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企業集團發展趨向的壟斷性



  一

  隨着我國横向經濟聯合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特别是1986年以來,一大批企業集團活躍在經濟舞臺上,“壟斷”這個往日只是政治經濟學教材中的抽象名詞,開始作爲現實的經濟問題,走進了我們的經濟生活,引起了經濟理論界的關注,圍遶着壟斷是不是已出現,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

  “壟斷”在持否定觀點者的筆下,是一個極不光彩的形象,它會引起一系列的弊端:①使生産和技術的發展出現停滯的趨勢,②阻礙新興企業的發展,③不求改進,影響産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等,從而對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産生消極的影響。德國經濟學家克斯特涅爾在《强迫加入組織》的著作裏,指出“壟斷”就是剥奪!剥奪原料;用聯盟方法剥奪勞動力;剥奪運輸工具;剥奪銷路;剥奪信貸等等。在我們國家,壟斷的存在有其“不合理”的背景:其一,不成熟的市場機制是企業集團壟斷産生的重要前提;其二,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的裂縫,爲壟斷的形成提供了機會;其三,人爲設置的障礙爲企業集團壟斷大開緑燈;其四,傳統經濟模式的弊病,爲企業壟斷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因此,有學者認爲,“企業集團壟斷的出現無疑是傳統經濟模式後遺症的借體復發。”(魯開垠:《來自企業集團壟斷的思索》,《中青年經濟論壇》。)

  然而,壟斷是什麽呢?在對之進行評價之前,我們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壟斷實際上是指少數企業或集團,依據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對生産和市場實行控制,通過“自由地”調節供給和價格,獲得高額利潤。壟斷形成的客觀條件必須是:①以商品經濟爲基礎;②作爲壟斷主體的企業集團,必須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③這種優勢的經濟實力,是通過公開競争而獲得的;④要有能力控制生産和市場,必須以社會化的大規模生産爲物質基礎。我們是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屬於一般商品生産規律的競争,就必然地要在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産中存在并發生作用。這種競争是商品生産者之間,爲争奪最有利的生産和銷售條件而進行的,不受限制的競争,表現爲通過降低商品的生産費用,使自己的商品賣得比别人的更便宜的辦法來進行。在競争中,大企業由於能够更多地,更有效地使用機器和各種新技術,能够更廣泛地實行分工和生産專業化,并且能够節省各種費用,因而佔有明顯優勢,在戰勝對手的同時不斷擴大規模,由此引起生産的集中。競争在引起生産集中的過程中,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和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而技術的進步和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又推動着生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生産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講過,競争變爲壟斷。結果,生産的社會化有了巨大的進展,特别是技術發展和改良的過程,也社會化了。顯然,這個過程是有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壟斷一旦形成,一方面確實會形成一些弊端,如上所述。而另一方面,壟斷會使生産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具體表現在:壟斷造成了規模巨大的生産單位;第二,由於生産的高度集中,各個壟斷集團組織,不再像自由競争時期的商品生産者那樣,是爲了情况不明的市場而進行盲目生産,而是可以對本國甚至對全世界的市場容量、原料來源等等,作出大致的估計,組織内部或組織之間,可以根據協定,有計劃地分配和控制原料來源;第三,壟斷也促進了科學技術工作活動的社會化,使科研工作從分散地進行的事業,轉變成了由壟斷組織建立的研究機構集中地進行的事業。壟斷就是使生産走到最全面的社會化,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不正是向生産的高度社會化發展嗎?大規模的生産單位聯合體組織在專業化協作、技術實力、資金實力等等一些方面佔有優勢,可以在組織内部有計劃地開展經濟活動;對市場容量的瞭解,可以使聯合體更好地按消費者的需要組織生産和銷售,科研工作的社會化更是體現了現代社會經濟的要求。對於壟斷帶來的弊病,我們不必過於憂慮,只要它是符合生産力的發展要求,能够促進社會的進步,這就是我們衡量事物的標準。因此,正如商品經濟的存在必然産生競争一樣,競争發展的結果必是形成壟斷,它是商品經濟的規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看,既然是規律,我們就只有去順應它的發展,利用它爲我們的社會主義服務,如果硬要去阻止它的出現,那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勞的,甚至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二

  實際上,我們目前存在的横向經濟聯合體内,已經出現了壟斷的某些特徵,但這只是經濟性壟斷,是在社會化生産力的基礎上,在完善和統一的市場體系中,通過激烈的競争而形成的。它靠的是經濟實力,而不象那種行政性壟斷,即通過行政的或其他的力量劃地爲牢,對經濟實行分割,築起種種壁壘,人爲地造成某些生産者在一塊“世襲領地”内形成壟斷。前面講到的所謂壟斷存在不合理的背景中的“壟斷”,就是這個“行政性壟斷”。這種壟斷,在我們國家長期存在,已經成爲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的嚴重障礙,成爲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桎梏,我們真正要消除和防止的只是這一類“行政性壟斷”,而不是横向經濟聯合中出於經濟的需要而産生的“經濟性壟斷”。後者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

