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嶺南第一書院——孔林書院鈎沉



  羅凱燊

  距南雄縣城120華里的油山鎮平林村,在北宋初創辦了一所書院。這所書院創辦的時間已查明是建隆三年(962年)。它是南雄州的第一所書院,也是嶺南第一所書院,其創辦之早在全國亦名列前茅。北宋時稱天下四大書院:衡州石鼓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長沙嶽麓書院。孔林書院的創辦時間僅次於石鼓書院(唐光和年間,公元806年-820年)白鹿洞書院(南唐昇元年間,公元937年-943年)。創辦孔林書院的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閏。他是廣東唐代38名進士之一,也是湞昌縣舉進士的第一人。

  孔林書院對嶺南文化教育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創辦孔林書院距今1034年了,但孔林書院並未爲人們所認識。最近,筆者讀《南雄珠璣巷移民的歷史與文化》(曾祥委、曾漢祥主編,1995年10月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該書第143頁論及嶺南教育文化發展時稱:“廣東最早的書院一涵暉書院,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始創於英德南山。”其實孔林書院比涵暉書院早創四十多年。爲了還廣東書院歷史的本來面目,復孔林書院在嶺南文化教育發展史上應有的地位,筆者將搜集到的有關孔林書院史料簡述如下,供學者專家們參考。

  一、有關史志的記述

  清雍正八年郝玉麟等監修的《廣東通誌·學校》載:“保昌縣書院四:曰孔林,曰大中,曰西清,曰正學”。干隆十八年修《保昌縣誌》《南雄府志》均載:“孔林書院,平林村。唐孔戣爲嶺南節度使,卒於任,季子温憲扶櫬至雄,聞安禄山亂,遂家焉。建隆七年,裔孫孔閏因創書院。陳叔秀記。”陳叔秀保昌縣人,南宋紹興乙卯特科,潭州監廟。清道光四年修《直隸南雄州志·書院》 記載與縣、府志同。但改“聞安禄山亂”爲“聞藩鎮亂”。因孔戣爲嶺南節度使時離安禄山亂相距八十多年,縣、府志誤記無疑,改之得當。又州志無記孔林書院創建時間,且雲“今廢”。1991年版《南雄縣誌·大事記》:“北宋建隆年間,孔閏在平林創辦孔林書院,爲南雄書院之始。”

  以上記述,在書院創辦時間上各不相同。《保昌縣誌》、《南雄府志》記爲建隆七年,顯然是不對的。因爲宋太祖的建隆年號只用了四年,没有建隆七年這個年號。因有此誤,《直隸南雄州志》避而不記創辦時間。《南雄縣誌》則含糊地記爲建隆年間。但不管怎麽説,省、府、州、縣各志都肯定了孔閏在平林創辦孔林書院這個史實。

  二、平林孔氏族譜的記述

  平林村保存有孔氏族譜,對孔林書院創辦情形記述得很清楚。

  干隆四年己未孟冬上浣,六十七代裔孫邑庠增生毓炎爲族譜撰序雲:“聖祖開闕裏而後,南宗孔氏蓋來自三十八代戣公也。公登唐時高第,由國子祭酒節度嶺南,三子温憲公侍父。節度戣祖奉詔赴闕,後值朱王造篡,憲公遂避湞昌(筆者注:湞昌即保昌之前稱)之平林。四十一代進士昌弼公依祖舊治由平林而南遷於粤。是湞昌平林發源於曲阜者而廣紹番又發源於平林也。至進士閏公出守宜陽,解組時年登耄耋,於宋建隆三年創孔林書院,廟宇森嚴,春秋祭祀,則爲平林百世不遷之宗也。…… ”

  又有孔閏傳記:“閏,純長子,字懷清,唐懿宗干符甲午元年五月初一日(筆者注:干符乃僖宗年號,干符甲午應爲咸通甲午)少聰明好學,涉獵經史,年十九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科舉人,二年癸醜連捷進士及第,後值五代亂離,歷登顯宦,後周官至朝散大夫,遷袁州刺史,以海内騷亂,不屑就職,因寓居吉州泰和縣石禾場十年。宋太祖建隆庚申元年摯家歸隱南雄平林祖居,壬戌三年創建孔林書院,裝塑聖祖遺像,買田五十五畝,地名隴頭,收租爲春秋設奠之需。年九十一卒於宋太祖干德甲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葬在地名雙坑大蘭羊角嶺衝天鳳形,有蒸嘗田十畝,亦在隴頭。”

  族譜中繪有孔閏像和孔林書院平面示意圖,圖後附有文記:“保昌縣城東一百二十裏平林西水,宋建隆三年壬戌歲四十一代祖諱閏字懷清創建,裝塑聖祖遺像,設立蒸嘗,每歲祭期用上丁日,長子主祭。四十四代孫諱柳字國材記。”從孔林書院圖示可以看出,書院爲三進,後進爲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東西兩廡,中進爲大成門,前進爲孔林書院大門,四周有圍墻。歷時260多年後,南宋紹興年間,四十七代孫孔振玉重修書院,規模有所擴大,大成殿由一層昇爲兩層。

