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名片· 標誌· 景區——關於建構十三行博物館的設想

  【提要】爲發揮“十三行”歷史文化在經濟社會中的現實意義,有必要利用方便條件、面對國際社會開設“十三行博物館”,作爲廣州宣傳名片、樹立名城特色標誌,有效保護歷史街區,開展全方位的文化旅遊活動,以此提昇廣州的文化地位。

  【關鍵詞】廣州 十三行歷史文化 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步行街 十三行旅遊區

  代表城市特質文化的歷史文物古迹、歷史建(構)築物、歷史街區及其遺址,是城市的名片、標誌和代表性景點。它們可以唤起人們的歷史記憶,讓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搜集歷史的信息,繼承歷史的傳統。它們可以界定歷史的時空,讓人們感受歷史的氛圍,身臨其境、觸摸歷史。它們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所在,可以爲今天的事業注入新鮮的血液,讓空虚的意境轉化爲不盡的物質實體。

  十三行專題紀念性博物館是廣州、廣東的一張名片,乃至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民族文化教育發達的標誌。特建議乘迎亞運之際,因勢利導,利用“文化公園”既有展覽設施,花盡量少的錢,籌建十三行博物館,整合周邊相關的十三行遺址,打造十三行歷史文化旅遊街區,促進廣州名城科學發展。

      一、十三行博物館的目標——城市名片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最輝煌的歷史。廣州作爲大清國的“商都”,一脈相承170年,“一口通商”85年,壟斷全國對外貿易,參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活動、溝通中西文化交流、影響國家重大事務,肇至社會經濟轉型、社會制度轉型、城市建築文化轉型,對全中華民族統一性國家産生了十分明顯的影響作用。研究這段歷史、宣傳這段歷史、借鑒這段歷史,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有人不重視這段歷史,難免已經、或正在、或將會犯錯誤。

  伴隨廣州的這段歷史,從數千年的地主經濟體制中,冒出了一個特殊的、新型的商務活動集團——十三行。“十三行”是人、是物?是制、是治?是商、是文?是歷史、還是傳説?是進步、還是後退?承認它、還是不承認它?都值得我們去認識、去研究,以期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可持續科學地發展(圖1)。

  發揮歷史文化作用最好的方法之一,首先就是認真地展示、紀念有關的歷史文化。十三行是大清商都的業務主體,新型經濟制度的始作俑者。十三行的文物、古迹、遺址,風俗、地名、民間藝術成果等都是歷史文化精萃存在的事實證明,都是現代都市值得借鑒的文化基因所在。十三行進出口商品很多遺物都陳列在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普魯士、瑞典國等博物館中;成千上百的外銷畫被世人收藏。中國國家檔案館藏的十三行詔書尚没與公衆見面;故宫深院裏的自鳴鐘均來自十三行總口。現存行商建築園林遺址遺構(石作、木雕、灰塑、碑刻等)亟待收集研究;每個行商的興衰史,大量的文字書籍畫卷迫切需要整理宣傳;國内外存取相關十三行的景物景點畫作更需二維、三維圖像模型展示。日不落大英帝國的東印度貿易公司是中國的老對手,其歷史檔案與十三行密切相關,歷史檔案幾乎是對等的。需要十三行博物館展覽的東西實在太多。

  博物館作爲集收藏、研究、社會教育等多種職能於一體的文化設施,是承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舉辦十三行博物館是廣州人民多年來的誠摯願望。荔灣區曾辦過類似的展覽,狹窄的樓梯口都塞滿了珍貴的展品;因缺少館室,只能草草收場。省博物館偌大一個展室只展出幾條帆船模型。一個城市博物館的多少,説明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少。乘着亞運會雄風,展示十三行風采,又是名城廣州一次難得的機會。

  如何建構十三行博物館等,擬提供以下建議,僅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

  二、十三行博物館的選址 —— 文化公園

  博物館選址對於展出效果影響頗大,相關的環境氛圍,能使展覽工作獲得身臨其境的效果。“十三行博物館”選址當年十三行夷館所在地——現文化公園,將是最佳方案。理由是:

