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規律



  餘澤娜

  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三農”問題提出的重大决策,其重要亮點是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四個文明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2005年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20字目標“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涵蓋了四個文明的建設要求;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内“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也明確爲當前新農村建設指明瞭生態建設的方向。因此,當前推行南粤新農村建設必須緊扣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才能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本文認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規律主要涵蓋以下四個方面。

  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義之所在,在我國農村建設史上尚無先例。這就决定了在開展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工作中,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但目前在南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思想誤區。一是在部分幹部、群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在思想和行動上存在惰性、缺乏工作熱情。他們認爲新農村整合建設只是上級政府的事情,基層農村只需坐以待令、按部就班;或要求上級政府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否則相關工作無從開展等等。二是部分幹部對新農村整合建設任務的艱巨性、長期性缺乏認識,認爲這只是階段性的口號和提法,因此要麽急於求成,要麽專重於表面功夫、形象工程。三是對新農村整合建設的内涵、要求理解不到位,仍然局限於傳統經濟建設或政治宣傳的視域。要走出這些思想誤區、轉變觀念,從全新的視角認識南粤新農村整合建設工作、進而打開新局面,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一) 把握機遇,提高主動性

  解放思想、把握機遇、主動出擊,曾是南粤農村建設取得較大成績的成功經驗。改革開放以前,南粤農村與全國其他農村發展基本處於相似水平,貧窮、落後、相對封閉。1978年,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爲策動點的改革浪潮席捲全國;作爲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南粤廣東先行一步,30年來在農村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多個突破,邁出了農業現代化的闊步。如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廣東率先放開農産品、農副産品價格,策動農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90年代開始,率先開展農村産業結構調整,鄉鎮企業异軍突起,且率先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本世紀以來,又率先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和貧困地區醫療衛生補助制度……在這一過程中,既有省市政府的運籌决策和總結推廣,也有基層農村的主動嘗試、積極展開。但近些年來,南粤農村發展相對緩慢乃至滯後,面臨着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各村内部四個文明建設發展不平衡等等問題。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與要求是解决南粤農村諸問題的行動指南。但新農村整合建設的發動是自上而下的扶持,如果缺乏基層農村自下而上的主動響應、積極參與,收效甚微。因此,基層農村任何安於現狀、無所作爲或坐待外援的慣性思維無助於問題的解决,更無助於農村面貌的新改變;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發揚勇挑重擔、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打破被動局面,主動尋求、把握一切發展機會,探尋本地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協調共進的路徑和模式。

  (二)充分認識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南粤新農村整合建設的内容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目標與要求的體現,即涵蓋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要求,是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築,内涵豐富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之南粤各農村之間發展狀况千差萬别,與中央提出的目標尚有較大距離,因此推進南粤新農村整合建設既是緊迫的現實任務,也是艱巨而長期的歷史課題,任重而道遠。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任務的艱巨性與長期性、樹立打攻堅戰的思想認識,避免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一勞永逸和形式主義、簡單應付的思路和做法;要根據本地實際情况,采取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結合、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走務實、循序漸進的南粤新農村建設路綫。

  (三)準確把握當代南粤新農村整合建設内涵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在農村建立和鞏固黨的領導權;並通過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社會主義土地集體所有制。今天重提新農村建設,部分農村幹部群衆容易受到半個多世紀前新農村建設模式、框架的影響。因此,必須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從全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解决“三農”問題的宏觀戰略背景下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内涵和要求;在廣東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實現廣東農村協調發展、打破城鄉二元壁壘的中觀背景下,把握推進南粤新農村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結合本地農村歷史現狀、正視本地農村發展優劣勢的微觀背景下,對照新農村建設目標與要求,合理制定和規劃本地新農村與四個文明建設整合發展的宏偉藍圖。

  (四)積極借鑒國内外經驗教訓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要求人們進行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時,還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眼光,既放眼世界,也要着眼國内;而不是閉門造車、盲目摸索。

