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試論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實踐科學發展與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的辯證關係



  吕 志 劉小龍 

  建設富有南粤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任務,是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本文嘗試梳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與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之間的辯證關係,以期爲南粤新農村建設實踐提供認識和思想方面的指導。

  一、繼續解放思想是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先導,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是繼續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解放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問題。解放思想與南粤新農村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體現了新時期繼續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繼續解放思想是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先導,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繼續解放思想。二者的辨证關係具體表現爲以下三個方面:

  (一)解放思想是推動廣東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寶貴經驗和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提出南粤社會新農村建設這一現實課題的思想前提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是這一論斷的最好注脚。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發揚敢爲天下先的精神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冲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以及“所有制崇拜”的束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78年廣東國内生産總值僅爲185億元,只占全國的5.1%,廣東國内生産總值平均每年以13.7%的速度增長,2007年增加到30606億元,已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綜合實力大幅提昇,2007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達到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廣東30年發展經驗證明:解放思想是正確行動的先導,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强大動力,是廣東發展的寶貴經驗,是廣東人的巨大精神財富。南粤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新的探索工程,因而尤其需要繼承和發揚解放思想這一優良傳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求新思變,積極將解放思想形成的共識,轉化爲政策、措施、制度和法規,把解放思想貫穿於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

  進一步來説,解放思想是提出南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前提。正是繼續解放思想的要求,提出了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課題。從廣東的發展實踐來看:從1980年到2005年,廣東第一産業産值的比重從33.2%下降到2005年的6.2%,就業人口比重從70.7%下降到32.0%;第二産業産值從41.1%上昇到50.7%,就業人口比重從17.2%上昇到38.1%; 第三産業的比重從25.7% 上昇到 43.1%,就業人口比重從 12.2 %上昇到 29.8%。[傅晨:《讓農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論城市化的本質及對廣東城市化偏差的實证研究》,《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廣東産業結構的現狀,既反映了南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工業化基礎厚實等有利條件,又反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性。因而,如果説過去解放思想體現爲打破“計劃經濟”等舊觀念的束縛,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那麽,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解决“三農問題”尤顯緊迫和重要,打破工農割裂發展、經濟社會片面發展、城鄉二元體制的發展慣性,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統籌規劃,走一條工農城鄉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新型發展道路是新時期繼續解放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繼續解放思想爲扭轉人們的錯誤認識、掃清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思想障礙、改變形式主義作風提供了有力的認識工具和思想武器

  正確的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南粤新農村建設缺乏可以借鑒的經驗,在南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着種種認識上的誤區,思想上的障礙、作風上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因而,迫切需要繼續解放思想,解决人們認識和思想上的問題,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認識工具和思想武器。具體來説如下幾個方面:

  1.扭轉工農業割裂發展的片面認識,樹立城鄉協調發展的正確觀念。由於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我們過去走了一條“農業補貼工業”的發展道路,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錯誤的路徑依賴,使得部分人認爲現代化就等於工業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就是爲城市化“服務”,忽視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農村發展,甚至以犧牲農業和農村來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結果導致城鄉二元結構未能轉换,城鄉差别擴大。事實上,全面的現代化是工農業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不僅能够保持經濟社會的穩定,而且能够爲工業的發展提供糧食和生産資料的保障,同時能够擴大内需,促進工業的穩定發展。因此,需要打破工農業割裂發展的思想束縛,樹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認識。

   2.打破維係城鄉二元格局的狹隘利益觀,樹立互惠雙贏的利益觀。過去,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城市人的“專利”,農民爲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却難以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城鄉非均衡發展,城鄉二元結構轉换滯後,農民、農業、農村成爲現代化的薄弱環節,徘徊在現代化的“門外”,這是“三農問題”的實質。當前,南粤新農村建設,要破除這種狹隘的利益觀念,樹立互惠雙贏的利益觀,逐步扭轉城鄉二元結構,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讓廣大農民分享發展成果,促進城鄉之間的互惠雙贏。

  3.改變南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樹立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作風。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做法。比如部分村鎮把新農村建設僅僅理解爲村容村貌的改變,出現規劃風、蓋房風和浮夸風。事實上,南粤新農村建設是以經濟發展爲中心,帶動農村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的全面發展過程,僅僅改變村容村貌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必須加以破除。

