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簡論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



  一、文化問題是鄧小平同志一生特别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最爲關心的一件大事,因而在鄧小平理論中佔有突出的地位。隨着時間的推移,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越顯其科學遠見,越顯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引。

  二、綜觀鄧小平理論中所講的文化,並非無所不包的大文化,即不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是指與經濟、政治相對而言的那個文化。從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來,黨的重要文件正是從這個角度,將文化與經濟、政治並列使用的。

  三、這决不是文字上的遊戲,而是有着新時代深刻的、豐富的意藴。在新時代,人們的社會存在、社會形式、社會現象、社會生活及因此而形成的社會領域、社會内涵、社會特徵和社會規律等等,用社會經濟、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三者來作社會的整體描述,應當説更爲全面、合理、有序和科學。

  四、尤其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社會經濟、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則是最爲關鍵的三大社會領域,各有其相應的社會内涵、社會特徵和社會規律;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别。其中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所取得的社會成果就是物質文明,以政治建設爲保证所取得的社會成果就是政治文明,以文化建設作支撑所取得的社會成果就是精神文明,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指導思想完全一致。

  五、黨的十六大關於“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指導思想,既是對鄧小平同志科學的經濟觀和科學的政治觀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對鄧小平同志科學的文化觀的繼承和發展,從而使文化與經濟、政治有機並列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確,爲文化在新時期的蓬勃開展奠定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保证,爲我們深入研究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新的要求。

  六、我們前面所説的鄧小平理論中的文化,也即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所指的文化,若從一般意義上看,肯定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進步的精神財富。這可從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争時期,支持張聞天關於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論斷中得到印证。其中“民主的”、“科學的”界定表明瞭文化是進步的精神財富,“民族的”、“大衆的”則表明文化是由誰創造出來的。

  七、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争時期對文化界定的認識,曾最早用來論述文化的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從上世紀50、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到90年代,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成了鄧小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其文化觀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文化領域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

  八、也就是説,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所强調的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又給經濟、政治以反作用。一般地説,經濟基礎决定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爲經濟發展提供支持並開闢新的領域;文化建設以政治爲導向,政治建設以文化爲依託,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推進經濟的發展。

  九、當然,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所强調的文化,其繁榮發展的源泉、動力和檢驗標準,只能是人民群衆創造曆史的實踐活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創造和文化受用的主體。同時,它主要包括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基本内容。這些基本内容包含了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民主文化、設施文化和人本文化等六個主要層次。

  十、第一個層次即基礎文化,主要是指教育、科技、體育、衛生和娱樂等。特别是教育和科技方面,是鄧小平同志於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關注的主要問題。在粉碎“四人幫”以後,鄧小平同志復出,即自告奮勇分工管教育與科技工作,在振興中華的文化觀上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論斷。

  十一、尤其是知識分子已成爲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中國必須發展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的培養基礎是教育;要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新體系;要像抓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等著名論斷的提出,無疑賦予了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所承擔的偉大的時代使命。

  十二、近2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等飛速發展的巨大成就證明: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在基礎文化方面的著名論斷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我們的教育事業、科技事業等基礎文化的實踐便有了科學的指導;我們的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設施文化的實踐便有了文化基礎,並對基礎文化的提昇産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十三、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有其第二個層次即思想文化層次。這主要是指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三觀”等。如果説,基礎文化是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文化基礎,那麽,思想文化則是其文化核心。歸根結底,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核心,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三觀”等。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上所强調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他在文化觀上所强調的文化核心。

  十四、從思想文化層面上看,在鄧小平同志的許多科學論斷中,關於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關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我們的精神動力;關於繼承、發揚和借鑒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關於理想、道德的教育要從小抓起;關於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培養;關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等,可以説是最有代表性的論斷,抓住了這些代表性論斷,是進一步貫徹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根本保证。

  十五、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思想文化建設,如同基礎文化建設一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須充分肯定。但應當看到,思想文化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既不能慢慢來,也不能操之過急;既不能“左”,也不能“右”,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審時度勢,細水長流、持之以恒,任重道遠。

  十六、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第三個層次——審美文化是不能或缺的。它主要包括審美對象、審美意識、審美欣賞、審美教育和審美踐行等方面。審美文化是以基礎文化爲根本、以思想文化爲核心綜合昇華而來的文化現象。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能没有審美文化這一塊。在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中,審美文化主要表現在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斷。