  當前,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或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基本完成了新型農村的建設工作。遠者如英、法、德等國家采取了各種措施進行農村改革、農村建設;近者如韓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新村運動”和日本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新農村建設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新農村諸層面的建設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教訓,對於南粤新農村建設具有開闊視野、啓發思路的重要意義。以韓國爲例。20世紀中期,韓國工農業發展失調、城鄉差距過大,促使韓國政府於1970年起發動了“新村運動”。在物質層面,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發展多種經營擴大農業收入、走高科技投入的現代農業道路、利用先進技術發展農村非農産業;在精神層面,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發動精神啓蒙活動(主要指農民教育、培訓活動,包括專家、學者、牧師的授課,農民的自我教育、相互討論);在政治層面,通過由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圍遶總體目標逐步展開、推動新村運動的實施,政府爲引導和輔助式配角、農民爲建設主角,以村民會館形式鼓勵村民集中討論、推行强制性醫療保險等;在生態環境層面,改善農户生活居住條件,鼓勵和扶持農民進行生態建設、美化生活環境。韓國新村運動讓農村極大改變了落後面貌、打破了城鄉二元化局面、重塑了農民正氣,農民在得到實惠的同時也自覺爲新村運動貢獻力量。並因其運動成效,被《大不列顛大辭典》稱爲“漢江奇迹”。但韓國新村運動也留下了一些教訓,如新村建設千篇一律,忽略保持農村的鄉土特色、忽視了不同地區農民需求差异,致使農村傳統建築風格、民俗文化等受到了破壞等。

  而國内部分地區農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方面也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例如江西贛州、浙江紹興等地的新農村建設,江蘇華西村、山東南張樓村等做法。也有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變爲“新村建設”,或只重物質文明建設、忽視其他領域的建設而帶來消極後果等等,這也爲南粤農村的整合建設提供了反面教材。

  二、實事求是,開拓創新

  中央提出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要求,是全局性的戰略構想和方向指導。由於我國幅員比較遼闊,各省份各地區的農村自身發展歷史和發展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國内外其他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經驗雖可供借鑒,却不可能生搬硬套、千村幾面或一面。因而,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需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

  (一)積極正視南粤農村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2008年10月發佈的監測報告,2007年廣東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具體而言,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在農村社會發展方面、在農村人口素質方面、在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方面、在農村民主法制方面、在農村資源環境方面,比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昇。從各省測算結果看,廣東仍排在第三位,但與第一、二位浙江和江蘇的差距由上年的9.8和2.5個百分點分别擴大到16.4和3.9個百分點,而與第四位山東的差距由上年的1.1個百分點縮小到0.1個百分點。報告還揭示了廣東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六大方面:一是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仍比較低,二是基層農業科技人員流失嚴重,三是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四是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居高不下,五是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不明顯,六是資源和環境保護壓力大。[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廣東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國家統計局網站,2008年10月29日。]監測報告顯示的六大提昇點和六大存在問題,基本落在四大文明建設範圍。由此可見,南粤農村與以往相比,在四個文明建設領域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改進的地方。當前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建設的整合發展,必須積極肯定已取得的成績,不驕不躁、穩步前進;也必須認真反省與中央確定的目標、與其他省份農村建設進展狀况相比存在的差距,積極應對、迎頭趕上。

  (二)因地制宜、開拓創新

  正因爲新農村建設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因而要尋求適合南粤新農村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道路,不僅要正視和積極應對南粤農村發展現狀與問題,而且還要進一步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即:既着眼現實,又放眼未來。

  首先,要增强創新意識。改革開放30多年南粤農村建設所取得的驕人成就,不僅因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因爲具有强烈的創新意識。今天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更需要順應時代、社會趨勢,轉變發展理念,積極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諸領域創新模式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不僅能使南粤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更具前瞻性,且能充分調動農民主力軍、黨員幹部隊伍、相關各級政府部門等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展開新一輪南粤農村改革創新熱潮。