  4.破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一刀切”的統一模式,確定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廣東地區經濟差别較大,珠江三角洲、粤東粤西和北部山區農村社會經濟各個方面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特徵,因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破除一刀切的做法,根據各地實際情况,因地制宜發展,選擇不同路徑,采取不同策略。如以深圳、東莞、順德、南海、增城等地區爲典型的珠江三角洲絶大部分農村地區可以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化、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粤東和粤西地區重點發展縣域經濟。北部地區加大支持和扶助力度,切實解决農民的現實困難。

  (三)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實現工農城鄉協調發展體現了新時期廣東繼續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廣東要繼續走在全國的前列,必須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廣東如何繼續解放思想?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作爲了回答,他指出,當前廣東繼續解放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克服自滿思想,增强憂患意識。二是克服狹隘視野,樹立世界眼光。三是克服“見物不見人”的觀念,堅持以人爲本。以上三個方面的内容,都跟南粤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可以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廣東繼續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1.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廣東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所面臨的困境和難題是增强憂患意識,克服自滿思想的内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現代化建設總體來説走在全國前列,但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遠遠滯後於工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部分農村仍然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特别是在新的發展階段,“三農”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不斷凸顯,直接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而,把目光從工業發展成就轉移到農業發展問題上來,清醒地認識到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的現實困難並努力解决,這是增强憂患意識,克服自滿思想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體現。

  2.解决農業發展的問題、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是廣東經濟面臨全球化挑戰,樹立世界眼光的重要内容。廣東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内外源經濟協調發展的嚴重失衡,這使得廣東經濟在充滿活力的背後具有脆弱性的一面。廣東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建設以國内市場爲依託的民族經濟産業鏈, 把“内源型經濟”作爲經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而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開拓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工技術水平,實現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從2005年開始,中國進入加入世貿組織的後過渡期,中國農業不得不面對國外市場的競争,國外高額補貼下的某些進口農産品以低價格衝擊中國國内市場,一些國家的高關税以及各種非關税貿易壁壘把中國的優勢農産品排斥在外,因而,提高農業的組織化水平,增强農産品的競争力,也是廣東應對國際競争的必然選擇。

  3.解决廣大農民的民生問題,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當前樹立“以人爲本”理念、落實科學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據統計,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倍擴大到2006年的3.15倍;2006年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的人均GDP只有珠江三角洲的1/4;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珠江三角洲占67.0%,而粤東、粤西、粤北分别只占3.1%、3.1%和3.9%。以上數據表明當前廣東民生問題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着眼於發展農業、提昇農村,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廣大農民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使得占人口絶大多數的農民能够過上幸福的生活,因而是樹立“以人爲本”理念,落實科學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二、堅持改革開放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强大動力,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是是推動過去30年廣東發展的根本動力。廣東依靠改革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這爲南粤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制度條件。同時,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廣東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上,改革開放面臨着新機遇、新挑戰和新任務,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是擺在廣東發展面前的現實課題。南粤新農村建設既是新時期新階段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和必然要求,同時也只有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得以實現。因而,堅持改革開放和加快新農村建設本身是辨证統一的關係,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深刻理解二者的内在聯繫:

  (一)堅持改革開放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改革開放使廣東率先邁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從而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有利條件。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爲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改革開放使廣東經濟社會有了飛速發展,從2002年起,廣東省城市化水平就已經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珠江三角洲成爲全國著名城市群,2006年,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率達82%,非農産業占97.2%,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07年,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增加到7750億元,約占全國的1/7。廣東的發展水平表明,廣東已經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從而爲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扎實的經濟基礎和有利的經濟條件。

  改革開放不僅提昇了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也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爲南粤新農村建設奠定了比較扎實的基礎。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廣東取得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一是農業農村經濟總量增大。2007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821.24億元,增加值1695.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别比1978年(下同)增長5.2倍和4.8倍,年均實際增長5.8%和5.5%。二是農業生産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生産條件大大改善。三是農業産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四是農村基礎設施不斷穩固。五是農村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農民生活越來越好。2007年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2007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24元,年均實際增長6.8%。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由184.89元增加到2007年的4202.32元,年均實際增長5.7%,恩格爾係數由61.7%下降到2007年的49.7%。2007起全面實行免征農業税。[李珠橋、張作丹:《改革開放三十年廣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與經驗》,《南方農村》,2008年第5期。]

