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南雄古新世哺乳類新屬、種



  周明鎮 張玉萍 王伴月 丁素因

  廣東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 年間冬季發現和采集的。有關的初步結果已有簡報發表(張玉萍、童永生,1963:楊鐘健、周明鎮,1963-1964年間冬季又在同一地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鄭家堅等,1973 ))。由於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的較早的古新世哺乳類化石,南雄的發現在國内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開始,一部分新訂的科、屬、種的名稱已在内部刊物上發表,因而在一些地層報告中被引用發表。但是,正式研究報告的發表可能尚有一段時間。爲了補救這種情况,我們先把部分主要屬、種的定義摘要予以發表,以便在有關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討論。

  這裏發表的哺乳類,共7屬10種(其中包括五個新屬和一個新科)。化石全部採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統羅佛寨組,時代基本上可確定爲中古新世。

  新屬、種記述摘要

  一、獸目(Anagalida Szalay et Mckcnna , 1971) 

  獸科(Anagal idae) 

  嶺南l 亞獸屬(新屬)( Linnania gen .nov .)

  羅佛寨l 亞獸(新種)( L . lofoensis sp .no.)

  正型標本:較完整的頭骨及下領(V. 4234)地點及層位:廣東南雄湖口公社: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屬與種的特徵:頭骨、下領與頰齒的基本形態與婭獸屬(如Anagalo gobi - ensis)的相似,結構較原始,個體稍小。頭骨較短,較窄,低平,眶穎窩小:下顆骨水平支纖弱。

  齒式:    犬齒弱小:上頜第一、二前臼齒雙根:第三前臼齒至第三臼齒的原尖新月狀,P4前尖發育,後尖小,後小尖未發育或僅現雛形:臼齒單面高冠,釉質層延伸人齒槽。下頜第三、第四前臼齒原尖分爲兩小尖,P4臼齒化程度高於P4, P4-M3的三角座很高,高度約爲跟座的一倍:三角座的三主尖成“V”形排置,谷部深凹,P4-M3原尖較長,下臼齒各次尖從前到後漸次變小。

  二、裂齒目(Tillodontia ) 

  羅佛寨獸(新屬、種)(Lofochaius brachyodrs gen.et sp.hoV)

  正型標本:一個輪廓較完全但保存很差的頭骨,帶有冠部不全的左側P4-M3,及右側M2、M3。地點及層位:廣東南雄啞鬥坳: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屬與種的特徵:身體較小的裂齒獸式的原始哺乳類,大小僅約Esthonyx bisulcaius的50%。吻部(包括前端部牙齒)短小,不特化。頰齒基本形態也與後一種近似:臼齒低冠,前尖與後尖的頂端靠近牙齒中綫,外壁成特别平緩的坡面,前後附尖發達,前附尖尤其大,大小接近前尖,與外主尖比較,原尖相對地較爲陡立,小尖不明顯:臼齒前後齒帶發達,後齒帶更顯著,但並未前伸到原尖臺面部分:第三臼齒後半部較窄,小尖發育較清楚。

  頭骨估計長度(腹面從保存部分到枕骸後緣)72毫米。

  南雄這一頭骨骨片各成分和頰齒部分齒尖都因風化缺失,已不易辨認。頭前部牙齒的性質,僅根據齒槽得知其基本特徵。從齒列總的性質和臼齒結構表示它和裂齒目(如Esthonyx)相當接近,因此暫時將它歸入裂齒目。

  三、踝節目(Condylarthra) 

  中獸科(Mcsonychidac) 

  肥崗中獸(新種)( Dissacus feiganensis sp·nov·)

  種型標本:一個殘破的頭骨(V4224,正型標本)及一殘破的頭骨前端部( V4230,副型標本)。地點及層位:廣東南雄湖口;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個體大小接近於Dissacus nouaiouius 而稍小的中獸:上臼齒异常横寬,M1稍小於M2,原尖成孤立的正圓錐狀,位置貼近舌面,内側較陡直,前唇面兩主尖之間有一明顯的縱溝,後尖較另外二主尖得稍小,前類的小前方與後尖的後方各有一低稜:第三、第四上前臼齒内側的尖相當發達,頭骨鼻後收縮位於P1處。

  M2,長9毫米,寬10 .4-12毫米。

  本種及下面記述的另一新種與北美及歐洲發現的雙尖中獸( DissacuS )的頰齒結構有相當顯著的差别,很可能代表一不同的新屬,但南雄發現的材料較少,而最近在安徽潜山與羅佛寨組相當的地層中發現有一些相當完整的下臼齒,可以對肥崗中獸的性質有所補充或修訂,因此目前對屬的名稱暫不予以確定。

  上河中獸(新種)(  Dissacus shanghocnsis Sp . nov 。)

  正型標本:一個完整的上臼齒(M2? : V4232)。地點與層位:廣東南雄湖口公社上河洞;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一種個體較肥崗中獸大(約50 %)的中獸類、臼齒特别横寬,唇面齒帶發達。正型體本上臼齒長10 . 5毫米,寬16 . 5毫米。

  湖口獸(新屬、新種)( Hukoutherium ambigumgen . et . Sp . nov . ) 

  正型標本:一個殘破的下牙床(V4233 )。地點與層位:廣東南雄湖口公社五頭江;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屬與種的特徵:一種個體中等大小的中獸類:下齒式:3·1·4·3。犬齒粗壯,獠牙狀,向後鈎曲:下領髁置位低,與下頰齒冠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下前臼齒簡單,錐狀,齒尖鈍圓;下臼齒跟座很發育,頂面視呈亞長方形,舌面齒帶發達。