  族譜的記述準確地證明孔林書院創辦於北宋建隆三年(962年),比英德南山涵暉書院早創40多年。

  三、平林考察簡記

  1996年1月,筆者前往平林考察,看到平林村在大庾嶺叢山之中,是四周環山的一塊小盆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確是避亂耕讀的好地方。該村現有400多户人家。1800多人口, 1300多畝耕地。過去原只有孔姓,後來遷進黄、利、雷三姓,而孔姓爲多數,現有210多户,1500多人。村的東西南北分别有石羊山、觀音山、筆架山、鳳凰山。山下有平林小溪蜿蜒而流,終年不息。村中多植桃李,間有數百年白果樹數株。孔氏宗祠爲“詩禮堂”,創於明代,曾經於雍正辛亥九年、道光丁亥七年龢民國12年重修,分别有碑記鑲於祠堂内。很久以來流傳一首民謡:“平林是個好地方,桃紅李白滿山岡,東有石羊千百只,西有觀音護村莊,南有筆架堵水口,北有鳳凰朝日光,富有良田千百畝,榮華富貴萬年長。”

  孔林書院面積約800平方米。八十七歲的孔憲銘和七十多歲的孔慶遐老人説,古時書院有夫子廳,内供孔子像。每年州縣官員都要來此祭孔,轎馬成行,甚爲莊重。明建文元年(1399年)南雄城創建大成殿後,孔子像遷至南雄城大成殿安放。此後,州縣官員不再到平林祭孔了。村中存一石匾長1.8米,寬0.5米,厚0.2米,一面刻“務本敦倫”、一面刻“高山仰止”。村口有惜字塔,平面六角形,高9米,三層,塔底直徑1.25米。塔旁有一古橋,花崗石砌成。村民説惜字塔是過去讀書人爲了敬惜字紙,於初一、十五燒字紙的地方。從此匾此塔可見平林古代儒風。孔閏墓今存,在大蘭羊角嶺衝天鳳形山半山腰,墓爲半圓拱形,用紅砂質岩條石砌叠而成,高1.7米,寬1.6米。墓碑爲後人重立,碑高80厘米,寬40厘米,刻有“孔閏墓”三字。

  四、孔林書院之影響

  在談孔林書院影響之前,先談談平林孔氏家族的淵源。平林孔氏是孔戣之後。而孔戣是對嶺南頗有影響的人物。據《新唐書·孔戣傳》載,孔戣字君嚴,舉進士,剛正清儉。憲宗時歷任尚書左丞,大理卿國子祭酒。元和十三年(817年)至長慶元年(821年)拜嶺南節度使,在任四年,惠政頗多,主要有四:一爲“免屬州逋負十八萬緡,米八萬斛,黄金税歲八百兩”。二爲戒貪暴。“先是屬刺史俸率三萬,又不時給,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約不得貪暴,稍以法繩之。”三爲禁買奴婢。“戣峻爲之禁,親吏得嬰於道收育之,戣論以死,由是閭里相約不敢犯。”四爲解謫士後人之困。“士之斥南不能北歸與有罪之後百餘族,纔可用用之,禀無告者女子爲嫁遣之。”深得民望。韓愈對他的評價是:“其爲人守節清苦,議論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憂國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輩,在朝不過三數人。”隨孔戣寓嶺南的三子温憲,舉博學明經,行實注南派。温憲仲子孔純,字述文,“年二十三喪父,蓑麻逾禮,晝耕夜讀,不憚勤苦,營創田宅,遂開平林孔氏不息之基。”由此可見,在唐後期至宋初,以平林爲祖居的孔氏家族,是對嶺南頗有影響的家族。

  及至孔閏創辦孔林書院,對南雄乃至嶺南文化教育發展影響很大。孔林書院於建隆三年創辦後,成了中原文化南播的一個亮點,有如在嶺南樹起一面辦學育才的旗幟。接着,南雄州府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創辦州學。相繼有珠璣巷徐信,皇祐四年(1052年)進士,歷官中書臺諫,致仕後隱居珠璣巷,設壇講學。故宋代南雄耕讀之風甚盛。《直隸南雄州志·學校》稱: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至咸淳辛未(1271年),保昌(南雄)縣人口約5萬,舉進士39名(另有特科64名。宋制,鄉試中式三十年不與進士者,推恩授官,謂之特科),其中寶慶丙戌一科舉進士3名,端平乙未一科舉進士3名。而與保昌縣相鄰的江西省大餘縣,宋代舉進士僅有21名,始興縣僅有12名。韶州府的曲江縣23名,樂昌縣23名,翁源縣4名,英德縣2名。可見宋代南雄文化教育在粤北獨領風騷。孔林書院周邊的古城、上朔、延村等村,宋代耕讀之風尤熾,負笈求學者衆,人才輩出。古城一村在宋代就舉5名進士,平林村舉進士的有孔紹旦、孔紹祖(閏之後),延村舉進士的有馮應之、馮遷,上朔村舉進士的有彭自明、彭演。

  孔林書院屬民辦書院,創辦時間雖早,位列全國前茅,但因地處偏避山區,又得不到官府的扶持,不像石鼓、白鹿洞、應天府、嶽麓等書院那樣,得到當朝皇帝賜匾、賜書、賜田,而名聲遠播。孔林書院生源主要來自附近村莊,財力也只得孔氏一家之助。自明成化以後,南雄先後有官辦書院四間,都在南雄城内。孔林書院相形之下日漸式微,終廢於宋末,歷時300年。

  南雄作爲五嶺南北交通咽喉,中原士族南遷駐足之地,自然得中原風氣之先。特别是孔閏家族,本是孔子之後,繼承儒家重視教育的傳統,在南雄首創書院,是順理成章的,對嶺南文化教育的作用與影響是深遠的。南雄孔林書院在嶺南文化教育史上應有它的一定位置。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