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澳門産業結構調整及其遠期發展目標



  1980年代澳門經濟增長出現速度放緩的趨勢,引起學術界和實業界人士的關注和討論,提出澳門工業發展轉型問題。筆者認爲,澳門今後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調整産業結構,朝着一個新的産業結構遠期目標前進。

  一、澳門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澳門工業從1963年開始較迅速發展,到7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據統計,澳門工業品出口年平均增長率,60年代爲16.09%,70年代24.46%,80年代21.46%。80年代工業年均增長率較70年代低3個百分點,特别是1985年以來工業增長速度明顯减緩,個别年份(1985、1991)甚至出現負增長。

  1963年以來工業快速發展,至1990年前一直成爲澳門的最大産業部門,成爲影響澳門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其中1985年後工業增長速度减緩,也影響到本地生産總值增長速度减緩。據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1971~1981年10年間,澳門生産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6.7%,而80年代根據澳門政府的統計,澳門經濟年平均實質增長率只有7%左右〔1〕。這顯然比70年代增長速度低了很多。

  雖説澳門80年代以來本地生産總值和工業産值增長速度與70年代相比都出現放緩的趨勢,但兩者有所不同。將它們的增長趨勢繪製成增長曲綫圖加以比較,就可以明顯反映出來。

  從圖1可知,1988年之前,兩者基本同步增長,而且工業産值增長指數高於本地生産總值增長指數。1988年之後,本地生産總值仍然保持較高增長趨勢,而工業産值增長趨勢則明顯放緩。兩者增長曲綫呈喇叭形,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不能把兩者都籠統地看成增長趨勢放緩。

  爲什麽1988年之後幾年澳門工業增長趨勢明顯下降而本地生産總值仍能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這是由於同期旅遊博採業、建築地産業、金融業等都保持較工業高的增長速度,特别是旅遊博採業發展更爲迅速,其比重於1990年再次超過出口加工業,又成爲澳門最大産業部門。這就清楚地説明,澳門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增長速度的明顯下降。爲了探討澳門經濟問題的出路,就必須對澳門工業近年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加以分析。

  二、影響澳門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澳門工業進入80年代中期之後增長速度放緩,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受本身條件因素的制約。澳門地域狹小(包括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個離島在内面積僅17.5km2)、自然資源貧乏;缺乏深水港和國際機場(澳門工業所需原料和産品輸出大部分都要經香港);勞動力數量有限(1980年人口僅26.8萬,從内地輸入10多萬人口之後,1991年人口普查居住人口爲35.45萬,流動人口4.7萬)。這些因素决定着澳門勞動密集型工業經過一段高速增長之後,已逐步趨於飽和狀態,難以進一步發展。

  其次,中國大陸自1978年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特别是毗鄰的廣東省利用土地和勞動力的優勢,引進資金、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産品出口不斷擴大。廣東省外貿出口額從1978年的13.8億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84.4億美元,擴大了12倍以上。還有東南亞國家勞動密集型工業的發展,出口不斷擴大。這是影響澳門出口加工業難以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澳門産品主要出口市場爲歐美發達國家(約占出口額的70%),1980年代以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致使澳門工業品出口增長减緩。這是澳門出口加工業增長速度减緩的直接原因。

  澳門本身、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既有制約澳門工業發展使其面臨挑戰的一面,又有互相合作、提供發展機遇的一面。澳門雖然地窄、勞動力不足,自然資源貧乏,但它背靠中國大陸,接近國際航綫,澳門自開埠以來就是國際自由港,與西方國家有着傳統的經濟貿易聯繫,特别是與歐州共同體、美國之間保持密切的經濟貿易關係。中國内地勞動密集型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使澳門出口加工業面臨競争,另一方面内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也使澳門與内地的經貿關係迅速擴大。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减少了澳門工業品出口的機會,但發達國家資金、技術仍須繼續向外轉移。地處東亞經濟迅速增長地區的澳門仍是發達國家和港臺地區資金、技術向外轉移的重要場所。西方國家仍然給予澳門出口配額和貿易優惠。這些又是澳門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總之,澳門工業發展仍有一定優勢。工業在澳門本地生産總值中比重下降但仍將保持相當比重,仍然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澳門應當繼續重視工業的發展,但必須轉型,要提高技術水平,增加産品的技術含量,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半勞動、半技術密集型過渡。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過渡,使産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工業行業、産品結構要服從於澳門經濟長遠發展方向。

  三、産業結構調整及其遠期發展目標

  (一)産業結構的調整 

  産業結構調整是澳門當今及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1980年代以來,澳門産業結構已經發生一定的變化。這表現在工業在澳門本地生産總值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已從1984年的最高占36%降至1990年的25%。旅遊博採業的比重從l981年的21.9%上昇至1990年的33.3%。同期金融業比重也從5%上昇至8%。建築地産業從1988年的8.7%上昇至1990年的10%。這些年澳門産業結構變化的最大特徵是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産業比重上昇。第三産業的比重從1984年的51.3%上昇至1990年的66%左右,6年上昇約1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昇2.5個百分點。

  澳門産業結構的調整有其深刻原因。首先,隨着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本地生産總值的提高,要求加快第三産業的發展。澳門人均本地生産總值從1984年的2663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13 527美元〔2〕,可以説已從中等收入水平逐步上昇到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下限。同期第三産業比重大致從51.3%上昇到66%。這是合乎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問題在於第三産業比重仍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也低於香港1979年(占67.5%)的水平。這是澳門産業結構不合理的一個方面。

