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簡論“文化”概念與基本内容



  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爲貫徹落實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關於“發展先進文化”的重大决議,及時地作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部署,有關决定、規劃綱要和經濟政策等即將正式出臺。這是廣東人民急切企盼的心願,也將給廣東人民帶來美好的明天。

  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艱苦奮鬥,廣東的GDP總量突破了萬億元大關,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9,上交税收占全國的1/7,利用外資總額占全國的1/3。現在的廣東,總的説來是鳥槍换砲,已由“經濟窮省”變爲“經濟大省”,正在朝着“經濟强省”的宏偉目標邁進。

  然而,“在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快馬加鞭就要落後”的格局中,如何繼續保持强勁的發展勢態,爲“經濟强省”的宏偉目標提供不斷增長的動力、活力、實力和競争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於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建設文化大省的緊迫任務便被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上,但對“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内容的認識還在逐步加深。就此問題我想簡要地談談如下看法。

  什麽叫“文化”?《易經》上説:“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一詞便從此而出,它的意思是用人文來進行教化。現代意義上的“文化”,一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二是指考古學上專用的遺迹、遺物的綜合特徵;三是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此外,中西方歷史上對“文化”内涵的解釋,不下200種。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理論與實踐角度看,我們要發展的先進“文化”和廣東要建設的“文化”,很難用前面所説的“文化”概念和内涵來解釋,而必須以中國共産黨的十六大精神爲依據,力求作出切合時宜的概括與表述。

  一、我們這裏所講的“文化”,是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文化”

  從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産黨的重要文件頻頻出現“經濟、政治 、文化”三者的並列使用。這决不是文字上的遊戲,而是有着新時代深刻的、豐富的意藴。在新時代,人們的社會存在、社會形式、社會現象、社會生活及由此形成的社會領域、社會内涵、社會特徵和社會規律等等,用社會經濟、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三者來作社會的整體描述,應當説是更爲全面、合理、有序和科學。尤其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社會經濟、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則是最爲關鍵的三大社會領域,各有其相應的社會内涵、社會特徵和社會規律;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别。其中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所取得的社會成果就是物質文明,以政治建設爲保证所取得的社會成果就是政治文明,以文化建設作支撑所取得的社會成果就是精神文明。這與中國共産黨的十六大提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指導思想完全一致。

  二、我們這裏所講的“文化”,又是與精神文明通用的“文化”

  按照中國共産黨十六大重要文件精神,發展先進文化與建設文化大省,都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和落脚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樣的“文化”建設與發展,實質上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也就是説,發展先進文化或建設文化大省的“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是互通互用的。有的同志認爲,用了發展先進文化與建設文化大省的字眼,精神文明建設的字眼少見了,不喫香了。這是片面的看法。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任何時候與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以及我們所要建設的文化大省都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精神文明的先進文化,也不存在没有先進文化或文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建設好中國特色的社會義文化,就是建設好中國特色的社會義精神文明。

  三、我們這裏所講的“文化”,其概念内涵等屬創新的“文化”

  也就是説,現在既不能完全丢棄舊有的“文化”概念和内涵,對其中合理的部分必須堅持;也不能完全照搬近20多年來對舊有的“文化”概念和内涵作過改造的那一套,對其中不合時宜的部分必須發展。一句話,談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文化”概念和内涵,應當做點創新的嘗試。這不僅是對“文化”概念和内涵本身的創新問題,它涉及到整個先進文化和文化大省的建設與發展。當現有的“文化”概念與内涵不能合理地解釋現狀時,它對文化大省的建設和對先進文化的發展的阻礙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用文化廳那種“文化”思維,或宣傳部門那種意識形態的“文化”思維,或其他專項部門具體的“文化”思維來指導、調控全局性、大局性的文化建設,就有可能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鑼,形成不了和諧動聽的音樂,也難成合力,難有大進,難有突破。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逐步弄清當今文化建設與以往文化建設的异同,該變通的要變通,該整合的要整合,該作創新的要進行創新的嘗試。

  四、我們這裏所講的“文化”,就是四大基本内容的“文化”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相對應的“文化”,也即精神文明,其内涵是相當寬廣豐富的。就基本的内容來看,既不只是文化部門所管的“文化”,也不只是宣傳部門所管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文化”,更不只是其他專項部門所管的那些具體的“文化”,而是主要包括:(一)基礎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娱樂等五方面;(二)思想文化——理想、道德、情操、紀律、“三觀”等五方面;(三)審美文化——審美對象、審美意識、審美欣賞、審美教育、審美踐行等五方面;(四)設施文化——專爲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或爲這些文化的綜合建構而開辦的各種部門、單位、團體及硬件設施、生産規模和效益影響。例如文化方面的各級管理部門,各類院校、科研單位、圖博館場、影視廣播、報紙雜誌、音像出版、演出隊伍、産業實體、中介社團等等,都有一定的硬件設施、生産規模和效益影響,不在文化事業之中,便在文化産業行列,或介平兩者之間。

  五、我們這裏所講的“文化”,是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文化”

  人的現代文明綜合素質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基礎文化、思想文化、審美文化和設施文化的綜合提高與發展。它既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等的改善而提高與發展,又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等的提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説,當今我們所講的“文化”,首先要明確的是爲了人的全面發展,有其自身相對的根本任務,經濟與政治,或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等是不能代替它的,也是不能等同它的。其次要明確的是它對經濟與政治,或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等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决不是只爲經濟服務、只做經濟的奴婢,也决不是“文化搭抬、經濟唱戲”那麽簡單。比如基礎文化中教育的嚴重缺失,作爲第一生産力科技的嚴重缺失,經濟就無法上去;思想文化中的理想道德等嚴重缺失,經濟即使上去了也有可能倒退下來。再次要明確它與經濟、政治等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這一點,不管是在國内還是在國際上都大體相同。

  六、我們這裏所講的“文化”,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文化”

  任何民族、國家或地區,歷史上所形成的、與其經濟、政治等相互對應的“文化”,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需要揚長克短,把古今中外文化的優秀成份有機地集結起來,既爲我用,也對世界文化發展作出應有貢獻。這對於我們“古代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代革命史的策源地和當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的廣東來説,特别需要繼續解放思想,放開手脚,通過省内外國内外更多的文化交流、合作與借鑒,通過實踐的提昇與創造,基本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適應、與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相協調、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的文化發展格局、文化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把廣東建設成爲具有先進配套的文化設施、充滿活力的文化體制、拔尖的文化人才、一流的文化精品、强大的文化産業、繁榮有序的文化市場、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豐富多彩的群衆文化生活、文化綜合實力和國際競争力居全國領先的文化大省。

  (這是作者在2003年10月14日“中國與越南在改革、革新、開放問題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的發言,發表於《南方日報》2003年10月14日,《廣州日報》2003年10月28日和《精神文明學通訊》總第155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