  其次,要增强特色意識。一是要扶持培育特色産業。從自然地理情况看,廣東由於受地殻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搆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臺地和平原。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多臺地和平原,河流、湖泊只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省内地理地貌的較大差异,决定了南粤農村在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時,應從各地的自然地理資源條件出發,發揮當地優勢、揚長避短,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産業。如在農産品方面,繼續扶持和培育潮州烏龍茶基地、粤西北運瓜菜基地、茂名優質水果基地、梅州沙田柚基地等優質農産品生産基地的特色品牌,提高市場競争力,走區域化、專業化生産經營模式。二是要扶持和培育特色鄉土文化。廣東經過長期的歷史遷移與融合,在漢族居民中形成了廣府、客家與潮汕三大民係;又有瑶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分佈在省内不同地區。不同民係、不同民族之間,生活習俗、文化意識、性格特徵各具特色,由於聚居和對傳統的保存較爲完整,因此生活在農村的民衆更能體現這種文化差异。此外,由於歷史背景、文化傳承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區農村除了基於民係龢民族差异之外,還各有自己的鄉土文化資源,如佛山醒獅、饒平布馬舞等。因此,在當前農村建設熱潮中,應充分運用南粤農村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加以扶持和培育:一是繼承創新,二是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開發特色旅遊資源,使推動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和活躍農村旅遊經濟相得益彰。

  再次,要增强整體意識。推動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不能只着眼於各地農村的分散建設、局部發展,而應增强整體意識,打破視域和地域限制,從南粤新農村發展大局來加以謀劃。單靠一村、一鄉的力量畢竟有限,而通過省、市、縣三級力量進行區域協同發展,更能累積多邊效益:一則有利於統籌規劃、因勢利導,形成規模産業群和品牌效應;二則有利於吸引外來資本、人才到農村投資創業,增强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實力;三則有利於充分利用廣東鄰近港、澳、臺,且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優勢,整合全省農村資源發展外向型三高農業;四是有利於促進南粤各地農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協調發展。

  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推動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任重而道遠。在貫徹落實這一整合要求的過程中,既要從南粤各地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又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

  目前南粤各農村之間的發展狀况存在較大差异,總體上可以分爲三類: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如珠三角農村)、中等發展地區的農村(如東西兩翼以及粤北的大部分農村)以及偏遠落後地區的農村。其發展程度不同,所凸現的主要問題也存在差异。

  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由於經濟發展起步早、發展快,在物質建設層面取得較大成果,農民生活比較富足。在這些地區,突出的問題更多地體現在生態環境層面和精神生活層面。在生態環境層面,表現爲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遭遇惡化的矛盾。改革開放初期,“三來一補”爲主體的企業發展模式極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使該地區農民在土地使用、勞動就業、家庭收入等方面都獲得較大收益。但在這一時期,國内對環境污染問題尚無深刻認識,因此在珠江三角洲招商引資中不僅盲目引進部分高污染加工業,而且引進後對這些企業也缺乏有效的規劃與管理,對珠江三角洲生態環境造成較爲嚴重的污染。由於相當一部分企業分佈在農村周邊,因此珠江三角洲農村深受其害。以土壤污染爲例,2005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主持的項目《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况探查研究》發佈的調查數據表明:珠三角近40%的土壤存在重金屬污染,其中一成土地污染屬嚴重超標[《廣東啓動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被污染土地》,《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7月17日。]。在精神生活方面,主要體現爲物質生活獲得較大改善與精神生活相對貧瘠的矛盾,如出現靠分紅收租而衣食無憂、終日流連麻將與玩樂的“二世祖”現象等等。