  第二,澳門各個産業部門發展的相對優勢發生變化。如上所述,澳門發展工業的優勢相對减弱,而發展第三産業的優勢增强。由於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澳門與内地的經濟貿易往來迅速擴大,貿易額己從1978年的1.35億美元擴大到1992年的5.3億美元(相當於我國與印度尼西亞的貿易額)。目前這方面的潜力還有待發揮。澳門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乃是澳門旅遊博採業迅速發展的基本經濟背景。經貿擴大、旅遊博採業的發展,又帶動金融業、建築地産業的發展,必然使地域本來就狹小的澳門地價更加上昇,更增加擴大工業用地的困難。總之,澳門工業發展的優勢下降,而第三産業發展的優勢上昇。可見,澳門産業結構變化已成爲其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1988年之後,澳門工業增長速度明顯下降,而本地生産總值仍然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是依靠第三産業的快速增長。今後若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順應産業結構變化的趨勢,注重發展第三産業,繼續調整産業結構。

  調整産業結構應當成爲澳門擺脱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基本途徑。這除了依據澳門80年代經濟發展的實踐之外,還有經濟理論上的依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表明,隨着生産力水平的提高,産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産業結構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層次上。指導經濟發展應當有産業結構昇級换代的觀念。這已爲當代世界經濟實踐,特别是亞洲“四小龍”當代經濟實踐所證明了的。亞洲“四小龍”與澳門同屬於“海島型經濟”,其産業結構昇級换代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關鍵在於應當從澳門的特殊條件因素出發,確定産業結構調整的遠期目標。

  (二)産業結構調整的遠期目標

  確定澳門産業結構調整的遠期目標,必須分析其當今經濟發展的各種優勢和劣勢,找出其在世界,特别是在遠東地區、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這就爲確定澳門産業結構遠期目標提供依據。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實行揚長避短的方針,使一個地區的特殊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其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是别的地區無法取代的,因而能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長久不衰。所以,只要通過産業結構調整把澳門的特殊優勢發揮出來,就有可能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那種認爲“每當中國大陸沿海開放,澳門在中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優越地位就被削弱以致消失”的觀念未免片面。因此,應從澳門的歷史和現狀,從澳門與其他沿海港口城市的比較中找出其特殊優勢並使其得到充分發揮。 

  澳門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向西方國家開放的貿易港口。從1557年葡萄牙佔據澳門作爲通商據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隨着東西方經濟貿易的發展,澳門也成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葡人400多年管治的歷史背景使澳門形成中葡雙語環境。雖然鴉片戰争後香港取代澳門成爲東西方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最大港埠,但澳門仍與拉丁語系國家保持較密切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并且留下不少歷史文化古迹和歐陸風格的城市景觀,成爲重要的旅遊資源。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後,澳門雖已不再是僅次於香港的中國對外聯繫的第二窗口,但澳門一定的葡語環境和400多年的對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使其具有與拉丁語系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特殊優勢,特别是1992年《澳門與歐洲共同體之間貿易及合作協定》的簽訂,獲得較多的出口配額,使澳門與歐共體保持緊密的貿易與合作關係,而且這正是今天中國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所必須的,又是香港和中國東南沿海其他港口城市難以取代的。中國大陸是一個擁有11億多人口、領土遼闊的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强。世界上拉丁語系國家一共有30多個(加上通用拉丁語言的國家一共有50多個),其中包括法固、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重要國家在内。這些國家在世界經濟貿易和文化科技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使澳門成爲中國與這麽多拉丁語系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户,並給澳門經濟發展帶來强大的動力。這就是澳門所特有的優勢。當然,澳門的獨特優勢還不僅在於這一方面,如澳門是珠江三角洲西部重要出海口,隨着澳門深水港和國際機場以及廣珠澳鐵路的建成使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作爲一個沿海港口城市將進一步發揮其在珠江三角洲西部乃至全國在對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澳門的各項經濟活動和産業發展都應當盡量圍遶發揮澳門的獨特優勢,使澳門成爲在中國東南沿海、在遠東有自己特色的燦爛明珠。這應成爲確定澳門産業結構調整及其遠期發展目標的重要指導思想。爲此,正如有的學者提出的,應當“通過有步驟、分階段采取各種措施,促使澳門成爲聯結中國和拉丁語系國家的橋樑”〔3〕。具體來説,應當使澳門逐步成爲中國與拉丁語系國家之間的航運、貿易、金融聯繫和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樑,進一步發展還可能成爲東亞聯繫拉丁語系國家的重要橋樑,這些就是未來澳門的重要城市功能和産業發展的遠期目標。整體來説,澳門産業結構將來必然是以第三産業爲主體,服務於珠江三角洲西部乃至全國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其中以中國與拉丁語系國家之間聯繫的港口城市爲特色。朝着這個方向發展,澳門經濟將會生機勃勃,繁榮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這樣,澳門今後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光明而又鼓舞人心的。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將更加有利於澳門成爲中國對外聯繫特别是與拉丁語系國家聯繫的重要橋樑,更加有利於澳門遠期宏偉發展目標的實現。那時,澳門將徹底改變“東方蒙地卡羅”的形象。

  注 釋:

  〔1〕 揚允中.澳門與現代經濟增長.澳門經濟學會出版,1992.  

  〔2〕黄漢强,吴志良主編.澳門總覽.澳門基全會出版,1994. 

  〔3〕汪海.澳門:聯繫拉丁國家的“香港”.港澳經濟(2,3),1988. 

  〔4〕繆鴻基等.澳門.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