  十七、其中,確立文藝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提出深刻的藝術内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統一的藝術新標準;闡明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旗幟下如何建立廣泛的文藝工作統一戰綫;新時期文藝創作的新任務和新途徑等審美文化的重要論斷,使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内在搆成,達到了在以基礎文化爲“真”、思想文化爲“善”的同時,張揚了以審美文化爲“美”的“真善美”境界。

  十八、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的不斷發展,廣大群衆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政治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不僅追求基礎文化和思想文化的逐步提昇,也越來越有條件踐行審美文化的教育、創造、欣賞和享受,也越來越能展示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和審美文化之間互動互促、共生共長的態勢。因此,不斷强化對鄧小平同志文化觀中關於審美文化的認識,才更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面建設。

  十九、在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中,民主文化的層次也是必須認真研究的組成部分。所謂民主文化,就是專制文化的對立面。鄧小平同志認爲,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肅清封建主義的殘餘影響,肅清“文化領域中的專制主義作風”。可見肅清文化領域中專制主義作風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研究鄧小平同志在文化觀中關於民主文化的重要論斷,對建設先進文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十、鄧小平同志關於民主文化的論斷,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加强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保证;堅持“雙百”方針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文化的基本方針;深化文化體制的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文化的根本途徑;以論理的方法對待錯誤思想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文化的正確方法。其中,因“雙百”方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抛棄,所以鄧小平同志特别强調了它是社會主義民主保護少數的原則性方針,不僅要恢復,更要堅决貫徹。

  二十一、近20多年來,由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到教育體制、科技體制、衛生體制、體育體制等文化體制的深化改革,再到政治體制的逐步改革,已初步形成了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領域全面改革的生動局面。這更有利於民主文化的進步繁榮和深入人心,更有利於鄧小平同志振興中華的文化觀的全面落實,從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持續、協調地發展。

  二十二、前述鄧小平同志文化觀中的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龢民主文化,並非離開物質載體而存在,因而有其設施文化的存在。所謂設施文化,是指專爲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龢民主文化或爲這些文化的綜合建構而開辦的各種部門、單位、團體及其硬件設施、生産規模和效益影響等。這些問題都是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的問題,並作了許許多多的指示,這裏不作具體的羅列。

  二十三、在文化建設中,體制的改革,規劃的科學,資金的投入,人才的使用,管理的到位,效益的測評等,都離不開對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龢民主文化的綜合考察與運作。各級管理部門、各類學校、科研單位、圖博館場、影視廣播、報紙雜誌、音像出版、演出隊伍、産業實體、中介社團等等,不在文化事業之中,便在文化産業行列,或介乎兩者之間,但無疑要有相應的硬件設施並形成設施文化。

  二十四、近20多年來,我國的設施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與現代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其中,基礎文化特别是教育的資金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是落後的,因而影響對人才的培養、科技的研發,就是在經濟大省的廣東,這也是個瓶頸問題,何况是經濟不發達、欠發達的省份和地區。因此,設施文化的水平是衡量文化建設總體水平的主要標尺,離開它,文化建設的整體優化便很難落實。

  二十五、行文到此,我們可以對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作一個深層的揭示:可不可以説,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就是以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設施文化爲脈絡的人本文化?人本文化是指一切爲了人,爲了人的德智體美勞等的全面發展的文化。它既要藉助於經濟和政治等等的手段來間接推進,更要藉助於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設施文化等等來直接實現其最終之目的。

  二十六、正如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所指出的,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胡錦濤同志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也一再强調“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所在。因此,把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最深層次歸結爲人本文化,既突顯了文化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之合一,更突顯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爲本”的文化含量。

  二十七、人本文化作爲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最深層次,與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設施文化等層次的關係,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離開上述各層次來講人本文化,這種人本文化就是海市蜃樓;撇開人本文化來講文化的其他各層次的建設,就有可能脱離群衆,脱離實際,架空科學發展觀的指引,最終不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十八、人本文化作爲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的最深層次,調適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等的内在關聯,充分發揮出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的巨大促進作用,反過來又推動了文化自身的飛躍發展。這裏涉及到文化外和諧與文化内和諧的許多理論與現實的課題。文化外和諧是指文化分别與經濟、政治等的和諧關係;文化内和諧則是指文化内部各層次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些都是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所藴含的豐富内容,有待作進一步的探討。

  (這是作者在2004年12月參加省委宣傳部等主辦的“廣東紀念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研討會”的重點論文,發表於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多家報刊轉載。文中所講的文化,是與經濟、政治相對而言的文化,也是鄧小平同志所講的文化;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包含了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民主文化、設施文化和人本文化六大層次。其中對民主文化和人本文化的歸納與概括是研究鄧小平文化觀的一個新視角。)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