  1. 具有遺址真實性意義

  文化公園是十三行夷館區遺址。自第二次鴉片戰争後這塊地一直空着,後出現過一些小街小巷。遭日機轟炸後,清理場地辦過華南地區土特産品展覽。得虧興辦公園,有幸保留了不少十三行時期的夷館遺址。文化遺産保護原則之一,就是特别强調真實性。遺址能給人“真正”、“真實”的感覺,給人“確實”、“可信”的印象,還能給人有“原初”、“最初”的意思。遺址積澱着相關歷史信息,歷代叠加物,也具有相關的文物價值,可讓人們“讀”出這一歷史長卷的各個章節,不僅僅只是原初的真實情况。博物館作爲學術研究基地,通過收藏和研究文物古迹,承擔文化延續的使命。

  2. 具有現場示範性功能

  文化公園現爲一塊被高層建築鯨吞而殘存下來的開闊地,尚有十三洋行夷館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址遺物留存,亟待進行有效保護利用,不然極有可能近期就會遭遇徹底的毁滅。如當年的美國花園遺址,半條同文街、半條靖遠街及其牌坊遺址,部分洋行商館前半截遺址,尚可明確加以標誌銘記,以資紀念展示。博物館是歷史遺存最爲知心痴情的保護者,可以有效地守護脆弱的歷史遺存,並抑制房地産商進一步對遺址地帶的鯨吞蠶食(圖2)。

  3. 具有樞紐性組織作用

  文化公園設置十三行博物館,有利於保護遺址環境的完整性及關聯性。“風蕩彩旗飄五色”(清·葉詹岩《十三行詩》)的十三行夷館是整個十三行時期代表性的歷史景觀。圍遶夷館區的涉外買賣街、貨棧、公行、海關、碼頭、砲臺以及後期的租界領事館等等都能於此博物館找到相應的位置關係,有利於形成保護的完整性意念,有利於用正確的方式清理開放,而並不需另行“大拆大建”。

  4. 具備核心體輻射作用

  十三行屬於全廣州以至全廣東,有必要將十三行博物館納於全市、全省視野。分佈在全市、全省與十三行相關的商埠文化遺址、遺存——古村落、古塔、古寺、古祠、墓碑、海關、會館、税口等等,已共同搆成了一個“泛十三行”文化圈,其核體部分當爲夷館建築群及其周邊的歷史街區。將十三行博物館建在夷館遺址區内則能發揮“核體”的輻射作用,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圖3)。

  5. 具有現成的展覽條件

  文化公園現有狀况很適合開設十三行博物館。場地規模適中、現有園林建築本身就是按展覽館建築形制設計建造的。園林道路基本上已成爲與大型展覽建築群配套的路網,大面積園林地面的鋪裝,衆多周邊公共服務建築的出現,完全適應大規模人流集聚與疏散的要求。雖文化公園内的景觀建築早已商業化、商場化,早已失去幽深、生態化的園林特質,倒是爲開展博物館活動提供了來往交通、客源聚集、參觀服務等相適應的環境條件。

  6.繼續發揮公園的功能

  將文化公園改設博物館,並没有削弱公園固有的社會化、生態化功能。轉型的過程中,説不定還能增加原址的緑化率,减少原址的房屋容積率;增加原址的景觀容量,减少原址的殘缺景象。一些群衆性的民俗文化活動——如元宵賽燈會、中秋菊花展、漢城象棋賽、少兒詩朗誦、粤劇粤曲私火局、新春舞龍舞獅等,照樣可以持續進行;且因博物館的開放型特質,定會開展得更加火熱頻繁。十三行文化準確的定性定位輸入,還會引發更多國際性的商務活動、國際性的學術活動在此開展,使這個積弱積貧多年、只求謀養退休職工而慘談經營的市級公園焕發出新鮮的生命力。

