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懷念我們的任課老師

  今年是中山大學地理學系成立80週年,在歡慶這樣一個重要紀念日的時候,最令人難忘的是我們敬愛的老師。雖然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早己離我們而去,但他們的音容笑貌始終留在我的腦海中,他們的治學態度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始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是“天涯海角有窮時,只有師恩無盡處”。

  50年前,我們在地理系學習的時候,課程很多,大約有30多門課,而且不少課程有教學實習,所以任課老師少説也有三四十人。這裏回顧的老師僅是一部分己駕鶴西去的任課老師。

  繆鴻基先生是我們的啓蒙老師。我們自然地理專業的入門課是《自然地理學概論》,繆先生主講該課。繆先生還是國内著名的地圖學家,所以《地圖學》也由他講授,後來他還給我們開了一門最新課程《航空照片判讀》。繆老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戴着一付深度近視眼鏡,着裝整潔,言談平和,教學一絲不苟,處處爲人師表,而且樂於助人。當年我父母住在東山龜崗二馬路,繆老師家也在附近,我們乘車船回家,常遇到繆老師,他總是搶着爲我們買票。特别令我難忘的是,70年代我帶學生下鄉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每逢節假日妻子都帶兩個子女乘輪渡去看望老人,只要是遇到繆老師,他不但爲他們買船票,還親切地拉着兩個小孩,直送至龜崗才熱情分手。

  陳世訓教授和黄潤本先生是我從事大氣科學研究的引路人。我在這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能取得一些成績,首先得感謝他們的啓蒙和栽培。黄潤本老師教《氣象學與氣候學》,還給我們開設了《水熱平衡》新課。黄老師不僅理論水平高,而且實踐經驗豐富,他編寫的《氣象學與氣候學》教材被列爲全國高等學校地理系的教科書,當時他還是講師,但我們都以爲他是教授。十分遺憾的是,盡管他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豐富,但直至80年代他移居美國前都未晋昇教授。

  陳世訓教授主講《中國氣候》,一登上講臺就顯出學者風度,身着畢挺的中山裝,講課聲音宏亮、表述清晰,善於舉一反三、啓發思維,他講課最受學生歡迎。他的著述很多,其中《中國的氣候》一書曾被譯成俄文,遠銷蘇聯。陳先生待人和靄可親,經常同年輕教師和學生在一起。他對我的成長所給予的親切關懷,更令我永生難忘。1962年我被派往南京大學進修學習,出發那天,陳先生率領部分教師和學生10餘人到火車站爲我送行,令我十分感動。1961年根據教育部的指示,由陳先生牽頭在地理學系創辦氣象學專業,1979年建立氣象學系,我自始至終當陳先生的助手,配合他工作20餘年,深深感受到他一顆心忠誠教育事業,熱情發展氣象事業,對我影響深遠。

  唐永鑾先生個子清瘦,常穿一身棉布中山裝,十分檏素,外表看不出他是教授,實際上他是國内環境學界的權威之一,有“南唐(永鑾)北劉(培桐)”之稱,對我國南方環境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有幸聽他講《土壤學和土壤地理學》,雖然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不太好懂,但他會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讓學生聽懂。

  給我們上《中國自然地理》課的是徐俊鳴教授,他知識淵博,特别是歷史地理研究方面成績顯著,被譽爲在嶺南的“歷史地理學奠基人”。徐先生給我的印象是外表清瘦、衣着儉檏,待人真誠、和藹可親,教學認真、治學嚴謹。先生上課時總是身着檏素的中山裝,講課慢條斯理,内容精練,條理清晰,分析精闢,從没有一句廢話。他講話略帶客家口音,却同我們老家的吉安話比較接近,很容易聽懂。我最欣賞徐先生的高度概括能力,他不但能以精練的語言講授枯燥復雜的書本内容,而且在學術論著中也善於用精闢的文字表達豐富的科學内容。入學不久,我曾拜讀過先生的大作《廣東自然地理特徵》,該書以精練的文字對廣東自然地理特徵作了極精闢的論述,如以“四時皆爲夏,一雨便爲秋”、“偶有奇寒”等文字概括廣東的氣候特徵,成了後人描述廣東氣候的經典文句。

  樑溥教授是知名的經濟地理學家,特别是對農業地理研究卓有成效。他爲我們講授《中國經濟地理》,也同徐先生一樣,内容精煉、言簡意賅,表述清晰、條理清楚。

  留學德國的葉匯教授,身材魁梧,是地貌學權威之一,國内許多重要的地貌學術活動和科學考察都會邀請他參加。葉先生不僅善長地貌學,而且學識淵博,他既給我們講授《地貌學》,還爲我們開設了内容十分豐富的《世界區域自然地理》課程。在學生時代我同葉先生接觸不多,90年代以來我們多次舉行同學聚會,凡邀請他,都會欣然參加,所以交往頗多。1996年11月,我們班同學聚會紀念入學40週年,86高齡的葉先生不僅參加我們舉行的學術活動,還專爲我們出版的學術論文集《自然地理學研究與應用》撰寫序言,令我們的紀念活動增添了光彩。

  黄玉昆先生是地質學家,是最平易近人的老師,同我們既是師生,也似朋友。黄老師不僅給我們講授《普通地質學》,還帶地質實習。在野外同我們一起爬山越嶺,他總是言傳身教,邊爬山邊講解,閑時喜歡同學生聊天,在生活上也樂於同學生打成一片,所以大家都喜歡跟黄老師實習。

  黎積祥先生未直接給我們講課,但指導過土壤實習,他平時言談不多,只知埋頭工作。1958年,我們全班同學由黎積祥老師帶領參加廣東省土壤普查鑒定工作。經過五個月的奮戰,我們完成了全省120個縣市22萬平方公裏面積的土壤鑒定工作,寫出了各專、縣的《土地資源勘查報告》,繪製了數以萬計的圖表,訓練了十餘萬農民技術員和大批技術幹部。我班還因此被學校評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先進集體”。顯然,没有黎老師的指導,我們是不可能完成這項艱巨任務的。

  此外,給我們上過課的老師還有吴印禪、王正憲、楊克毅、方瑞濂、鐘衍威、張迪懋、鄧國錦、潘樹榮、李丙怡、黄迪仁等先生,雖然他們都己辭世,但他們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我們是不會忘記的。特别令人惋惜的是,鐘衍威副教授和李丙怡老師英年早逝,他們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犧牲品。

  在今天慶祝中山大學地理學系成立80週年的時候,不能不令人懷念老系主任曹廷藩教授。曹老是經濟地理學大師,是當年中國經濟地理兩大學派的領頭人之一,他不僅有着深厚的學術造詣,而且是一位高瞻遠矚、德高望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好領導。在曹老任系主任期間,可以説也是我校地理系學術地位和聲望最高的時期。

  當年的系團總支書記馬傳芳老師也是值得懷念的。我們在學期間(1956-1960年),他作爲學生工作幹部一直住在我們學生宿舍,同我們朝夕生活在一起,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娱樂,既是師長又是朋友。我想,像馬老師這樣的學生工作幹部,大概只能出現在我們上大學的年代,恐怕今天是很難有的。

  當然,我們的任課老師還有健在的陳家修、沈燦燊、陳華材、李見賢(黄進)、覃朝鋒、王鴻壽、黄美福(黄偉峰)、謝永泉、雷强等等老師,他們都是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值此地理學系成立80週年之際,謹祝各位老師健康長壽!

  (樑必騏系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1960届畢業生,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