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言

  明、清二朝反復的開海與禁海中,廣州“一口通商”,以十三行商館爲中心的貿易口岸,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地位凸顯。

  十三行的中國商人,爲開拓國際貿易,求新求變,在國際大航海時代獨領風騷,對中國經濟影響甚鉅。十三行與屯門的熱
兵器之戰,是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重要標誌。

  然而,他們一面是皇朝特許的壟斷商人,可獲高額利潤,人稱其爲“富可敵國”的官商;

  另一面,他們又深受封建專制與國外黑闇勢力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備受歧視的民商;他們受到嚴苛的限制,還得承擔巨額的苛捐雜税,并且要承擔一切經濟活動與涉外貿易的風險,以及賠償其他同行破産給當局與外商帶來的損失。

  他們的雙重身份,决定了他們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悲劇角色。

  1822、 1843及1856年三場大火,終於讓他們在一片毁譽聲中最後寂滅。而他們的後人,也不再有誰重操舊業。
  
  重新認識這批民商的歷史價值,破譯他們的行爲,心理深層的“密碼”,對今日的改革開放不無借鑒意義,爲此,此書對這一段近古史,予以了新的探索,無疑,對十三行的認識,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當然,新的探索,亦難免有不盡人意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包涵。

  編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