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經濟地理專業爲城市規劃培養人才的實踐

  一、經濟地理專業何去何從——走訪建設部(1972-1973)

  “文化大革命”中,“地理無用,砸爛地理系”的喊聲一片,重火區無疑是經濟地理專業。1971年復課鬧革命,地理系先後招收氣象學專業、水文專業和地質專業的工農兵學員,而經濟地理專業雖然教授多、師資力量强,但當時被稱之爲“修止主義的産物”,當然不可能馬上恢復專業招收學生。1972年恢復經濟地理教研室,有關老師又聚集在一起,當時,“文革”還没有結束,“左”的東西四處可見,個個心有餘悸!大環境仍然否定經濟地理專業。

  但是,我們這班人内部的“小氣候”,却是不甘心專業就這樣完了,總是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有希望!於是我們帶着“經濟地理學到底能否爲經濟建設服務?到底能不能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經濟地理專業何去何從?”等問題開展了一次廣泛調查和系統總結。

  開始,我們主要圍遶以前的工作重新調查,重新認識,重新評估。爲此先後到了省有關領導部門,到了東莞、江門、湛江等地,走訪了有關負責人和實際工作者,徵求他們對我們以前工作的意見,回校後經集體討論,大家一致認爲,經濟地理學在國土調查、農業區劃、農業生産布局中的作用無可置疑,經濟地理學是能够爲農業發展服務的。但是,由於農業生産水平及體制的關系,有關部門無法接受經濟地理專業的畢業生,也就是説,在當時經濟地理專業把爲農業生産部門培養人才作爲主要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曾記得,當時我們都認爲,計委(現在的發改委)與我們專業關系密切,應該需要經濟地理專業畢業生,於是决定由曹廷藩系主任帶隊,到計委調查,當時計委主任接待了我們,聽清來意後,他很客氣又很肯定地説,計委要選拔有實踐經驗的幹部,不要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真是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

  1973年5月6日,系主任曹廷藩教授帶領董漢飛、易紹楨、樑必騏、閆友柏及許學强各教研室負責人先後又到了上海、南京、北京、武漢等地,走訪了有關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省部領導部門。曹廷藩教授帶着許學强到包括經濟綜合部門、貿易、工業、交通、水電勘測、城市規劃等單位進行調查。所到之處得到共同印象是,經濟的生産領導部門還處於半癱痪狀態,談不上要人的問題;凡是冠以“經濟”兩字的科研教學部門和其他社會科學部門一樣,都是“文革”之中的重灾區,當時還處於被“批判”之中,根本談不上需要經濟地理專業畢業生的問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使我們喜出望外,好像撈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中山大學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63届畢業生有六位同學分配到國家建設部,從談話中瞭解到,他們對經濟地理爲城市規劃服務有着不同程度的信心。於是我們决定拜訪規劃司曹洪濤司長和王凡處長。他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指出:由於前些年城市規劃工作癱痪,城市建設出現了混亂,部裏下來考慮抓一抓這方面的工作;中山大學分配到部裏的畢業生表現不錯,在各自的崗位上能發揮自己專業的作用;而且指出經濟地理學能在城市規劃工作中發揮作用,城市規劃工作也需要一定數量的經濟地理學專業的畢業生!

  這是一個多麽鼓舞人心的信息!回到學校後,我們立即向所有經濟地理老師傳達並認真討論這一信息,大家一致認爲城市規劃具有很强的綜合性,主要解决城市空間布局問題,並有鮮明的政策性和區域性,這跟經濟地理學所具有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政策性”的特徵是一致的,從理論上也説明瞭經濟地理學可以爲城市規劃服務,進一步增强了我們的信心,明確了經濟地理學爲城市建設與規劃管理培養人才的專業方向。

  二、經濟地理專業方向的探索——石家莊城市規劃教育工作座談會(1974—1975)

  何去何從的方向定下後,緊接着就是實踐,爲正式恢復經濟地理專業招收本科生做準備。實踐包括學習、調查、具體編制城市規劃、辦短期培訓班,進而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材等。

  經濟地理專業方向由過去主要爲農業服務轉向主要爲城市服務絶非易事。首先要改變教學計劃和教學内容。過去講授農業地理的老師現在講郊區規劃;過去講工業地理的現要講城市工業布局;過去講交通地理的現要講城市對外交通和道路交通;過去講自然地理的現要講城市自然條件評價等等。還要聘請一些建築、素描、工程、詳細規劃等老師來兼課。對於我們每一個老師來説雖然不是改行,但是講課重點、深度不同了,這就需要重新學習!