             三、 十三行博物館的建造——改名就行

  選址科學合理,建造也將是很節省的。建設博物館不一定要大把大把地燒錢,利用舊建築,勝過蓋新樓、建新館。利用各種各樣的舊建(構)築物——比如舊有的民居、祠堂、商店、工廠、辦公樓、船港車站、地下室、砲臺、防空洞、火車皮、料石倉、橋頭堡,等等、等等,都可以開辦出各具特色的博物館來。舊有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真實形象的展品,本身就是一位會説話的講解員,其四周就是就是當年立體的歷史環境。原址、原真、原貌、原環境是博物館最理想的選址。選址文化公園舉辦十三行博物館,操作起來却是异常簡單可行之事,而意義和效果却是無與倫比的。“人之爲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

  1. 换牌改名,舊館新用

  建議選址現文化公園内幾個大型的現代展覽館,將其適當改造就行了。位於公園軸綫以西的第七展覽室是目前唯一尚没有經商的展館,但其中多個展室已改爲兒童活動用房,往日的各種展覽活動不常見了。如果將此開闢爲十三行博物館,直接布展就行了。其他展室當前干什麽暫時照樣干什麽,必要時調整作展館備用。

  2. 配套正名,舊園新用

  博物館常常實現園林化環境,園林化環境適宜布置博物館。園林化環境易於保護文物,展覽文物易於提昇園林的格調品位。兩者的互促關係十分明顯。現文化公園内的“漢城”原爲十三行夷館前的“美國花園遺址”。雖此“園中之園”毫無漢代歷史淵源,然畢竟具有較好的園林景觀,可保留作爲博覽建築環境配景爲好,並供參展人員飲茶休憩、調整行裝、候展停歇使用。當然不宜將展覽文物放在這麽一個“漢風”式的小園林之内。否則,既毁了園林本身,也不便博物館使用、發展。

  3. 改姓更名,廣場新用

  事物的命名向爲人們重視,尤其涉及事物的定性定位定格問題、旨在明確宣傳主旨的時候。往往一個名稱就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廣告詞、一個絶佳的旅遊形象理念創意解説詞,一個關鍵性的賣點。現公園中心廣場是一個造型頗有特色的露天舞臺,然長期閒置無用。要發揮固有作用,得開展文化活動或商業活動。如果是前者,將“中心廣場”名稱變爲“十三行廣場”名稱就行了。不論是辦展,還是經商,公園一定得要改“性”、轉制才行。這並不影響廣大公園職工繼續就地工作,只需少部分職工轉移開闢其他新建城市公園(先進城市500米内就應該有個公園)即可。

  4.用法更名,景點新生

  “文化公園”既没什麽文化個性、也没什麽緑化特色,應類似當年市府門前“人民公園”(孫中山時代原名“中央公園”)一樣,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大衆化的、歷史性的、四通八達的市民廣場——“十三行文化廣場”,並設立紀念性標誌物(哥德堡來訪時,文化局曾表態如此規劃)。在此情况下,在真實歷史遺址基礎上,可以復修半條十三行時期的同文街及靖遠街的一座入口小牌坊,作爲兩處歷史景觀。羅哲文先生論证:按原址、原材料、原工藝、原型制修復的歷史性建築,同樣具有某種文物價值。

  四、十三行博物館的外延 —— 商旅街區

  博物館是城市信息中心,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窗口,是重要的旅遊參觀景點。爲了把十三行打造成城市的名片,須以市政府的名義將十三行商埠文化做大做强。“十三行”涉及到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黄埔區、白雲區等基層單位,須將分屬不同單位的有關遺址地段從全市角度加以整合,打破條條塊塊的人爲分割與制約。建議首先將十三行夷館遺址地帶(文化公園)、十三行路、及其路北的歷史街區加以整合統一規劃,形成廣州名城“十三行歷史文化街區”,劃定“紫綫”加以法定保護。左鄰右舍的越秀區也有相關遺址地帶,應該積極響應。

