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30年:精神文明研究碩果纍累



  從1979年9月葉劍英代表黨中央正式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課題以來,廣東的哲學社會科學界在認真學習、宣傳黨中央各個時期指導思想的同時,以實踐的需要爲追求,持續不斷地開展賦有廣東特色的理論研究,主要表現在對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初創和取得體系性、區域性與專題性研究成果方面。

  一、廣東對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初創大致走過了兩步歷程

  第一步歷程——從1979年至1989年廣東的情况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精神文明學初探時期,其中有兩部著作分别展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精神文明學的雛型:

  第一部是《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楊越、鐘陽勝、範英著,2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作者從1984年夏開始便在搆思“一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的基本框架”(詳見該書《内容簡介》)。

  第二部是《精神文明建設導論》(馬中柱主編,2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作者們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視角,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作了初步的探討。

  第二步歷程——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1998年的廣東情况看,是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精神文明學的雛型爲基礎,上昇爲人類一般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時期。其中有五部著作分别論述了人類一般精神文明學的總體搆思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是《精神文明學論綱》(範英主編,64萬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11月版)。該書作爲錢學森教授首倡人類一般精神文明學的第一部實體形態的著述,由26章搆成:主要界定人類一般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闡述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産生與發展的歷史進程;概括人類一般精神文明真善美的内部結構及其之間的關係,提出社會精神文明、群體精神文明、個體精神文明三者的區别與統一;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種”文明(此後還加了一個生態文明)看成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與精神文明搆成各自的外部關聯;書中强調了精神生産、精神産品、精神生活、精神享受等相互銜接的機制和精神生産者的突出地位與作用,以揭示商品市場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内在規律;同時對城市農村、經濟特區、企業事業、街道社區、少數民族、宗教信仰、一國兩制和家庭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均作了探索。全書站在人類社會精神文明一般的方位來考察社會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該書出版後,從中央到地方50多家電視臺和報刊均有介紹或評論,同時培訓了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市的精神文明建設骨幹近5000人次,曾獲得1979—1991年度光明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著作奬等多項。

  第二部是《精神文明學》(張漢青主編,47萬字,紅旗出版社1991年6月版)。該書由15章搆成:主要講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人類精神文明的歷史發展;精神文明的本質特徵;精神文明的系統結構與功能;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及其形式、動力、規律、機制、環境和建設目標與實施;精神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和管理系統等。作者强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對這一概念作了多處界説。此外,提出“制度文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中介之説。該書出版後,獲得1992—1995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一等奬等多項。

  第三部是《精神文明學概論》(吴燦新、孫志東主編,2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版)。該書由緒論和13章搆成,除對人類一般精神文明的基本理論作了闡析外,着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類型、指導思想、方針原則、領導核心、途徑方式等的探討,是廣東省内黨校系統講授精神文明建設專題的主要教材。

  第四部是《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範英著,23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該書從學科生發史視角,首次總結、概括了廣東20世紀80—90年代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的主要理論,以及在原有基礎上,點明通過期後的實踐而發展的一批觀點與内容,爲逐步完善該新興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第五部是《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78萬字,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該書從衆多報導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文獻中,精選了錢學森、沙英、肖前、楊春貴、趙鳳岐、張江明、張漢青、樑釗、張磊、李權時等國内專家學者近200篇評論,表明該新興學科創立起來的一整套理論觀點和在新的實踐中逐步完善的理論觀點所具有的廣泛的社會影響。