  經反復聯繫,我系與廣東省建設規劃設計研究院幾位老工程師一起組成一支規劃隊伍編制湛江市城市總體規劃,歷時三個多月。規劃院方面有祝其浩、伍紹池等工程師,我們有曾懷正、張克東、吴永銘、許學强等同志參加。曹廷藩教授曾到湛江看望指導。這是一次生動的學習,一次真正的練兵。從跑野外、填圖、搜集資料、分析研究到做方案、繪圖、寫報告都是我們親自動手。這次規劃成果受到充分肯定,對後來湛江市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通過實踐增强了我們培養城市規劃人才的信心。

  經研究决定先辦培訓班積累經驗再謀求進一步的發展。爲此,經教師們認真討論,形成了初步的教學計劃,由時任教研室主任的許學强和曾懷正同志同往北京向建設部規劃司和科教司匯報。建設部對我們舉辦城市規劃進修班表示了極大的熱情,基本上同意了我們的教學計劃。我們聽取了建設部的意見後,又在建設部搜集了大量資料,並在歸途中到保定、邢臺、邯鄲、岳陽等市調查研究,學習了許多實際的經驗。

  這裏有個笑話。那時經濟生活還很不寬裕,買食品還要憑票。到了河北邢臺時,我的同學黎福賢在建設局當一個小頭目。參觀考察完後,他送了一紙盒鷄蛋,大約一百來個給我,鷄蛋間用報紙相隔。我經邯鄲到岳陽,回到廣州坐14路公共汽車,一路上上落落,人頭擁擠,但回到家中居然一個鷄蛋都没有破損,而我愛人每次到市場買三、五個鷄蛋,總要破一兩個,這真是“奇迹”!

  回校後又組織五名教師(許學强、鄭天祥、張克東、吴永銘、曾懷正)到湖南長沙、湘潭、株洲、冷水江、邵陽等市調查研究,搜集教學素材。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接待。特别是株州的朱科長,他是潮州人,一直陪同我們,真是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到了邵陽,山坡上遍地黄花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邵陽有個水果加工廠,去考查時,他們用水果罐頭招待我們,不知是吃得太多,腸胃不適應,還是罐頭不乾净,或是坐的貨車路上顛簸之故,大部分人拉肚子,出盡洋相!

  1975年建設部在河北石家莊召開了城市規劃教育工作座談會,許學强帶着我們的教學計劃出席了會議。會上曹洪濤同志作了總結發言。其中我記憶深刻的是關於城市規劃人才結構的問題。他説,一個城市的城市規劃人才可由三方面學科來培養:一是以建築學爲基礎的城市規劃人才,如清華大學,可以從事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以詳細規劃見長;二是以工程學科爲基礎的城市規劃人才,如同濟大學,可以從事詳細規劃與工程規劃,以市政工程規劃爲特色;三是以地理學爲基礎的城市規劃人才,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人學,可以從事區域規劃、總體規劃,優勢是區域規劃。在一個城市里,第一類人才可占40%—45%,第二類可占30%-40%,第三類可占20%-30%。這些觀點代表了當時的看法,雖然後來有許多變化,但是説明經濟地理爲城市規劃培養人才受到再次正式肯定。隨後南京大學、杭州大學等也舉辦了類似的城市規劃進修班,北京大學與北京市合作舉辦了培訓班。

  三、經濟地理專業方向的實踐——舉辦三届一年制城市規劃進修班(1974—1977)

