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敦煌”提法有助享譽國際



  2007718《南方日報》

  李 培

  2003年,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曾率專家隊考察南海Ⅰ號的出水文物。隨後他大爲震撼,揮筆題寫了“‘海上敦煌’在陽江”7個大字。昨天,他向記者解釋了“南海Ⅰ號是‘海上敦煌’”的説法。

  黄偉宗向記者解釋了將南海Ⅰ號與敦煌對比的原因:“首先,從文物量上來看,南海Ⅰ號是迄今爲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文物總數約在5萬至8萬件,超過敦煌莫高窟5萬至6萬件的文物數量;其次,二者都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迹。”

  黄偉宗認爲,絲綢之路是舉世公認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遺迹。“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運輸中國兩種特産:絲綢和瓷器:陸上絲綢之路主要靠駱駝運輸,但由於駱駝背馱顛簸,只能運輸絲綢、茶葉等不易碎物品;瓷器等大件物品必須從海上運輸。所以説,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Ⅰ號集中了當時全國幾個主要瓷窑出産物,是迄今最古老瓷都和瓷路之體現。”

  黄偉宗解釋説,敦煌是佛教傳入、傳出交融的産物,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標杆性遺址,如今已經被聯合國認可爲世界文化遺産。而南海Ⅰ號出土的大量“來樣加工”的文物,也是中外文化、經濟交流的標杆。“一個在陸地,一個在海上,南海Ⅰ號足以像敦煌成爲陸上絲綢之路的標誌那樣,成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

  黄偉宗説:“改革開放以來,在季羡林、饒宗頤等學者的努力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概念開始獲得世界認可。南海Ⅰ號在自身的地位、價值判斷上可以有多種闡釋,但是不應該抛棄‘海上敦煌’的説法。這是南海Ⅰ號未來成爲世界文化遺産、被國際廣泛認可的一條捷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