  而偏遠落後地區的農村則具有急切要求改善物質生活狀况、大力發展當地農村經濟的願望。這些地區的農民或者沿循傳統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方式,或者外出務工以求改善家庭經濟狀况。經濟發展落後,不僅使農民生活狀况難以得到改善,導致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而且農村交通、水利等各項基礎設施也難以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在四個文明的建設領域,這些農村的生態環境質量在南粤三類農村地區中屬於最高,而其經濟發展訴求遠遠蓋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領域的發展要求。

  各地農村所凸現的主要問題正是當地必須着手解决的關鍵問題、重點問題;主要問題不同,工作重點也不同。但在各自的突出問題背後,還存在着其他文明建設領域的問題。這就需要統籌兼顧。因爲新農村四個文明建設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物質文明建設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它既是提高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其他文明建設順利開展的重要推動力;精神文明建設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建設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爲南粤新農村建設提供環境支持。四個文明建設之間環環相扣,與南粤新農村建設成效緊密相關。因此,推進南粤新農村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既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又要統籌兼顧、協調全局。

  四、以人爲本,循序漸進

  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還必須抓住兩個基本點:一是以人爲本,二是循序漸進。以人爲本是新農村系統工程的核心價值尺度,解决的是“爲誰整合發展”的問題;循序漸進是新農村系統工程的基本運作方式,解决的是“具體如何推進”的問題。

  (一) 以人爲本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農業支持工業階段,爲了支持城市工業體系的發展,我國采取了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的措施,農民群衆爲此作出了巨大的利益犧牲。改革開放以後,雖然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爲農村帶來新的生機,但歷史遺留的城鄉二元結構依然阻礙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挫傷了廣大農民的感情和積極性。至20世紀90年代末,“三農問題”才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21世紀以來,中央采取了减免農業税、建設新農村等一系列破解“三農”難題的措施,以實現和維護農民利益,其中貫徹的重要價值取向即是“以人爲本”。

   當前在南粤整合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其根本價值旨歸也在以人爲本,即一切爲了農民。具體而言,就是要以保障和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和着力點,以促進農民的發展爲目的,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使其成爲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基本依靠力量。

  1.要把農民根本利益當作出發點和着力點。以人爲本、一切爲了農民,就要把農民群衆的根本利益作爲相關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着力點——這是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系統工程的靈魂,也是衡量所展開的建設工作是否取得扎實成效,抑或只是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標準。

  把農民根本利益當作出發點和着力點,必須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針。這涵蓋了四個文明領域的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人們在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切實保障農民群衆的經濟、政治、精神、生態等領域的權益,努力創建寬裕、民主、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面貌,使農民群衆共享發展成果。

  把農民根本利益當作出發點和着力點,必須着重解决農民生産生活中最緊迫、最直接的實際問題。長期以來,由於南粤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和城鄉差距,或部分農村過度追求物質文明發展,使得農民群衆在生産生活中面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問題。例如偏遠落後地區農村的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行路難、基礎設施差、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珠江三角洲和中等發展地區農村環境污染較重等問題,以及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尚不完善等問題。這些農民群衆反映最强烈的問題,在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加以解决,讓農民群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而也使這一整合建設工作成爲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2.促進農民的自我發展。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這實際上提出了要關注和解决農民的自我發展問題。“以人爲本”,關鍵在人。在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工程中,作爲主體的農民是最終推動力量,農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着南粤新農村與四個文明整合建設系統工程的質量與進度。促進農民的自我發展,既是實現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的目的,也是加速推進這一整合發展的根本手段。促進農民自我發展主要體現爲提高農民素質、關注和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兩大層面。

