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克勒脱納(W. Credner)

  德國人

  中山大學地理系創辦人,

  1929-1931年任地理系主任。教授。

  克勒脱納是德國基爾(Kiel)大學教授,他當時對遠東在發展中地區已有濃厚興趣,受李希霍芬(Richthofen. F. V. )區域地理思想影響,即去泰國考察研究。

  那時,我國建立不久的中山大學,爲貫徹孫中山《建國方略》的理想,即有有識之士提出建立地理系於中大理學院,即把史地分開各自成系。加上當時列强吞食我國領土,如1929年中甸邊界之争,朝野深感地理學之重要。當時新調來當副校長的朱家驊正是留德的地質學博士,對地理學瞭解頗深,他積極與當時“國聯”聯繫,克勒脱納得知亦認爲機會難得,答應來校工作兩年。他當時正在泰國考察,到任後又去雲南傣族人分佈地區考察,收集資料,爲他撰寫泰國區域地理專著之用。克勒脱納是德國著名地理學者,在英人狄金森(Robert E. Dickinson)所著的《現代地理學的創建人》一書(the Makers of Modern Geography)中(1969年版),被稱爲“德國的第三代地理學家中最多産和最有能力者之一。”

  他1892年12月23日生於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卒於慕尼黑(Munchen),享壽56歲。由1922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取博士後到去世僅僅工作了26年,故在國際上名聲不著。父爲地質學者,希望他成採礦工程師,故他早期興趣即在地質、地貌方面。一戰後,從赫特納(Alfred Hettner)游,因這位區域地理學大師也回海德堡任教,在赫特納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奥登瓦爾德和斯佩薩爾特結晶岩區的地形》,論文内容充分反映出他優良的地質學基礎和轉向地理研究的方向。因爲老師赫特納重視自然地理的自然科學基礎,地形、氣候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所以他的論文以探討德國西南部准平原和懸崖的起源爲中心的,對地形特徵形成的氣候要素影響,倍加注意,即把動力地形和搆造地形結合起來,并且注意到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相影響。因德國的區域地理研究早在十九世紀的拉採爾(Friedrich Ratzel)所提倡,拉採爾正是赫特納的導師。

  克勒脱納正是在當時德國區域地理觀念影響下,在1927—1929年去泰國考察,并且在1929年受聘來華的原因之一。當時他正在編寫有關泰國專著,來表達他對區域地理學的思想,他回國後即寫成《傣國、傣族的土地》一書,寫明是“獻赫特納老師”的。

  他在廣州中山大學工作是在1929年7月,地理系設在文明路東堂。據林超教授1985年回憶,當時地理系只有二間房,一間是克勒脱納教授辦公室,一間是他和地理系的同事所用。設備有自德國購回一套哥太(gotha)印製由Dr.Haark主編的世界圖和一些儀器及圖書(本人在澄江華山寺層青閣地理系圖書室還見到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的《中國》(Chnina)巨著等書)。教學計劃按德國情况設計(到王益崖接任後才改過來)。

  開始學生來源有困難,據羅開富教授1985年回憶,當時人們還不知地理系是學什麽的,學校公佈地理系學生是免費的,其他系學費爲十元一學期的。在外省招生,浙江三名,周廷儒、周立三、樓同茂,在福建招一名,葉匯。此外,又招收外系學生轉系來地理系就讀。如林超本是哲學系學生,但他愛好地理學,1929年昇四年級時,轉入地理系一年級學習,與葉匯等同學地形、氣候等基礎課。因四年級主要是寫論文,課很少的。他功課好,受克勒脱納賞識,1930年選他去雲南考察(一共6個人去),並提請聘他爲地理系助教。又如吕逸卿先生是中文系學生,因愛地理學亦轉選修地學課程,畢業後也是留任助教。當時還因語言關系請一位翻譯張道琛先生,協助克勒脱納工作,即要按他去雲南考察計劃,並把學生學習安排。此外,經濟系孫宕越也是其中轉讀地理的一位。他後來校派留法,1934年返國任地理系主任。在廣東招生的有李杰、吴漢光、葉觀河、黄法興、周炳照等,1929年入學學生共12位。

  教學計劃特點是4年制,重視自然地理基礎課和科學調查,他親講授地形學、氣候學兩門基礎課(由張道琛講師翻譯)。科學調查課是每一周外出考察一次,假期作長遠考察,如1929年寒假即去粤北考察三周。把堂課和野外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受益大,如周立三院士在華南師大講學時即説他在新疆綜考隊、農業區劃工作中,都能開闢新領域,農業區劃受鄧小平同志欣賞即由於此。可見自然地理基礎訓練很重要。孫敬之教授曾對我説,他以野外工作未有一套可行方法爲憾,亦可反映此意。周廷儒在新疆綜考成績卓越,亦自稱當年受教於克勒脱勒,受益一生。他對學生要求嚴格,熱情指導。因他當時年青力壯,又未結婚,想培養助手幫他做好入滇工作。如徐俊鳴教授回憶説:“我的印象Credner比Panzen要熱情些。Credner教學認真,對學生比較關盡。”

  1930年暑期克勒脱納即入滇考察,以求豐富他在泰國的工作。花四個月,行1200公里,由廣州經河内入昆明,以大理爲中心,分兩隊,一隊由他與林超、張道琛等四人同行,西行緬甸邊境(受阻不能入境),主要工作爲地貌考察,但亦注意人口、經濟、語言等項目。一隊留大理收集有關氣象、人類地理各項資料。西行一隊經薩爾温江,折向金沙江,返回大理,拍照片幾百幅、電影一本,回校寫出報告兩册,用中、英文字發表。還有簡短文章發表。

