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透視



  郭繼民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作爲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其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遺憾的是,伴隨着經濟的高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流動人口的急劇增加,南粤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問題亦相當嚴重。目前,環境污染不但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日益危害着群衆的健康和公共安全——由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衝突逐年增多,甚至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毋庸質疑,環境問題已成爲新農村建設亟須解决的重大課題。本文擬以珠江三角洲農村地區爲考察對象,對農村環境問題做一番審視和幾點思考。

  一、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

  當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一)水污染

  水污染乃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亦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從2005年起,連續三年開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的執法檢查,結果表明,無論長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河流還是太湖、滇池、洪澤湖等大型湖泊,均存在着嚴重的污染問題,“從支流到幹流,從上游到下游,從工業污染到生活污染,點面結合,縱横相連……概括爲四個字:有水皆污。”具體到廣東農村的污染,形勢更不容樂觀。廣東是全國經濟第一大省,但是其治污力度滯後,污水集中處理率僅40%,縣級城鎮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合格率不足30%。全省劣於Ⅲ類(Ⅲ類標準以下的屬於人體非直接接觸水體,而V類的則不能用於灌溉)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24.9%,珠三角近一半河段被污染,鄉村百姓飲水安全存在嚴重隱患,縣級城鎮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合格率不足30%。一些用污水澆灌的新鮮蔬菜,被檢測出重金屬嚴重超標。然而,即便這樣的蔬菜却仍然被人們捧爲“搶手貨”而端到城市各大菜館及居民的餐桌上,人體正遭受這些有害金屬的“襲擊”——一些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疑難病症陸續出現……

  (二)空氣污染

  廣東農村空氣污染相當嚴重,這種污染主要來自於“工業”的廢氣、毒氣的肆意排放,舉凡“化工廠”附近的村莊,多深受其害。如百福堂——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一個臨近291省道的村落,周邊不到半公里,就有5間煉油廠、4間皮革廠、兩間塑料廠、兩間化工廠、兩個供氣站和一個大型垃圾場沿白沙河兩岸分佈。垃圾場、皮革廠、煉油廠、化工廠散發出的氣味,使得附近百姓出現呼吸困難、惡心、夜晚難以入睡等多種症狀。“村民們告訴記者,近十年來該村的人報名參軍,體檢無一人合格。村民肝功能不正常是普遍現象,近幾年來患癌症死去的人已有6個,年齡都在40-50歲之間。在未辦工廠之前,村裏從來没有這樣的病例。”此外,除了工業廢氣的污染外,隨着農村城鎮化步伐的推進,諸如汽車尾氣的急劇上昇也日益影響着農村空氣的質量。又則,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原因,不少農村家庭仍使用柴草、秸秆和含硫量高的低質煤作爲生活燃料,加之其竈具設計不合理,致使這些燃料的燃燒不充分,排出大量濃煙,濃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質,其中部分還是致癌物質,濃度過高則會危及生命。

  (三)酸雨

  受大氣污染之影響,頻頻出現於城市的酸雨開始“下嫁”農村。有關資料表明,2007年廣州酸雨頻率達到80.37%,遠高於全省44.7%的平均水平,而全省降水最大酸度值也出現在廣州,爲4.38,比2006年4.41的酸度值更酸。“廣東省66.7%的城市(14個)受酸雨污染(pH<5.6),廣州、韶關、深圳、珠海、佛山、茂名、肇慶、惠州和梅州等9個地區屬於重酸雨區(pH<4.5或4.5≤pH<5.0且酸雨頻率>50%),占42.9%”。自然,城市酸雨的增多給郊區農村帶來了沉重的灾難。近年來,隨着城市環保工作的進展,一些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進軍”農村、鄉鎮,農村的“酸雨”現象頻頻出現。更讓人遺憾的是,環保部門過多的關注城市的酸雨現象,而對農村酸雨的關注似乎仍是空白。衆所周知,酸雨對農村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更甚於城市,因爲對環保設施極端缺乏的農村,酸雨帶給村民的危害是致命性的:它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品質,影響到百姓的生命安全。

  (四)土壤污染

  廣東農村土壤污染亦相當嚴重。廣東省國土部門曾選定省内1萬平方公里調查區進行土壤勘查,其中“中度污染面積占35.9%,清潔土壤只占10.61%,其餘爲輕微污染”。廣東調查區蔬菜樣品中硫丹硫酸鹽、异狄氏劑醛和七氯的檢出率分别爲94.2%、86.8%和85.1%,珠江三角洲地區四成菜地重金屬超標。《廣州日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珠江三角洲菜田重金屬污染嚴重 影響近億人吃菜問題》:“廣東省分佈大中城市郊區及珠三角的蔬菜基地污染問題相當突出……南海局部地方耕地重金屬污染嚴重;新會部分地區耕地土壤也受到污染。據近年對臺山、惠陽、花都、從化、南海、番禺、新會、高明、東莞等地大田蔬菜的監測結果,部分地方蔬菜受到重金屬的污染。”土壤污染亦直接關係到民生,其緊迫性不言而喻。

