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畲族的文化和風俗



  莊禮味 莊子聖

  畲族歷史悠久,但由於本民族没有文字,見於漢文史籍記載不多,所以對畲族的社會文化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尚缺乏資料。但至遲在公元七世紀初,即隋唐之際,畲族人民已經聚居於閩粤贛三省交界地區。至明清時期,畲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三省交界地區畲族有一部分陸續往閩東、漸南、贛南、粤北的南雄遷徙。

  史學家認爲畲族、瑶族同源出於武陵蠻。漢晋時期湖南長沙一帶的武陵蠻,由於漢族封建統治者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陸續向附近遷徙,分佈在五嶺山脈西部的稱爲瑶族。住在東部的逐漸發展爲今天的畲族。

  南雄畲族是屬五嶺東遷移來的一支。徐鬆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中曾談到南雄珠璣巷的“茶山瑶”,我們認爲可能就是現在的畲族。

  畲族定居南雄的情况

  藍克昌(念五郎)被奉爲信豐藍姓畲族始祖。其長子傳泰(千一郎)移居信豐,其第五代孫藍程員,諱友祥,字質庠,原居信豐赤土球獅(今正平鄉),於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奉贛州虔院招募義勇,後立基於南雄府保昌縣崇仁(今界址鎮)第八圖里長藍黄朋,居住南大坊兩溪天心壩下門。生四子,傳至十世六代共190人(其中男107人,女83人),爲南雄藍姓畲族最老的祠堂所在地。

  明中期至清初二百年間移居南雄保昌藍姓畲族有16個村莊,共604人(其中男350人,女254人),直至1988年8月統計,藍姓畲族人口分佈21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户數516户,人口2820人。

  雷姓畲族以肇春公爲始祖。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崇夏裏才溪村携妻挈眷遷江西龍南縣暫居滂坑,時年已邁,未幾與蘇妣殁於該地,祖妣朱氏帶8子:德隆、德安、德原、德龔、德忠、德貞、德川、德財徙始興縣卜宅於烏泥塘定居。

  德川派下第三世千二郎於明宣宗宣德十年(1935),移居南雄全安暖水塘,爲南雄雷姓畲族開始。直至1988年4月統計,南雄雷姓畲族分佈24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470户2613人。

  畲族的源流

  盤藍雷畲族出身源流傳。據江西省興國縣宋朝時流傳下來的《雷氏族譜》載:

  “帝嚳以木德代天下,肇基於辛,故號高辛氏。於西亳(今河南省偃師縣)地方登基。一百有五歲,在位七十而崩,葬頓丘(今河南省屬)。帝後薑源大耳夫人,左耳驟發一癰瘡,旨命岐伯術人醫治,驟出一生物,飛蠶蟲,見星光燦,薑後曰:‘此物吾身所生,恐是護國之寶。’將金盤盛之,用糜肉餵之,待它出處,不覺之七夤夜,烏雲 黑暴,魚龍變化一犬(即龍狗),名曰盤瓠,其毛五色”。

  畲族的文化和風俗

  畲族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他們的山歌服飾和手工藝品,都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由於和漢族長期雜居,所以藝術風格中也含有漢族文化的一些因素。

  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主要活動形式。他們在節日喜慶場合唱歌,日常生活,山間田間勞動時,也常以歌當話,互相對答。有些地方,每年還定期舉行規模盛大的盤詩會。有追述本民族來源和遷移經過的《高皇歌》和《麟豹王歌》。《高皇歌》其歌詞雲:

  當初出朝高辛王,出來嬉游看田場。

  皇后耳痛三年在,醫出金蟲三寸長。

  醫出金蟲三寸長,便置金盤拿來養。

  一日三時望領大,變成龍狗長二丈。

  五色花斑盡成行,五色花斑生得好。

  皇帝聖旨叫金龍,收服番王是乃人。

  愛討皇帝女結親。

  第三宫女心懷願,金鐘内裏去變身。

  金鐘内裏去變身。斷定七日變成人。

  頭是龍狗身是人,愛討皇帝女結親。

  皇帝聖旨話難改,開基籃雷盤祖宗。

  《高皇歌》與《麟豹王歌》都是反映盤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詩。麟豹王即盤瓠王,因其形半如麒麟半如山豹,故名之。這歌仍流行於福建羅源縣。還有説歌和雜歌等。

  畲族的山歌,基本上是七言一句。稱四句字爲一條。多半是以一條四句搆成一個樂段。畲民唱山歌喜用“假聲”發音。山歌是清唱而歌,形式除獨唱、對唱(也叫盤歌或盤詩)、齊唱外,尚有二聲部重唱,稱“雙條落”(即雙音)。烏逕鎮鵓鴣洞曾有對唱山歌的能手名叫藍觀音妹、藍過路妹,她們村的習俗,以女對唱爲主,她們能見物有歌,逢事唱歌,從油鹽柴米衣食住行,一草一木,一禽一獸,耕田割禾,口出山歌。畲族婦女地位較高,男尊女卑思想不太嚴重。解放後南雄畲民唱山歌,歌調基本與漢族相同。

