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首個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



  20071221《陽江日報》

  張文兵 李明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建設,是中國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事件。廣東省文化廳負責同志説: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世界罕見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作爲陽江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建國以來廣東省政府在廣州以外地級市投資最多的重點文化項目,博物館從立項、動工到建設的每一步進展,都成爲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張德江書記親定館名

  廣東省委、省政府一直關注和支持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的建設,省領導多次親臨現場並具體指導。

  2003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到陽江考察時,親臨海陵島察看博物館項目選址,並爲之定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4年,省政府同意撥款16億元,在陽江海陵島十裏銀灘附近建設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這一全省重點文化工程。這是建國55年來,省政府在廣州以外地級市投資最多的重點文化項目。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動工。時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蘭芳、副省長雷於藍和國家文物局領導共同爲博物館動工揮鍬鏟下第一抷土。2006年1月,博物館建設打下首根樁基。

  今年7月4日,張德江在察看了陽江市博物館陳列的南海Ⅰ號出水文物後,來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現場。四年彈指一揮間,藍圖成爲現實。張德江殷切寄語建設者:將博物館建設成爲標誌工程、樣板工程、優質工程。

  攻克道道技術難關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建築,瞄準世界一流博物館目標,將打造爲百年精品。其超出常規的設計理念,令建設難度“超出想象”。

  據介紹,因爲工程技術復雜,許多工人甚至一些有着多年經驗的工程管理人員讀不懂圖紙,每個部位的施工,建設單位都得安排管理人員直接指導。

  下面幾組數據,有助於我們瞭解工程建設的復雜程度。博物館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建築模板的需求數,超過常規建築30萬平方米的投放量。工程曲面多,80%的鋼筋需制成弧形,且弧度不一,一些鋼筋的規格爲直徑36毫米,一般房地産項目根本用不上,得專門訂制。工程預計需3000多噸鋼筋,實際使用量是這個數的兩倍以上。

  和普通的博物館不同,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需防酸碱腐蝕、防風化,並有很强的耐紫外綫和抗氧化性能,這要求采用先進的耐久性清水混凝土技術。專家在試驗室開展研究,工人在工地試驗。經過半年的研究試驗,選定最佳配合比作爲采用方案。清水混凝土和耐久性混凝土配方的成功研製,使博物館的質量在技術上獲得保障,爲今後國内類似工程建設提供了範例。

  2008年將正式對外開放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具備多項功能,既是南海Ⅰ號沉船和文物展示的窗口,又是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海洋文化學術交流的基地,還是高品質的旅遊景點。旅遊專家普遍認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成爲海陵島、陽江乃至廣東旅遊業的一個品牌,其影響力不亞於今年申遺成功的開平碉樓。

  據瞭解,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主體工程將於近期完工,相關附屬配套設施正在規劃建設中。有關人士透露,沉船入館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要打開沉井、發掘文物、開展研究,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陽江市政府有關人士介紹,博物館將於2008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

  隨着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南海Ⅰ號將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也必將成爲南海之濱一顆光亮輻射世界的明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