  改革開放還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條件。首先,廣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南粤新農村建設,既不同於上世紀30年代樑漱溟等學者自發組織的“鄉村改造”運動,也不同於70年代末期的“放權搞活”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改革,而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之上,伴隨着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農業現代化過程。廣東改革開放所形成的公司主體、價格形成機制、競争機制、産權制度等市場經濟體制要素,爲實現農産品的市場化,農業的機械化等創立了比較良好的制度條件。其次,改革開放促使廣東民營企業、鄉鎮企業飛速發展,爲推動城鎮化、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30年改革開放,廣東的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6年,全省鄉鎮企業數達到121.59萬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289.71萬人,分别增長15.0倍和6.6倍,爲加快城鎮化、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後,廣東對外開放的水平比較高,從而爲特色農業發展、擴展農産品國際市場創立了比較良好的基礎。如從化荔枝形成了比較廣闊的國外市場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新時期廣東能否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尺

  南粤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廣東在改革開放上走在全國前列,但也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唯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通過改革來解决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作爲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没有出路。”南粤新農村建設,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破解當前制約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的“三農問題”,走上科學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深入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

  南粤新農村建設是衡量新時期廣東能否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尺。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時指出了對於改革事業是非成敗的衡量標準:“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强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三個方面也是衡量新時期廣東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是非成敗的重要標尺。

  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是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爲中心,積極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群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力争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爲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文明、民主和諧、富裕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南粤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首先是以農業經濟發展作爲衡量標尺的。爲此,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原則。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增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全面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到新水平。因此,南粤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的發展目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高新技術和優良品種得到廣泛推廣應用,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争力全面增强。同時,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必然能够增强廣東在國内外的綜合競争力,使廣東的現代化建設建立更加堅實、更加全面的基礎之上,早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南粤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以滿足廣大農民需要、提高農民水平作爲根本出發點和立脚點。鄧小平多次强調:“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産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當前深化改革開放,必然要求大幅度提高廣東居民的生活水平,讓廣大群衆享受發展的成果。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南粤新農村建設通過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加快建立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切實維護務工農民合法權益、加大政策扶助等手段,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村社會建設,都着眼於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新時期衡量深化改革開放是非成敗的具體標尺。

  (三)深化改革開放是推動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的根本動力

  深化改革開放是推動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動力。堅持改革爲南粤新農村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和條件,新時期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仍然需要依靠深化改革開放這一根本動力。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仍然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决。

  當前,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制約因素是城鄉二元結構。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於1954年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模型。他認爲,在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着性質不同的兩個經濟部門,一個是“資本主義”部門,又稱現代部門;一個是“維持生計”部門,或稱傳統部門。現代部門是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而傳統部門則依存於現代部門,二元經濟的演進模式是城市現代部門的發展伴隨着農村傳統部門生産要素的轉移,尤其是勞動力的轉移,從而使工業化和城市化比翼雙飛。

  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具有特殊性,不僅表現爲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之間的二元經濟結構,還表現爲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長期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是雙二元結構。農産品統購統銷體制是二元經濟結構轉换成二元社會結構的重要步驟,使城鎮化進程受阻;户籍制度使雙二元結搆制度化,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民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就業制度進一步鞏固了雙二元結構,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現行的土地制度進一步强化了雙二元結構,各級政府利用壟斷一級土地市場,低價徵用,高價出讓;利益分化支撑着雙二元結構,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形成了對現狀的一定程度的認同,使得農村人不能享受到城市人的同等待遇。

  爲此,南粤新農村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這種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工農城鄉協調發展。要實現這種轉變,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對搆成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進行徹底、全面、深刻的變革。具體來説,則是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指導下,改造城鄉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搆築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礎;完善和細化農村土地産權和流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體制和就業制度;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

  三、堅持科學發展是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指針,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

  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内涵和要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與南粤新農村建設也是辨证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加快南粤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和應有之義。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理論指南,只有以科學觀統領南粤新農村建設,才能真正解决“三農問題”,實現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

  (一)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

  1.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是解决新時期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矛盾,走上科學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南粤新農村建設,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背景下的全新探索,以科學發展觀的視野和原則來看當前廣東發展的現狀,可以發現:當前廣東省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擴大的態勢還没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部分農村仍然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特别是在新的發展階段,“三農”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不斷凸顯,直接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對於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進農業産業化、現代化進程,繁榮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開拓農村市場,拉動社會需求,加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推進全省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2.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没有農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會的小康;没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會影響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據2003年華南農業大學傅晨教授的測算,廣東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達標程度爲65分,距離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綜合得分值90分,僅完成了2/3,尤其是,廣東省及珠江三角洲、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不同地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不快,薄弱環節依舊,地區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呈現“馬太效應”,改造傳統農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傅晨等:《廣東離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多遠》,《南方經濟》,2003 年第12期。]爲此,只有解决“三農”問題,才能掌握推進廣東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動權。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於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爲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創造良好條件,必將推動廣東省農業和農村全面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堅持科學發展是加快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統領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指針