  經過充分的準備,中山大學第一届爲期一年的城市規劃進修班於1974年開學了,學員由建設部通知,來自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區。大部分學員都是所在城市的規劃骨幹,後來許多人都成了規劃局的領導。在學員的面前,我們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學習他們的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外,重點加强了實踐環節。除在韶關市近三個月完成編制總體規劃外,還組織了近兩個月的考察學習。

  課堂教學我們安排的課程主要有:城市規劃原理、建築與製圖、城市工業布局、城市交通規劃、城市自然條件、小區規劃、管網規劃等。授課老師除原經濟地理教研室部分教師外,還請了華工的教師及調進了部分教師,如陳澤蓉、孫繼文、劉祁秀老師等。第一届實習地點選擇是粤北工業重鎮韶關市。帶隊老師有許學强、吴永銘、曾懷正、徐俊鳴等,師生們在居住、生活條件都很差的情况下,深入細緻調查,緊緊依靠當地有關部門,充分發揮集體力量,反復討論規劃方案。當時的規劃方案指導了韶關市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河西工業大道和河西區。由於工作緊張,許學强的小孩出世時也無法趕到醫院!當護士把小孩抱給他看時,誤以爲是男孩,被護士駡了一通!

  實習結束後又馬上組織學生到外地考察學習。帶隊老師有曹廷藩、許學强、鄭天祥、吴永銘等。跨越十個省市,到了上海、青島、濟南、勝利油田、淄博、鄭州、洛陽、十堰、沙市、長沙等不同類型城市、行程一萬五千裏。一路上師生背着行李、提着水桶食宿,聽介紹、實地考察,討論總結,既辛苦又充實。不僅學生學習了許多實際知識,對於我們老師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其中有一個插曲。近三十人的隊伍,浩浩盪盪到了濟南,住的條件很差,是一個臨時的工棚,下一站是勝利油田(也叫東營),派了兩位老師做先頭部隊,聯繫食宿和單位介紹情况。但兩位老師回來後説,没有什麽好看的,主張不去了。這個結果使學生們大失所望,紛紛表示一定要去,不去不行。矛盾尖鋭。爲此曹廷藩同志召開了黨支部會議。經過討論大多數覺得勝利油田名聲很大,也代表了一種新型礦業城鎮。雖然目前還在建設中,地面可看的東西還不是很多,但瞭解石油城的特色、發展規劃也還是十分有價值的。這樣一致通過還是按原計劃,考察勝利油田,順利完成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由於這個班是全國招生,第一次辦班,生源素質高,經過一年的培養,學習提高,回去後許多學員都成了原單位的骨幹,在城市規劃和管理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河北省唐山市趙振中,後來當了唐山市規劃局局長,在唐山地震後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有河北邢臺市的周永家、湖北十堰市的胡全杰、湖北沙市市的吴應林、湖南懷化的朱鋒、湖南邵陽的李光耀、廣東新會的李偉雄、海南的陳世福、河南鄭州的陳玉章、河北石家莊的李力、高雲龍等等都成了規劃建設部門的骨幹,當上了局長或主任、所長等領導職務。

  1975-1976年第二届城市規劃進修班的學員主要來自廣東、廣西、海南(當時屬廣東),這一年是中國大灾大難、大喜大悲的一年。周恩來(76.1.8)、朱德(7.6)、毛澤東(9.9)三位偉人相繼去世,唐山大地震(7.26),全國處於悲痛之中,接着“四人邦”倒臺(10.6)全國又沉浸在喜慶之中。許學强、張桂霞、劉祁秀等老師帶隊到廣東陽春編制總體規劃,有房不敢住,當地建設局臨時用茅草搭起了工棚。就像當時的政治環境一樣,天氣也時而烈日當頭,熱浪陣陣,時而雷雨交加,臺風呼呼。就像繁忙的工作無法抹去内心的悲痛一樣,看似牢固的工棚也無法阻擋狂風暴雨的襲擊,食不安、寢不寧,半夜驚醒。然而,師生們化悲痛爲力量,冒着酷暑,含着眼泪,開展調查研究,編制規劃方案。我們深深體會到規劃過程比規劃結果更重要,讓公衆參與,規劃才有實現的基礎。湛江市爲了培養更多的規劃人員,又從各縣抽調學員參加編制規劃,邊干邊學。現任湛江市規劃局副局長張湛嗚,就是該班的學員。據不完全瞭解,楊木生、吴虎、陳佩玲、張建春、鄭健、黎新開等都成爲所在市鎮的規劃骨幹。

