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建構“殯葬改革社會學”推進殯葬改革的理論創新與政策創新



  “殯葬改革社會學”是廣東社會學學會率先提出的一門分支社會學學科。它運用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對殯葬改革這一當代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加以系統研究,是殯葬改革的重要理論創新,並對殯葬改革的政策創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就“殯葬改革社會學”的産生依據、基本架構和發展思路加以闡析,希望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這一新興學科,爲殯葬改革的理論創新與政策創新開闢前進道路。

  “殯葬改革社會學”的産生依據

  “殯葬改革社會學産生的依據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殯葬改革社會學”的誕生直接起因於當代中國步履艱難的殯葬改革實踐

  客觀地説,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以“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爲主要内容的殯葬改革不斷推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從整體而言,殯葬改革還不能適應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特别是一些地方在20世紀80代中期以來殯葬改革滯後的狀况相當明顯。這突出表現在火化率低,土葬率高,隆喪厚葬,封建迷信現象嚴重,殯葬、殯儀設施不足,殯葬管理體制面臨嚴峻挑戰等方面。殯葬改革的滯後,給人們造成了經濟上的負擔,精神上的枷鎖,并且浪費土地、木材資源,污染環境,嚴重阻礙了社會文明建設的步伐,不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可見,殯葬改革已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應成爲社會各界的一種共同的歷史責任。特别要强調指出的是,我國作爲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殯葬問題尤爲突出,每年死亡人數就達800萬左右。現在我國已步入老齡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億,65歲以上的老人已達5000萬;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是“先富後老”,而我國如今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説,是“先老後富”。面對如此緊迫的嚴重社會問題,人們應該象抓計劃生育那樣去關注任重而道遠的殯葬改革。

  “殯葬改革社會學”的誕生順應了現代社會學向縱深發展的需要

  社會學是一門實证性和現實性很强的學科,其研究重點首先是現實社會。對我國來説,社會學研究的重點,當然是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中國現實。殯葬改革已成爲當代中國的一大社會問題,解决這一問題與一般問題不同,它要求决策者不能就事論事,不能頭痛醫頭、脚痛醫脚,而要進行綜合研究、綜合治理。這就需要社會學的積極參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現代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已達100種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去研究殯葬改革這一特殊社會領域,創立殯葬改革社會學便是勢所必然。况且,在殯葬領域.,已有死亡哲學、殯葬文化學和殯葬社會學等科研成果,裏面均有社會發展與殯葬改革的意藴,這爲“殯葬改革社會學”以比較明確的視角來研究殯葬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殯葬改革社會學”的誕生是社會學學科建設解放思想的産物

  殯葬改革社會學作爲一門新興的分支社會學學科,總體上屬於社會學的應用研究。或許人們對它的學科屬性還存在疑慮,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新興學科的問世大都有此經歷。這裏必須破除兩個思想障礙:一是把新興學科的命名神秘化,只準一些東西成爲新興學科,不準另一些東西成爲新興學科,就有可能扼殺某些新興學科的問世;二是把新興學科的命名隨意化,把毫無理論價值、理論體系或運行規律的東西,隨便叫做“新興學科”。在殯葬改革問題日漸突出的當代中國,我們既要破除爲之命名的神秘化傾向,又要認真克服隨意化的不良學風。慎重考慮了這兩個傾向問題和殯葬改革實踐的急需,本着“兩爲”方向和“雙百”方針,我們提出建立“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建議,並願爲此而不斷地進行探索,當然更需要盡可能多的同路人和支持者。

  “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基本架構

  如同社會學的概念至今難有公認的界説,但它是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科學這一點却是人們的共識那樣,要給“殯葬改革社會學”以明確的界定也不是誰説了算的問題,而是需要進行長期的探討,可以衆説紛紛,百花齊放;然而我們認爲,它是系統研究殯葬改革這一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科學這個説法恐怕是没有疑問的。我們認爲,“殯葬改革社會學”是圍遶殯葬改革及其社會聯動關係所建構起來的基本體系,主要有以下四大組成部分:

