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三角洲的農田林網建設



  黄偉峰

  一、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的中部,瀕臨南海,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地方。境内地勢平坦。河網縱横,氣候温暖濕潤,雨量豐富,土地肥沃,是以往發展農業生産的重要基地,素有“廣東糧倉”之稱。

  本區農業生産水平高。但森林資源較缺乏,森林覆蓋率僅占21.8%。歷年來,自然灾害給農業生産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如臺風、寒露風和倒春寒等,常使農作物和果樹减産或失收。在與自然灾害鬥争中,人們采用植樹造林的方法來抗禦風害。在沿堤圍、溝渠處植樹,營造防護林,以林護農保豐收,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本區現有農田林網面積約52萬畝;占全省農田林網面積的50%,其中以新會、斗門、南海、江門、三水等縣(市)的面積爲最大。如新會縣,有農田林網約20萬畝,占全縣平原耕地面積的65%。這些林網都是在解放後大興水利建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有力地抗擊了臺風、洪水和海潮的襲擊,在扺禦風害保障農田穩産高産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二、珠江三角洲農田林網的效益

  1.農田林網的防護效益 

  本區位於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風和臺風的活動,常給本區農業生産帶來灾害。如寒露風、倒春寒、臺風、龍舟水等,成爲威脅本區農業生産的主要灾害,也是本區農業生産不能獲得高産穩産的主要原因。自從建成農田林網以來,對於抗禦風寒、以林護農保豐收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收到顯著的效益。

  (1)在抗禦寒露風方面

   農田林網可以减少水稻葉片干萎、穗子青枯,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增加産量。如1978年和1981年,斗門縣出現了嚴重的寒露風、根據大沙農場和白藤湖圍墾區的調查觀測,林網區和空曠地比較,葉片干萎率(頂2葉)减少30-60%,青枯穗减少5.7%,結實率提高10-20%,千粒重增加0.4-3.4克,每畝産量相差100-150斤。在嚴重的寒露風影啊下,林網内比林網外少减産15-26.5%。又如1979年,當十三號臺風和冷空氣侵襲斗門縣時,正處孕穗期的水稻發生白葉病,有林網保護的枯葉率爲14-28%;無林網保護的,枯葉率爲50-80%。同一品種,只要有林網保的,結實率可提高8.8-17.5%,千粒重0.4~0.3克。

  (2)在抗禦倒春寒方面

  農田林網可以保護秧苗,减少爛秧或不爛秧。每年2—3月份,正當秧苗旺盛生長的時候,若遇上較强的冷空氣南下,常出現倒春寒天氣,致使幼苗糜爛。如1981年2月底,斗門縣出現了一次明顯的倒春寒天氣,根據大沙農場紅衛分場調查,空曠地爛秧率達43%,而在有林帶保護的,如在樹高10倍的林帶範圍内,爛秧率只有5.7%。就是在正常天氣下,在林内育秧還能明顯地提高秧苗的素質(表1)。

  (3)在抗禦臺風方面 

  農田林網的效益非常顯著。1981年7月6日,8106號臺風在臺山登陸。在這次臺風的影響下,斗門縣平均風力爲8-9級,陣風11級,最大風速達32米/秒,同時伴有暴雨。此時早稻正處黄熟——完熟期,大風暴雨造成水稻落粒倒伏,損失嚴重。根據我們調查,在林網保護下,林網内落粒數明顯减少,平均每畝减少損失61.2斤(表2)。又如甘蔗倒伏折斷。沙梨落果等,林網内更是明顯少於林網外。據白藤湖圍墾區調查資料,蔗莖高1.5米的,林網内基本上無倒伏,半倒伏6%,折斷率3%;林外則全部倒伏或半倒伏,蔗林雜亂,折斷率達25%以上。

  農田林網所以能抗禦灾害天氣,是因爲林網能减弱風速。可提高氣温和土温,减少蒸發。從而改善農田小氣候條件,爲農作物生長創造一個較爲良好的生態環境。根據觀測表明,當風速較大時,在樹高25涪的林帶範圍内,鳳速减弱10-15%;在樹高10倍的範圍内,减弱風速30%以上。在低温季節,林網内氣温和土温一般要比林外高0.5-1.5℃。在大風乾燥的天氣條件下,林網内可以减少蒸發20-30%。就是在正常的天氣條件下,林網也能促進農作物增産。根據斗門縣大沙農場凋查,1980年早、晚稻和1982年晚稻,均屬正常年景,但林網内與林網外相比,早稻增産12.2%,晚稻增産0.7-18.7%。