  本種下領骨和頰齒的一般輪郭與肉齒科(特别是Apterodon)的近似,但頰齒保存部分的基本特徵與細節更近於中獸類。

  下齒獸科(Hyopsodontidae) 

  粤齒獸(新屬、種)( YuodonprotoselenoideS gcn . et . Sp . nov . ) 

  正型標本:一個右下領骨,帶有P2-M3( V . 4236)。地點與層位:廣東南雄湖口公社上河洞: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下齒列一般搆造與Protosel ene 屬的相近似而較進步的下齒獸類,下牙床與頰齒窄面細長:後面三個前臼齒都有一蠟形的跟座,從前往後在各牙齒漸次變大:P4跟座上,在相當下内尖位置已有一小的突起:P3的三角座已初步形成,臼齒化程度不高:下臼齒下前尖發育,位置靠近中部,不與下後尖並列,跟座盆狀,下次尖相當發育,M3跟座縱長。P2-P4長11. 5毫米:M1-M3長16. 1毫米。

  修仁獸(新種)( Promiocl canussi uren 515 Sp . nov . ) 

  正型標本:一個殘破的右下領骨,帶有P4一M3( V . 4236)。地點及層位:廣東南雄修仁,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大小和頰齒基本搆造與Mioclaeniae 亞科的下齒列的牙相似,特别與PromiocleanuS 屬(P . aquilonius)相近似。P4比較短小,有清楚的下後尖。臼齒列中M2最大,M3稍退化:臼齒三角座比跟座高,下原尖與下後尖相等發育,下前尖稍退化,跟座盆狀,下内尖發育,下次小尖位置靠中,下次尖高。

  四、鈍脚目(Pantodonta ) 

  階齒獸科(新科)( Bemalambdidae Fam . nov . ) 

  科的特徵:同屬的特徵。

  階齒獸屬(新屬)( Bemalambda gon . nov . ) 

  屬的特徵:大小與Pantolambda 相近。頭骨吻部很低;矢狀脊很發達;前領骨與鼻骨接觸;眶上突顯著;額骨不與穎骨接觸;枕面後傾。

  下領骨體較粗壯而短;水平支具前外凸緣;冠狀突很長;下領裸位置很低.與下頰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領角大,主要向後伸。

  齒式:3·1·4·3/3·1·4·3· ;第一門齒最小,第二門齒最大,第三門齒次之:上犬齒很大成撩牙狀,下犬齒稍小成三角錐狀:P1單齒根,P1位於上犬齒内側稍後;上臼齒成特别寬短的三角形,M1和M2的前尖和後尖弱而低,彼此很靠近,兩尖之間的脊很少外凸,外脊呈弱的“W”形;上臼齒無次尖和小尖;M1和M2的三角座比跟座高很多,也較長寬些,下前尖很退化,下後尖比下原尖更粗大,無下後附尖,有下内尖,跟座夾角比三角座大。

  腰椎八枚,尾長。中心骨與橈腕骨癒合;但不退化;脛骨遠端不與跟骨關節;距骨具明顯的頭和頸,有距骨孔;第三跗骨不與跟骨關節;第四跗骨與第三横蹠骨關節。

  南雄階齒獸(新種)(Bemal ambda nanhsiungensis sp . nov.)

  正型標本:較完整的頭骨(V4146 湖口公社五頭江)。地點與層位:廣東南雄湖口公社,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個體大小和Pantol ambda bathm odon 相近。面部相對較短,約爲顱長的2 / 3左右,鼻骨較平直,前端稍擴大;前領骨鼻突較長伸達鼻骨中部;矢狀嵴較長而高,顴弓細而平直。下須聯合癒合較晚。

  第二前臼齒單齒根:P2齒冠外脊呈“V”形,原尖爲一小尖:M1和M2較寬,前尖大於後尖:P2三角座分化不明顯,P3較長,三角座成“V”形脊,較開闊,跟座爲縱脊。

  頭後骨骼較細長。

  腫骨階齒獸(新種)( Bemalambdacrussa sp . nov . ) 

  正型標本:頭骨和下領骨(V . 4122 ,南雄修仁)。地點和層位:廣東南雄修仁、湖口公社等地,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大小與南雄種相近似,但較粗壯的階齒獸類;面部相對較長爲顱長的4 / 5左右,鼻骨頂面横向圓凸,前端不擴大;前領骨鼻突僅達鼻骨前部1 / 3左右,矢狀峙較短而低顴弓粗壯成前低後高“s”形彎曲。下領聯合癒合較早。

  P22二齒根,P2齒冠圓錐狀:M1和M2較窄長,前尖約等於後尖:P2三角座分化較明顯:P3較寬短,三角座成“U”形脊。     

  頭後骨骼較粗壯。

  粗壯階齒獸(新種)( Bemal ambda crussa Sp · nov .)

  正型標本:殘破右上領骨上具M1一M3( V4192 )。地點和層位:廣東南雄珠現,中古新統羅佛寨組。

  種的特徵:牙齒結構與南雄種相類似但個體較大而粗壯的階齒獸類。臼齒很寬短,其寬爲南雄種的1.5倍:前尖大於後尖,兩尖都較發育,且明顯分開;前附尖特别發育明顯外突。

  (選自1973年3月第11卷第一期《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