  畲族民間舞蹈多已失傳。有《踏步舞》,原是畲族正月祭祀祖先典禮中,由主持儀式的導師(畲族稱祭師)跳的舞蹈,又稱《獵捕舞》。

  畲族民間工藝美術有着鮮明的民族特點,其中尤以服裝的刺綉與編織器等手工藝的製作方面最爲顯著。畲族婦女喜歡在衣裳和圍裙上刺綉各種花鳥,及幾何紋形象美麗的圖案花紋。有的畲族婦女至今還保存着服裝花色集中在領上,由紅、黄、緑、紅、黑、水緑這樣順序排列成柳條紋的圖案。在上領的黑地上綉一些粗綫條自然花紋,是水紅黄顔色。圍身裙是大朵雲頭紋的圖案花爲其特徵。裙邊配用柳條原色圖案花紋,具有民族風格,十分醒目。

  畲族的編織物,主要有斗笠和合手巾帶(即花腰帶)兩種。斗笠製作精細,有花紋。這是汀州地方保存下來的手藝。南雄畲族的編織物亦有幼篾斗笠,但較粗糙的,基本與漢族相同。畲族合手巾帶主要裝飾是綉字。過去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利話。腰帶有兩種:一種是長約四尺,寬六寸,用柳條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花紋的腰帶;另一種是染花鏤印圖案。它和漢族的藍花布一樣。藍地白花,帶子長四尺,寬六寸。這是漳汀地區畲族婦女的裝飾。南雄畲族婦女裝飾與漢族婦女一模一樣了。

  歷史上畲民經常過着遷徙不定的生活。他們就是“隨山種稻,去瘠就腴,編荻架茅爲居”,“植粟種豆以爲食”,“結廬山谷,誅茅爲瓦,編竹爲籬,伐荻爲户牖”。畲民往往在深山窮谷中聚族而居,自成村落。這是過去畲民生活的寫照,現在分佈在南雄的畲民,多數大分散,小有聚居,有的在山區,有的在平原,與漢族雜居聚的村莊者爲多。

  畲族的基本特點是“男女椎髻跣足”。李調元在《卍齋璅録》中記載:“衣尚青、藍色,着自織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則高髻重纓,頭戴竹冠蒙布,飾呈纓絡狀。”畲族過去男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帶大襟的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長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綉龍花紋,黑色布鞋。由於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所以現在畲漢兩族男子裝束基本没有差别了。婦女的服飾,多穿自織的青藍色麻布,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些地區畲族婦女不分季節,都是穿短褲,裹綁腿和打赤脚。男女不勞動時,腰間多是懸一條圍身裙。

  婦女髮式:一般都把頭髮從後梳成螺式或筒式髮髻盤在頭上,間環束紅色絨綫。結婚時頭戴鳳冠,插有銀簪。在南雄的畲族婦女則與漢族婦女一模一樣。

  畲族居住的村寨,一般都有祠堂和房屋的結構。同姓名屬於一個祠堂,設族長一人,負責處理族内糾紛,主持公共事務以及祭祖的活動。南雄最老的祠堂要算界址的天心壩村藍氏宗祠。是念五郎克昌長子傳泰(千一郎)的第五世孫藍程員,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由信豐球獅(今正平鄉)最先移居南雄天心壩後子孫繁衍而建的祠堂,以祀祖宗。祠堂後祖廳左右楹柱,雕塑着龍狗頭魚身尾的木雕各一件,栩栩如生。許村畲族藍姓祖廳堂中也特有一對龍狗魚身木雕標記圖騰。這是漢族祠堂所没有的。烏逕鵓鴣洞藍姓祖廳神主牌上面也塑着龍狗形象的圖騰。公元1943 南雄部分藍姓後裔在雄州城阜前街建有一座藍氏宗祠,以祀祖宗(現仍保存)。

  畲族婚俗與漢族大致相同。在古代,畲族婚姻比較自由,明鄺露《赤雅》雲:“十月祭多貝大王,男女聯袂而舞,謂之‘踏瑶’,相悦則男女跳騰踴負女而去”。同姓不婚,同姓不同香爐(宗祠)可以結婚,但比較少。一般不與漢族通婚,土人與鄰者亦不與通婚。“不冠不履,三姓自爲婚。”南雄的畲族,歷來都與漢族通婚,過去婚姻操之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禮多與漢族同俗了。據全安鎮西岸村畲族後裔反映,他們的祖輩傳下來的習俗,結婚時新郎祖廳要扎一對白鶴與二朵荷花,擺設在祖廳上,以紀念藍採和祖宗的意思。