  第一,殯葬改革的文化透視

  殯葬活動是充滿文化因子的社會活動,離開文化背景去剖析殯葬的歷史、現實和變革是不可想象的。殯葬改革是項文化變革,需要破除種種陳腐觀念,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爲此,探討殯葬改革,一方面,要對古今中外的殯葬文化及其歷史演進加以探討,以便形成與自然和社會相協調的現代殯葬文化觀。另一方面,要對殯葬改革所面臨的文化衝突和所要進行的文化協調加以探討,以便科學地確立殯葬改革的方式方法。

  第二,殯葬改革的社會聯動

  殯葬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主要有:(1)殯葬改革與觀念更新的關係。觀念更新是推進各項工作的先導,殯葬改革當然也不例外,爲此要探討我們應摒棄和如何摒棄哪些舊觀念,應樹立和如何樹立哪些新觀念。(2)殯葬改革與輿論導引的關係。社會輿論在破除舊的習俗規範、建立新的習俗規範中發揮着很明顯的作用。爲此要探討我們應如何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在社會上形成一張全方位的、立體的、有效的殯葬改革宣傳網絡。(3)殯葬改革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任何殯葬活動都或多或少與經濟相聯繫,都被視爲一種經濟行爲。爲此應探討殯葬活動具有怎樣的經濟價值和怎樣具有經濟價值,如何選擇最有經濟價值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殯葬行爲方式。(4)殯葬改革與價值取向的關係。殯葬作爲生者對待逝者的一種思想行爲方式,必受一定的價值取向的支配。爲此應探討如何在殯葬改革中確立正確的、合理的價值取向。(5)殯葬改革與社會文明的關係。殯葬活動决定於社會文明,又對社會文明産生一定的影響。爲此應探討如何把握殯葬改革與社會文明的辯證關係,如何消除殯葬活動對社會文明所産生的消極影響。(6)殯葬改革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目前殯葬活動已嚴重污染和破壞了環境。爲此應探討在殯葬活動中如何進行環境保護問題,如何給子孫留下一片净土問題。(7)殯葬改革與生活方式的關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必然選擇,而具有中國特點的封建主義的生活方式仍深深地影響着殯葬活動,表現爲土葬和厚葬。爲此應探討如何“優生”、“優死”問題,如何把“優生”和“優死”統一於現代生活方式之中問題。(8)殯葬改革與國民素質的關係。推進殯葬改革關鍵在於提高國民素質。爲此應探討如何在殯葬改革中提高國民素質、完善國民素質問題。我們認爲,上述八大方面搞清楚了,深化殯葬改革的阻力就可能會相對减少,人們的共同語言也就會多起來。

  第三,殯葬改革的運行機制

  我們認爲,要使殯葬改革步人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必須前瞻性地探討殯葬改革的社會化、市場化、法規化龢民族化問題,因爲它代表着中國殯葬改革的發展方向,是推進殯葬改革的理論創新和政策創新的關鍵所在。所謂殯葬改革的社會化,指的是在全社會形成從社會整體和長遠利益來思考和選擇殯葬行爲的心理和習慣,並逐漸由社會機構和力量來承辦殯葬活動。所謂殯葬改革的市場化,指的是在殯葬改革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積極培育殯葬市場,使殯葬市場在殯葬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所謂殯葬改革的法規化,指的是建立“殯葬法”和健全殯葬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殯葬。所謂殯葬改革的民族化,指的是在殯葬改革中科學揚棄中華民族殯葬傳統,使它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得到科學的昇華,從而有利殯葬改革深刻地把握中國國情,鮮明地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如何在殯葬改革中確立“四化”聯動並舉的改革機制?這是社會學理論工作者和有關實踐部門相當緊迫的、非常重要的也是長期的、艱巨的戰略任務。

  第四,殯葬改革的體制問題

  殯葬體制從廣義上説,包括了殯葬方式,形成這種殯葬方式的觀念,以及保證實施這種殯葬方式的法律、制度、習俗和服務、管理機構和設施等。在此,主要是指管理體制。深化殯葬體制改革,科學地解决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與落後的小農經濟的殯葬意識和方式的矛盾,是確保殯葬改革沿着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证,是實現殯葬改革目標和任務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如今中國各項管理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殯葬體制改革不應拖中國改革的後腿。爲此,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現行殯葬管理體制究竟存在哪些弊端、癥結在哪、如何改革等問題。

