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繆鴻基



  廣東新會人

  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長期在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教授。

  繆鴻基是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從事地理學與地圖學教學和研究工作40餘載,對我國地圖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地圖學家。

  繆鴻基教授1915年12月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早年就讀於新會一中。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後,致力地理教育事業。1948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深造,獲地理學碩士學位。1950年毅然放棄在國外的優厚生活待遇,懷着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滿腔熱情,回歸祖國懷抱,在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繆鴻基教授具有堅實的地學基礎和對地理製圖有深入的研究。開設過自然地理學、地圖學、經濟地圖學、航片地理判讀、航片地質判讀、專題地圖研究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和編寫過教材。他曾任國家教委理科地理教材編委會《地圖與遥感》組組長、中國國家大地圖集編委會委員、中國測繪學會理事、廣東省(綜合)地圖集編輯部副主任、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廣東省遥感學會名譽理事長。並曾任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粤北分隊長,負責綜合自然區劃工作。

  繆鴻基教授從事地理製圖研究,集地理研究與製圖研究於一體,以求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早在40年代,他與何大章教授合著《澳門地理》,該書是當時對澳門研究得最全面深入的地理著作。50年代先後發表了《地形圖讀法舉例》及《華南南亞熱帶北部界綫》等論文。60年代,在領導廣東省(綜合)地圖集的編輯出版工作中,他把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與地圖學有機結合,使該圖集成爲我國省(區)地圖集的代表性優秀作品。他在地圖製圖研究中,長期以農業土地類型爲主要研究方向,通過大量野外調查製圖,結合生産實踐,總結出具有獨創性的土地類型、生産習慣片和土地類型區的土地分類方法。長期的研究,體現在他豐富的地理和地圖作品之中。他先後主持編制了《廣東省地圖集》(1966年春,廣東省地圖志編委會出版)和《廣東省東莞縣農業區劃圖集》(1966年1月,國家科委出版)。主編了《珠江三角洲水土資源》及《澳門》兩本專著(1988年,均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還發表了論文20多篇。

  繆鴻基教授長期勤懇耕耘在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綫,嚴謹治學,謙和待人。他教學認真,教書育人,强調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要求在實踐中獲取第一手資料,同時鍛煉扎實的基本功。不論是在野外勘察還是在制印車間,他總是親自召開座談會討論方案,現場填圖,詳細筆記,言教身教,以良好的學風培育後輩。

  繆鴻基教授的教學與科研活動,一貫緊跟社會生産需要,探索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特别是應用遥感技術發展地理學和地圖學,做出了開創性的業績。50年代中期,國内航空攝影測量正逐步開展,繆教授預見到這必將成爲地學研究的有力手段,於是從1958年開始,在全國高校地理系中,率先把《航片地理判瀆方法》編人地圖學教材中,並率先開出《航片地理判讀》課  程(1962年)。在當時條件下,國内航片使用的限制較多,先生多方設法,收集了較多的國外遥感圖像編入教材中。在長期對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基礎上,於1979的應用了近2000張航片,編制了《珠江三角洲土地類型圖》,覆蓋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爲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航空遥感專題製圖樹立了樣板。80年代以來,年逾古稀的繆教授更爲推動遥感技術在地學中的應用積極工作,不遺餘力。他是廣東省遥感學會(1979年)主要創始人之一,擔任學會的名譽理事長,時刻關心、指導學會和廣東遥感工作的發展。他培養的研究生,研究的課題覆蓋地圖設計、多光譜遥感應用、紅外彩色圖像應用以及地籍信息系統研究等領域。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廣州與港澳等地的經濟發展關系密切,他根據重訪澳門的最新資料,及時重寫了《澳門》專著。正如繆教授所説:“要認真考察本國社會在不同時期對地圖與遥感的需要,國際上本學科的發展階段和新技術的進步水平,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前進,遥感地理製圖這門學科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這也是繆教授本身所走的科學實踐之路。20世紀80年代,在繆教授的關心和指導下,廣州市開展的航空遥感綜合調查項目在密切結合生産、開展綜合應用研究方面,達到了國内的先進水平。

  繆鴻基教授對我國地理學、地圖學貢獻良多,桃李滿園。作爲他的學生,我們願繼續發揚繆鴻基教授的精神,在地理學與地圖學領域爲祖國的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黄廣耀  鄧良炳)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