  二、廣東精神文明的理論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爲三大類

  第一類是體系性成果。此指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廣東學者從不同角度,自覺地爲創立、深化、完善和發展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學科體系所取得的那些成果,包括前面介紹的五部著述,還包括從1990年開始正式出版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該叢書由廣東省社科聯精神文明學研究室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牽頭組織,以《精神文明學論綱》爲總綱,與時俱進地、細水長流地推出總綱涉及的《社會公德概論》、《社會公德漫話》(範英主編,各15萬字,海天出版社1991年9月版)、《職業道德新探》(範英主編,23萬字,,紅旗出版社1992年9月版)、《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範英著,32萬字,海天出版社1993年3月版)、《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上下册)》(範英主編,134萬字,紅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精神文明與市場經濟》(範英等主編,60萬字,紅旗出版社1995年9月版)、《這一手非硬不可》(範英等主編,28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範英、龐躍輝著,23萬字,廣州出版社1996年8月版)、《周恩來的人格風範》(範英、吕志著,23萬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當代中華凝聚力(上下册)》(範英主編,110萬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9月版)、《堅持·發展·探索·創新》(張漢青、藍紅、範英主編,46萬字,廣州出版社1998年11月版)、《創建新世紀的真善美》(範英等主編,31萬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德治國縱横談》(範英、劉小敏主編,27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範英主編,71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範英等主編,40萬字,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1月版)、《古今鏡像:廣東人精神之經緯》、《樂天務實:廣東廣府人的天性》、《自强不息:廣東潮汕人的膽氣》、《厚德載物:廣東客家人的風骨》、《念祖愛鄉:海外廣東人的情結》、《靈活變通:廣東人的商業精神》、《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萬紫千紅:廣東人的藝術精神》、《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以上各書均由範英、劉小敏主編,149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和諧熏風沐南粤》(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56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咬定青山不放鬆》(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29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尋幽探勝論西關》(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2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11月版)、《揚長避短話神仙》(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16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1月版)、《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郭德勤、範英、劉小敏主編,37萬字,華夏出版社2008年1月版)、《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郭德勤、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16萬字,華夏出版社2008年1月版)、《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張壽生、範英、劉小敏主編,36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4月版)、《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範英、劉小敏主編、2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6月版)等近40部共1300多萬字。這些著作獲得多項奬勵,其中《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上下册)》和《當代中華凝聚力(上下册)》兩書,分别獲得廣東省(1992—1995年度)和(1996—2000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著作一等奬等;《廣東人精神叢書(1—9部)》得到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等的充分肯定。

  第二類是區域性成果。此指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廣東學者自覺地從所處省市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需要和特點出發,與深化社會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息息相關而取得的那些成果,主要包括從1991年以來推出的區域性叢書或區域性單項著作。其中屬區域性單項著作的代表性作品有若干部,如《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廣東的實踐》(藍紅等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獲得廣東省(1992—1995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著作一等奬等。此外,還有區域性叢書多部,其中廣州市兩套叢書之一的“廣州精神文明建設叢書”(由鄔夢兆等主編,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從1993年至1995年間,共出版了《發展中的文明》、《同步與超越》、《都市群衆文化》和《廣州市風與廣州人精神論説》等4部;之二的“精神文明建設哲學論叢”(中共廣州市委主編,廣州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出版了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基礎論》、《精神文明建設過程論》、《精神文明建設系統論》、《精神文明建設主體論》、《精神文明建設價值論》、《精神文明建設機制論》和《精神文明建設方法論》等7部;此外,還有“深圳精神文明建設叢書”(吴鬆營主編,海天出版社1996年6月版),也出版了《深圳精神文明建設文件匯編》、《深圳精神文明建設大事記》和《深圳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與理論探索》等3部。

  第三類是專題性成果。此指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廣東學者自覺地對精神文明建設某一專題或某一文明單位的研究,與深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息息相關而取得的那些成果。主要包括前述體系性或區域性成果之外的一批專著、一批科普讀物和一大批論文。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超越自我——南華西街文明的開拓》(肖建華、李辛生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走向開放的道德》(李萍、李華明等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版)《市場道德論》(吴燦新等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混沌初開——來自大學生心靈的報告》(雷渡橋等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版)、《人的文化素質與現代化》(景懷斌等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文明實踐論》(田豐、周薇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醫學倫理學》(伍天章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走向緑色文明》(郭艷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公民道德新標杆》(林偉健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文化生態學》(戢鬥勇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和《中華民族精神概論》(李宗桂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等。在科普讀物方面,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怎樣建設文明村》(顧作義等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答》(範英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5月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新三字經》(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社會公德四字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家庭美德五字謡》(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農民道德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組織的《幹部賢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中共廣州市委組織的《新增廣賢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四德通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等。在這些科普讀物中,《新三字經》出版了數千萬册,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奬等多項。此外,廣東精神文明建設的專題性論文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開拓性之深,在國内屬上乘之列。其中,《在改革開放中邁向文明之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啓迪》(《學術研究》1993年第1期),是廣東省内精神文明建設論文類最早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奬的一篇。

  前述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初創,以及體系性、區域性和專題性成果的代表作,是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史上涌現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嶺南文化在現時代存續、開發的組成部分,也因此而得到開明之士的廣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逐步認同。

  (這是作者在2008年中爲紀念廣東改革開放30週年應廣東省委、廣東省社科聯之約而寫的專題,曾在相關研討會上作了介紹,發表於《精神文明學通訊》總第229期。文中簡要地回顧了改革開放的産物——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的主要歷程和代表性著作作了介紹。)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