  1976-1977年第三届學員主要來自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包海南)、廣西五省。“文革”處於尾聲,經濟逐步走向正常。該班學員參加了兩個城市的規劃實踐。課程結束後第一段由曾祥章等老師帶隊到廣西北海市進行規劃實踐,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拿出的方案當地十分滿意。然後由許學强、曾懷正、劉祁秀帶隊,經株洲轉戰到湖南湘西懷化編制總體規劃。由於受“山、散、洞”的影響,城市布局分散,要成爲地區級政府所在地,確實需要調整城市空間結構。工作完成後,又由倪兆球老師帶隊,馬不停蹄,到湖北沙市、湖南岳陽等地考察學習。據瞭解,該班的王永禄(三門峽)、張俊(黄石)、周岳明(岳陽)、姚發義(襄樊)、崔之光(濟源)、樑湘賢(冷水江)、錢麗英(廣州)、魯應平(駐馬店)等等成爲規劃骨幹,不少擔任領導職務。

  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經教育部批準,1977年經濟地理專業以經濟地理和城市規劃專業名稱,或以經濟地理專業(城市規劃)的名稱招收四年制的本科生。從此,經濟地理學爲城市規劃培養人才步入了正式的軌道。1978年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專業委員會在蘭州成立,地理界的中科院地理所胡序威、北大魏心鎮、南大崔功豪、杭大馬裕祥、南京所姚士媒及中大許學强被接納爲委員,北大侯仁之先生當選爲副主任委員,説明在學術上地理界也正式加入了城市規劃隊伍。

  四、第一次城市規劃教育研討會——動員更多學科培養城市規劃人才(1983)

  隨着城市規劃工作普遍開展,城市規劃專業陸續復辦。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城市規劃教育如何走向?西方有些什麽經驗可供借鑒?爲此中山大學地理系和香港大學城市研究與城市規劃中心於1983年9月10日至15日在廣州聯合舉辦了《城市規劃教育座談會》。應邀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三十多個單位的70多名中外學者,除中山大學和香港大學的以外,其中内地規劃界、地理界的學者有清華大學吴良鏞教授、同濟大學李德華和陶鬆齡教授、南京大學宋家泰教授、武漢城建學院李澤民教授、北京大學董黎明教授、華南理工學院林克明和杜妝儉教授、中科院地理所葉舜贊教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潤及羅成章工程師等。這是一次建築學、規劃學、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人類學、人口學、生態學等學科代表的一次聚會,互相交流城市規劃教育的經驗,討論城市規劃人才培養的問題。正如吴良鏞教授在會議閉幕式上指山,這是一個有益的會議,成功的會議,我們有必要以更多的力量來研究城市規劃的人才培養問題。并且,吴教授在會上還呼吁:應動員更多的學科、更多的學者投身城市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中來!

  會上來自香港大學的郭彦宏教授、希龍治(P·R·Hills)教授、賈富博(A·R·Cuthbert)教授、方國榮博士、葉嘉安博士、韓德信(J·W·Hendrson)先生、施僕華(J·R·Schiffer)先生等分别介紹了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及第三世界國家城市規劃的新趨勢,建築學、行政管理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與城市規劃的關系及城市規劃工作的作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在會上分别介紹了各自的城市規劃專業的教學計劃。這是一次中外城市規劃理念、内容及培養人才模式的大交流,對於剛剛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城市規劃界來説,是一次開闊眼界、學習西方的好機會!當然,與會的中國學者頭腦都十分清醒,西方的規劃理論和方法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土地上發展出來的,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中國,還需要中國學者從國情出發,對這些理論和方法加以評價,吸收其有用部分,發展自己的理論與方法。

  會議經過討論一致認爲,城市規劃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應該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融匯在一起,要使軟科學與硬科學結合起來。城市規劃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城市規劃教育的課程必須由多學科的内容組成。社會科學知識是城市規劃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知識之一。城市規劃工作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而在更大程度上屬政治和政策上的問題。兩者並非水火不相融,而應是相互協調和彼此融合!

