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劉黑仔戰鬥在南雄



  李君祥(李君祥:南雄市史志辦公室。)
  
  劉黑仔,原名劉錦進,是個威震敵膽,名揚港九的英雄,他忠於黨、忠於人民,爲祖國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披肝瀝膽,英勇殺敵,立下了彪炳的功勛,他的英名曾經使日寇、國民黨頑軍、土匪膽戰心驚,他那傳奇式的戰鬥事迹,至今仍爲人們所傳頌。

  劉黑仔,1919年10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寶安縣大鵬城東北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劉基早年是海員工人,母親王秀,在家務農,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他的家鄉時,其父母親都被拉去當挑夫,勞碌奔波,受盡折磨,最後患上霍亂病,於1941年6月的一個星期内先後去世,苦難的童年生活使劉黑仔自小就有了階級仇,民族恨。1939年上半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入黨後,黨組織分配他到沙頭下村小學教書。1939年底,根據他的要求,批準他到坪山參加曾生領導的惠陽大隊手槍隊任小組長,主要任務是收税,打土豪劣紳,爲部隊解决經費。

  1945年7月,中共廣東省臨委遵照中央軍委關於要迅速派出部隊北上,配合王震南下支隊行動,開避五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組建了由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和政治部主任楊康華三人組成“粤北指揮部”, 劉黑仔被抽調到粤北指揮部轄下的西北支隊,任支隊部參謀兼短槍隊隊長,隨軍北上,1945年12月間,粤北指揮部派劉黑仔率其手槍隊與雄餘信武工隊的張定和陳芳率領的5名税收隊員會合,成立手槍隊,由劉黑仔任隊長,在雄信公路綫上一帶活動,主要任務是爲部隊解决經費,爲此劉黑仔除了原在雄信公路上石逕圩和火燒橋兩個税站繼續加强税收活動外,還漸步控制了南雄的鄧坊、界址、坪田、新龍、江口、老龍等七個圩場的税收,每逢圩日就三五人一組,跟隨赴圩農民進圩收税,農民聽説爲部隊收税都積極配合,主動交税。但由於北上部隊剛進駐南雄不久,人員又多,雖然税收有所增加、但仍難以解决部隊的給養費用,爲此,粤北指揮部在南雄地下黨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解决給養問題。

  1946年初的一天,指揮部給劉黑仔的手槍隊下達命令,要求其在短時間内上繳40萬元法幣給指揮部,以應急需要,由於時間大短,税收任務又重,劉黑仔考慮到按正常税收不可能完成任務,在董天錫領導的烏逕地下黨提供情報下,劉黑仔决定夜襲國民黨的烏逕税務所,在一個寒風凛冽的晚上,劉黑仔率手槍隊10多名隊員,從孔江的上窑背出發,晚上10點多鐘趕到了烏逕税務所,發現税務所人員正在那裏打牌。手槍隊突然冲了進去,劉黑仔就命令他們將收到的税款立刻全部交出來。面對着黑洞洞的槍口,税務所人員只好照辦。手槍隊得款後立即離開烏逕,返回駐地。經過清點鈔票,共40萬元有餘,超額完成了指揮部交給的任務。手槍隊除了負責收税工作之外,還要做宣傳群衆的工作,每到一個地方和進入圩場都帶有傳單,分散發給群衆,使廣大群衆瞭解遊擊隊是爲窮人求解放的。

  1946年, 國民黨反動派撕毁《雙十協定》準備發動内戰,支持國民黨的美國也假惺惺地參與“三人小組”幫助國民黨搞假和談真備戰。國民黨廣東當局一方面被迫承認廣東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部隊,同意北撤;另一方面又暗中加緊布置,調兵遣將,企圖截擊消滅我東江縱隊。這時,劉黑仔的手槍隊仍堅持在南雄一帶活動,不斷襲擊和牽制敵人,這使國民黨當局十分惱火,把劉黑仔的手槍隊視爲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要消滅劉黑仔率領的手槍隊,於是國民黨南雄當局公然違反協議,利用所謂的民事糾紛調解,誘使劉黑仔的手槍隊進入界址圩,劉黑仔等不知道這是國民黨當局預設的圈套,决定調解這起民事糾紛。這天正是圩日,趁圩的人很多,人來人往,上午10時左右,劉黑仔和蘇光政委等五六個人正在圩内一間屋裏開會,討論如何處理這宗民事糾紛,隊員邱石等三人到街口巡邏警戒,這裏敵人便衣早已潜入圩内,借故挑起事端,首先和邱石等人發生衝突,槍聲一響,街上秩序大敵,人群四散而去,敵人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接着敵人的機槍、手榴彈朝着劉黑仔他們掃射、投彈過來。蘇光政委和另外一個手槍隊員從屋内冲出時中彈犧牲。劉黑仔和五六個隊員冲出屋外進入另一間店鋪内固守,堅持到下午2時許,向圩西門突圍出去,敵人繼續追了二裏多路。這時只剩下劉黑仔、邱石、簡棠等4人分散撤退,邱石在撤退時負傷,劉黑仔右大腿中彈後受傷昏迷過去,倒在一條水圳邊,被一過路的農民發現,急速報東江縱隊,部隊派人帶着衛生員把劉黑仔抬到一個小村搶救,但由於流血過多,傷口又感染了破傷風菌,限於當時醫療條件差,在受傷的第三天,前往指揮部的途中,搶救無效,不幸犧牲了。劉黑仔臨犧牲前還説:“我如能活着,一定要多消滅敵人,爲犧牲的戰友報仇”。英雄的遺體埋葬在江西省全南縣正和鄉鶴子坑村,墓碑上用紅磚刻上“東江縱隊英雄劉黑仔烈士之墓”。

  劉黑仔犧牲時才26歲,他的一生,是英勇戰鬥的一生,是爲拯救人民,振興中華而拼搏的一生。他不愧是東江縱隊的傳奇式英雄,他爲民除害,爲國捐軀的動人事迹,遠遠爲後人所傳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