  (五)聲光污染

  隨着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原本寧静的鄉村被五彩的霓虹燈和高分貝的聲音所干擾,尤其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農村地區,更是如此。就“光污染”而言,國際上一般將之分爲白亮污染、人工白晝和彩光污染三類污染。

  1.白亮污染指當太陽光照射强烈時,建築物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磨光大理石和各種涂料等裝飾反射光綫,明晃白亮、眩眼奪目。長時間在白色光亮污染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白内障的發病率高達45%。還使人頭昏心煩,甚至發生失眠、食慾下降、情緒低落、身體乏力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

  2.人工白晝是指“自然夜晚”被各種廣告牌、霓虹燈以及一些建築工地高亮度的燈光使得夜晚亮如白晝,這種强光使人夜晚難以入睡,干擾了正常的生物節律,致使生活其中的人們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下,還時常會引發安全事故。

  3.彩光污染指“活動燈”、熒光燈以及各種閃爍的彩色光源所造成的污染。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這種燈光中,不但會加速人體皮膚老化,還會引起一系列諸如頭暈、頭痛、惡心、食慾不振、乏力、失眠神經系統等症狀。

  4.聲污染則是指諸如汽車鳴笛、工地機器轟鳴及高分貝的喇叭等對人體的危害,目前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的鄉村,聲光污染較爲普遍。此外,農村電子污染問題也相當突出,亦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二、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成因

  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頗多,具體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其誘因主要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鄉村企業污染加劇;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粗放式農業生産、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以及農民環境意識低下等因素。

  (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未能得到徹底改觀

  有關調查顯示,廣東省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國的4倍、日本的5倍。特别是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兩大指標,“十五”末期比國家下達的總量控制目標分别高出了24%和62%。尤其號稱“世界加工車間”的東莞,多爲“三來一補”産業,勞動密集、污染嚴重的電鍍、印染、制鞋等行業就占了相當大比重,且這種污染嚴重的企業多分佈在農村鄉鎮,此爲珠江三角洲污染的重中之重。

  (二)鄉村企業污染加劇

  某些鄉鎮盲目追求GDP,以爲GDP就是一切。這種理念導致不少污染嚴重的企業在農村“生根發芽”。在他們看來,即使企業造成了環境污染,但提高了百姓的收入,解决了當地百姓的就業問題,且提高了GDP。地方有關環保部門則多服從當地領導的决策,所謂的環保檢查不過“走馬觀花”式的應付公事而已。於是,在這種情况下,高污染的鄉村企業呈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對農村環境搆成嚴重的威脅。如流經茂名、吴川的不知名的小東江,近年來就因爲連續發生震驚社會的嚴重污染事故而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屢屢得到高層的批示。

  (三)來自於城市的污染轉移

  這種污染轉移大致有三種情况:

  1.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近年來由於城市普遍加强了環保監管力度,許多污染企業無法在城市立足,如一些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紙等企業,利用農村環境管理力量薄弱和農民致富心切,以聯營、設分廠、扶助、技術轉讓等名義,紛紛下鄉進村。目前,鄉村企業多爲電鍍、印染、造紙、化工、煉焦、煉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業。據統計,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佔用、毁損的農田面積已超過200萬畝,其引發的廢氣、光聲污染亦不可小覷。

  2.城市“生活污染”向農村轉移。城市工業生産的“三廢”和市民生活産生的垃圾,多未經妥善處理而堆積在農村郊區;生活污水則通過河流而滲透到農村,導致農村生活用水的污染。

  3.旅遊污染向農村轉移。隨着鄉村旅遊及相關産業的飛速發展,亦隨之帶來了新的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而人文景觀和娱樂設施開發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不同程度的給農村環境帶來傷害。

  (四)粗放式農業生産導致農村水源污染

  目前,農村糧食産量的保证基本取决於化肥和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導致地表水的富營養化、地下水的硝酸鹽富集以及温室氣體含量的增加,進而形成嚴重的非點源污染和水體的富營養化。農藥是造成水源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我國是農藥生産和使用大國,自1990年起,我國農藥生産量一直居世界第二位。據統計,2000年我國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的高毒品種用量占整個農藥用量的37.4%。長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産品污染。