  報告名稱是《1930年雲南地理考察報告》,刊在《國立中山大學地理系報告集刊》,第一捲第1、2號。1931年第一號《總論》記有在點蒼山上冰川地形和冰川湖。據Paul DuTandin在法國地理學會出版的《地理學》(Lageographie)雜誌1932年5月號介紹:“特别的湖是在洱海西側點蒼山頂上,高達4100-4300米,看到古冰河及高度爲3920米的湖沼遺迹。”成爲今天“大理冰期”的專門述語,相當歐洲末次冰期“Wurm”冰期。第二號《地質與地形》,記沿途情况:古生代灰岩高原、二叠紀紅層、怒江花崗岩體、滇西火山群的地質及地貌等等。他認爲,整個的滇西地貌是褶皺後被夷平的地面,即地表已准平原化。今天各山頂每見平坦地形遺迹,即可説明。准平原自北向南傾斜下降,目前各大河川即在這面順坡南流,和今天相似。第三紀後准平原上昇成高原,河流下切,成爲今天峽谷地形。今天綜考隊考察後,仍得此結論,只詳細得多。報告簡介文章,也於1931年寫成,並在1931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刊出。亦介紹他對地區地貌形成多因素觀點。即迪金森《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一書中所説:“這些觀念奠定了近代氣候地形學的基礎。”

  他在中山大學辛勤勞動二年後,1935年即寫出《傣國、傣族的土地》(Siam.Das Land dez Tai),充分表現出赫特納的區域地理思想,即以深入理解的自然地理爲基礎去揚人文地理内容的德國地理學派傳統。并且他認爲德國對殖民地地區有深長的開發利益意義,纔來泰國和中國幹了4年深入調查工作。這顯然是受李希霍芬思想的影響。他回國後的工作也顯示出來,例如他仍回到他服務的基爾大學,研究經濟區域和經濟區的經濟結構。併當上慕尼黑高等技術學校的經濟地理學教授、東南亞專家,《傣國,傣族的土地》成爲德國區域地理學派的一部杰作。

  第二年招收學生有黄秉維院士、樑溥教授等名家,還有戴燕福、陳浩、金寶楨、任紹熹、符鴻通、麥吉慶、駱恭陶、黄植履、黄次駿等共11位。由於寫報告和教學工作較忙,野外調查改爲兩周一次。還要去南京中央大學作學術演講(由林超作翻譯),談他去雲南考察情况。

  據説他後代只有一位兒子,並説他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和事業很留戀。克勒脱納的學生訪華時,常有談及,並希望有人介紹他們的老師在華建立的事業的情况,並説他的兒子也很願意提供他父親生前的著作及其他有關的資料。的確,克勒脱納在回國後有大批著作,如在礦業地理、農業地圖等方面都有大量著作,在中、泰兩國的地貌學工作只反映其自然地理的水平。

  (曾昭璇)

  

  附:克勒脱納教授的兩届學生

  中山大學地理系於1929年成立,隸屬理學院。留德地質學博士、實際上主持中山大學的副校長朱家驊,通過“國際聯盟” 聘請德國基爾(Kiel)大學地理學教授W. 克勒脱納(W. Credner)爲地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任期從1929年7月至1931年6月。在克勒脱納教授任期内,招收兩届學生共23人,他們是:

  1929年入學的學生12人:葉匯、周延儒、周立三、樓桐茂、李杰、吴漢光、葉歡河、黄法興、林超、吕逸卿、孫宕越、周炳照。

  1930年入學的學生11人:黄秉維、樑溥、戴燕福、陳浩、金寶楨、任紹熹、符鴻通、麥吉慶、駱恭陶、黄植履、黄次駿。

  德國是近代地理學的摇籃,地理學大師洪堡和李特爾的故鄉,以區域地理和重視野外工作見長。在克勒脱納教授的主持下,地理系建設和地理學科架構完全按照德國模式。其特點:一是地理系設在理學院,屬理科,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理科地理系;二是完全采用外國地理教材,使用外語上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吸取西方地理學成果;三是大量開設必修和選修課程,其數量之多,居同期全國各類學校地理系之冠,并且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並重;四是組織學生進行野外地理考察。1930年在克勒脱納帶領下,組織“雲南地理調查團”,開赴雲南邊疆作探險式考察,並寫成《民國十九年雲南地理考察報告》,這是民國時期我國地理學界有組織的地理考察活動之始,已被載人《世界地理學史》。

  在德國地理學的傳統和風格的熏陶下,加上又受到克勒脱納和卞沙(地理系第二任系主任)兩位德國地理學教授的三年時間的言傳身教,地理系第一、第二兩届學生中有一批人成爲著名的地理學家,成爲中國近代地理學界的棟樑之材。

  黄秉維,中國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長期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

  周立三,中國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長。

  周廷儒,中國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30年。

  林超,中國著名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奠基人。

  吕逸卿,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和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長。

  孫宕越,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在臺灣創辦文化大學地理學系,並任系主任。

  樓桐茂,中國著名地理學家,廣州地研究所研究員。

  樑溥,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在區域經濟地理學和農業地理學作出杰出的貢獻。

  葉匯,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在地貌學研究作出杰出的貢獻。

  (劉琦)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