  首先,要提高農民素質。農民經濟狀况要得到真正改善、生活質量要得到較高提昇,自尊心及滿足感要得到維護與實現,其關鍵在於其自身素質的提高。近些年來,由於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的人口數量較大,因此南粤農民大致分化爲外出與留守兩大群體。由於總體素質不高,大多數外出務工農民從事勞動强度高、技術含量低的工種,在日新月异、瞬息萬變的城市變遷中,素質較低的農民容易在大浪淘沙中邊緣化、甚至成爲新的城市盲流。而留守的大部分農民素質也有待提高,其經濟行爲多囿於自然經濟範疇、欠缺開拓創新能力、生産生存技能較爲落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强、方式欠妥,過度使用自然資源的非理性行爲導致農村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觀念上多安於現狀、小富即安,甚至不思進取……因此,必須重視南粤農民素質的提高,要通過一系列措施,把南粤農村的人口壓力轉化爲人力資源優勢。例如辦好農村成人教育學校、農民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普及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並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鼓勵部分優秀的回流勞動力帶動留守者改變觀念、提昇自我等等。

   其次,要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馬克思認爲,“人雙重地存在着,主觀上作爲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觀上又存在於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頁。]馬斯洛也認爲,人在滿足了低層次的生存需要以後,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但縱觀南粤農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農民閒暇時間增多(因生産效率相對提高、部分地區耕地縮减等因素)、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對貧瘠的矛盾依然存在。大多數地區農民除了看電視,精神文化生活乏善可陳。總體而言,南粤面向農民的公共文化産品和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部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比較落後。農村文化陣地這種鬆散狀態,導致六合彩、“黄”、“毒”等腐朽社會惡習乘虚而入。因此,必須關注和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例如加快建設和完善農村文化教育基礎設施、積極推動文化下鄉活動、鼓勵鄉土文化發展、開展各種農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等等。

  3.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與創造性。以人爲本、一切爲了農民,就必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十七大報告强調,要“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因爲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任重而道遠,不能單靠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外在推動,更不能簡單地把農民當作被同情、被救濟的對象。應當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使其樹立主人翁意識,成爲推動農村整合發展系統工程的根本力量。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必須在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整合發展過程中處處爲農民着想,廣泛徵求農民的意見、尊重農民群衆的意願和要求,接受農民的監督,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爲農村一切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檢驗工作成敗的衡量標準。這是充分發揮農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前提。

  以人爲本、一切爲了農民,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内外農村建設的歷史經驗證明,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是農村建設成敗的主要决定因素。從歐盟的現代化農村建設成功案例到韓國新村運動,從我國20世紀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的异軍突起,都表明瞭農民群衆中藴涵着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當前南粤農村整合建設中,必須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就業創業的陳規舊矩、努力營造有助於農民就業創業的良好環境,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群衆的首創精神、積極推廣農民在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的新經驗新做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南粤農民大衆創造潜能、把推動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化爲其自身的自覺行動。

  (二)循序漸進

  如前所述,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盲目樂觀、低估這一歷史任務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把它變爲政績工程、實行一刀切和形式主義等急功近利做法,勢必在實踐中帶來有害影響。因此落實這一歷史任務,必須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1.要尊重客觀規律。2006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强調,“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扎實推進。”[胡錦濤:《扎扎實實規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華網,2006年2月14日。]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也應遵循其内在的規律性,循序漸進。一方面,在南粤農村發展生産、改善生活的過程中(例如修建農田水利、改良土壤、發展沿海養殖業、村莊人居環境治理等方面)要按自然規律辦事;一方面,在發展南粤農業産業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發展鄉鎮企業等等方面,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如面向市場需求、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和産業結構、培育市場主體等等;另一方面,在進行南粤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社會發展規律辦事。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扎扎實實推進南粤新農村建設與四個文明的整合發展,才能穩步前進、收到實效。

  2.要量力而行、逐步推進。由於南粤各地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狀况以及各自優勢、劣勢存在較大差异,因此,在推進各地農村整合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量力而行、逐步推進,不能盲目攀比、急於求成。具體而言,即是按不同地域、不同發展層次實行分類指導;根據當地實際和農民群衆的承受能力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既要盡力而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又要量力而行、注重實效;區分輕重緩急、制定相應的目標任務,分階段循序漸進地推進、落實。

  (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哲學部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