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夢想成真 倍感欣慰



  20071221《陽江日報》

  薛桂榮 張文兵 李明

  一、南海Ⅰ號是中國海洋文化之窗

  學識淵博的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司徒尚紀思路開闊,他從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南海Ⅰ號出水做瞭高度評價。他説,南海Ⅰ號是“海上敦煌”、是中國海洋文化之窗。

  幾年前,司徒教授和黄偉宗教授等學者一起提出“海上敦煌”説。幾年過去,矢志不渝。他説,“海上敦煌”是對南海Ⅰ號形象、恰當的比喻,陸上絲綢之路有敦煌,但海上絲綢之路以前一直没有一個能充分反映和代表其内涵的文物、景點或者説窗口,南海Ⅰ號出來後,就有這個代表性。“海上敦煌”的説法又可解讀爲“中國海洋文化之窗”。“海上敦煌”是比喻,中國海洋文化之窗則是它的内涵,從這條船我們可以剖析中國海洋文化的許多許多。

  司徒尚紀解釋説,過去人們研究中國海洋文化,局限於海洋農業的範圍,以海爲田,如捕魚、圍墾、養殖等,即海洋農業文化的範疇。其實,海洋文化更深或者本質的内涵是以海爲商,古希臘就是以海立國,文藝復興以後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原始資本的積累等主要是依靠海洋,所以以海爲商、海上貿易是海洋文化最本質的東西。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這種類型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嶺南文化最本質的個性之一。

  二、 南海Ⅰ號:多學科研究的對象和“標本”

  司徒尚紀預言,伴隨南海Ⅰ號熱的持續,將出現“‘海上敦煌’學”熱,許多學科將把南海Ⅰ號作爲研究的對象和實體。

  一是海洋學。古船沉没在陽江東平附近海域,沉没的原因涉及到海洋地質。海洋學内涵豐富,都可以用在南海Ⅰ號的研究上,通過對沉没海域的研究,探尋古船沉没的原因。南海底下、珠江入海口附近海域,相信還有不少古沉船,海洋學對南海Ⅰ號的研究成果,可以擴散到整個南海。

  二是海洋工程學。南海Ⅰ號的打撈,在能見度爲零、深海幾十米的環境下進行水下作業,涉及到許多工程技術問題,積累的基本數據可爲海洋工程的建設和今後海洋資源的開發提供重要的借鑒。

  三是水下考古學。水下考古在世界上尚屬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南海Ⅰ號沉没的海域離海岸有20海里,離海面30多米,它的打撈爲水下考古積累了很多經驗,對發展這門學科提供了研究的課題。

  四是造船史。南海Ⅰ號究竟采用了什麽材料、工藝,性能、設計怎麽樣,這些可以反映我國宋代或者宋以前在海船製造方面發展的水平。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獲取一系列重要的信息。古船的很多東西,過去只有文獻記載,没有實物,南海Ⅰ號提供了實证。

  五是航海學。南海Ⅰ號究竟是用什麽導航,是什麽時候開出來的,當時是什麽風向,這些有待航海學者作出科學的解釋,也可以由此探究我國宋代的航海技術,進而瞭解我國當時在世界上航海領域的水平、地位。

  六是海洋交通。可研究南海Ⅰ號的始發港、中轉港、目的地和經過的海區、國家,包括海洋空間的利用等方面問題。

  七是海洋經濟史。南海Ⅰ號運載了很多商品,有陶瓷、鐵器等,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宋代的商品經濟發展水平。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但那些都是以陸地上的東西爲參照物,而南海Ⅰ號則是以海上貿易來反映當時的經濟水平,這是一個新的參照物,爲經濟史的研究從陸地擴展到海洋,提供了新的視野。

  八是文化史。經濟是以文化爲依託的,南海Ⅰ號那麽多的商品,可以剖析它們不同的文化内涵。從文化學的視野去研究,可以發現很多我們現在不知道的東西。

  九是外交史。隨着我們研究的深入,船的航綫的明確,我們可以去研究宋代的外交關係。據文獻記載,我國宋代時跟廣州有往來的國家有60多個,藉助南海Ⅰ號,我們可以驗证文獻的記載。

  十是陶瓷史。南海Ⅰ號出水數量最多的文物是陶瓷,研究中國陶瓷的歷史,這裏很有代表性。

  十一是宗教史。沉船出水的文物,有許多現在我們還不能解釋,如眼鏡蛇頭骨等。隨着沉船出水和發掘,或許還會出現一些我們不能理解的東西,如一些圖案等。這些是否與宗教有關,有待我們研究。

  十二是風俗學。根據文獻記載,航海者在出航時以及航行過程中經常會搞一些儀式來祈禱平安,這些儀式屬於古代風俗,值得我們風俗學者去研究。

  三、把博物館辦成國際性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司徒教授認爲,南海Ⅰ號是陽江之福,陽江應該保護、利用好這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爲此,他提出建議:

  力挺“海上敦煌”的定位。在政府官員、民衆、社會輿論中,堅持這一品牌,與此同時,要發揮品牌效應,作爲一種文化産業來開發,拓展其内涵,生産出相應的文化産品。

  做好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宣傳龢利用。作爲南海Ⅰ號最後的歸屬地,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不僅僅是供人們參觀的場所,應該打造成爲一個學術研究的基地,吸引各國、各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來這裏,使它發展成爲一個國際性的、以南海Ⅰ號爲核心的、多學科的學術研究中心。使博物館從旅遊的層面提昇到國際科學研究的層面,發揮出其重要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

  科學保護文物。南海Ⅰ號作爲生態的、原汁原味的文化遺産,具備了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條件。政府要有這種理念和構想,要按照相關要求保護好這艘船,不能迎合某種需要而破壞了。

  舉辦高水平學術研討會。沉船出水後,要在近期組織舉辦一次南海Ⅰ號的學術研討會,邀請海洋、考古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收集不同領域專家關於開發、研究“南海Ⅰ號”的觀點,把學術界的眼光吸引到陽江, 擴大南海Ⅰ號的影響。

  創作一批文藝作品。要組織發動作家、藝術家以南海Ⅰ號爲題材,創作一批文學藝術作品,宣傳南海Ⅰ號。

  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陽江可以在打造“文化名城”上做文章。可以利用南海Ⅰ號出水的契機,把原有的一些特色文化,如冼夫人、刀具、風筝、古村落等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突出優勢,向省申報歷史文化名城。

  記者手記

  采訪黄偉宗、司徒尚紀兩位教授,我們出乎意料的順利。

  15日,正是星期六。一大早,記者走進緑意盈盈的中山大學校園,司徒教授熱情相迎;黄教授步履匆匆,從校區的另一端趕來。

  一起在會議室落座,談起南海Ⅰ號出水的話題。司徒教授從大提包裏掏出幾張稿紙,時不時看看。帶着難抑的興奮,他洋洋灑灑談了一個多小時。他告訴我們,爲接受我們這次采訪,頭一天開會時,他坐在會場,“開小差”準備了這份提綱。

  70多歲的黄偉宗教授,剛從廣西參加一次學術研討會回來,舟車勞頓,看得出很疲憊。但一説起南海Ⅰ號,不禁神采飛揚,妙語連珠。老教授還透露一個秘密:南海Ⅰ號出水那天,他和司徒教授會再到陽江,雖然因爲暈船不能出海,但會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他和我們相約:陽江再見。

  中大之行,收穫之豐,出乎我們的意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