  應該説明的是,有人説曹廷藩對經濟地理爲城市規劃服務一直持懷疑態度。這是誤傳!曹廷藩作爲系主任,經濟地理教授,一直是支持並參與經濟地理爲城市規劃服務的實踐,從未懷疑過。在這次會議上,時任系主任的樑溥教授作了一個總結性發言,他説,現在看來,經濟地理專業既可爲農業發展服務也可爲城市規劃服務,培養城市規劃人才。可以説,這次會議後,經濟地理專業方向的大討論應宣告結束。

  五、第二次城市規劃教育研討會——適應經濟改革與城市發展需要(1993)

  自1983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市場機制的全面引入,推動了城市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長。1978年191個城市,城市人口1.2億,而1991年479年城市,3.5億城市人口,如加上暫住人口,數字就更大。沿海地區憑藉地理優勢和政策優惠,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然而,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如交通、住房、流動人口、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和其他社會問題。城市規劃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城市規劃教育,不能適應城市規劃的發展。在體制轉軌過程中,計劃經濟的規劃模式正在被注重經濟效益的規劃方法所取代,土地有償使用增加了資金,提供了改善基礎設施的機會。這些發展變化使中國的城市規劃與規劃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這十年城市規劃學術界也十分活躍,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委員會1990年改稱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會(二級學會),胡序威、許學强爲常務理事,馬裕祥、姚士謀、崔功豪、董黎明爲理事,整個廣東也只有許學强一個常務理事。1993年變爲一級學會,地理界參加的人員没變。廣州戴逢增補爲常務理事。在中大,爲了培養人才、凝聚隊伍,1985年9月,在科研處蔡禮義同志的支持下,破例成立了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掛靠地理系,該中心開始没有固定成員,後來經常來參加星期四晚學術活動的老師們,慢慢自然而然的成了中心的成員。從1985—1988年,受廣東省建委和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委托,舉辦城市規劃與管理縣鎮長進修班,受訓學員89人。他們後來成爲城鎮規劃的骨幹。這時不僅是經濟地理老師,還有其他專業,甚至地質系老師也開始在社會上接受有償編制城市規劃的服務。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城市規劃與環境管理研究中心於1993年12月在廣州中山大學再次聯合舉辦了“中國城市發展與規劃教育”研討會。研討會的目的是回顧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對城市規劃和規劃教育的影響。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和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政府規劃機構、設計院、大學的120多位著名地理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參加了會議。

  會上吴良鏞院士發表了《寄語中青年城市學者》的信,信中特别希望中青年學者,要逐步養成從歷史的發展中認識事物,從它的來龍去脈中認識,就會有助於進一步瞭解當前及其發展,世界是整體的,地區、城市、城與鄉都是整體的,都是相互關聯的,要培養樹立整體觀來觀察事物,認識問題,解决問題。

  會議經過討論,一致認爲,“國民經濟計劃是城市規劃的依據”,“城市規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繼續和具體化”將成爲過去,“按照國民經濟計劃决定城市性質和規劃,按照計劃的項目安排用地”那種規劃模式已無法運作,城市規劃必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强化市場經濟的觀念、綜合的觀念、動態的觀念、法制的觀念、以人爲主體的觀念。城市規劃教育必須適應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的更新,樹立大教育觀,擴大辦學規模,培養更多的規劃人才,多學科來培養規劃人才,多層次培養規劃人才,培養研究生,培養具有一門專才的通才,此外還要特别重視規劃教育的實踐環節。

  吴傳鈞院士總結這次會議感到國内城市研究的水平與西方對比,差距明顯縮小,爲此欣慰!他特别强調多學科的定義,特别要加强地理與建築工程和經濟三種不同業務基礎的規劃人員之間的交流,着力培養師資,加强核心課程的建設,藉以提高規劃人員的素質。

