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送舊迎新的冬春之交,來自廣州地區的社會學理論工作者與來自省内部分市縣從事殯葬改革第一綫工作的實踐家共約60多人,於今天歡聚在廣州,一起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大會。這是一次廣東省内殯葬改革實踐與殯葬改革理論兩方面交流的自覺群體的盛會,又是一次廣東省内熱心殯葬改革事業與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自覺大衆的盛會,更是一次廣東省内堅持唯物論與無神論、反對唯心論與有神論,提倡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的自覺公民的盛會。一句話,自覺的群體,自覺的大衆,自覺的公民,是任何正義事業的根本,是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得以成立、發展和前進的根本。

  最近兩年來的事實證明,今天發生在眼前的事實證明: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籌備過程和破土而出,歷經團體上的從無到有,人員上的從少到多,研究上的從分散到較集中,并且在殯葬改革的曲折道路上開始刻下奮鬥的印記,對生育與死亡兩大難題中的死亡改革,提出了足與生育並重的强烈呼聲,因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這一切,都與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爲此,我謹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及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向今天百忙中光臨指導的各位領導和遠道而來的殯葬實踐的行家裏手,致以真誠的感謝!向共同努力的所有與會的社會學界的同仁和給成立大會以切實支持的廣州市行政學院等,致以崇高的敬禮!

  歷史與實踐告訴我們,社會的文明發展,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及其從摇籃到墳墓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文明發展。尤其在我國,不僅要搞好優婚、優生、優育、優教、優用、優弱、優殘、優病和優老等項工作,還要做好優死的工作即文明殯葬的工作,包括陳舊的殯葬觀念,陳舊的殯葬形式和滯後的殯葬法規等等,都要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與更新,不斷探索與完善。這一艱巨的任務已被提到改革開放的議事日程之上。我國在文明殯葬方面,總的説來是逐步前進的,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嚴重滯後於社會文明發展的現狀,又是不能不實事求是地面對的。

  廣東的情况尤其明顯。1998年清明節前,中央電視臺等對廣東一些落後典型的突出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巨大關注。其後,廣東省人民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來抓這個工作,近年來已有了較大的改進。爲了緊密配合上述工作,廣東社會學學會一批理論工作者便自覺地從1998年初開始投入了殯葬改革的戰斗行列。通過初步的社會調研活動,我們認識到,全國每年的死亡人數超過800萬人,其中廣東省的死亡人數約36萬人。如果不大力推行殯葬改革,不加大推行火化力度,不僅會讓死人與活人争占大量的土地,浪費大量的原木,破壞自然生態的環境,加重人們經濟上的負擔,難於解脱精神的壓力,而且會助長封建迷信活動的盛行,從而拖住社會文明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脚步,既有害於現代化的早日實現,又妨礙國民素質的逐步改善。

  基於這種認識,廣東社會學學會發揚了成立15年來,一直咬住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不放的傳統會風,决定把殯葬改革這一重大的社會課題作爲學習與探索的重點之一,並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一起,充分準備了20多篇重點論文。於1999年4月初聯合了從事殯葬改革試驗的企業,在廣州召開了“深化殯葬改革、促進社會文明”爲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等地及廣州地區的專家學者共120多人,就我國殯葬改革的成就,問題、原因及對策,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廣東的三大報和省市的電臺、電視臺及衆多刊物,争相作了大量的報導。省内外許多未謀面的同道者通過這些報導,紛紛來信表示大力支持廣東理論界在殯葬改革中的舉措,同時激勵我們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這使我們在艱難前進中增添了信心、勇氣和毅力。

  其後,廣東社會學學會一方面鞏固這次學術研討會的研究成果,經過近年的反復修改,終於完成了《殯葬改革社會學》這一30多萬字的學術理論專著。這是一部具有殯葬改革社會學初創意義的學術理論專著,主體創新觀點都是從殯葬改革的調研基礎上形成的,也即殯葬改革實踐的理論昇華與提煉,對於開展殯葬改革的群衆性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也使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一開始,就有相應的學術理論根基和明確的研究導向,有利於該專業委員會在這一學術理論基礎上不斷地前進,另方面,廣東社會學學會又不失時機地把熱心殯葬改革事業的各方人士凝聚起來,組織起來,並制訂專業委員會的章程草案,形成專業委員會的籌備機構,確定專業委員會的近中長期活動的基本要求等。

  我們認爲,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爲指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綫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全方位地探討殯葬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也就是説,該專業委員會是以殯葬改革研究爲己任的。一是學習、研究和宣傳國家殯葬改革的政策法規;二是加强調查研究,加强與殯葬管理部門、服務部門及經管單位的緊密聯繫與合作;三是積極探索殯葬改革的民族化、社會化、市場化和法規化等重點性、關鍵性問題;四是積極推進社會學新興的分支學科殯葬改革社會學,不斷深化和完善該學科的建設工作;五是爲廣東殯葬改革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决策諮詢和相應服務。上述指導思想和五大任務,我們堅信能够在新的世紀中貫徹實行得更好、更有成效。

  與此同時,需要强調的是,廣東社會學學會曾於1998年初最先提出建議:希望國家有一部體系比較完整的《殯葬法》問世,以解目前殯葬改革法規嚴重滯後的燃眉之急。而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應當把學會的這一重大建議化作今後的主攻課題,竭盡最大的努力,綜合最優秀的兵力,作出最自覺的實際行動,拿出初步的體系草案,並進行分題研究。爲此,首届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組成,是以法律方面的專家爲首的,第一批成員以廣州地區的社會學理論工作者爲主體,今後要不斷地吸納省内法律界的專家學者,聯合所有關心和支持殯葬改革的法律界和各行業的有識之士,特别是從事殯葬改革第一綫工作的實踐家、企業家等爲團體委員或個人委員,共同來培植全國第一棵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幼苗,讓它在沃土、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健康地成長、開花、結果!

  在這裏,需要請大家原諒的是,因爲經費等目前還比較困難,對與會的各位代表招待欠周,希望今後能够有所改善。希望全體同仁千方百計、自力更生地解决專委會活動的經費問題,並取得社會各界熱心者的切實支持。

  最後,祝願成立大會圓滿成功!祝願各位領導、專家學者、與會嘉賓、同志們元旦、春節合家康樂、幸福、美滿,萬事勝意!

  (這是作者在1999年12月29日“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發表於《廣東社會學通訊》2000年第3—4期,分别收進1999年和2005年1月範英等撰著、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的《殯葬改革社會學》與《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兩書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