  (五)農村畜禽養殖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導致水源污染

  農村畜禽養殖多半是以分散、粗放式管理,如許多養鷄場和養猪場,每天直接向河流要排放大量糞便和有機廢水,造成河水的直接污染。另外,由於農村地區資金、技術有限,人口分散、污染物難以集中處置等多種原因,不少村鎮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路邊和河沿成爲堆放垃圾的主要場所。

  (六)農村環境教育滯後,農民環保意識普遍不高

  據研究,超過1/3的農民不知道農藥對人體和環境是有害的,有65%的農民不了解蟲害天敵或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概念,84%的農民會超過規定標準劑量用藥。另外,隨着高消費及包裝業的興起,一次性的垃圾愈來愈多,又加之農民普遍缺乏環保觀念,生活垃圾亦到處亂丢,而多數農村並没有垃圾回收站,形成農村環境髒亂差的局面等等。

  三、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方略

  相對於城市環境污染問題,農村環境污染爲害更甚、治理尤難——農村社會依然相對貧窮,農民依舊是難以保障自身權益的弱勢群體,其艱難、脆弱的生活經不起任何波折。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務闕如,規避和修復污染的能力低下,而呼嘯而來的工業垃圾足以使其陷入萬劫不復之萬難境地,因此加强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緩。

  (一)宏觀戰略

  針對農村當前的污染狀况及其成因,筆者認爲宏觀方面要做到:

  1.地方政府要轉變GDP决定一切的錯誤觀念。要切實把和諧發展、生態發展、科學發展落實到實踐行動中。環保部門應責成鄉鎮企業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堅决取締高污染企業。

  2.農業生産應着眼於生態農業,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現代生態農業以生態學原理爲理論基礎,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爲核心,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平衡與發展,將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列爲首位。現代生態農業的特點,决定了它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農業集約化經營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所謂農業集約化經營,就是在一定土地面積上投入較多的生産資料、技術措施和勞動力,精耕細作,努力從單位土地面積上産出較多的農産品,進而達到不斷提高土地生産率和勞動生産率的目的。

  3.農村鄉鎮企業應主動選擇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續生産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把經濟開發活動控制在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内,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在農村基層大力加强環保教育的宣傳,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走出“先污染,後治理”的誤區。要通過宣傳,逐步轉變農民的生産、生活模式,反對奢侈浪費,提倡適度消費和緑色消費。當然,這需要國家政府以及各種相關職能部門的介入和積極參與。

  5.對於城鎮化的推進要循序漸進,更要因地制宜,不可冒進,更不能以城市爲模板進行機械、簡單的模仿和復製。當下,城鄉錯位,泛城鎮化、泛居民化傾向,給新農村建設帶來較大障礙。“有的地方不顧現實條件,片面地追求城鎮化率,盲目推進‘村改居’進程,驅使廣大農民‘洗脚’進城”,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尤其不可取。

  6.國家應加大環境科學的基礎性研究。因爲當前即使發達國家的垃圾處理的方式也大致靠掩埋、焚燒和轉移,没有從根本上解决問題。如何變廢爲寶,實現廢物利用,將廢物納入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中,最終需要科學研究的突破。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研究過程,但人們今天環境的遭遇,又“促逼”着科研工作者擔負起這個神聖的責任。

  (二)微觀策略

  在微觀方面,或者説在具體操作方面,則要求農村基層組織積極行動,拿出具體措施,克服“等、靠”的依賴思想。各基層單位應立足當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環保的新路子。當然,基層組織尤其是鄉鎮組織體操作起來可能遇到諸如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在這點上,廣東鶴山市龍口鎮的環保工作可能給我們更多啓示。其具體做法是:

  在“物力——基礎設施”方面,建造了“農村垃圾存放處”(分類垃圾處)。鎮政府根據各村委會的村莊和人口布局設置垃圾箱(又稱“垃圾船”),各自然村建造垃圾池,並將村内垃圾池的垃圾運到附近的垃圾箱内,鎮政府實行統一清運到垃圾處理站。

  在“人力——隊伍建設”方面,專門成立了“環衛保潔”隊。各自然村配備專職衛生保潔員1名,負責村内公共地段的環境衛生保潔工作。要求每3天清運一次,費用按每人7元計由各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支出。

  在“財力——經費籌集”方面,該鎮采取鎮、村、企業、個人各出一點的辦法,向各廠(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户收取垃圾處理費,不足部分由鎮財政解决,通過多方籌資,既保证資金的來源,又充分調動各村自覺性和積極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全面啓動,它不是“經濟單打一”,而是集經濟、政治、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等建設於一體的有機統一,願我們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去建設富裕、和諧、文明的緑色家園,共享現代文明的成果。

  

  (作者係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少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