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任憑東南西北風 咬定青山不放鬆



  每年夏初的四月份,是中華民族絶大部分地區祭奠祖先最集中的月份,也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談論殯葬文化最集中的月份,特别是經過改革開放的20多年,我國、我省的殯葬業同其他行業一樣,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對不斷發展的形勢,面對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和諧廣東的要求,我國、我省殯葬業無疑需要深化改革,許多瓶頸問題無疑需要梳理探討,以便爲國務院、國家民政部最近修改《殯葬管理條例》和即將起草《殯葬法》等提供參考,爲我國、我省殯葬業的與時俱進、和諧發展獻計獻策。

  因此,我們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聯辦的“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今天宣告正式召開。來自省内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北京與廣東地區新聞界代表等共約70人,歡聚在廣州增城市風景幽美的百花山莊。我謹代表聯辦單位向應邀前來的在座嘉賓,表示真誠的、熱烈的歡迎!

  本届論壇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和建構和諧社會的精神爲指導的,從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角度,回顧、總結20多年來我國、我省殯葬業初步改革開放的成就與問題,探討、預測我國、我省殯葬業今後深化改革開放的思路與前景,促進我國、我省殯葬業中的殯葬事業與殯葬産業的和諧發展,促進殯葬業與其他行業的和諧發展,促進殯葬業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

  在這個基本宗旨指導下,本届論壇探討的課題,重點在如下八大方面:一是我國、我省殯葬業近20多年來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有何重要經驗與深刻體會?二是我國、我省殯葬業在初步改革開放中碰到哪些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如何解决這些問題?三是我國、我省的殯葬業爲什麽説大部分必須逐步轉化爲殯葬産業並逐步成爲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我國、我省的殯葬業爲什麽説要打破壟斷經營,走“民族化、社會化、市場化、法規化”這四化並舉聯動的深化改革開放之路?五是我國、我省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爲什麽説必須堅定地以“市場化、法規化”爲重點?六是我國、我省殯葬業“市場化、法規化”嚴重滯後的局面應如何逐步改善?七是我國、我省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爲什麽要大力提倡公辦民辦一起上的、經營性的森林墓園這一新型樹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石料陵園、骨灰樓等其他過渡性葬式?八是我國、我省殯葬業如何適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

  以上幾大重點問題的提出與研究,可以説是我國、我省殯葬業今後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如何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涉及殯葬業的歷史與現狀,成就與問題,特别是涉及殯葬業現存體制的弊端、現實管理的滯後、現行法規的稀缺、現時葬式的無序、現有路向的混亂等等關鍵問題。這些問題既是一省性的,更是全國性的;既有特殊性,又帶普遍性;既有創新性很强的理論意義,又有針對性很强的實踐意義。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廣東社會學界一批專家學者,多年來進行了連續性的思考與探索,並從各個方面作了初步的論证。

  由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提交本届論壇的《更新觀念,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一書,約40萬字,比較集中地描述了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在殯葬改革領域所作的思考與探索。從該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廣東社會學界先於國内召開了以殯葬改革與社會文明發展的首次學術研討會;先於國内寫出了首部《殯葬改革社會學》約30萬字的專著;先於國内成立了首個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先於國内提出了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建議意見;先於國内作出了殯葬産業與殯葬事業的區别與聯繫;先於國内强調了殯葬業大部分必須逐步轉爲殯葬産業;先於國内建議將殯葬産業逐步列入國民經濟行列重要的組成部分;先於國内呼吁打破殯葬業壟斷經營,走“民族化、社會化、市場化、法規化”這四化並舉聯動的改革開放之路;先於國内指出殯葬業必須以“市場化”和“法規化”爲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先於國内倡導公辦民辦一起上,大力推廣經營式的森林墓園這一樹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現存石料陵墓或骨灰樓等其他過渡性的葬式;先於國内探索殯葬業如何與WTO逐步接軌,如何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和諧廣東相互適應……

  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2月21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反復指出,做好任何一項工作都離不開理論指導。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一樣,我們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强理論研究,並用來指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各項工作。他同時强調,要加强對我國歷史上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研究,按照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爲今用。要注意研究國外社會建設理論,借鑒其積極成果。要通過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深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規律性認識,使我們關於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更加完善,使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胡錦濤總書記的這段話講得很明確,不僅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殯葬業的和諧發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認爲殯葬業的和諧發展不需要什麽理論指導,也不需要什麽理論研究,更没必要在這方面講什麽創新性、講什麽先進性等等觀點,是錯誤的、有害的。很長一個時期,由於不重視殯葬業指導理論和理論研究工作本身的與時俱進,觀念陳舊所産生的許多弊端還没有引起社會上層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警覺。在這方面,應當向計劃生育工作學習,要以抓計劃生育工作的勁頭來抓好我國、我省的往生大計,要把往生大計放到基本國策的地位來對待。尤其是面對我國、我省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與未來,如果只重計生不重往生,只管“進口”不管“出口”,社會的發展肯定是殘缺的、跛脚的,社會的和諧無疑是種空談和空想。莫謂言之過激也。

  有鑒於此,多年來,廣東社會學界本着“任憑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性,在艱難困苦中做到四個不,即“不動摇、不停步、不自棄、不信邪”,緊緊地抓住往生大計不放,在殯葬改革開放領域不斷作出創新性、先進性的嘗試。而這些創新性、先進性的嘗試,包括今次提交論壇的近20篇論文,完全是出於一種社會的責任,出於專家學者們以人爲本的文化底藴和對人文命運的深切關愛。如果都能從這個角度來審視,我深信,本届論壇的如期召開,不言而喻是非常富有創新性、先進性的學術理論價值和創新性、先進性的現實策應價值的。這些價值肯定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與日俱增,歷史的回報將厚福人世與天道!

  這次應邀參加本届論壇的嘉賓,主要是廣東省内的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報刊方面的代表,其次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中國改革報》、《科技日報》、《中國質量萬裏行》、新華社和中國人事出版社等新聞出版界的代表和部分實際工作者代表。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在“兩爲”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前提下圍遶論壇的主題各抒己見,交流切磋。懇盼新聞傳媒方面的與會代表一如既往地對廣東社會學界的探索以及本届論壇的相關内容進行及時的報導。也借此機會,我謹代表聯辦單位,向提供本届論壇活動經費和大會服務的單位、朋友、工作人員等表示衷心的致謝!同時,祝願所有與會嘉賓在廣州增城市百花山莊及旅途心情愉快,平安順利,祝願本届高級論壇完滿成功!

  (這是作者在2005年4月23日25日“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高壇開幕式”上的講話,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5年第9期,其後有多家報刊和多部文集選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