  “殯葬改革社會學”的發展思路

  衆所周知,任何一門新興學科的創建和完善都需要一個過程,甚至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殯葬改革問題在過去屬於一個不甚被重視不甚被瞭解的領域,也是人們不太願意研究的問題,這使得“殯葬改革社會學”的成長壯大可能會遇到很多學科所不曾遇到的問題。對此我們已有較爲充分的心理準備。從學科建設和推進殯葬改革理論創新的角度出發,從把握現實推進殯葬改革政策創新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爲發展完善“殯葬改革社會學”要妥善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要處理好“殯葬改革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這主要包括:(1)“殯葬改革社會學”與社會學的關係。“殯葬改革社會學”作爲一門新興的分支社會學學科,它首先應屬於社會學,因而必須是主要用社會學的觀點而不是主要用其他學科的觀點來研究殯葬改革這一特殊領域。(2)“殯葬改革社會學”與死亡哲學、人生哲學、殯葬文化學和殯葬社會學等學科的關係。“殯葬改革社會學”與這些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交叉互動關係,它必須吸取這些學科的精華,但它是以殯葬改革爲研究對象的,探討的是什麽是殯葬改革、爲什麽要進行殯葬改革、如何進行殯葬改革等一系列問題。(3)“殯葬改革社會學”與行政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關係。殯葬改革雖然離不開社會各界廣泛而積極的參與,但它首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爲,因而需要探討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管理體制的創新、政企分開等相關問題。這就直接涉及到行政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没有這些學科的支撑,“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大厦便無法穩固。

  二是要把握住“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兩大研究重點

  “殯葬改革社會學”目前處於初創時期,學科建構尚需進行長期的努力。從殯葬改革政策創新的迫切需要出發,目前特别需要探討殯葬改革的市場化和法規化兩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領域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對“殯葬市場”人們却談虎色變,似乎在殯葬領域不宜引入市場競争機制,似乎引入市場競争機制就是“活人連死人的錢也賺”的拜金主義的做法。其實,殯葬市場在我國的存在有其客觀的必然性和發展的空間。而且,從國際社會來看,隨着高齡社會的到來,喪葬業已發展成爲新興産業,殯葬市場已逐漸發展壯大。那麽,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們有什麽理由不進行殯葬改革市場化的探索呢?殯葬改革的法規化,也是殯葬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現實問題。國務院早在1985年就頒佈了《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1997年又發佈了《殯葬管理條例》;各省市也相應地制定了一些管理規定。這説明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殯葬問題,越來越希望依法治喪。隨着殯葬問題的日趨增多,現行的法規與條例日益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制定一部專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已成爲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對於上述兩大研究重點,處於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社會學會,自1998年以來就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并且於1999年12月29日成立了廣東社會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專門研究殯葬改革問題,已在建立我國殯葬市場及其法規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並正在繼續探索,試圖在殯葬改革的市場化和法規化建設方面率先取得理論突破。

  三是要凝聚一支“殯葬改革社會學”的研究隊伍

  “殯葬改革社會學”雖然由廣東社會學會率先提出,但這門學科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僅是廣東社會學界的事情。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力量還相當薄弱,理論研究的社會氛圍還未真正形成,研究者還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阻力。爲此,我們期盼相關學科的協力,也呼吁社會各界能够給予相應的支持。我們堅信,只要有明確的方向,飽滿的鬥志,好學的精神,韌性的毅力,長期的堅持,群體的合作和各界的配合,“殯葬改革社會學”必將發展成爲一門富有生命力和發展潜力、富有中國特色的分支社會學學科。

  (這是作者在2000年10月14日參加“全國社會學理論創新政策創新年會“的論文,與劉小敏、董玉整、李振連合寫,曾獲得當次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奬,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0年第13-14期和《羊城晚報》2000年10月14日,此後曾收進多部著作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