  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則,運用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法。具體來説,需要做到:

  1.堅持“以人爲本”這一發展的根本宗旨,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以實現農民利益爲根本,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爲手段,促進農業發展、農村和諧與農民富裕。

  首先,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農民利益爲根本,發展社會主義現代農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讓廣大農民在南粤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胡錦濤同志强調:“中國農村長期會有數以億計的農民生活在農村,要讓農村人口分享現代化成果。”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脚點,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讓廣大農民分享現代化的成果。因而,南粤新農村建設要以解决好農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着力點,全心全意做好爲農民服務的工作,加强民主决策龢民主管理。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以讓農民擁護、讓農民滿意、讓農民受作爲新農村建設的標準。

  其次,要充分發揮廣大群衆尤其是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首創精神,不搞强迫命令,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能否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衆的主體作用,是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廣大農民群衆是推動生産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衆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 因而,南粤新農村建設,要注重調動廣大農民群衆發展生産、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廣東農民受到改革開放風氣的影響,具有敢闖敢干的勇氣和精神,探索出了一些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的有益經驗。比如佛山、東莞地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通過采取農村城鎮化、農業市場化、農民市民化的“三化”模式,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過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了從“洗脚上田”到“離土離鄉”的市民化轉移,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又比如特色農業、科技農業、品牌農業、緑色食品、“一村一品”“生態莊園”等也是廣大群衆的自主創造,形成了廣東高要香蕉、梅縣沙田柚、惠州梅菜、金惠香米、荔枝、龍眼等品牌。南粤新農村建設應當發揮廣大農民群衆的首創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不斷總結、推廣來自農民自發創造的經驗,這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原則。

  2.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把握好農村的統籌全面發展,堅持整體推進。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内發展和對外開放”是科學發展觀的内在要求,也是南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一要把新農村建設放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關係中進行通盤思考,正確認識建設新農村不僅是農村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南粤新農村不能延續過去那種工農城鄉割裂發展的老路,必須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具體來説,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强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快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

  二要把新農村建設放在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系統中進行全面思考,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不僅是農村的經濟發展,而且也是經濟、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的要求勾勒出了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美麗藍圖,也指出了新農村建設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爲此,南粤新農村建設要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爲核心,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建設的全面進步。

  三要把新農村建設放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中進行宏觀思考,正確認識建設新農村的過程就是縮短區域發展差距,减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前,廣東地區發展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東西兩翼——粤北山區發展水平比較懸殊的三級發展趨勢,因而,南粤新農村建設要充分考慮到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既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又注重相互協調,統籌兼顧,在建設步驟上有所側重,循序漸進,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全面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東西兩翼和粤北山區要加大發展縣域經濟力度,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要把新農村建設放在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係中進行長遠思考,正確認識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把新農村建設成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廣東農村村容村貌和環境保護的任務仍然艱巨,2004年全省農村需要改造的危房仍有12萬多户,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2208萬,占全省農村人口40.9%,“臟、亂、差”等現象比較突出。爲此,南粤新農村建設要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及環境綜合治理,改變農村“臟、亂、差”的舊面貌,加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有效處理,在環境美化緑化方面加大投入,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五要把新農村建設放在統籌國内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寬廣視野中進行合理布局,正確認識在新農村建設堅持改革開放的思想、充分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認真借鑒國外農村建設發展的成功經驗,可以避免走彎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廣東改革開放邁步較早,對外開放程度高,既具有得天獨厚的聯繫國際市場、利用外資的優勢,又有着“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因而,在南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内源經濟與外源經濟發展的關係,充分利用國内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强扺禦外部衝擊和風險的能力。

  總之,南粤新農村建設與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落實科學發展是辨证統一的關係,是廣東省一項長期艱巨而繁重的系統性工程。南粤新農村建設,要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群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構建和諧社會,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爲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文明、民主和諧、富裕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作者分别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廣東藥學院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