  1. 建立十三行商埠文化博物館群

  西堤是十三行夷館區的地理延拓,西堤建築是沙面特區的經營延拓,而沙面也是十三行的遺址延續。據西堤建築群的歷史背景、功能特質與現有情况的有機淵源,宜開闢爲廣州首個博物館群——海關博物館、郵電博物館、名人陳白沙博物館、早期商場博物館等等,與十三行博物館遥遥呼應。西堤博物館群在展覽内容上也爲十三行博物館的延伸發展,具有陪配村、烘托作用。集群的規模效應,也是不能低估的。

  從另一種角度看,承啓公司的商住大樓則是破壞十三行遺址的最險惡者。如果説要該公司對社會作出稍許回報,以贖其不良影響的話,該公司應將臨十三行路的大型樓盤底層空間捐獻一部分,可做十三行博物展覽之用。

  2. 精心打造十三行商務旅遊步行街

  現十三行路原爲十三行夷館北側的一條“涉外街”,類似其他地方的“中英街”。關於這條街的歷史故事很多。十三行路搆成了一條歷史性的坐標參照軸,它的基礎就是當年“十三行街”的遺址。這也是任何人不可顛覆的。當前應該組織力量打造成一條具有歷史信息内涵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利於開展國際性商貿旅遊活動的步行街(圖4)。

  銷售如外銷畫、瓷器、廣絲、廣綉、茶葉等有關十三行旅遊紀念性商品。現承啓公司經營的批發市場與該路段的歷史文化氛圍格格不入,其經營方式造成了該路全天候的次序混亂。應改革商業模式,復興旅遊步行街。

  爲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宣傳十三行,很有必要在未來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遊步行街”的東、西兩個入口,各修建一座十三行牌坊,作爲一個地標、作爲一個21世紀的紀念物,鎖定十三行路的文化遺産價值,彰顯這一歷史文化名街。牌坊應采用中西合璧風格式樣,同西關騎樓街取得一致,預示十三行的。牌坊本身目前並不算文物,只能説是由一般人興建的21世紀現代搆築物。但若干年後,經過自然和人文的考驗,有可能成爲“文物保護單位”。正如唐代黄鶴樓被毁,宋代、清代重修的黄鶴樓均有一定價值。越秀山上的楚亭不是“楚廷”之物,只是紀念標記物,現今却成了文物。如是,十三行牌坊要修就得修好,不宜當臨時任務應付(圖5)。

  穿過牌坊,步入十三行街,現在當然見不到絲毫當年十三行夷館的踪影——這可是西洋建築最早傳到大陸的樣板,不能不説是個遺憾。爲了彌補這種心理損失,可利用街道地面鋪裝手法,將“萬國旗飄”的夷館風光落地陰影“鋪設”在街面上,由此勾引起人們對當年十三夷館歷史的回憶。光綫方位角與太陽高度角的氣象特徵均符合自然原理。

  3. 永久保護十三行歷史文化街區

  綫性的十三行街的保護離不開同時保護街道以北成片的街區。現在的槳攔路、和平路、復興路以及其他迷宫式的南北東西小街小巷,雖然很破舊,但它們是距離十三行時期最近的街道遺産。相比廣州其他城區,再也難找到這樣完整的歷史地段。其中許多商鋪還習慣於用“行”命名,不能不説這就是因歷史街區的存在而自發傳承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城市趨同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惟有各自的歷史街區、傳統文化才能顯示出該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文化歸屬”。給定一個科學、可行、不因領導變動而變動的規劃,真正依靠廣大群衆,歷史街區的保護意義、旅遊價值,必將會日益顯露出來。

  參考資料:

  1. 江瀅河.美國藏清代廣州文獻研究[J].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廣州市社科聯. 廣州市第七次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8.11. P245-250

  2. 範岱克.西方學者關於廣州歷史文化的研究[J].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廣州市社科聯. 廣州市第七次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8.1C1. P230-244

  3. 陳志雲.博物館在中心城市建設中的功能、地位、作用[J].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廣州市第六次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1.4. P154-157

  4.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蘇州宣言》.1988.4.

  5.楊宏烈.廣州十三行商埠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7.

  (楊宏烈,廣州大學 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