  六、第三次城市規劃教育研討會——適應全球化與城市發展的需要(2004)

  隨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日益完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我國加入WTO後國際競争機制和規則的引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世界每一個角落,衝擊着我國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國際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數字城市、生態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斷涌現,沿海大都市帶迅速發展,城市間的協調競争成爲重要問題。市場化、法制化利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無疑使我國城市規劃工作的性質和内容發生巨大變化,城市規劃體系更爲復雜,更加强調生態環境,注重城市形象,更加强調以人爲本、公衆參與,建立和諧社會,更加强調城市遺産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爲城市規劃指明瞭方向,又給城市規劃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巨大的發展和變化無疑將會給城市規劃教育帶來深刻的影響。

  從1993-2003年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後的十年,改革更加深入,開放更多元化,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快速、持續發展,規劃市場更加活躍,規劃任務更繁重,規劃學術交流更頻繁,規劃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我校不僅原來的資源環境與城鄉區域規劃與管理專業之外,還辦起來房地産經營與管理、城市規劃專業(工科類)。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再次聯手,於2004年5月27-29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第三次城市規劃教育學術研討會。40多家單位近100名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全球化下的中國城市發展與規劃教育”。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羅伯特·厄普頓(Robert Upton)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德慈教授作了主題演講。

  會議經過熱烈討論認爲,經濟全球化爲我國城市發展、城市規劃和規劃教育提出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我們必須繼續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强調,全球化不等於西方化,我們在學習西方發達社會中有益東西的同時,要結合我國實際,繼承優良傳統,走自己創新發展之路。

  七、結論——經濟地理培養城市規劃人才的特色不能丢

  從走訪建設部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今天相當多的大學地理系辦起了有關城市規劃的專業,其名稱幾經變遷,經濟地理與城市規劃、經濟地理(城市規劃)、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資源環境與城鄉區域規劃管理、城市規劃等,不管名稱怎麽變,經濟地理特色不能丢。否則,在專業設置上是一種倒退,又成了一個學科、一個模式來培養城市規劃人才!更有甚者,這些人才有可能地理素養丢失了,城市規劃的功夫又難以學到家,難以以“方面軍”或一個“兵種”去投入城市規劃工作中,充其量是增加了一點數量!這樣做對城市規劃工作的貢獻大大縮水,并且不符合經濟地理爲城市規劃服務的長期實踐和建設部需要經濟地理專業培養部分城市規劃人才的初衷!

  回首往事,感慨萬千!頭十年基本上是一個“與人鬥其樂無窮”,長於“上綱上綫”盛産“大帽子”的時代!是一個物質匱乏,“票证”無處不在的時代!是一個背着被蓋碗筷自掏腰包找規劃做的時代!在那種惡劣的人文生態和物資環境下進行專業方向的探索是何等艱難!不身臨其境是無法體會的!一個課程名稱的確定,一份教學計劃的形成,往往要經過若干個日日夜夜、“馬拉鬆式”的討論才能敲定!那種認真的場面至今歷歷在目!可喜的是,頭十年是一個從“文革”到“改革”的過渡性的十年!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地理專業方向探索的人文生態和物資環境徹底改善!專業方向探索實踐絶不是少數人,更不是某一個人的行爲,而是一個團隊的行爲。其中既包括以曹廷藩、樑溥爲代表的,包括徐俊鳴、王正憲、楊克毅、陳家修等老一輩教授,也包括當時正當壯年的曾懷正、朱雲成、鄭天祥、張克東、張桂霞等,還包括當時的年青老師曾祥章、吴永銘及許學强等,當然還應包括後期調入的劉琦、魏清泉、陳浩光、陳烈、倪兆球、司徒尚紀、孫繼文、劉祁秀、陳澤蓉等。他們都爲專業方向的探索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今天,他們已經退休或已離我們遠去!但是經濟地理專業方向的探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任務!與時俱進,一代代中大地理人將這個任務一直進行下去!

  經濟地理培養城市規劃人才的特色不能丢!否則,前兩代人的探索就是失敗!

  (許學强系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1963届畢業生,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