  當然,壟斷不能無限發展。由於壟斷組織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利用壟斷價格操縱了市場,使企業之間的競争受到了阻礙。同時,壟斷行爲也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國家應該有一定的限制壟斷的政策。按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集中體現在産業組織政策上。他們的産業組織政策分爲兩類,一是限制競争,利用規模經濟的政策;二是維護競争,限制壟斷的政策。這兩類政策的實質内容,並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衝突,往往都被資本主義各國所同時采用。關於限制競争,利用規模經濟的政策,主要表現在國家政府,爲了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增强企業在國際上的競争實力,運用各種經濟的法律手段,甚至親自出面進行干預,以推動合併,擴大企業集團的規模。同時,制定有關的立法,在財政、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推動企業集團的發展。限制壟斷的政策,包括以下内容:①制定和實施禁止壟斷法,該法的主要措施是禁止競争者之間以協議等形式達成價格同盟或限制産量,對規模過於龐大的企業進行分割,規定企業的最大市場佔有率和資金周轉額等;②制定和實施企業合併法,對能够産生阻礙競争作用的不合理的企業合並行爲限制;③創造良好的競争環境,主要措施是利用各種經濟杠杆,鼓勵企業之間的競争。如通過税制改革使各類企業在納税問題上,基本處於平等的地位。

  以上的政策措施,在我們國家也一樣可以適用。一般情况下,兩類政策措施可以同時實行,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可以側重其中一方。從我們目前看,更應該把重點放在利用規模經濟發展企業集團上。當這一階段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特别是當壟斷的弊端顯露時,則要把重點放在後一類政策,即限制壟斷,維護競争。這就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

  資本主義從自由競争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形成的。這時,電力、内燃機的發明和廣泛運用,使生産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不斷爆發的經濟危機又進一步加速了生産和資本的集中,從而使壟斷逐漸代替自由競争,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壟斷資本不但壟斷了原料、銷售市場,而且通過資本輸出,直接在國外生産商品,佔領世界各地的生産、銷售市場。具有世界性壟斷地位的跨國公司掌握有龐大的資金、先進的技術,控制着許多大銀行、工礦企業與商業運輸公司,雇傭有大批的專家,所以第三世界國家要發展對外經濟關係,要建立經濟特區,在當前就不得不同這些跨國公司打交道。我國的生産力水平較低,要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大力發展具有規模壟斷的大聯合企業——企業集團,才能與跨國公司展開競争,在國際市場站穩脚跟。目前,我國發展企業集團具有許多優勢:

  一是大規模的聯合企業,可以造成巨大的生産單位,有較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具有較强的生産能力,能生産出“拳頭”産品,即指質量好、成本低、競争能力强、有銷路、有較好信譽或有發展前途的,創匯多的適銷對路的商品;能集中力量生産出高精尖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提高出口能力,提高我國産品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逐漸使我國的内向型經濟轉向外向型經濟發展,逐步趕上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

  二是具有規模壟斷的企業集團在專業化協作、技術實力、資金實力等等一些方面佔有優勢,能有力地促進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同類産品的相對集中,從而取得勞動生産力的提高和單位産品成本的降低,最終取得綜合經濟效益——規模效益;企業集團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努力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産品;企業集團可以帶動和幫助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從而使社會生産力全面提高。

  三是企業集團有能力形成一個遍佈國内外的信息網絡和經營渠道,對國際市場容量、原料來源等等,作出預測,按消費者的需要組織生産和銷售,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隨着對外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企業集團也將有大發展,有些企業集團建立起一套適合國際競争需要的組織形式,掌握了先進的管理方法。它們的經營範圍已經擴展到對外投資、海外參股,兼併外國企業,開辦跨國公司等方面去。企業集團逐步發展成爲可以與資本主義的跨國公司展開競争的擁有規模經濟綜合優勢的大型骨幹企業集團。但我國具有規模壟斷的企業集團不具有資本主義壟斷資本的腐朽性:

  一因我國是生産資料公有制爲主導多種所有制成份并存的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産必須采取商品經濟的形式,企業是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産者,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但大中型企業的財産所有權大多數屬於國家,企業只有生産經營自主權。企業集團的規模越大,經營的業務範圍越廣,説明社會的生産力水平越高,壟斷引起資本的集中,不是私人所有,而是爲國家所有。因此,不會産生資本主義社會那種生産的社會化與生産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激烈而尖鋭的對抗性矛盾。這樣的企業集團有時兼併中小企業,並不是爲了“吃掉”這些中小企業,而是爲了更好地配置社會生産力,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因此,規模壟斷的發展不可能産生使生産和技術出現停滯的腐朽性。

  二因當規模壟斷發展到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干擾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時,國家可以利用各種經濟法規對壟斷實行限制,引導和制約企業集團的經營方向;同時應消除不利於競争的各種因素,建立完整的市場體系,提高市場競争機制,創造良好的競争環境;建立完善的經濟體制,防止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的裂縫爲壟斷的形成提供機會。因此,只有正確引導我國的規模經濟朝發展社會生産力的方向發展,才能有力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起飛。

  (這是作者與劉清同志在1988年考察横向經濟發展狀態時所寫的論文之一,發表於《學術研究》1989年第2期。文内提出:我國企業集團的興起與發展,必然出現“經濟性壟斷”,它既不同於“行政性壟斷”,更有别於資本主義壟斷。現階段,這種壟斷性有利於社會生産力的開拓,同時也應注意這種壟斷性的負面作用。本文提出的新問題引起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討論,多家報刊反復轉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