  畲族流行的節日與漢族大致相同。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等節日。但亦有别,如春節祭拜祖先要在祖廳掛祖圖。相傳他們的祖先盤瓠因平番有功,後人爲了紀念他的功績,繪彩色祖公圖懸掛於祖廳。各家各户備三牲染烏色米飯點香燭祭拜。我市的天心壩、鄧坊村、許村等他們正月亦掛祖圖,祖圖是搬遷到該地始遷祖的祖公圖。六月初六日還有曬族譜的習俗。十月十三日是祭祀多貝大王最隆重的節日,亦是紀念祖先的節日。據烏逕鵓鴣洞畲民藍光生説:“過去祖公流傳下來,十月十三日是畲族隆重的節日,只因畲族人太少,要隆重舉行,行不盛而不過了。”所以烏逕一帶漢族仍盛行姓氏節,别姓漢族譏諷藍姓畲族無節日。

  全安西岸村祖宗流傳下來有不能吃狗肉的習俗。因狗是祖先圖騰。至今全村人很少吃狗肉,狗死了,要拿去埋掉,用水淋,以超度它再生之意。天心壩和鵓鴣洞村還保持着畲族古的生活方式,椿米用木杵石臼,不踏碓。因避忌有侮辱性的忌諱叫狗踏碓。

  原始氏族都有一種所崇拜的獸類或物器作爲本氏族的圖騰,並認定圖騰爲群體保護者,尊爲本氏族的祖先。畲族是崇拜盤瓠傳説。他們描述盤瓠爲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而娶得了三公主,婚後携帶公主遷居深山,十八年後生下三男一女,後帶着朝見皇帝,長子賜姓盤,次子賜姓藍,三子賜姓雷,女婿賜姓鐘,並由此繁衍成爲畲族,奉祀盤瓠畫像,盤瓠傳説是氏族社會的圖騰信仰。畲族每一家族有一根龍頭祖杖,這是畲族的主要標誌。

  南雄畲族還保留着這樣一種傳説:

  鵓鴣洞村藍姓畲族,原有一座祖墓地,稱爲狗形的地點,在白勝村後山,風水師説:祖地下有三塊狗卵石,每塊重百多斤,要挖出來搬放,子孫才能蕃衍興旺。迷信的人把它作爲傳家寶,一塊搬到鵓鴣洞畲族藍姓祖廳放置,另一塊搬到附近黄泥塘村畲族藍姓祖廳。

  南雄畲族《藍姓族譜》有二、四、六、七修族譜保存比較完整,刻着汝南堂《藍氏族譜》作爲追溯祖先重要證據之一。

  三楓村畲族還保留着“雷王誕”的的習俗。

  南雄市全安鎮三楓村雷姓畲族,最隆重的節日,就是“雷王”誕辰。“雷王”又稱聞太師,《封神榜》中輔助紂王之大將。善作祟興天伏地,畲族人稱爲兇惡之神,原在三楓村的雷王廟。雷王塑像是“狼牙露齒,青面兇神,着古代將軍服。”每年農曆六月廿三、廿四、廿五日進行祭拜活動。廿三日請道士打醮,道士扣木魚唸經,奉果餅等供品。道場設置,掛雷幡、“風調雨順”等横額;掛十二個燈籠畫十二個生肖像。道場掛老子、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等道家祖師爺的像。另用紙扎的叫三大人(即鬼王、惡煞神、開路神)。

  此節日作竹葉糍(用一半糯米粉,一半粘米粉拌黄糖水  扁長用竹葉包)煮熟即成狀如犬舌頭,畲族人即以這竹葉糍供拜祖公及祭神驅邪納福。

  六月廿三、廿四日畲族全村宴客。吃的八大碗齋菜,六月廿五日則開葷菜宰鷄殺鴨殺大猪,改用八大碗葷菜宴客。開膳時,道士打鑼擊鼓唸經,並以八音班助興。節日三天主客集體開膳,各家來客多少由各家負擔攤派膳費。

  夜裏有放河燈活動。河燈用紅紙扎如海碗般大,其中置一蛋殻,裏面放花生油用燈芯點燃,河燈扎成圓形狀。放入湞江河往南下漂,每次放108盞,深夜十二點鐘開始活動,道士打鑼擊鼓,口唸經,徐徐放流,至最後一盞才用一個瓷碗置燈芯點清油放下河而結束。

  六月廿五日中午。各家各户五親六戚“滿散”(即結束)回家。則以竹葉糍爲禮物饋送。如有的親戚未來參加的,主人便以竹葉糍送到親戚家,以示敬意。做竹葉糍的習俗仍傳至今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