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桴具

  在原始人群活動的地方,只要有河川湖海等水域,只要人類需要撈取水上動物爲食,人們都能夠各自創造出借以在水面上活動的工具。“人類的水上工具並非是由世界某一地區或某一部族獨自發明、使用,然後由此及彼傳播到其他地區或民族的。水上工具的誕生具有多元性”①。一般來説,先民的水上工具有桴具、筏子和船幾種。

  居住于南海北岸及近海島嶼上的先民們自古就會潜水游泳,江邊河畔和淺海中的魚類、貝類、藻類是他們祖祖輩輩的生活依靠,水上活動是他們生存的基本技能,而最早和最常見的水上浮具則可能是一段木頭,一竿竹子,甚至水邊脫落的樹枝,正好被先民們用作早期水上工具。用石刀、石斧將樹木、竹子砍倒,置于水中作爲助人浮在水面上的工具,可能是許多部族長者給孩兒定下的必修課。在蘆葦叢生的地方,人們會抱着一捆蘆葦涉水。在那出産葫蘆的地方,人們又會抱着葫蘆涉水。

  葫蘆又稱瓠、壺等,具有體輕浮力大的特點,是較好的浮具。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葫蘆作浮水工具的記載很多。有學者解釋,《易經·泰》中“包荒,用馮河,不遐遺。”這句卦詞説:“包”是“匏”的假藉字,就是葫蘆,“荒”是空虛的意思,“馮河”指涉水渡河。“包荒馮河”就是抱着空心葫蘆渡河,“不遐遺”就是不至於沉沒。《詩經》卷二《國風》中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國語》卷五《魯語》下:“夫苦匏不材,與人共濟而已。”《詩經》、《國語》二書在這里都是説一個意思:匏的味道苦澀不便食用,但能作爲浮具供人渡水。《莊子》卷一《逍遙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慮以爲大樽,而浮于江湖。”同書注:“慮,猶結綴也,樽如酒器,縛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所謂腰舟。”《鹖冠子》:“中流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使物然。”説的是船在河中流毀壞,一只葫蘆就抵千金。因爲這時有一只葫蘆的話就能保全性命。陸佃注:“壺,匏也,佩之可以濟涉,南人謂之腰舟。”用葫蘆渡河涉水,一直沿用到現在。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原始群落遺址中曾經出土距今7000年前的葫蘆及其葫蘆種子。

  還有一種浮具叫皮囊,其産生年代已不可考。宋代軍隊曾用作渡水工具。《武經總要》卷十一:“以渾脫羊皮吹氣令滿,系其空,束于腋下,人浮以渡。”現在都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保留了這種渡水工具和渡水方式。雲南納西族人還有皮囊的象形文字:把皮囊寫成球狀,在水上浮動。有人解釋説:“皮囊也,以革爲囊,吹氣其中,浮以渡江者。所謂革囊渡江者,即指此物,故畫革囊充氣之形。”皮囊是否也爲南越先民所用尙無硏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