘揚國粹文化傳統。想法固然不錯,但顯然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用在了錯誤的對象身上。想想7歲的小男孩唱刁德一探阿慶嫂那段“這個女人不尋常……”是個什麽情形?這跟“文革”期間中小學生廣跳忠字舞、普唱樣板戲没有什麽實質區别。尤其是,據説在其推薦的15首京劇教學曲目中,竟然有三分之二是“革命樣板戲”。

  不問實際情形、囫圇照搬套用、决策一厢情願,是當前政府文化部門的常見病了,此病隨着海歸派逾多充實崗位,愈加嚴重。這麽説吧,當前中國的中小學生課外要學的東西多了去,排100名也輪不到交誼舞和京劇啊?當務之急是教他們現在怎樣尊重家長和教師,懂得將來如何報效國家和社會!這些基本元素的恢復上身,對當下中小學生來説,遠比交誼舞京劇迫切得多!

  既然京劇是國粹可以在中小學“推廣”,那鼻煙壺、酒文化,還有上房揭瓦的少林輕功、誘賭上癮的麻將牌九,樣樣都離不開“國字”頭呢,都可以倡道從小學起。

  “讓學生娃反擊艷照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