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産業工人階層崛起的戰歌



  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别是從廣闊農村轉移出來的、超過1億的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使目前中國3個産業工人中便有2個來自農村。

  因此,研究這種變革的來龍去脈,探討“農民工”如何轉化爲“新産業工人階層”以及如何對待這種轉化等一系列全新課題,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新産業工人階層——社會轉型中的“農民工”》這部專著,正是在這種背景中脱穎而出,及時反映“農民工”心聲,爲“新産業工人階層”的崛起而譜寫的一曲戰歌。

  該書由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係係主任謝建社教授著述,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研究員作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發行。全書約23萬字,共設10章。作者一方面通過大量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另方面借鑒别人的許多研究成果,主要從社會學視野,生動、形象、客觀地描繪社會變遷中我國“農民工”的歷史變革、形成動因、社會貢獻及相關問題,展示了選題獨到精當,所論皆爲致要,資料翔實豐富,行文深入淺出等特點,讀來得益匪淺。

  所謂“農民工”,是當代中國由農業型社會向工業型社會的過渡性群體,也是向我國工人階級過渡的新産業工人群體。中央2004年1號重要文件明確指出:“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已經成爲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説,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以産業工人的英姿登上了中國當代的歷史舞臺。我國的工人階級有了這種新鮮血液的流入,群衆基礎必然得到擴大,基本隊伍必然得到充實,原有内涵必然得到更新。該書作者把注意力傾於此處,較全面、系統、深入地進行綜合研究,爲人們提供了這一專題理論與實踐的新的養料與新的思考,可見其眼光的獨到和選題的精當。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後,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資源相對於土地資源等生産要素已大大過剩,龐大的人口基數使農村勞動力供給的增長一直快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另方面,廣大城鎮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又客觀地存在着吸納這種來自農村勞動力的巨大市場與空間,“農民工”的産生與發展勢在必然。“農民工”在爲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業、農村和農民自身的文明進步與和諧發展。作者對於這種互聯互促互動互變的關係,用了大量篇幅做了極其詳盡的闡析。這些闡析很重要,很新穎,可説是該書最有閃光之處。

  前面所講該書的選題和論述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共鳴,與其資料的翔實豐富有着甚爲密切的關聯。從該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爲寫好它,進行了“爲時一年的田野調查”;發表了若干篇有關“農民工”的論文;同時收集了國内外有關“農民工”問題的大量資料,並一一加以梳理,在提出、論证自己的各個觀點時予與借鑒,或贊同或商榷,或承繼或發展,絶少空泛的論説和隨意的吐撰,多以翔實的資料爲依託,顯得比較扎實穩健,有理有據,水到渠成,自爲一家,不僅使該書的内容豐富多彩,也爲讀者增添了許多新的信息。這種學風應該大力提倡與發揚。

  一部著作的選題獨到精當,所論該爲致要以及資料的翔實豐富是很重要的,但還要錦上添花,力求行文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不然,也難爲人理解、爲人把握,更難收其實效。在這方面,該書的文風是好的,既注意了“農民工”方面相關學術理論的深度拓展和精雕細刻,又重視了論述過程形象具體、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讓人倍感生動真切,易於接受和認同。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只有文字功夫的到位,心目中有廣大的讀者,方能見其底氣,表其理性,筆下生花,掩卷留香。

  該書作爲階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從正面論述“農民工”是如何轉化爲“新産業工人階層”及其重大的社會貢獻等,這些都基本做到了,的確爲“農民工”登上當代中國的歷史舞臺和大展其身手盡了一份學者的應有責任。如果説有什麽不盡人意的地方,我認爲書中對“農民工”轉化爲“新産業工人階層”更深層難點揭示與論述的筆力似還澹薄。這只有隨着我國社會轉型的廣度、深度以及思想觀念的不斷改革開放來逐步强化。然而,謹就該書現在達到的水準而言,無疑是部很有新意的佳作,相信定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這是作者在2005年爲學者謝建社新著所寫的評介,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5年第1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