  2.農田林網的經濟效益

  珠江三角洲農田林網,是出各種樹木、竹子、果樹和蒲葵等組成。本區屬冲積平原,土層厚,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據有關部門測定,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全氮約0.15%,全磷約0.08%,全鉀在中低圍地區高達2-2.6%。加上水分充足,氣候條件優越,故林木都能速生高産。如斗門縣白藤湖圍墾區種植木麻黄,平均每年長高2.26米,新銀合歡每年長高達3.55米、用這些樹種作爲防護林.可以一年成帶,二年成林,三年則發揮效益。

  本區河網縱横交錯,堤圍、溝渠較多,利用堤圍、溝渠種植防護林,既可少占耕地,又可起着護堤、防浪等作用。如1981年7月上旬一次臺風襲擊,斗門縣全縣崩圍34處,缺口91個。這些崩圍缺口的堤壩中,幾乎全部出現在没有林帶的地區。

  新會縣禮樂有外堤長45公里,内堤長232公里,堤圍緑化收入,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蒲葵300多萬柄,竹子46萬多斤,荔枝及其它水果10多萬斤。上述幾項,1967-1976年平均每年收人41萬元,1977年達60多萬元。外堤緑化收入,在60年代曾是有名的“一步元”,現在己達“一步元”。斗門縣白藤湖圍墾區新營造的林網。經營了三年,造林撫育每株成本0.31元,其中木麻黄生長三年,每株樹鮮重約50斤,按每百斤1元計每株收入0.5元。由此可見,造林三年即可收回成本並有盈餘。

  珠江三角洲樹木很少,木材、柴薪都非常缺乏。當地用材主要由外地調入,燃料則靠稻草和蔗葉等農作物秸秆,浪費了大量的有機肥料。如能利用圍堤道路等種植林木。既可解决用材問題,又可解决部分燃料問題。如斗門縣蓮溪公社,1969年利用河涌灘地種植水鬆,到1980年爲止,樹高達12米;胸徑52厘米,已經成材,開始改變缺材少柴的現象。

  此外,林網還可以美化環境,净化空氣,對於改善環境條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對珠江三角洲營造農田林網的幾點意見

  從上述情况看,農田林網的效益是明顯的,在本區發展農田林網具有廣闊的前景,爲進一步搞好農田林網的建設,我們提出如下幾點意見:

  1.制訂合理的林網規劃

    林網的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在已有排灌系統的中低沙田地區,原則上應在原有堤圍溝渠機耕道路的基礎上,種植2-4行樹木(或果樹)作爲林帶,不必重新築基種樹。但應注意的是,近東西向的溝渠或道路,應種植較高的樹種作爲主林帶,近南北向種一些較矮的樹種作爲副林帶。如果是新圍墾的地方,應按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注意使主林帶盡可能成爲正東西方向,副林帶則與主林帶相垂直,組成網格,每個網格面積約50-100畝,以東西向的長方形網格爲好。在不能規

  劃方田的地方,應充分利用河堤、泥基、路邊、溝渠邊等種植林帶,林帶再聯結成網,以减弱大風爲害,爲農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小氣候條件。

  2.减少林帶速腐 

  林帶遮蔭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故應盡可能减少遮蔭影響。爲此目的,在東西方向上植樹時,應把樹木種植在水渠、道路的南邊,使樹影落在水溝或道路上,這就可以减少林帶對農作物的遮蔭作用。

  3.選擇適當樹種

   農田林網樹種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林網的效益。對林帶樹種的要求是:①抗風力强,使農作物不易風倒,風折及枯梢;②速生高産,樹形高大,壽命長,生長穩定,長期具有防護效能;③根深冠窄,根幅不要太大,樹冠不宜覆蓋過廣;④不妨礙鄰近作物生長,没有與作物的病蟲害;⑤樹木本身具爲一定的經濟價值。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認爲主林帶一般采用適於用材和薪炭的樹種;如木麻黄、檸檬桉、新銀合歡、水鬆、池杉等;副林帶則以果樹爲主,加荔枝、番石榴等,也可以選種某些竹類。

  4.林帶要有適當的疏透度

  林帶防護效益的大小,和林帶結構是否適當關系很大。國内外大量觀測證明,以通風系數0.3-0.5的疏透結構林帶防風效果最好。因此,必須控制林帶疏透度,不宜過疏也不宜過密。初植時,可以密些,以後再間伐。如種植木麻黄,一般以2-3行爲宜,其株行距大致可采用2×1.5米的規格。

  綜上所述,在珠江三角洲營造農田林網是一項收益廣、見效快、和農業生産密切結合的重要措施。既能抗禦自然灾害,又能促進農業穩産高産,其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它必將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保障農業高産穩産等方面發揮更大的效益。

  原載:熱帶地理,1984,4(5):46-48.原文署名農田林網協作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